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议论性语言
说到议论性语言,人们首先会想到议论文,即以议论为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其实,领导讲话也离不开议论性语言,有时是通篇运用,如宣传动员、理论辅导方面的讲话;有时是部分运用,如讲话中谈认识、讲道理的部分或段落。也就是说,领导讲话中的议论性语言,就是通过真实可靠的材料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来阐释道理、表达主张、统一思想认识的语言。恰到好处的议论,可以使讲话更鲜明、更深刻、更具有哲理性和说服力,使领导者的思想和主张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并在实践中得以落实。形象地讲,如果说听众的心是“岸”,领导的意图是“物”,那么就要通过议论这只“船”来劈波斩浪,送达彼岸。
议论性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也应有准确、简练、通俗等一般性特点。但用于领导讲话中,还应特别注重它的倾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倾向性即政治立场,针对性即问题导向,实效性即表达效果,这些,都需要恰当的语言运用来确保议论成功。为什么听到领导讲话中的议论说理,人们总是有点烦?其实该烦的不是议论本身,而是议论的方式方法不对路、不入耳。
一要“议”而有理,力戒强词夺理、以势压人。实践证明,靠高嗓门唬人,靠大道理压人,你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不听就是不服从领导、不听从指挥,如果用这样的腔调,哪怕你“议”得再好、讲得再声色俱厉,最终都无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而只能引起人们的反感。只有以平等待人的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用心把道理讲实、讲清、讲深、讲透,才能使听众心服口服,产生共鸣,进而把领导的要求变成自觉的行动。
二要“议”而有据,力戒坐而论道、空洞说教。空洞的议论听而生厌,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议论才能入脑入心。领导讲话中议论某个道理或某个事物,经常出现“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以及开展某项活动是什么什么的“迫切需要”“重要保障”“有效举措”之类的语言,这些都是必需的。但如果议来议去,议的都是那些空洞玄乎的道理、艰涩难懂的道理和与实际不沾边的道理,那就毫无价值。只有同实际结合起来,用活生生的事实来说明问题、印证观点,才能达到解疑释惑、统一思想的目的。
三要“议”而有“味”,力戒语言干涩,生硬呆板。人们之所以厌烦某些领导谈认识、讲道理,是因为他所谈的都是大家听过多少遍的、似曾相识的、枯燥无味的东西,听起来一点味道也没有,一点也不吸引人、打动人。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语言不活、不新、不生动所致,准确地说是八股调太重、书生腔太浓所致。像这样的议论,真的还不如不讲的好,以免自己讲得口干舌燥,还无端浪费别人的时间。而要想讲得让别人喜欢听,就要努力让语言生动鲜活起来,可以采用某些修辞手法,可以引用某些格言警句,也可以引用某些群众语言,以增加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要议而有“的”,力戒无的放矢,泛泛而谈,滔滔不绝。有些同志不管需要不需要,习惯于开篇就是认识,凡事必谈理论,议论性语言太多太滥,不仅毫无必要,而且弄巧成拙。应力求做到:议得准,不偏离主题和观点,不说多余的话;议得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不停留于表面;议得精,言简意赅,不长篇大论。
下面是一位领导同志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会上的一番讲话:
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我的理解和体会,这是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一次正本清源、返璞归真,同时也是呼唤“老实”二字向党员干部的思想、品德和作风回归。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老实本来就是“三严三实”的题中之义,是落实“三严三实”的前提和根本,没有做人之“实”,其他的“严”和“实”都无从谈起。
老实是一种传统美德。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老实,我们党历来要求党员干部对党、对组织、对人民要忠诚老实。没有老实,就没有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惊天壮举;没有老实,就没有雷锋、王杰、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等一大批先进英模人物的涌现;没有千百万老实人的扎实奋斗、无私奉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
老实是一种可贵的工作态度。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石油工人就创造了著名的“三老四严”精神,即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一时风行全国,成为各行各业学习的榜样。
老实是一种高尚的品格。老实人不善于与上级套近乎,却能自觉维护上级威信;不习惯看领导脸色行事,却习惯看群众表情办事;不在领导面前说大话空话,却能优质高效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不喜欢给在职领导“烧高香”,却不忘给退休领导“送温暖”。
老实是一种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老实人遵纪守法,中规中矩,顶得住**,守得住底线;老实人顾全大局,服从指挥,爱岗敬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老实人心清气正,知足常乐,看云卷云舒,看花开花落,从不丢失自己的本真。
总之,老实好,老实难得,老实可贵,老实是党员干部应有的本色和底色。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实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呢?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实这个本来的褒义词,慢慢变成了中性词甚至贬义词了呢?有人视老实为“愚笨”,而那些弄虚作假、不干实事的人,那些工于心计、圆滑世故的人,则被视为“聪明”;有人视老实为“古板”,而那些不敢担当、回避矛盾的人,那些丧失原则、八面玲珑的人,则被视为“灵活”;有人视老实为“无能”,而那些趋炎附势、善于钻营的人,那些营私舞弊、中饱私囊的人,则被视为“能干”。
由此,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老实人吃亏”的现象:他们往往因责任心太强、工作太较真而活得很苦很累,因不善玩心计、耍手腕而被别人“玩”得团团转,因坚持原则、公道正派而得罪人、丢选票,因敢说真话实话而招人嫉恨、诬陷和排挤,因不善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而被某些领导误解和疏远。
这就难怪,在少数地方和单位,为什么老实人不再吃香,而所谓的“聪明人”却大有市场;为什么邪气上升、正气下降,政客作风、市侩习气大行其道;为什么大话、空话、假话、奉承话有人喜欢听,而真话、实话、批评的话却没有多少人喜欢听;为什么一些党员干部不再视老实为高尚、为光荣,不愿意、不高兴被人看作老实人,连一些原本的老实人也慢慢丢失自我,变得虚伪、圆滑、自私、庸俗。
历史的河流,总是冲刷出不同的时代秉性。事物的变迁,也总是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当我们被“做人不能太老实”的信条所困扰、被形形色色的“聪明”所折磨时,又不免对老实人那种纯真、那种实诚、那种骨气和硬气怀着深深的留恋和敬仰。尤其在今天,当我们经历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锤炼,继而又接受“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洗礼之时,当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的风暴让那些所谓的“聪明人”身败名裂时,我们更加深切地感悟到:老实,其实是一种大境界、大格局、大智慧;老老实实做人、做事、做官,到底还是好!
这几段议论之言,紧紧围绕“老实”二字展开,鲜明的对比,透彻的分析,深刻的反思,真诚的感悟,可谓击中要害、切中时弊,发人深思、促人警醒,具有较强的教育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