后记
一、成书与作者
北宋末宣和年间宋江起义之事,于史可征。各类史书、文人作品中,可见相关记载,如“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震,吏多避匿”。整体来说,这些记述比较简略。南宋时,宋江故事出现在民间的街谈巷语和话本之中,民间艺人和文人对此进一步加工改写。从南宋到明代,在口头故事、说书场、戏曲舞台,都可以听到梁山英雄的传说。不论是宋代话本中“花和尚”“武行者”的个人传奇,还是完整故事初具雏形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大宋宣和遗事》,抑或元杂剧中为数不少的水浒戏,都为水浒故事演化为小说提供了基本条件。到元末明初,作者根据这些世代积累、集体创作的材料,取舍缀集,编纂加工,写成了《水浒传》这部英雄传奇小说。
《水浒传》的作者,文献中共有三种说法:施耐庵作,罗贯中作,施耐庵、罗贯中合作。早期刻本多署“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一般认为施耐庵为作者,罗贯中则可能完成了编辑、整理的工作。
施耐庵的生平难以考察。相关文献只记载了他的姓名和籍贯。一般认为他是元末明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另有施耐庵即苏北兴化施彦端的说法,但相关文献真伪存疑。也有人提出施耐庵为化名、施耐庵即剧作家施惠等观点,尚未获公认。
二、版本
《水浒传》成书后,后来的编辑者不断修改文本,不仅处理文字、情节上的失误,更对故事内容或增或删,甚至改动人物形象与故事立意,由此产生了回数、内容都有差异的不同版本。《水浒传》现存版本二十余种,每种又有不同的刻本。较为通行的版本,按回目数量,有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之分。
百回本的定型、成书时间最早,可以说它最接近作者笔下的故事面貌。现存最早的百回本是嘉靖年间的残本,仅有八回。最早的完整百回本则是刊刻于万历三十八年的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其间的评点由叶昼托名李贽而作。容与堂本现有北京图书馆(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下称容与堂甲本)和日本内阁文库藏本(下称容与堂乙本)两种。此外还有天都外臣序本、钟伯敬评本、三大寇本等百回本。虽然容与堂本诞生较早,接近故事的本来面目,但该本存在一些脱漏、误字的问题,在文字细节、情节逻辑方面偶有矛盾和瑕疵。
百二十回本与百回本相比,文字有所润色,但故事内容发生了变化。在征辽之后,征方腊之前,加入了二十回征田虎、征王庆的内容。这部分应是出自后人补写,梳理百二十回本的时间线就能发现增插的痕迹。征辽结束于宣和四年冬月,征田虎在宣和五年初至宣和五年四月,征王庆则在宣和五年夏季到暮冬。但征方腊之后,故事时间又变回宣和五年九月,前后矛盾。更明确的文献证据是,有一个明代版本标为“增插田虎王庆忠义水浒传”,可见百二十回本并非故事原貌。据学者考证,目前可见的百二十回本大致刊刻于崇祯年间。作为后出的版本,百二十回本的文字经过进一步打磨,对百回本的细节有所修正,例如:
容与堂本(百回本)——却说李逵、樊瑞、鲍旭、李衮五个好汉,引一千步军,尽是悍勇刀牌手,就吊桥边冲住
郁郁堂本(百二十回本)——却说李逵、樊瑞、鲍旭、项充、李衮五个好汉,引一千步军,尽是悍勇刀牌手,就吊桥边冲住
百回本写“五个好汉”,却只列出四个名字,显然有所遗漏。百二十回本对于此类细节多有改正,这些修订显然是值得参考的。
七十回本的《水浒传》出自明末清初人金圣叹之手。(下称金本)金圣叹把引首和第一回改为楔子,将大聚义后的文字全部删去,加上卢俊义惊噩梦的情节,并加以评点,推出名为“贯华堂古本”的七十回本《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这是清代至民国初年最流行的版本。这种大刀阔斧的改动和颇具个性的评点引发了不小争议。他将宋江视为“下下等人”,整体上否认他的忠义,并且基于个人观点,对小说原文作全局性修改。如晁盖出兵攻打曾头市一节,金本删去宋江劝晁盖不要草率出军的内容,在批语中引导读者关注宋江的权术,甚至暗含某种阴谋论的意味。对关涉道德教化的情节,金本也加以发挥。潘巧云故事中,金本将第三人称叙述中的“和尚”改为“贼秃”,“妇人”改为“**妇”,时时指斥。此类修改也许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道德要求相关,放在今日看则未必恰当。金本是带有金圣叹个人创造性的版本,特色鲜明,但它对人物、故事的改动幅度过大,已经偏离了作者笔下的故事原貌。
不过,金圣叹对文字的修订颇有独到之处。他纠正了许多情节、逻辑的错漏,不少细节是此前的版本没能留意的。金本的修订,还常常考虑到人物的性格,带有文学性考量,如:
容与堂乙本——(武松)对何九叔道:“小子粗疏,还晓得冤各有头,债各有主。你休惊怕,只要实对我一一说知武大死的缘故,便不干涉你。”
金本——(武松)指何九叔道:“小子粗疏,还晓得冤各有头,债各有主。你休惊怕,只要实说,对我一一说知哥哥死的缘故,便不干涉你。”
小说中,武松与哥哥武大感情深厚。称“哥哥”,而不是直呼其名“武大”,显然更符合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更贴合武松的形象。
总的来说,回数不同的三个版本各有优劣。百回本产生的时间最早,贴近作者笔下的故事,但文字相对粗糙,缺乏精细的打磨。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对故事内容或增或删,但也整理、润色了原有文字,不少细节处理更合乎情理。基于此,本版选择以百回本为底本,参考百二十回本、七十回本作汇校,希望呈现一个既贴近故事原貌,又避免情节硬伤,文字方面更为通畅,适合当代读者阅读的版本。
三、本版特色与汇校原则
基于对《水浒传》不同版本的考察,本书选择以相对最接近作者原笔,时代最早的完整百回本容与堂本为底本,综合容与堂甲本与容与堂乙本,同时综合金本(七十回)、郁郁堂本(百二十回)、钟伯敬本(百回)等作综合勘校,同时参考几个较有代表性的当代校本。对于容与堂本中,情节设置存在问题、前后矛盾、语句错乱重复之处,参考金本、郁郁堂本等后期版本作出修正。具体校改原则如下:
1.正文中,部分采纳后期版本的修正、补充
① 容与堂本中存在的情节逻辑硬伤,采纳后期版本进行修改。
如鲁达拳打镇关西一节:
容与堂本——小二扒将起来,一道烟走了。……且说鲁达寻思,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的远了,方才起身,径投状元桥来。……那店小二把手帕包了头,正来郑屠家报说金老之事,却见鲁提辖坐在肉案门边,不敢拢来,只得远远的立住在房檐下望。
金本——小二扒将起来,一道烟跑向店里去躲了。……且说鲁达寻思,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径到状元桥来。……那店小二把手帕包了头,正来郑屠家报说金老之事,却见鲁提辖坐在肉案门边,不敢拢来,只得远远的立住在房檐下望。
容与堂本中,店小二直接离开客店,鲁达在店中又坐了两个时辰才去郑屠家。小二如要报信,“一道烟走了”后,应该早已抵达,不会比鲁达到得晚。金本改成小二躲在店中不敢离开,显然更符合逻辑。
② 增补后期版本中涉及人物形象的合理细节。
如武松如听闻施恩死讯一节:
容与堂本——施恩、孔亮不识水性,一时落水,俱被淹死。宋江见又折了二将,心中大忧,嗟叹不已。
郁郁堂本——施恩、孔亮不识水性,一时落水,俱被淹死。宋江见又折了二将,心中大忧,嗟叹不已。武松念起旧日恩义,也大哭了一场。
武松流配孟州时,施恩多次施以援手,武松为报恩而醉打蒋门神。此处加上一笔武松大哭的细节,是对武松这一人物形象的有益补充。
③ 修正容与堂本中语句不通、称呼不当、明显误字等细节。如:
容与堂本——令蒋敬掌管库藏仓廒,支出纳入,积万累千,精通书算。
郁郁堂本、金本——令蒋敬掌管库藏仓廒,支出纳入,积万累千,书算帐目。
后期版本修正了容与堂本语句不通的问题,此类情况,依照后期版本修改。明显的语意重复,如:
容与堂本——吴用便道:“兄长这一梦不凡,也非同小可,莫非北地上再有扶助的人来?”
郁郁堂本、金本——吴用便道:“兄长这一梦也非同小可,莫非北地上再有扶助的人来?”
“不凡”和“非同小可”语意重复,郁郁堂本和金本删去其一,更加简洁。称呼不合理之处,如:
容与堂本——那耶律得重奏道:“……送了臣的两个孩儿,杀了檀州四员番将……”
郁郁堂本——那耶律得重奏道:“……送了臣的两个孩儿,杀了檀州四员大将……”
“番将”是宋人对辽国将领的称呼,“番”指外国、外族。耶律得重不会用“番将”来称呼自己国家的将领。容与堂本此处应是误笔,据郁郁堂本,改为“大将”。明显误字,如:
容与堂本——船面上竖立弩楼,另造刬车,摆布放放上。
郁郁堂本——船面上竖立弩楼,另造刬车,摆布放于上。
“放”与繁体的“於”字形相似,此处应为误刻,据郁郁堂本修正。
④ 后期版本的文学性修饰,酌情采纳。
如黄文炳在浔阳楼读到宋江反诗一段:
容与堂甲本、郁郁堂本——又读道:“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黄文炳道:“那厮也是个不依本分的人。”又读:“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黄文炳道:“也不是个高尚其志的人,看来只是个配军。”又读道:“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黄文炳道:“这厮报仇兀谁?却要在此间报仇!量你是个配军,做得甚用!”又读诗道:“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黄文炳道:“这两句兀自可恕。”又读道:“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黄文炳摇着头道:“这厮无礼!他却要赛过黄巢,不谋反待怎地!”
金本——又读道:“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侧着头道:“那厮也是个不依本分的人。”又读:“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又笑道:“也不是个高尚其志的人,看来只是个配军。”又读道:“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摇头道:“这厮报仇兀谁?却要在此间生事!量你是个配军,做得甚用!”又读诗道:“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一点头道:“这两句兀自可恕。”又读道:“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伸着舌摇着头道:“这厮无礼!他却要赛过黄巢,不谋反待怎地!”
金本对不断重复的“黄文炳道”作出改写,增加对人物表情动作的细节描写,但文字更为生动。对此类不影响文意且明显优于原文的文学性改动,予以采纳。
需要注意的是,后期版本中,并不是所有这类改动都合适,有的修改过度文人化,如戴宗在饮马川欣赏风景,容与堂本、郁郁堂本为“好山好水,真乃秀丽”,是比较通俗的口语。金本则改为“山沓水匝,真乃隐秀”,更加文人化、书面化,却与情景、人物形象不大相符。金本的处理并不成功。这种情况下,本书仍从底本。
此外,郁郁堂本、金本都删去了一些百回本中重复使用的俗语。一些可能带有说书话本痕迹的语句也被去除。百回本的回前诗、正文中插入的诗文,在后期版本中也被不同程度地删减。对此,本书遵循底本,予以保留,读者亦可借此对古代小说的文本特色有所了解。
2.关于地名的处理
① 地名误刻处,参照史实予以统一修正。如“颍州”,百回本中时作“颍州”,时作“颖州”。历史上此地名为“颍州”,故而本书统一为“颍州”。
② 地名、地理情况与史实不符,但关涉小说情节的,不作修改。如“幽州”,历史上确有此名,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辽太宗改为“幽都府”,后又改“南京幽都府”为“燕京析津府”。“幽州”和“燕京”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小说中将“幽州”“燕京”当作两座城市来处理。对于此种情况,不作修改。
《水浒传》毕竟是一部小说,其间存在大量文学虚构。本书仅对地名中有本可依、刻本内部明显不统一、更改后不影响情节的情况作出修正。某些可能为笔误,但各个版本均未修改的地方,维持原貌不变。地理方位的讹误(如江州和无为军的相对位置)不作处理,读者可参考本书所附地理示意图自行判断。
3.精选金批
在金圣叹之前,叶昼等人就对《水浒传》做过评点,但这些评点只是寥寥数语。金圣叹则对小说做了具体深入的文本分析,留下极富个人色彩的评论。这一处理在当时颇具开创性。他的评点不仅阐述文学创作的规律,还着意于人物形象的诠释,特别是作者如何写一百零八人的性格声口,如何使其人“同而不同”。此外,他对“乱自上作”等问题有颇为精到的评论。金批一方面有其文学史意义,一方面仍能有效地帮助现代读者细读、精读《水浒传》,是最为重要的水浒评点,值得参看。
不过,金圣叹对部分人物的评议掺杂了个人好恶和情绪色彩,不够客观,引发了不少争议。由于时代的变化,一些关于道德教化的批语也失去了原本的价值。故而,本书依据以下原则,精选七百余条金批,作为阅读的补充和辅助:
① 对章法布置、用词用字、人物描写等文本细节的分析解读。
② 有导读意义的,引导读者作人物对比的阅读提示。
③ 较客观的人物评价。
④ 若批语涉及金本对小说原文的修改,则不选入。
4.注释
本书注释以“全而简”为基本原则,意在帮助读者处理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虽然小说出于虚构,但它确实向读者展现了北宋时期市井生活的风貌。不少风俗、用语、物品,都可在宋人笔记等文献中得到印证。因此,本书注释除了疑难字词的注解,亦将涉及这部分内容,希望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水浒》故事的社会背景。
具体注释针对以下几种情况:
① 生僻字词的音义。
② 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不使用的古汉语用法。
③ 正文中保留了宋元时期的一些方言字词。可根据文献说明的,在注释中加以解释。仍有不少未解的口头语和方言,望有识者予以指教。
④ 小说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小说多有剪裁、挪用等处理,注释仅说明基本史实情况。对于大众比较陌生的历史人物,也提供基本的介绍。
⑤ 有文献可考的宋代器物、风俗等。尚未有定论的,不擅加判断。
⑥ 关于北宋时期的地名,注释中不重复说明,具体请见本书所附地图。《水浒地理示意图》标示《水浒》故事涉及的重要地点。另附地名对照表,便于读者对比、辨识古今同名的地点(如宋代的北京与今日的北京并不相同)。基于此,读者亦可直观了解小说中梁山好汉的活动范围和行动路线。小说提及的北宋都城东京的城门、桥梁、寺庙等,大都有迹可循,学界亦有研究。《北宋东京城示意图》将标示这些建筑。对虚构或无法查证的地名,不作标示。小说中亦有违背史实和地理情况的表述,还请读者自行对比判断。
四、参考书目
本书汇校、注释、地图,参考了古籍和前人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如下:
《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容与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973年据北京图书馆(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杭州容与堂本影印,以日本内阁文库本补《忠义水浒传叙》)
《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容与堂本,日本内阁文库藏本)
《钟伯敬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钟伯敬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据日本神山润次氏藏本影印)
《卓吾评阅绣像藏本水浒四传全书》(郁郁堂本,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本)
《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贯华堂本,日本早稻田大学藏本)
《映雪草堂刊文杏堂批评忠义水浒全传》(东京大学图书馆藏明刻清补刊本)
《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二版,以容与堂本为底本)
《水浒全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以杨定见序、袁无涯刻本为底本)
《水浒传:李卓吾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2018年重印)
《水浒全传》(岳麓书社1988年版)
《金圣叹全集》(凤凰出版社2016年版)
《金圣叹批评水浒传》(岳麓书社2006年版)
程穆衡《水浒传注略》(清道光二十五年王氏听香阁本)
王利器校注《水浒全传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
本版《水浒传》意在呈现一个贴近故事原貌,又适合现代读者阅读的版本,尽可能去除早期刻本在文字、情节方面的讹误和硬伤。本书篇幅巨大,勘校注释工作中难免存在疏漏,还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如需讨论,可联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