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人生的三路向

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宗教问题[24]

人生的三路向 梁漱溟 6263 2024-10-22 04:22

  

  吾书以求认识老中国为主题,而首先遇到两个疑问,前一疑问既试为解答如上[25],兹当进而解答后一疑问——中国社会何以竟自长期淹滞在封建阶段的那一大谜题。

  在解答前一疑问中,既引出一些对老中国的认识来,现在进行解答后一疑问,势必将更深入地谈到主题上。后一疑问原同主题之认识老中国是分不开的。

  试就宗教问题一为申论

  上文谈及宗教问题而意有未尽,现在即从此入手。

  宗教无待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但如世界各地各族史实之所显示,它却在社会生活中据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和拥有强大的势力,每每支配着政治与经济。有人说过这样几句很妙的话,值得介绍:古人(初民)间那般不同,那般不羁与善变,社会的联系与统一是不易建立的。……自然必须有件事物,较实力为大,较利益为尊,较哲学学说为具体准确,较契约为固定,它即在人人心中,而对人人有威权。——这便是宗教信仰。信仰是我们头脑的产物,而我们不能随意改变它。它是我们的作品,而我们不自觉。它是“人的”,而我们以为“神”。它是我们力量的结果,但莫有比它对我们更有力量的了。……人固然可使自然界降服于人,但人永远是他自己头脑的奴隶。[26]我们对宗教问题,必须从人类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人的身和心这种根本关系所在,给予说明而后乃说得明白。

  《矛盾论》中说“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亦不例外。人类的个体生命与其社会生命互有矛盾,人的身与心互有矛盾,乃至人心在其知的一面与其情感意志一面(以下简称情的一面)亦存在矛盾。例如宗教信仰中常有不少迷信成分。此迷信成分平常不为知的一面(思辩力及现实经验知识)所接受者,一旦遭遇事变,情感动摇,意志颓丧,却信受之,渐且信之弥坚。又或当知识不足时从俗信奉,及其知解增进,意态转强则不复信从。一屈一伸,此起彼伏,其为矛盾可见。再试论之:情感所由动摇,意志所由颓丧,盖无不来自身之一面(从狭义到广义,广义之身指一切不免局于本位主义者)。清虚高朗之怀是什么也不贪,什么也不怕的,抑何威胁牵掣之有?一切威胁牵掣只为受牵累于身耳。心胜乎身,则无此事。此即身心间有矛盾。然此卓然不受牵累之心,岂世俗寻常所有哉!人类社会虽在不断有所发展,而越出“心为身用”的阶段尚远尚远,宗教势力不可免地就为人们所需要而流行于社会。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有盛有衰耳。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苏联无产阶级革命之后,皆以人们知见明利意态转强而宗教失势是其例也。

  再进而论之:宗教虽一度再度以至多次起变化于内部,受打击于外面,而终不见其衰亡下去者何耶?若单从人类社会尚淹留在身体自发势力阶段来解说它还是不够的。宗教固非止为弱者愚者之事如费尔巴哈所云云也,这不过是多数宗教所由发生的一面,抑且是其粗浅的一面。宗教实更有其根源在人类生命深处——在人类生命中远重要于个体生命(身)的社会生命(心)那一面。

  请回顾前此说过的一些话:

  人的个体生命寄于此身,人的社会生命寄于此心。身低而心高;心大而身小;身有限,而心无限。

  人类一般地固有其求生存的极强要求,但为革命不怕牺牲的伟大献身精神,其力量不是更强吗?这是很深的矛盾存在于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之间。如所共知,基督教原起自被压迫被奴役被虐待的人们团结互助运动[27],曾具有一种革命精神的。佛教之兴,亦是对其社会不平等制度的坚决反对者。救世是世界几大宗教的通义;因此坚苦卓绝、服务人群、激昂慷慨、自我牺牲,成为宗教家的本色。——这说明幼稚的低级的宗教起于身,而伟大高明的宗教则起于心。

  人类生命内在有其矛盾,社会在阶级分化后内部总不单纯,反映到宗教上便有高下不等种种因素混杂一起。宗教之不会衰亡下去而将随时随地屈伸变化不已,其道理在此。

  人类社会文化的解剖

  这里说社会文化,意指人类在自然界中为其社会生活而改造利用自然,创制出有形质无形质的一切文明事物,从农工生产、交通、经济以至宗教、政治、礼俗、法律、学术、教育无不总括在内。它原是浑整一体,不容割裂,如像有机物然;不过人们为便于指点措思,而人为地加以区分与综合,多立名目如“农”、如“工”、如“宗教”、如“政治”云云,来表示其不同方面,不同部门,不同环节而已。如何区分综合一视乎需要和方便,没有一定。

  今为指示宗教在社会文化中的位置如何,有必要先把社会文化剖分为两类:一是属于生活上的方法手段工具,那一类性质的事物,例如农工生产、建筑交通以至文字、算术、自然科学、各项技艺等等。凡被称为物质文明的均在此中,但其范围又略宽广些。宽度何在——如在社会科学内没有阶级性的纯客观知识实亦同自然科学一样可以归入此中。乃至行于社会间的某些规章制度。从其为一种便利的方法手段来说,亦未尝不可归入此中。

  又一是表著社会人生是非好恶取舍。一切价值判断及其倾向那类事物,如宗教信仰及其教会,哲学流派、文学、艺术、社会道德礼俗、国家法律制度及其机构、革命思想及其团体组织,等等皆是。凡今所云上层建筑者都在此中。俗所称精神文明者,应亦属于此。

  前者主要是人在生活中对物的问题引生出来的那一类文化,特与人的智力和知识有关系。后者则是生活在社会里从人如何对人(兼括人对自己,人对神在内)的问题上表见出来的那一类文化,特与人的情感意志(神情态度)有关系。论其分量,前一类远大过后者,论其重要性,则后一类远大过前者。后者对社会生活具有权威和指导力量,而前者则居于从属地位;这是最宜注意的。社会主义的社会生活所不同资本主义社会者,要于后一类事物见之,而在前一类事物上却尽可从同。推而论之,要区别任何一时一地的社会文化,先要注意其后一类,这是主;次乃注意其前一类如何,这是从。

  社会生产关系(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既表著其社会中人对人的关系,又联系着人对物的问题(生产力)在一起。它绾合前后二者为其中介,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大关键之所在,社会发展史即恒视乎此而划分各不同阶段。

  从全人类历史来看,社会发展可分五阶段,但各族各地的社会不必然都一一经历之。借喻个体生命,有的幼小而殇,有的青年壮年夭折,非人人皆长寿到达高年。世界古史上正见有不少显著一时的某族某国,其后竟然从历史上消失无闻,其当初兴起的地方而今已经易主。此某族某国者在当时是大有其创造发达的社会文化,乃能有其显赫史迹的。在衰亡后,其子孙岂必全绝,不过归化到旁的社会中,多随其他社会文化或转入另一发展阶段而生活去。历史上所消失者,与其说是其血统族系不如说是其一时特有文化。还有的其族其国只见衰微却不衰亡,而后来复兴之事;亦正以其社会文化自有不绝者在,乃有以维持其一族生命于不断。像中国人(汉族)这样以其独创的社会文化绵继其民族生命,经历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虽中间衰落式微不止一度,今天独得因社会主义的机运到来而复兴者,世界少见。

  现在要问:那资以显名一时的某族社会文化,是合其前后两类而言,抑或偏重其一?可以推断回答说:既须从其合一不分以言之,却又必偏重其前一类。何以故?设非在前一类文化有其优胜处,它当时显赫事迹即无从出现。前一类文化的创造、发明、掌握运用,又必本于活泼旺盛的精神乃得。而此活泼旺盛的精神要必得力于其后一类文化,有不待言者。故此应说前后两类合一不分。但后来其社会文化卒不免于衰亡者,史实显示皆由其人精神堕落苟偷,其社会腐化解体,此则问题出在后一类文化上,后一类文化实职其咎。故知其一时制胜,偏重在前一类也。

  从上分析,后一类事物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盖可见。后一类事物中,宗教实居其首位。非但出现最早,凡后一类事物几无不先孕育在宗教中,后乃逐渐分化出许多部门来;更为古初之民所以形成其社会者,实不能不有赖于宗教。盖人类社会既非同蜂蚁社会全为先天所规定,当初又还没有社会经济发达后分功各业相依相待那样散开不得。虽从两性生殖、亲子关系、协力生产、共同防卫来聚合群众,但若非超过这些粗浅现实问题而从人们精神上有以维系巩固之,那是不能持之恒久从而有所发展进步的。前引古朗惹的一段话,正为其眼光深锐,烛见及此,所以值得介绍;切望读者回看上文,俾助了解。

  道德不同于宗教者,在其出乎自觉自律;而凡皈依宗教的,则可说是一种对外力之假借,此外力却实在就是自己。宗教信仰中所有对象之伟大、崇高、永恒、真实、美善、纯洁,原是人自己本具之德而自己却相信不及。经过这一转变,自己随即伟大,随即纯洁于不自觉。宗教之引生道德即在此。在社会发展史上,先有宗教,后有道德。到共产社会比过去任何社会阶段都更要依重道德,却不需用宗教。

  既知道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又知道宗教起着维系巩固社会生活进行的作用,那么,在阶级社会其为统治阶级所造作、操持、利用,岂非自然明白的事吗?而一切革命或改革总先从宗教起头——这是欧洲各国历史无数事例极其清楚地显示出来——亦是当然的了。宗教没有它自己的立场,它是因人而异的。一味地崇奉宗教,或一味地痛骂宗教,皆于宗教缺乏认识,只凭主观感情,是不足取的。

  宗教是封建社会的最大支柱

  何以说封建社会必以宗教为其最大支柱呢?宗教是从原始社会就见萌芽,就起着社会维系作用的。在奴隶社会阶段一样不可少地有它的宗教;但信奉宗教的主要在奴隶主,不在奴隶。对于奴隶则依靠暴力统治是突出地必要。因为奴隶的来源虽种种不一,而如世界历史所示大多来自战争中俘获的邻邦外族人,免于杀戮而加以奴役,且每有专为俘获奴隶的战争。此其社会秩序最大支柱寄于暴力,不言自明。封建社会关系之形成,由于对奴隶压制有所弛解的固不少,而同样不少的是自由民之被迫沦降。值此人们头脑心思普遍升进于前之时,即非简单粗暴的强制手段所能为功;如何驯服其心,建立统治人们头脑的权威机构遂为十分必要的事。这就出现了中世纪欧洲社会具有绝大势力的宗教及其教会组织体系。

  列宁曾说“神首先是(在历史上和生活里)由人的受压抑状态外部自然界和阶级压迫所产生的那些观念的复合,是巩固这种受压抑状态和麻痹阶级斗争的那些观念之复合”;正指此而说。[28]有上帝,且有魔鬼。教会中人宣称“不相信有魔鬼,就等于不相信有上帝。”宗教存于信仰、崇拜、祈祷和忏悔,离开这些,便不为宗教。而抱持禁欲主义寄希望于未来的天国,忍受现前的苦难悲惨生活,更是中世纪宗教的特色。然而查究其实情,贯串中世纪遍及全欧的一切人间惨剧,却几乎无不从宗教演出。

  宗教在近代资本社会所起的作用

  如所周知,欧洲近代文明之开出要在于史家所称的“文艺复兴”,即古希腊罗马一切文艺学术几乎澌灭于蛮族破坏和基督教之摧抑者,在十五世纪后又渐得复兴之事。它恰代表着非宗教世界观,不知不觉为继此而来的宗教改革运动种其因。新教之从旧教的背离现世人生转而面向现世人生者在此。若非社会人生态度有此一大转变,人人追求现世幸福,近代资本社会其何由出现?宜乎恩格斯指说这是“一个人类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进步的革命”也。[29]然莫谓社会人生此时便无需乎宗教。宗教对于资本社会依然有其必不可少的作用。[30]要知道,人生意味最忌浅薄。在受苦受难之后,人们求得一点现世幸福似觉兴味颇浓。但人类生命是无限伟大的,对此狭小迫促一览而尽的现前世界和转来转去不超乎一身的欣戚之情,终且感到乏味无聊,忍受不住,或且更促其向低级趣味寻求去,社会是要为之腐烂崩溃的。从乎宗教,则世界变有限为无限,化相对入绝对。在狭隘浅近的现前生活中所不能有的若神圣、若伟大、若高洁等深厚意味,当人们参与宗教生活时却可能尝到一些。这是有合于人类生命深处要向上向文的那种倾向的。世界各大宗教所以皆能吸收许多人,乃至近代人智大开而不少人(科学家亦在内)仍然对宗教生活向心力很强者在此。各人孜孜为利的资本主义广大社会犹得以维持稳定不致溃裂横决者在此。

  表面看去,维持资本社会如此其久的似在其法律强制力和其社会习俗秩序的惯性;实则这不过偏从阶级矛盾来看问题。深入以看问题,则资本家个人生命内在矛盾如何免于激化,资产阶级内部关系如何得其维持,乃更居其先。阶级对抗的强大形势虽或有助于其个人生命内在矛盾暂免激化,有助于其阶级内部关系较易维持,那是极有限的。

  质言之:其人生命内在矛盾得以不表面化,其阶级内部关系所得以维持者,实在靠着他们之所谓“道德”其物。而在西洋(欧美)从长久以来其社会道德总是依傍于宗教的。宗教教义教诫有变易,社会道德观念随之而变;宗教而受到人们疑问拒斥则社会道德立即动摇不稳。社会道德依傍于宗教,而社会生活表面平稳没有大罅漏则有赖于其社会道德。批判其宗教是倾覆资本社会的入手处,亦是彻始彻终要做的功夫。

  无产阶级革命首先批判宗教

  何谓道德?此可分从社会及个人两面来说它。任何社会生活里莫不有其所尚与所耻,公众流行的是非善恶概念即依以分判。凡说“道德”“不道德”一视乎此为从违者即是社会道德。社会道德是一时一地不相同的。然而道德的本义乃在个人生活上的自觉自律、自觉地向上不必因社会之所尚,从乎自己向上心勉励行事而不必从社会之后循规蹈矩。这才真是道德。因此,真道德每于真干革命家见之。不论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抑或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曾这样说道:如果对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者,不抱至深的敬意,就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因为这些革命家具有世界历史所承认的权利,来代表曾经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把千百万新兴民族提高到过文明生活的资产阶级“祖国”讲话。[31]既然威胁强制和奖誉诱掖为任何阶级社会所不可免(否则维持不了),则人们所言所行合于其社会道德者,可能只是表面上出于自觉自律而已,实则模糊依违于外,其不为乡愿者盖寡[32]。时时有爆发革命的可能,而讫不见其革命发作的欧美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欧那些修正主义国家,大抵为隐约的乡愿势力之所支柱。而此种乡愿势力则与其社会生活中的宗教大有关系。强大的国家机器有待暴力革命,而此则必待于暴力之外的思想批判。

  马克思在其《黑格尔法律哲学批判序言》中说过:“宗教的批判乃是一切批判的前提。”且经列宁指出马克思此时——1843年冬——正在主张对一切现存制度进行无情的批判。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烟的名言,即见于此文。宗教对人生所起的毒害作用何在?就在其贬低了人生。神超绝至上,而人则微末,有罪,不洁。一切价值意义和幸福均必假借于神,而不在人自身。这样,人的自觉自信便丧失了,而人没有自觉与自信还有什么可说呢?这便断送了一切!

  宗教批判终结于如下的学说:“‘人’,是人类的最高本质”;亦就是终结如下的绝对命令:“使人成为被压迫的被奴役的被遗弃的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必须推翻。”

  然在前则如恩格斯,在后则列宁,却认为革命政党“向宗教宣战将是一愚蠢之举,反而会妨碍宗教之真正消亡”。[33]要倒避免伤害信教者的感情;伤害他们的感情“只会巩固其对宗教的盲目信仰”。[34]应该知道这正是要人善于批判宗教。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