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道河阳县(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因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愈挫愈勇的百代文宗
韩愈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祖父辈都曾经在朝为官。韩愈三岁时父母过世,他便跟着大哥大嫂一起生活。十岁那年,大哥也病故后,韩愈只好与寡嫂相依为命,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童年的不幸经历,使年幼的韩愈自小便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在学习方面从来不需要鞭策。
韩愈长大后,走的也是官宦世家子弟的老路——通过科举考试,以求入仕为官。他十九岁来到京城长安,二十岁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先后三次都失败了,直到第四次才金榜题名。
根据唐朝的制度,考中进士并不能直接做官,还要通过吏部的选拔考试。于是,从二十六岁开始,韩愈连续三次参加吏部举行的博学宏词科考试,三次均失败。其间,韩愈大胆地给当朝宰相写信举荐自己。
韩愈在信中说:“周公爱惜人才,哪怕正在吃饭,听说有人才前来拜访,都会立刻放下筷子出去迎接。有一次,他一顿饭竟然停下来三次,你看人家多爱惜人才啊!”然而,韩愈的热切没有得到回应,先后寄出三封书信都石沉大海。愤懑(mèn)的韩愈有感而发,创作了《马说》,将怀才不遇的幽怨化成了文字“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至今依然广为传颂。
796年,韩愈得到一位节度使的推荐,得以试任官职。其间,他利用教导青年学生的机会,率先提出倡导古文、反对骈(pián)文,全面改革散文创作。
原来,我国的文学领域,从三国时期起,写文章开始讲究声律、辞藻、对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骈文一度极其兴盛,但到后来,逐渐变得形式很僵化、内容很虚无,并且严重脱离现实,成为文学发展的障碍。
于是韩愈高举反对骈文的大旗,主张效仿先秦时代的散文创作,要求内容质朴、形式自由,以利于反映现实、表达思想,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
韩愈不仅口头提倡,而且联络柳宗元等一大批有识之士,积极从事古文创作,写出了大量优秀的古文作品,使文坛的面貌迅速焕然一新,这便是我国文学史上影响力十分巨大的“古文运动”。韩愈也因此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十四岁那年,韩愈终于通过了吏部考试,正式成为朝廷官员。韩愈忠勇耿直,才高八斗,深受唐宪宗重视。也因此常常得罪勋贵,屡次遭贬。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韩愈将荣华、官位全都置之度外,遇到皇帝做错了事,他都敢于直言进谏。
819年,唐宪宗派遣使者迎佛骨入京,长安城内瞬间掀起了佛学狂潮。向来崇尚儒学的韩愈不顾个人安危,以《论佛骨表》上书宪宗,言辞十分激烈,宪宗勃然大怒,将他贬为潮州(今广东省潮州市)刺史。
到了潮州后,韩愈见当地鳄鱼成灾,便和鳄鱼打起了“嘴仗”。他洋洋洒洒写下《鳄鱼文》,痛痛快快地与鳄鱼宣战。鳄鱼们非常识趣,一看是韩大人亲自下场,乖乖地搬家,从此潮州再也没有鳄鱼为患。
824年,五十七岁的韩愈在长安病逝。留下了七百多篇诗文,其中散文近四百篇,诗三百多首,创下了三百三十个成语,不愧为“文章巨公”的称号。他的超级粉丝苏轼评价他说:“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原文】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摘自《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六》
【译文】唐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府(今陕西省宝鸡市)迎请佛骨进入皇宫,三天后,才将其送往佛寺供养。……韩愈听说后极为厌恶这种行为,于是上书劝阻。……皇帝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太过分,尚且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短,这种话太荒谬了吧?韩愈,是朝廷大臣,胆敢如此狂妄,坚决不能赦免!”于是,朝廷内外都感到恐惧,即使有外戚勋贵也替韩愈说情,还是贬他为潮州刺史。
词语积累
虚张声势:张,铺张,夸大。装出强大的声势。指假造声势,借以吓唬或迷惑对方。
口如悬河:悬河,瀑布。说话滔滔不绝,如河水倾泻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