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571—649年),字药师,雍州三原县(今陕西省三原县)人,唐代杰出的军事家。
大唐第一名将
李靖出生于名门望族的官宦之家,长得仪表伟岸,器宇不凡,从小深受家庭熏陶,具备文韬武略,曾经对身边人说:“大丈夫若能审时度势,辅佐明主,一定可以建功立业,博取富贵!”
李靖的舅舅韩擒虎是隋朝名将,每次和他讨论兵法,都忍不住称赞说:“可以一起讨论孙武、吴起兵法的,只有你啊。”隋朝名臣杨素见到李靖后,抚着坐床对他说:“你最终能坐到这个位置!”
隋朝末年,李靖在马邑(yì)郡(今山西省朔州市)当二把手,隶属于当时还是太原留守的唐高祖李渊帐下,和突厥作战。李靖通过观察认为李渊有反隋之意,便乔装成囚犯,命令部下将自己押解到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向隋炀帝告发他。结果刚走到长安,因为道路阻塞无法成行,而长安随即被李渊攻克,李渊下令逮捕李靖,将他处斩。李靖大喊:“明公举兵起义,想要成就大业,怎么可以因为私人恩怨诛杀壮士呢?”李渊被他的豪言壮语感动,加上李世民也替他求情,就释放了他。不久,李靖进入太宗的幕府。
后来,李渊决定征讨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南梁国主萧铣(xiǎn),命令李靖前往。因为沿途险要均被萧铣占领,李靖进度受阻,险些被高祖下令处死,多亏有人求情才保住性命。其后,李靖提出进攻萧铣的十条计策,李渊看后十分赞赏,就授予他军事指挥权。当时唐军乘船顺长江而下,正赶上雨季,洪水泛滥,水流湍急,航行十分危险,其他将领都请求李靖等水势消退再前进。李靖却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我军刚刚集结,趁萧铣还不知道发起进攻,正所谓迅雷不及掩耳,这是兵家上策。”一切果然如李靖所料,等到唐军兵临城下,萧铣还在忙着征兵,当然为时已晚,只好开城投降。此时距离出征仅两个多月。
两年后,李靖又率军平定了在江淮地区叛乱的将领辅公(shí),李渊高兴地说:“李靖简直就是萧铣和辅公的克星啊,古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和他相比,都望尘莫及!”
北方的突厥人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强劲对手,李渊起兵反隋时,为了赢得突厥的支持,甚至一度向他称臣。629年,唐太宗李世民趁突厥发生内乱,决定分道出击东突厥。将近六十岁高龄的李靖冒着严寒,亲率三千铁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抵达颉(jié)利可汗的大本营定襄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境内)南面。颉利可汗大惊失色,误以为唐军主力已经全部到达,不然李靖不敢孤军冒进。李靖抓住颉利可汗猜疑不定的有利战机,一面派出间谍分化他的部下,一面趁夜突然进攻,颉利可汗被打得狼狈逃窜。
捷报传到长安,唐太宗欣喜若狂地对众臣说:“李靖只带领三千骑兵,就打下了突厥的老巢,真是前所未闻的名将。他的胜利足以雪洗我朝曾向突厥称臣的耻辱!”随后,颉利可汗请求投降,但心里并不服气。李靖摸透了颉利可汗的心思,趁他和唐朝使者议和的时机发起突袭,斩首一万多人,俘获十几万人,东突厥就此灭亡。攻灭东突厥成为李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战绩。
634年,西北地区的吐谷浑族进犯边境,抢掠百姓。李靖不顾年事已高、足疾未愈,主动请缨,率领五路大军冒着严寒深入敌境,与吐谷(yù)浑主力展开多次激战,终于大获全胜,凯旋回朝。
644年,唐太宗准备东征高句丽(gōulí),询问在家养病的李靖:“你南平江淮,北扫突厥,西定吐谷浑,只有东边的高句丽还没臣服,你打算怎么办?”李靖当即说:“老臣虽然风烛残年,仍然希望一战。只要陛下不嫌弃,老臣的病也能痊愈了。”唐太宗听后深受感动,但不忍心让他再次出征,便没有同意。
649年,李靖病逝,终年七十九岁。唐太宗下旨,依照汉代卫青、霍去病的旧例,把他的坟墓修筑成突厥境内的铁山和吐谷浑境内的积石山的形状,用来表彰李靖的赫赫战功。
李靖文武兼备,是唐初最负盛名的军事家,被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玄宗创立武庙,供奉十位历代名将,李靖位列第四。相传《李卫公问对》一书,就是唐太宗和李靖关于军事问题的对话,成为“武经七书”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原文】突厥诸部离叛,朝廷将图进取,以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骁骑三千,自马邑出其不意,直趋恶阳岭以逼之。颉利可汗不虞(yú)于靖,见官军奄至,于是大惧,相谓曰:“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而至。”一日数惊。——摘自《旧唐书?卷六十七》
【译文】突厥各部落发生叛逃,朝廷将要谋划进攻,任命李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率领精锐骑兵三千人,从马邑郡出其不意,直奔恶阳岭逼近突厥。颉利可汗没料到李靖会来,看到官军忽然来到,因此很惊慌,突厥人互相传说:“唐军如果不是倾全国的兵力出动,李靖怎么敢孤军到达。”一天之内多次受到惊扰。
词语积累
一代楷模: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机不可失:机,时机。好时机不可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