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静心

第八章静心是一盏茶

静心 马银春 11086 2024-10-22 04:21

  

  1.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佛法非常高。突然有一天,—个失意的年轻人来到庙里,求老和尚帮他剃度,恳请皈依我佛。

  “我看施主尘缘未了,还是请回吧!”老和尚不肯收他为徒。

  年轻人沮丧地说:“大师,我屡屡失意,连连受挫,您为什么不肯收我为徒,让我跳出苦海呢?”然后,年轻人一边叹息,一边向老和尚诉说自己的遭遇。

  老和尚静静地听着,如同入定一般,直到年轻人说完,仍然不发一语。年轻人很奇怪,问道:“大师为何不说话?”

  老和尚并不回答,只是吩咐身边的小和尚:“这位施主远道而来,速去烧一壶温水送来。”小和尚答应一声,转身离去。

  不一会儿温水送到,老和尚抓了一撮茶叶放入杯中,然后注入温水,放在年轻人面前,微微一笑,道:“施主,请用些茶。”

  年轻人一看,杯中之水半开不开,杯中茶叶全部浮在水面上,一看就没有泡开,于是问道:“请问大师,贵寺怎么用温水冲茶?”

  老和尚微笑不语,只是重复道:“施主远道而来,口中必定饥渴,先请用些茶吧。”年轻人只好端起杯子,轻轻咂了两口。

  “请问施主,这茶可香?” 老和尚问道。

  听到询问,年轻人又咂了两口,细细品味一番后,摇头说道:“这是什么茶?一点茶香也没有。”

  老和尚笑笑说道:“此茶乃是闽浙名茶铁观音,怎么会没有茶香?施主不妨再饮。”

  年轻人心说,的确是没有茶香啊!他端起杯子,又喝了两口,再三品味,仍然没有茶香。这次,他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

  老和尚又是一笑,再次吩咐小和尚:“烧一壶沸水送来。”小和尚听命而去。

  不一会儿,一壶冒着热气的沸水送到。老和尚又取来一个杯子,放入茶叶,然后提壶注入少许沸水。年轻人一看,杯中茶叶上下沉浮,顿时便有一丝茶香侵入鼻间。

  茶香诱人,年轻人禁不住伸手去端杯子。却听老和尚说道:“施主稍候。”说罢提起水壶,再次注入一缕沸水。这一次,杯中茶叶上下沉浮得更加迅速杂乱。同时,一缕更醉人的茶香随水飘腾出杯子,刹那间满室清香。

  年轻人见了,不禁叹服其茶道之精、之妙。

  就这样,老和尚连续往杯中注水五次,杯子将满未满,一杯碧绿,满室生香。

  老和尚笑道:“施主请用此茶。”

  年轻人端起杯子,浅咂慢饮,顿时唇齿生香,更是赞不绝口。

  “施主可知道,为何同是铁观音但茶味迥异?” 老和尚问。

  年轻人答道:“大师先用温水,后用沸水,应该是调水不同吧。”

  老和尚会心一笑:“不错。茶道首重茶质,次重用水。用水不同,茶叶沉浮就不同。用温水冲茶,茶叶浮在水上,不经沉浮,茶香就不会散逸。用沸水冲茶,再掌握一定的技巧,茶叶上下浮沉,反复多次,自然就会释放出春雨之清幽、夏阳之炽烈、秋风之醇厚、冬霜之清冽。施主,人生亦如茶道,必经沉浮,方可成大器。施主有心向佛,则无处不是三宝地。施主,请回吧!”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不经历风雨,人生就如同温水沏茶,淡而无味;经历些许磨砺,正好像沸水沏茶,沉浮之间自有一缕清香。

  每个生命都是一枚茶,每一枚茶都是一叶生命之舟,载着生活,也浸在生活的沸水中,浮沉、翻滚,痛苦是必然的,但也正是这痛苦的洗礼,才能让蜷缩的身心舒展开去,唤起生命的芬芳。

  我们自己都有类似的体会。如果日子过得太平淡了,我们就会觉得“没意思”,就会有意无意地去找点“刺激”。既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敞开怀抱,接受那些上天赐予的“刺激”呢?

  如果不经历世事浮沉、人事无常的洗礼,当初的懵懂少年就不会走向成熟。而一个不成熟的人,可能也会成功,但绝不会很幸福。幸福的真谛,只有遭遇过不幸的人才会懂。如果一个人不曾失意,他又怎么能明了失意与得意之间的差距?

  话虽如此,很多时候,很多人在并不太残酷的现实面前败下阵来,选择认输或放弃,并把自己鉴定为“不幸人氏”。这无疑是人生的最大黑洞。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总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幸的人。

  其实我们应该反过来想想,世界上有谁不曾失意呢?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没有人总是能从胜利走向胜利,更没有人能像祝福语中说得那样“万事如意”。但正因为生活充满了不如意,人们才会迫切地想逃离它们,同时尽量接近那些令人向往的东西。西方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则说,失意与得意是一对如影随形却势不两立的兄弟。是让失意占据你的生活,还是让得意充满你的日子,完全取决于你的态度。如果你支持失意,选择在失意中沮丧下去,那么失意就会像乌云一样,弥漫不去,且越积越厚,最终变成酸雨,灼蚀你心中所有能被灼蚀的东西。如果你支持得意,得意便会助你把失意沏成一杯好茶,虽滚烫,亦芬芳。

  当然,你也可以保持中立,豁达超脱于生活,悠然行走于世间,既不刻意追求得意,也不刻意躲避失意;赢了,要知道这很平常,输了,也是清楚这很正常;登高峰,就唱响自我;落低谷,就聆听天籁……这样,你才能炼出一颗真正的平常心,在失意得意交织的人生路上,潇潇洒洒、随遇而安地走下去。

  2.把江湖险恶煮成一杯好茶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酒。

  为什么不是茶呢?因为茶是高层次的东西。在江湖上,只有少林方丈、武当掌门一类的人出场时,才有茶出场。更多的江湖豪客们,则是“浊酒一杯家万里”。

  什么是江湖呢?很难给出一个符合所有人的答案,我们只能聊聊江湖的源头。

  宋代时有两位重量级的禅僧,一位是马祖道一,另一位是石头希迁。马祖大师在江西修行,希迁禅师则在湖南衡山一块大石头上结庵而居。当时的青年学僧不是到马祖那里参学,就是到希迁那里求证。从江西到湖南,就叫“走江湖”。当然从湖南到江西也叫“走江湖”,而不能生搬硬套为“走湖江”。我们知道,过去交通条件很不发达,从湖南到江西也好,从江西到湖南也罢,僧人们只能靠两条腿,这样的旅程,虽不像武侠小说中写得那么刀光剑影、惊险刺激,但千里迢迢,风尘仆仆,一路的艰辛可想而知。所以,用“走江湖”来形容世路,形容我们的人生路之难行,倒也非常贴切。

  很多人疑惑:江湖上血雨腥风,人贱如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向往江湖?其实很简单,学僧们不“走江湖”,就得不到名师的指引,就得不到觉悟的法门。至于武侠小说里的江湖,它固然险恶,但也有其令人无法抵挡的可爱之处。往俗里说,江湖上有富可敌国的财富、倾国倾城的美女、高高在上的权势,再不济也有女儿红、猪蹄膀和快意恩仇;往雅里说,江湖上有名山大川、有闲情逸致、有一叶扁舟、有禅茶一味、有人间正道。所以,我们要正视江湖,正视江湖中的险恶,因为它是江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江湖不险恶,比江湖缺了大侠还严重。因为大侠正是险恶孕育出来的。

  我们不妨从煎茶的过程中找些灵感。

  所谓煎茶,简单来说就是煮茶。今天的人们,大多都是把水烧开,然后冲沏茶叶。但在古代,人们却是把茶叶直接放进水里煮。当然,煮茶是有技巧的,有着“茶圣”之称的陆羽在《茶经》中有详细记载,简单说来就是在水略微沸腾时放入一点点食盐,以调和味道;同时舀出一瓢水备用,待水完全沸腾时,放入茶叶,适当搅拌,使其均匀。当茶汤煮到有“奔涛溅洙”之势时,将刚才舀出的那一瓢沸水倒入锅中,使其停止沸腾,即可饮用。

  ——我们的重点不是介绍煮茶,而是说,成就一碗茶,很不容易,想唤起茶叶自身的香气,茶叶就要跳进“水深火热”里,用开水洗脸,吻火,吃火焰。这么说来,每一枚茶叶都是大侠。同样,一个人也不容易。当然,最不容易的是心。茶也好,人也罢,皆由心生,世道险恶也好,江险险恶也罢,亦不过心之映像。做人,既不能始终活在温吞水中,也难逃生活的水深火热,那么,就要精通茶的哲学,痛饮生活的煎熬,在沸腾中升华自己的灵魂。

  做茶难,做人更难,做个好人就难上加难。这不仅在于好人本身难做,需要时刻以超强自律约束自我,还要时不时面对坏人的排挤。然而,正如同所有茶叶只有在热火沸汤中才会舒展开蜷曲的身骨一样,我们不仅要做好人,还要坚持做个好人。

  相传苏东坡与佛印二人去喝茶。店小二见佛印是个出家人,穿得也不好,招待时就显得特别冷淡,而对苏东坡则十分热情。苏东坡看不顺眼,就婉言暗示店小二对佛印客气些,但这个店小二显然是个势利小人,从头到了,他始终对佛印很冷淡。

  苏东坡不高兴了:“结账!”佛印一听赶紧说:“我来。”说罢掏出一些散碎银子,有多没少,递给店小二,店小二一看,原来是位阔和尚,赶紧道谢,态度瞬间变得非常谦恭。

  刚走出茶馆,苏东坡就问佛印:“这家伙态度很差,是不是?”佛印说:“没错,他……”佛印还没说完,苏东坡又问:“那么你为什么还对他那么客气,客气也就罢了,居然还赏钱给他?”佛印说:“这你就学不来了——有时候,小人也要当君子养!”苏东坡哈哈一笑,说:“的确,我真的是学不来!”

  苏东坡学不来的东西,恰恰是我们需要学、好好学、深入学的东西。人心险恶固然不假,但人心更多的时候不过是有些发自人性的弱点而已。就像那个店小二,他不过是个势利小人而已,但与坏人还差得太远。我们要把江湖险恶泡成一杯好茶,但不要认定每一杯茶里都有一个险恶的江湖。社会上有小人,再正常不过,这就好比每家茶店里都既有好茶,也有稍微差些的茶。差些的茶,喝时也要有好心情,差些的人,更应“好好”对待。太阳照在好人头上,也照在坏人头上,照在不好不坏的人头上;这世上,好人喝茶,坏人、小人也喝茶,这即是一杯茶教导我们:做人与做茶一样,既要有内心的高远,也要学会应对世俗。而有些人的江湖险恶,正是因为他们不谙或者说不屑其中的道理。

  3.茶可以凉,心不能凉

  “人走茶凉”,出自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的唱段:“时过沧桑,人走茶凉,望月思乡已是昨日过往……”关于京剧,由于不了解,不敢妄论;可以肯定的是,“人走茶凉”或许是汪曾祺先生(《沙家浜》作者)的原创,但“人走茶凉”的情形恐怕可直接追溯至上古社会。只不过人们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在有的地方,叫作“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在有的地方,则叫作“将军马死人吊孝,将军死了没人抬”,等等。

  人走茶凉,喻的是世态炎凉,与茶本身凉不凉无关。人不走,时间长了,茶也会凉,这是自然规律。很多人之所以对“人走茶凉”深恶痛绝,痛的是有些人“忘恩负义”,乃至“恩将仇报”。不然,人走不走又如何?茶凉不凉又何妨?人固然会走,情未必会断。有时候,人走得越远,情越是浓郁,义越是深厚。怕只怕,有些人没走,却咫尺天涯;有些人就在身边,却同床异梦。怕只怕,茶虽未凉,人心已凉。

  人走茶凉,心不能凉。茶凉了还可以喝,心凉了很难再热。成熟的人,不仅要明白人走茶凉是正常现象,还要明白,自己的茶凉,往往与自己有关。

  曹雪芹曾有《回头诗》云:“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须问旁观冷眼人。”这诗说的是茶,但主要说的是棋,不过并不冲突,人生如棋,也如茶。人生没有回头路,开弓没有回头箭,他年种下如是因,如今才有如是果。如果你先前结交的都是势利小人,自然会有倍感人情凉薄的那一天;即使你结交的都是君子,那也要在“人走茶凉”时设身处地为朋友想一想,而不能狭隘地认定,暂时疏离的朋友,就不再是朋友。朋友永远都是朋友,那种碍于现实原因的暂时疏离,并不影响两颗心的距离。有时候,暂时的疏离,只不过是因为他认为这样做能更好地帮助你。另外,在冷眼观察世人的同时,我们也应冷静下来,观照自身:我们明明就在这里,茶却越来越凉,是不是因为我们自己做得不够好?

  一局棋,一局人生。一杯茶,一杯沉浮。人有时候就像一枚棋子,往哪里走,往往由不得自己做主。人有时候又像一枚茶叶,在生活中上上下下,沉沉浮浮,也由不得自己把握。但人至少可以决定自己做个好人,做个光明磊落的人,做个心底无私鬼神钦的人。

  苏东坡曾经对弟弟苏辙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事实上他也真的达到了这种境界。纵观苏东坡的一生,除了被起用,就是被贬黜,富贵和灾难始终相伴。但无论沉浮升降,他始终宠辱不惊,也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只做好人,不做坏事。

  苏东坡一生最凶险的遭遇莫过于“乌台诗案”。但他被捕下狱后,除了初时有些惊魂不定,后来便非常淡定了。他的想法是,反正自己没做亏心事,担心也没用,不如生死由命。因此他释然于怀,该吃就吃,该睡就睡,每晚呼噜打得山响。这种态度给他带来了好运。一天,打不定主意的宋神宗派人到监狱去暗探苏东坡,当来人回报说苏东坡吃了就睡,睡下就打呼噜时,宋神宗说:“我说苏轼没做亏心事,你们就是不信。”于是网开一面,把他贬到黄州了事。

  如果说苏东坡一定要恨一个人的话,那么他最恨的人应该是新党人物章惇。章惇是个典型的妒贤嫉能之辈,尤其看不惯苏东坡。不为别的,只因他处处比章惇强。因此刚刚当上宰相,章惇便把时任礼部尚书的苏东坡贬到定州任太守。苏东坡还没走到定州,贬书又来了——去英州任从八品的承议郎。刚到英州第10天,又一道圣旨传来,命他卷铺盖去惠州任宁远军节度副使。在惠州,苏东坡写了一首小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为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本是一首苦中作乐的小诗,但传到章惇耳中,却恨得牙根发痒:“想不到苏东坡还过得这么舒服!我让你春睡美!我让你春睡美!”当即把苏东坡放逐到了他所能放逐得最远的地方——海南岛。在各方面都很落后的海南岛,苏东坡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但他不怨天,不尤人,很快就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教当地子弟学习文化,居然教出了海南有史以来第一位进士!这自然令百姓更加敬重于他,但也更让章惇气不打一处来。于是他又下了一道“命令”:苏东坡从此不得签署公事!把他教授学生知识的权力也给剥夺了。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公元1101年,宋徽宗即位,将章惇革职流放,并让已65岁的苏东坡速速北归长安,官复原职。当朝状元章援,也就是章惇的儿子,认为苏东坡北归后定能拜相,也定会报其父屡次迫害之仇,于是他便先写了一封信给苏东坡,一再乞求苏东坡能放他父亲一马。苏东坡收到信后,立刻回信,表示自己虽与其父不和,但都是为了国家利益,同时对章惇偌大年纪仍要被流放深感同情,并希望他能多多保重身体,早日归返。更不可思议的是,苏东坡还在信中提供了一些养生的体会。返京后,又经常请章援到自己府上,嘘寒问暖,彻夜谈心,令章援感动至深,不止一次地感慨:“您的肚量与我父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评价过苏东坡:“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说到底,他是个好人,从未做过一件坏事。”

  林先生唯独没说,苏东坡也是个茶道中人。但是没关系。事实上,我们也并非找不到苏东坡饮茶的相关案例,只是我们觉得,喝不喝茶,饮不饮酒,吟不吟诗,参不参禅,开不开玩笑,苏东坡还是苏东坡,也是唯一的苏东坡。因为他的本质在那里。就如同好茶,不论冲与不冲,自身就带着本质的香气。历史有了这样的人,才更有可读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茶可以不喝,但苏东坡不能不读。墨香,远比茶香更重要。

  4.好茶还要好功夫

  说到茶,尤其是说到茶道,就不能不说说日本。没办法,就连“茶道”这个概念也是人家提出来的。

  在日本,有所谓茶道四规,即“清、敬、和、寂”,据说是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的茶道高僧千利休总结出来的。那么什么是“清、敬、和、寂”呢?看故事:

  话说千利休有个俗家弟子,名叫珠报。珠报家附近有水口井,水质清冽甘甜,非常适合泡茶。每天大清早,珠报都会去井台汲水,用以招待访客。但每一次他都会尽力避开众人,不让别人看到他汲水的过程。人们觉得非常奇怪。

  一天早晨,珠报出门稍晚了一些,结果在汲水回来的路上遇见了熟人。熟人问:“珠报,这么早去哪儿了?”珠报无法回避,只好搭腔:“汲水去了。”等熟人离开后,珠报当场把水倒在了街旁,提着空桶而回。

  旁人见了,更觉得珠报不可思议。直到很久以后,珠报才说破:“我不想用含有杂念的水泡茶招待客人。与人搭话时,杂念就会渗入水中,用这样的水煮茶待客是对客人的不礼貌,是我绝对不能接受的。”而茶道中人则解释说:珠报清早汲水,体现的就是茶道的清;将掺入杂念的水倒掉,突出了茶道的敬;与途中人不可避免的结交,体现了和;自始至终平静地做完这件事,则传达了茶道的寂。

  看明白了?这个故事的解释实在有点牵强。所以,我们不得不请千利休亲自出马:

  有一次,有一个叫上林竹庵的人邀请千利休参加自己的茶会。千利休爽快地答应了,并带众弟子前往。上林竹庵非常高兴,同时也非常紧张。千利休和弟子们进入茶室后,上林竹庵开始亲自为大家烹茶。但是由于他太紧张了,手有些发抖,致使茶盒上的茶勺跌落、茶具倾倒、茶水四溢,显得十分不雅。千利休的弟子们见了,一个个窃笑不已。

  可是茶会一结束,作为主客的千利休却赞叹说:“主人的茶道堪称天下第一。”弟子们觉得千利休的话不可思议,便在回途中问千利休:“茶勺都掉了,茶具都倒了,还算得上天下第一?”千利休解释说:“那是因为上林竹庵为了让我们喝到最好的茶,一心一意去做的缘故。我仔细地观察过他,他并没有留意这些情况,他只管一心做茶。这种心意是最重要的。”

  千利休的意思,用现代话来表示就是,没有天下第一的茶道,只有天下第一的虔诚心。而所谓“清、敬、和、寂”的茶道四规,也大可简化为两个字——用心。

  同样一份茶,同样一杯水,同样的茶具,同样的时间、地点,甚至同样一个人,泡出来的茶却往往不同,关键就看一颗心。同样,茶道即世道,茶道即人道,只要怀着天下第一的敬业精神、负责态度,就不难成为个中高手。因为这世上根本就没有做不好的事,只有做不好、不好好做的人。

  还说苏东坡吧。有一次,苏东坡从黄州赶往京城,特意带了一坛水,看望宰相王安石。为什么要带一坛水呢?因为当初苏东坡在京城任翰林时,王安石曾特意对他谈及,自己有痰火之症,服药难以除根,必须用长江三峡中中峡之水烹阳羡茶,方可根除。可惜三峡远在四川,刻意去取,劳民伤财,你故乡就在四川,以后若是得便,不妨给我捎一坛回京。因此这次上京,苏东坡特意取道三峡,并舀了一坛中峡之水,送与王安石。然而,当王安石命人将苏东坡带的水烧开,泡完一杯阳羡茶后,开口就问:“你这水是从哪里得来的?”苏东坡说:“巫峡啊!”王安石一笑,说:“你又来欺侮老夫了。《水经注》说:长江三峡,上峡瞿塘峡水性太急,下峡西陵峡水势太缓,惟中峡巫峡之水不缓不急,煎阳羡茶后,正是老夫这毛病的良方。但我看用你这水烹茶后半天才现茶色,所以怀疑你这是下峡水……”王安石还未说完,苏东坡已经离座请罪,因为他带来的水正是下峡之水。当然,他并不是有意欺骗,而是因为船至三峡时,他只顾着饱览两岸风光,等到想起王安石的嘱托,船已经到了下峡,加之左右皆说,三峡之水,上下一脉,并无分别,苏东坡本人也对王安石所谓的“必得中峡之水烹阳羡茶方可根除”不以为然,所以就自下峡取了一坛……

  “茶圣”陆羽也有一段类似的传奇:有一次,一个久闻陆羽大名的刺史,邀请陆羽品茶,并问:“煎茶之水哪里最好?”陆羽答:“山泉水最好。”对方又问:“天下名泉中,哪里的水最好?”陆羽答:“扬子江南零水。”刺史便派两个士兵立即去取南零水,以验证陆羽之说。士兵奉命前往,取了满满一桶,但归途中因为风浪,桶里的水洒了一半,士兵怕受责怪,就舀了半桶江水加满,回来交差。但陆羽见到水后,立即说道:“这是扬子江水,但不是南零水。”两个士兵争辩道:“这是我们亲自到南零取的水,还有很多人亲眼目睹……”陆羽不置可否,让士兵提起水桶,倒入旁边的池中,刚倒一半,陆羽忽然叫停,说从这里开始才是南零水。士兵顿时心服口服带折服,自己道出原委……

  这两个茶典,强调的还是“用心”二字。王安石能够分辨出三峡之水,是因为他读过《水经注》,是一种广泛的用心,是一种博览;而陆羽能分辨出南零水,则是因为识水辨茶本是他的专业,丝毫马虎不得,不然能叫“茶圣”?好茶,还要好功夫,人世间的事情也概莫能外。办什么事,只有尽心尽力,才能做好,才能做到更好、最好,精益求精。当然,有些时候,用心未必能把事办好,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然而即便如此,我们至少可以做到问心无愧。

  5.没有茶喝的日子

  茶道有言:“茶无贵贱,人分雅俗。”可以说,但凡争论什么雨前茶、雨后茶,执著于什么高档茶、特供茶者,都不是纯粹的饮茶人。

  茶乃山中灵木之精华,犹如世间之君子,注重的是性情、学识与修养,饮茶,重在品味,喝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感觉。心情不好,就算是喝玉液琼浆,也不知其味。同样,如果能怀着同样的心情喝一杯白开水,白开水也能让你感动,让你气朗身清。

  茶无高下,人有高下,甚至有明显的好坏之别。然而人世间的事情有很多不合情理,比如:好人往往喝不上好茶,喝不起好茶,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

  关于喝茶的妙处,古人有诗云:“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如果真有成仙之道,想必少不了茶。既然成仙无望,做人又这么艰难,也只有茶,能让人找到类似的感觉。

  喝茶既有这么多的妙处,无茶可喝时,遗憾自然也少不了。对此,古人也没少作诗。 元杂剧《刘行首》写道:“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唐伯虎《除夕口占》一诗写道:“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在别人家。岁暮清淡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如果说前面这两位还只是为包括茶在内的“开门七件事”犯愁、自嘲的话,那么清代这位无名氏直接就是恼火了:“前门索债乱如麻,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亦管他娘不得,后门走去看梅花。”人生充满了遗憾,当琴棋书画诗酒花已经降格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没有茶,则可视为遗憾中的遗憾,升级的遗憾。毕竟,茶是“开门七件事”唯一与肚子无关、与灵魂相关的物事。

  好在还有水,还有神圣的水,还有水滋养伟大的心灵,滋养物质世界的一切尴尬。

  茶不过是水的代言人,有些人不过是物质的代言人。有茶喝,有好茶喝,自然再好不过。只能喝廉价茶,甚至廉价茶也喝不起,也不必难过——因为在茶走进人们的生活之前,人们都是喝水。直到现在,不也有人不喝茶、只喝水吗?

  我们要明白,喝茶的主要目的,是享受那一种静心的氛围,远离燥热、愤怒、冲动,重回理智与超脱。当然,这种氛围不一定非茶不可,只要能做到心如止水,喝不喝茶并不重要。

  当然,心如止水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没有茶喝固然遗憾,但恶化下去,岂非要连饭都没得吃?这样看来,喝茶其实是一种高级要求。在温饱之后,在内心超越之后,人才会进入真正的喝茶的境界。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大多数人是不会太讲究喝茶的,因为没有那个条件,也没有那个心思,只要喝口水,解渴就行。解完渴,还要去解决问题。“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茶放在最后,其道理就是如此。

  茶前饭后,尤其是没有茶喝的日子,要经常思量一下: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如此艰难?如何才能让未来变得美好?

  答案是:向水学习。

  首先要学习水的适应性。水是自然界最能适应的东西。把水放在方的器皿里,水就是方的;把水放在圆的器皿里,水就是圆的;天气热了,水就蒸发;天气冷了,水就凝结;水从高处流下,有断崖就形成瀑布,有高山就形成深湖。人们常说,人世间没有过不去的坎,水也没有过不去的坎。有些地方表面上看起来水过不去,但水已经悄悄渗透了过去。我们做人,要像水一样适应生活,适应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也尽量适应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切不可让人一味地适应我们。

  其次是学习水的兼容性。水与茶在一起,就是茶水;与咖啡在一起,就是咖啡……哲人说:一滴水若想不干涸,唯一的办法就是融入大海。做人,都想做大海一样的人;而做大海,首先要做“大”,要不择细流,甚至不择“毒流”。大海最壮美,其实大海也最脏。因为水流千遭归大海,大海是一切脏水的最终归宿。但站在另一角度看,大海之所以博大,也是因为它从不拒绝四面八方奔流而来的各种水流,清澈的、浑浊的、肮脏的、臭不可闻的、剧毒的,这对大海来说,都不要紧,只要水肯去,它都能包容。人们说,要拥有大海一样的胸怀,言下之意也就是人说要像大海一样,善于包容人间种种。当一个人明白了我们交朋友交的是朋友的优点,明白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时候,那么一个人走到哪里,都不愁交不到朋友。只不过他时刻都明白,有些朋友是过客,有些朋友则是永远的知己。

  最后,要修炼水一样的品性,水一样的德行。众所周知,水是纯柔之物,然而自古就有“水滴石穿”之说。现代人发明的“水刀”,则是老子“以柔软克刚强”的最具说服力的典范。不论是纯钢的钢板,还是坚硬的石头、陶瓷,在“水刀”面前都变得轻而易举。古人又说:“抽刀断水水更流”。水是人类永远也无法战胜的东西。大禹“治”水,不过是自欺欺人,归根结蒂是人类适应了水、遵循了水。

  至于水的德行,老子直接把它推到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是生命之源,水不仅造化生命,还滋养生命,但水从来不像某些做了一些事就叫苦叫累、邀功请赏的人,而是“处众人之所恶”,即向人们不喜欢的地方流动——水往低处流,而人是想尽一切办法向上走,为了向上走,有太多的人不择手段,叫嚣“挡我者死”!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此类人氏往往死在别人前头。侥幸没死者,其感受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这样说来,不管有没有茶喝,我们都得好好品味一下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