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白话二十四史

赵普列传

白话二十四史 李海杰 2066 2024-10-22 04:24

  

  赵普(922—992年),字则平,祖籍幽州蓟县(今天津市蓟州区),后来迁居河南府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大宋“第一谋臣”

  赵普出身官吏世家,是家中长子,为人淳厚,沉默寡言。豪门大族魏氏十分欣赏他,将女儿许配给他。

  赵匡胤在后周担任禁军将领,奉命征讨淮南,赵普在赵匡胤的幕府参赞军务,两人曾经深入交谈,赵匡胤觉得他很不寻常。

  恰好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在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养病,赵匡胤正奉命外出作战,脱不开身。赵普主动请缨,尽心尽力伺候了几个月。赵弘殷十分感激赵普的照顾,将他当作赵氏同宗对待。赵匡胤于是更加信任赵普,到哪里任职都带着他。

  960年正月初二,赵匡胤奉命率军北上御敌,天黑时驻军于距离京城开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境内),赵普和赵匡胤、赵光义开始策划兵变。

  赵普先在将士中散布议论,说当今皇帝年幼,将士即使冒死破敌,也没有地方领功受赏,不如先拥立赵点检为皇帝,再出发北征。将士们的情绪很快被煽动起来,赵普和赵光义见时机成熟,便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呼喊万岁。赵匡胤登基后,赵普受到重用。

  当年年末,宋太祖赵匡胤平定节度使叛乱后,询问赵普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赵普早有所虑,说:“这个问题的症结,在于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只要削夺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财政,收缴他们的精兵,天下自然就安定了。”太祖十分认同。

  当时,开国大将石守信等人是宋太祖的故友,赵普数次请求收回他们的兵权,太祖说:“他们肯定不会背叛朕,你何必担忧呢?”

  赵普说:“臣也不担心他们会背叛陛下,但是如果他们的部下贪图富贵,要拥戴他们,他们能够自主吗?”太祖便以酒宴的方式收走了几位开国大将的兵权。

  一天夜里,天降大雪,宋太祖冒雪来到赵普家,一起商议攻伐北汉(今山西省中部、北部)之事。赵普说:“北汉之地能阻挡西面、北面,如果现在攻克它,则我国需单独抵挡这两面,不如等削平其他各国以后再来攻取。”太祖笑着说:“朕也是这么想的,特地来试试你罢了。”由此确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

  宋太祖信任赵普,赵普也敢于坚持己见。一次,赵普要提拔一名官员,太祖向来厌恶这个人,不批准。赵普再次请求,太祖很生气,执意不肯。

  赵普说:“提拔人才,都是为国家着想,陛下怎么能凭个人好恶专断!”太祖听了,气得脸色变白,一甩袖就往内宫走。赵普坚持站在宫门外,过了很久,太祖终于同意了。

  吴越王钱(chù)曾派人给赵普送信,以及“海物十瓶”,放在堂屋的左廊下。正好宋太祖来访,赵普匆忙出去迎接,来不及遮挡。太祖见了就问是什么,赵普说是海物。太祖说:“钱送的海物,肯定是好东西。”命人打开,发现装的都是金瓜子。赵普很惶恐,叩首说:“臣还没来得及打开看,确实不知道装的是什么。”太祖笑着说:“不要担心,尽管收下。他以为国家大事都是你们书生决定的呢!”但太祖因此开始不满,不久就罢免了他的相位。

  赵普深受宋太祖信任,曾多次建议削弱赵光义的势力,并运用宰相权力打压赵光义。赵光义登基后,赵普郁郁不得志。赵光义即位的第六年,赵普献出由自己记录、藏在金匮之中的杜太后(太祖、太宗生母)遗命,称杜太后临死前要求太祖死后传位给弟弟。太祖驾崩后,太宗继承皇位,正是奉杜太后金匮遗诏行事。赵普以此成功获得太宗的信任,重新担任宰相。

  赵普年少时不爱读书,当上宰相后,宋太祖劝他读书。晚年,赵普手不释卷,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捷。他死后,家人打开箱子,发现里面只有《论语》二十篇。于是后世开始流传他“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992年,赵普在洛阳病逝,终年七十一岁。赵普三次担任宰相,是宋初统治集团的智囊,对北宋初年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原文】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qiè)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摘自《宋史?卷二百五十六》

  【译文】赵普年轻时熟悉政事,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劝说他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住宅,就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一读就是一天。等到第二天办理政务,处理很迅速。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

  词语积累

  一误再误:误,错误。第一次就错了,第二次又错了。形容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也指一再被拖延、耽误。

  半部《论语》治天下: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性。

  苦口婆心:苦口,反复规劝;婆心,仁慈的心肠。比喻充满善意的耐心劝导。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