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打造精彩文案:让你的每一个字都值得

第四章 如何准确传递观点和情感

  

  在传递观点和情感这件事上,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脑子里有东西,但就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

  表达出来后,其他人总是无法准确理解。

  表达出来了,其他人也理解了,但无法说服他们。

  每次表达之前,总要先想很久,无法做到边想边说。

  一旦表达时间有限,就不知道怎么快速表达想法。

  如果你遇到过这些问题,那么这一章就对你很有帮助。接下来,我会把这章内容分为两部分来讲述:“找到表达的问题”和“解决表达的问题”。

  在“找到表达的问题”部分主要解决两件事,一是认清自我,搞清楚你现在属于哪个表达梯度;二是诊断问题,搞清楚哪些方面导致你表达不清晰。

  我会在“解决表达的问题”部分介绍几个实用的提升表达能力的方法,并对普通人在表达上的常见问题,提出一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1. 找到表达的问题

  表达的6 个梯度

  表达是有段位的,我把它划分为6 个梯度,你看看自己属于哪个梯度。

  (1)无主题的表达;

  (2)有主题但结构不完整的表达;(3)结构完整但证据不完整的表达;(4)证据完整但条理不清晰的表达;(5)条理清晰但逻辑不严谨的表达;(6)条理清晰且逻辑严谨的表达。

  倘若你属于梯度(1)、(2),你在生活中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每次想说话,总会有人打断你;你说话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会认真听你讲;你写的东西,也没几个人会认真看,而且你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你到底想讲什么?”“你写了个什么东西?”

  是不是感到很委屈?

  别委屈了,这是你自找的啊,朋友!你之所以会遇到这种情况,是因为你的表达太随意了,有时候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到底是什么,自己都没想清楚就开始表达了。

  其他人认真听你说了半天,发现你讲了一堆毫无重点的废话,长此以往,就会给别人留下一个特别不好的印象—你讲的都是废话。既然你讲的都是废话了,怎么还会有人愿意听呢?

  如果你想改变现状,就得先从改变那些表达的坏习惯做起。在表达之前,先问自己3 个问题:现在讨论的是什么话题?

  我要表达的内容跟话题有关吗?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当你把这3 个问题想清楚之后,你的表达就有主题并大致完整了。

  至于我为什么要说是大致完整呢?因为90% 的朋友都会有表达不完整的问题,有些是有意识的,有些是无意识的。当你想清楚这3 个问题后,应该能达到表达梯度(3)了,剩下的问题,我们继续解决。

  假如大家正在讨论“楼下超市的生意好不好”这个话题,并且你认为楼下超市生意不好,请问你会怎么表达?阿鱼现在看不到你的答案,但可以根据刚才说到的6 个梯度,给你列举几个答案,你看看自己属于哪个梯度?

  A. 无主题的表达:“我不知道超市生意好不好,对面那家面馆生意挺好的,今天中午人都挤满了,我……”

  B. 有主题但结构不完整的表达:“楼下超市的生意不好。”

  C. 结构完整但证据不完整的表达:“楼下超市的生意不好,我都没看见有顾客。”

  D. 证据完整但条理不清晰的表达:“楼下超市的生意不好,这个月我大概去了10 次超市,每次都没有顾客,老板在玩手机,货架上好多货品都积了灰,明显好久没有进过货了。

  超市老板的衣服也很旧,用的手机居然还是老式手机,肯定是生意不好,没钱买新的。”

  E. 条理清晰但逻辑不严谨的表达:“楼下超市的生意肯定不好,因为这个月我去了10 次超市,基本没有看见其他顾客,所以我认为生意不好。另外我着重观察了两方面:一是老板本人,他穿的衣服很旧,经常玩手机,没事可做,并且长期使用老式手机,所以他应该很穷,如果超市生意好他就不会这么穷、这么闲了;二是超市环境,货架上的很多货品都积了灰,说明好久没有进货了。这些都是超市生意不好的特征,所以楼下超市的生意一定不好。”

  F. 条理清晰且逻辑严谨的表达:“楼下超市的生意不好,盈利只有普通超市的20% 左右。在收入方面,我前几天问过超市老板,他说一天平均能卖400 元左右,那么扣除在我们这栋楼开超市的房租、水电等经营成本,他的日平均盈利不到100 元。原因有两点:一是他的超市旁边刚开了一家大型连锁超市,货品更丰富,环境更好,还有空调,所以大家会优先去连锁超市买;二是他的货品价格相对偏高,普遍溢价50%,比如农夫山泉,别人卖2 元一瓶,楼下的超市却卖3 元。基于这两点原因,楼下的超市相对一般超市而言,生意不好。”

  我们可以看到:A 回答跑题了,顾左右而言他;B 回答只抛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没给支撑观点的证据,不完整;C 回答支撑观点的证据太过单薄、随意了;D 回答虽然看上去证据充分,但是回答混乱,给出的证据在逻辑上不够严谨,主观判断性太强;E 回答条理清晰,但证据在逻辑上不够严谨,主观判断性过强,无法说服他人;F 则是一个不错的回答,不仅条理清晰,给出的证据逻辑也严谨,能够说服他人。

  如果你现在的回答属于A 至C 回答,那么你需要加强自己的论证思维,在以后的表达里,每提出一个观点就追加一个论据,即说明你如此认为的原因。如果你现在的回答属于D 回答,那么说明你有不错的表达意识,但是在逻辑思维、表达技巧方面有欠缺,需要针对这两方面进行提高。如果你现在的回答属于E 回答,说明你的表达能力不错,熟悉一些常见的表达技巧,但是逻辑不够严谨,需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至于F 回答自然不用我多说了,你的表达能力很好,想要再提高只需在平时多加注意,尽可能多积累一些表达技巧,可以再多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进入用户洞察的阶段。

  2. 解决表达的问题

  (1)基础思维习惯:观点+ 逻辑严谨的证据经过这样的一个案例测试,相信你已经知道自己的表达属于什么梯度,且了解自己在表达上的大致问题了。现在就让我们来一步步地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你要铭记一点:想要做到准确表达观点,表达的内容就要有理有据。注意,这个“据”一定要逻辑严谨,没有漏洞,即观点+ 逻辑严谨的证据。

  你的证据描述得越详细、具体,越能在读者脑海中形成画面,越能让读者理解你。而我们表达的核心目的,不正是向他人传递我们的意识和情感,让他人了解我们的想法吗?这其实就是一个理解过程。

  所以当我们想让读者“理解”我们时,就看看我们的表达里有没有观点和证据,证据是否充分合理,否则,就会让读者不明就里。

  没人想听一个纯粹的观点,没有证据,只会给读者留下更多的疑惑。

  当然,只有证据,没有观点,也会让读者产生新的疑惑。

  你想,如果有人突然莫名其妙地凑到你身边,跟你说:“喂,我昨天在公司楼下买了杯芋圆啵啵奶茶,里面的芋圆是紫薯味的,珍珠啵啵是龙井味的。”你问她:“所以呢?”她说:“就这样,没了啊。”你是不是会觉得很无语?这个人太奇怪了。但对方或许想表达:“我觉得公司楼下奶茶店里的芋圆啵啵奶茶,口味特别独特。”

  (2)让条理变得清晰的技巧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自己明明表达清楚了自己的观点,给出的证据充分,逻辑也严谨,但别人还是不知道你到底在说什么。

  朋友,你可千万不要觉得是对方傻、理解能力差,问题很有可能出在你自己身上。不信?你看:阿鱼是个很普通的人。(观点)

  她学历普通,就是个二本,现在本科生遍地都是,平常说话也少,很少发表自己的观点,上了大学成绩也一般,不是很讨老师喜欢,很少参加活动,也不是什么风云人物,很多人都不知道她的名字。她长得也挺普通,不丑也不美,扔进人堆里都找不到她。对了,她连兴趣爱好也只是看书、旅游,非常普通。

  (证据)

  这些证据看上去还挺充分是不是?列举了一大堆,证据倒也合理,但是你看完记住了吗?是不是觉得脑子里有点儿混乱?

  这是因为,这一段的表达没有层次、没有归类,我们要明白一个事实,就是人的大脑更喜欢有秩序的信息。不信请你看看这一串数字:

  154354245112432

  你能记住这串数字吗?我想一般人很难记住吧?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乔治. 米勒在研究论文《神奇的数字7±2: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中指出,年轻人的记忆广度大约为7 个单位左右,所以我们在表达信息时,应尽可能地把要表达的内容整理成简单有规律的信息,然后再输出给他人。我们把这串数字分组归类,是不是就容易记住了?

  111222334444555

  所以,在列举证据的时候,也要尊重这样的原则,把证据进行分类,然后进行有规律的输出。只要做到这两点,我们就能实现所谓的条理清晰了。

  怎样进行有规律的输出呢?给大家提供几个小技巧。

  ①惯用序列词:比如“第一、第二、第三”“首先、然后、最后”,这样的序列词会给读者一种逻辑严谨、思路清晰的感觉。

  ②多用连接词:比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样的连接词也会让人觉得你的逻辑严谨、因果关系清楚。

  ③加入归类汇总的短句:比如“总归来说”“所以结论是”“在xx 方面而言”,这样的句子会在无形之间帮读者整理思路,帮他们理顺你要表达的东西,所以也是有效的。

  这3 种技巧虽然有用,但还不能帮助我们表达清晰。因为总的来说,这些方法都属于“伪逻辑”的表达技巧。

  (3)“真逻辑”有助于得到正确结论看到这里是不是很疑惑?我凭什么说以上3 种表达技巧是“伪逻辑”呢?因为像“第一、第二、第三”这样的词,并没有实质性的逻辑关系。

  比如我说:“阿鱼是个很普通的人。第一,她长相普通,穿衣服不好看,一点儿都不会打扮;第二,她的智商只是普通水平,很少参加比赛,没获过什么奖,没得过什么奖学金。”

  乍一看是不是觉得挺有逻辑?

  长得普通跟穿衣服不好看、不会打扮有关系吗?不会打扮的人长相就一定普通吗?

  智商水平普通跟很少参加比赛有关系吗?很少参加比赛的人智商就一定普通吗?

  细想之下,就会觉得这个答案有很多漏洞。

  这就是“伪逻辑”,它只是用一些技巧让你的内容看上去有逻辑,但这些内容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关系,经不起推敲。

  “真逻辑”是什么样的?

  “真逻辑”是能帮人得到正确结论的科学性思维方法。逻辑不是我们用来说的,而是用来找的。逻辑本身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庞大关系网,我们表达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这个大网里的一部分线理顺,摆到别人面前。

  逻辑是表达的基础,很多人之所以表达能力差,是因为自己很难找到想要表达的内容背后的逻辑,自然也无法做到表达条理清晰且严谨。

  如何能够快而准地找到正确的逻辑,把它们理清楚呈现到读者面前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有哪些常见的逻辑。

  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演绎推演,另一种是归纳类比。

  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要求在表达过程中展示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演过程,这个推演过程也常被称为必然性推理或保真性推理。

  这样的表达往往由浅至深,环环相扣。

  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些显而易见的证据作为推演条件,推演出一个证据不足的事实,即从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出发,识别出特殊的个体。

  比如:①我和你是同班同学;②我在高一(2)班。通过这两个条件,我们可以推演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你也是高一(2)班的。

  当然,我的举例极其简单,事实上演绎推理能做的事情更多,它能帮助我们从一个概念推移过渡到另一个概念,由一件或几件事物去判断另一事物。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推理到特殊演绎,它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三段论”。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包括一个包含大项和中项的命题(大前提),一个包含小项和中项的命题(小前提),以及一个包含小项和大项的命题(结论)三部分。

  “三段论”实际上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三段论”是人们在进行数学证明、办案、科学研究时,能够得到正确结论的科学性思维方法之一,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正确思维的形式。

  比如,我有一个结论:“我掉头发很严重,头顶快秃了,我得去看医生。”

  我是如何推演出这个结论的呢?

  我正是用“三段论”推演的,不过在实际运用的时候,我没有遵守刚才定义的“三段论”的具体步骤。我把“三段论”

  里的“大前提”舍弃了,于是就变成了“问题—原因—对策”

  的演绎方式。这个方法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经常使用,它属于“三段论”,只是我们没有去说那个显而易见的大前提。如果让我们把这个演绎过程还原成“三段论”,那它就是这样的:隐藏的大前提:身体突然出问题,发生了某种变化,一定是由某种原因导致的。

  小前提:现在的问题是“我快秃了”。

  结论:“我快秃了”这个问题是由“我的身体有问题了”

  导致的,所以我应该去看医生。

  看到了吗?这就是基于演绎逻辑的“三段论”表达。你注意到我刚才隐藏的大前提了吗?那么问题来了,所有的大前提都可以隐藏吗?如果不是,什么时候可以隐藏,什么时候不能隐藏呢?

  我明确地告诉你,不是所有大前提都可以隐藏,甚至当你隐藏了不该隐藏的前提,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能隐藏的大前提需要满足以下3 点:

  ①大前提是一般性规律;

  ②需要绝对正确的小前提是大前提的特殊情况;③两者的结论符合充分且必要条件。

  如果不符合这3 点,那么你表达的观点就很容易出现漏洞,甚至会闹出笑话。

  比如:“长翅膀的动物都会飞,鸡是有翅膀的动物,所以鸡一定会飞。”你不要觉得这个结论搞笑,我们都知道它是错的,但你明白它错在哪儿了吗?因为它的大前提是“所有长翅膀的动物都会飞”就是错的,并不是所有长翅膀的动物都会飞,所以我们得到了一个错误的结论。

  归纳类比

  我之前说过,归纳类比这样的表达方法来自归纳逻辑,那么什么是归纳逻辑呢?

  人们以一系列经验或知识储备作为依据,找到其中的共同规律,有时会假设同类事物或其他事物也遵守这个规律,从而用这些规律去预测其他事物的运行原理。

  我们很好理解“归纳”,就是把所有的信息汇总起来,那么“类比”是什么呢?要怎么“类”,怎么“比”呢?我们把信息汇总起来,不可能所有的信息都要用到,那么,我们用的时候就需要给这些信息分类,再做出选择。那么,该怎么分类呢?以什么样的标准做选择呢?“类比”就能帮我们解决这两个问题。

  实际上,我们能以一个更简单的方式理解归纳类比。

  比如穿衣服这件事。买衣服,将衣服装进衣柜里的过程是归纳的过程;而我们将衣柜里的衣服进行分类整理,分区域放置春夏服饰和秋冬服饰的过程,是“分类”的过程。要穿衣服时,我们要在多套衣服里进行挑选、搭配,然后再穿在身上,这就是“比较”的过程。所以,分类+ 比较= 类比。

  归纳我就不多说了,写文章时,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信息收集渠道,也有自己的信息喜爱偏好。我们重点来讲一讲“类比”。

  其实“类”就是分组归类。我们把所列举的事物分类成每组具有同一属性,彼此又不相互交叉的事物。

  比如,我们在写议论文时往往会有许多分论点,每个分论点下往往又需要列举许多论据去支撑分论点。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的论据、论点,我们该怎么进行管理呢?这时就需要用到分组归类了。现在就来讲讲分组归类的具体执行步骤。

  第一步:分组

  分组分的是什么呢?分论点。

  要保证分论点彼此是没有交叉且完整的,不然这样的分组方式将毫无意义,反而让读者感到晕头转向,产生更多的疑惑。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的论点是:阿鱼是一个美女。

  那么我提出我的分论点,它们分别是:①阿鱼的气质很美。

  ②阿鱼的长相很美。

  ③阿鱼的身材很美。

  到这里,我已经把“阿鱼是一个美女”这个论点拆分成了3 个分论点,通过验证这3 个分论点为真,从而得出结论—“阿鱼是一个美女”为真。

  我刚才拆分的3 个分论点属于分组正确的示范,那什么是分组错误的示范呢?

  比如同样的话题,我们的论题还是“阿鱼是一个美女”。

  但我现在把它拆分为这样4 个分论点:①阿鱼的心灵美。

  ②阿鱼的灵魂美。

  ③阿鱼的嘴巴美。

  ④阿鱼的五官美。

  你看,阿鱼的心灵美和灵魂美就有交叉了,灵魂美的人心灵难道会不美吗?阿鱼的嘴巴美和阿鱼的五官美也交叉了,一个五官美的人,嘴巴难道会不美吗?难道嘴巴就不属于五官的一部分了吗?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分组时,一定要保证分论点彼此不交叉且完整。现在你应该了解什么才是正确的“分组”方法了,我们就可以进行第二步了。

  第二步:归类

  归类归的是什么呢?论据。

  归类如同做连线题,我们有很多能够证明阿鱼美的论据,那么我们应该在什么时候用它,又在论证什么分论点时把它摆出来,这就需要我们归类了。归类就简单多了,我们只需要看论据是否满足分组属性就行了。

  比如,我给大家以下这些论据,请大家把这些论据进行分类,看看这些论据分别属于气质美、长相美、身材美这三组的哪一组:“眼睛大、嘴巴小、皮肤白、腿长、说话幽默、思想有趣、瘦、胳膊细、心地善良。”

  大家应该很快能完成归类。

  气质美:说话幽默、思想有趣、心地善良。

  长相美:眼睛大、嘴巴小、皮肤白。

  身材美:腿长、瘦、胳膊细。

  看到这里,恭喜你已经学会归类了。只需要按这两个步骤执行,就可以把我们要写的文章中所包含的论点和论据都做好分组归类。现在让我们写文章,还是有些困难。

  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应该先写哪个论点,先列哪个论据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比”,比出一个所以然来,然后进行排序。

  (4)常用的比较标准

  时间

  即按时间顺序对信息进行排序。当然,并不是说先发生的就要先说,我们也可以倒叙。重要的是,排序的方式一定要符合时间线发展的规律。请注意,我说的是时间线,时间是线性发展的,所以我们叙述信息也需要运用线性的叙述方式。至于在时间线上,你是想从后往前叙述还是从前往后叙述,或者从中间叙述,就看你的心情了。

  比如,你跟领导汇报工作时一般会这样说:“我今天完成了xxx 工作,明天计划完成xxx 工作。”

  这就是一种按时间顺序的表达。

  结构

  你可以把结构理解成拼图,先拼这一块,再拼那一块,把每一块都拼好之后,就是一份完整的拼图了。按结构排序的叙述方式也是这样的道理,把一个组织的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整体。常见的结构有地理空间(像地图)、抽象概念、实物结构。

  地理空间的表达举例:“我家在成都和重庆之间,房屋以北有一棵枣树,以南有一棵枣树,以东也有一棵枣树,以西还有一棵枣树,我家就被四棵枣树包围在中间。”

  抽象概念的表达举例:“我的优势是……我的劣势是……因此我现在面临的威胁是……潜藏的机会是……”

  实物结构的表达举例:“杯子的底部印有一个Logo,杯身印有一个Logo,杯盖上还印有一个同样的Logo。”

  重要性

  这个排序方法我们经常用到,简单来说,就看你怎么定义一类事物的重要性,你可以完全按照你的定义把所有信息分出重要性等级,然后再依次进行表达。但在分重要性等级之前还得先做一件事—分类。

  比如,苹果和西红柿你都很喜欢吃,那你怎么分重要性等级呢?把苹果分到水果类,把它排到水果类第一名;把西红柿分到蔬菜类,把它排到蔬菜类第一名。这个重要性分级标准怎么定义呢?根据你的喜爱程度定义。而分类标准,就看你了。

  好了,看到这里,相信你已经基本掌握了表达的思路和逻辑,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思维化的东西变成实质化的运用,多多练习即可。考虑到这样的表达思路你才刚刚掌握,为了避免你在练习的过程中途丧气,我再跟你分享几个“拿来即用”的表达技巧,保证你看完之后立马学会,自信满满。

  (5)“拿来即用”的表达模型

  ARE 思维模型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思维模型,我第一次了解到这个思维模型得益于我的雅思口语老师。当我学习一门陌生的语言,需要对一个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常常遇到无话可说或者不知道说什么的情况,这就是我们最原始的表达状态。这个思维模型可以帮我们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ARE 模型?

  Answer(答案):你对问题的答案。

  Reason(原因):你给出这个答案的原因。

  Example(例子):给出1~2 个你所说原因的例子。

  我们现在就来提问并试着回答一下。

  问题一:“你喜欢吃土豆还是西红柿?”

  Answer(答案):“我喜欢吃西红柿。”

  Reason(原因):“因为西红柿更有营养,而且我喜欢吃酸的。”

  Example(例子):“西红柿里有很丰富的维生素,我有一段时间每天吃一个,发现自己的皮肤都变白了,气色也好了很多。另外,酸酸的东西会让我感到特别兴奋,吃了一次之后我就爱上了这种感觉。”

  问题二:“你喜不喜欢我?”

  Answer(答案):“我喜欢你。”

  Reason(原因):“因为我一看到你就觉得开心,你是我的开心果。”

  Example(例子):“上次我跟你一起去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聚会,我给她端上蛋糕时,那个蛋糕居然因为做得太高,断了。当我感到特别内疚和伤心的时候,你却笑着说:‘哇,这蛋糕这么主动,为英雄折腰啊!恭喜你!寿星公!’你的一句话不仅让我不伤心了,也巧妙化解了在场所有人的尴尬。”

  刚才我提了两个问题,给了两个回答,你有没有发现这两个回答不一样呢?严格来说,问题一给出的例子并不是合格的例子,只能算是对上一个原因的再解释,即原因的原因。只有第二个问题里面给的例子才是我们理解正确的例子。

  这么说,第一个回答就错了,没有遵循ARE 模型了吗?

  不是,这两种例子都是可以的。至于适用于什么情况,就要根据问题本身而言了。像第一个问题—你喜欢吃土豆还是西红柿?你发现我根本没有合适的例子,这时我们就可以对我们给出的原因进行进一步解释,这样的思路就没有问题了。

  复盘思维

  “复盘”这个词可太流行了,听上去是不是觉得有些“高大上”?其实所谓的复盘,就是让我们对已经做过的事情再重新反思一遍,通过回顾、重演和分析,找到当时遇到问题的原因,从而总结失败或成功的规律,得出的规律其实就是所谓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又能指导我们下一次的行动。

  怎么把这个思维用在表达上呢?

  首先,你打开电脑上的一个思维导图软件,在里面填好你今天要思考的问题。比如,你的领导说你写的策划案简直不知所云,让你好好反思反思。你要反思什么?要反思你写策划案的过程,这样才能想清楚为什么你会把策划案写成这个样子,下次应该怎么写。

  你可以列举多个问题,比如,我的策划案为什么会让别人看不懂?我写这个策划案的时候为什么没去参考其他好的策划案?我为什么要先写这个,再写这个……总之,尽可能多地列举问题,越详细越好。

  写完问题之后,我们不能放着不管,还要寻找和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当我们思考清楚后,就知道我们在哪些方面有问题,哪些方面做得好了。将这些总结记下来,作为我们下次做事的指导。

  在你需要向他人表达你的问题和总结的时候,就可以按思维导图列下问题,一一回答即可。

  电梯法则

  也被称为“电梯游说”,即用极具吸引力的方式简明扼要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例如,你在电梯里,需要在30 秒的时间里向一位关系到公司前途的大客户推广产品,而且必须成功。

  这个方法来自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据说还源于一个真实事件:麦肯锡公司有一个大客户,一次,麦肯锡的咨询顾问在电梯间遇到了对方公司的董事长,这个董事长就问顾问:“你能不能说一下你们公司能做到哪种程度呢?”结果因为这个顾问毫无准备,而且在30 秒的乘梯时间内也无法说清楚,最终,麦肯锡公司失去了这个大客户。

  从那以后,麦肯锡公司就要求员工至少要在30 秒内做到能把事情表达清楚,这就是电梯法则。

  所以下次,在你想表达的时候,试试自己能不能在30 秒内把事情说清楚吧。

  好了,这章的内容就到这里了,照例送给大家一句我喜欢的话:“每个人都要挺过一段难熬的日子,没有例外。”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