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文苑列传》共四卷,记载了近八十位文人,本书选取唐寅(yín)、文征明、徐渭为代表。
风流才子唐寅的波折人生
唐寅(1470—1524年),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苏州府吴县(今苏州市)人。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唐寅出身小商人家庭,从小聪颖伶俐,十五岁结识文征明,得到他父亲文林的赏识;十六岁考中苏州府试第一名,成为秀才。在文林的引荐下,唐寅逐渐进入苏州文人圈。
明成祖迁都北京(今北京市)后,南京(今南京市)的一整套政府机关并没有撤裁,用于安置赋闲和被贬官员,南京因此成为文人荟萃之地,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唐寅当时闻名南京。
唐寅虽然才华横溢,却**不羁,经常和朋友纵酒寻欢,眠花宿柳。1494年,唐寅的父亲逝世,母亲、妻子、妹妹相继在一两年内离世,一个圆满的家庭须臾间支离破碎,唐寅的生活也陷入窘境。
在朋友的规劝下,唐寅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由于他生性风流,主考官不喜欢,唐寅因此名落孙山,险些无法参加乡试。好在文林等人出面求情,终究居于榜末。
在接下来的乡试中,唐寅得以施展才华,不负众望,一举成为南京解(jiè)元,名震天下。春风得意之际,唐寅与好友徐经一起,赴京参加会试,沿途游山玩水、声色犬马。
京城本应是唐寅大展身手的舞台,但事与愿违,徐经贿赂主考官的家童得到会试试题,东窗事发后唐寅受到牵连,卷进科场作弊案,最终被贬黜为吏。唐寅认为这是一个耻辱,坚决不去赴任。
唐寅回到家乡,修建桃花坞,以卖文画为生,更加纵情于酒色之中。后来,在南昌(今南昌市)的宁王朱宸濠听说他的名声,重金聘用,唐寅欣然前往,成为座上之宾。不久,唐寅察觉到宁王意图谋反,于是故意装疯卖傻,宁王不堪忍受,唐寅得以安然返乡,在桃花坞中度过晚年。
唐寅画、书、文三绝,成就非凡。他的画将宋朝的院体技巧与元朝的笔墨韵味融为一体,打破门户之见,自成一家,与沈周、文征明、仇(qiú)英并称为“明四家”。
书法方面,先后学习赵孟(fǔ)、颜真卿、米芾(fú),风格灵活多变。他的诗文以才情取胜,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愚钝孩童文征明的逆袭
文征明(1470—1559年),字征仲,号衡山居士,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
文征明出生于官宦之家,和唐寅同岁。但与聪明的唐寅不同,幼年的文征明生性迟钝,直到八岁还不会说话,以至于有人怀疑他是白痴。但父亲文林始终相信他会大器晚成,时常安慰他。
1498年,唐寅初次参加乡试就夺得南京解元,而文征明第二次落榜。两人虽是朋友,命运却天差地别,文征明心中难免黯然神伤。父亲知道后,特地写信安慰道:“唐寅才华横溢,但他为人轻浮,最终恐怕难有作为。”
为了培养文征明,文林到哪里任职,都带上儿子随行,并让他随时访友拜师学习。文征明先后跟随都穆学诗,跟随沈周学画,跟随李应祯学书法,跟随吴宽学古文,先后与唐寅、祝允明、顾、徐霖等结交为朋友。
这些人都是一时之选,加之文征明刻苦勤奋,因此各方面技艺取得长足进步。
文征明性格宽厚仁慈。因擅长鉴赏,经常有人请他帮忙鉴赏书画。他常常不顾名誉,将赝品鉴定为真迹,有人询问缘故,他回答:“有钱买书画的,一般是有钱人家。而卖字画的,一般生活困顿。倘若我为一时名声而使人举家受饿,于心何忍?”
后来,父亲重病,文征明得知后立马请了医生,赶往父亲的任职地温州(今温州市)。可惜终究晚了一步,到达时,父亲已经去世。温州的官民有感于文林的廉洁,自发筹集了一笔丧仪之资,文征明遵从父训,谢绝了众人的好意。
文征明虽然多次参加乡试不中,但文名早已传播出去。意欲谋反的宁王朱宸濠仰慕文征明的贤德,想要聘请他为幕僚。文征明坚决不接受聘金,装病推辞,继续参加科举。
文征明一生参加了九次乡试,都没有考中,最终由官员推荐,经过吏部考核,得以任官。后因朝政昏庸,多次请求辞职,终于致仕归乡,开启了游山作画的人生。
这时,文征明的名声越来越大,向他求画的人很多。文征明秉持士大夫的风骨,有所谓“三不肯应”:不给藩王作画,不给太监作画,不给外夷作画。
文征明绘画、书法造诣很深。他的绘画兼善诸科,尤精山水,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他的小楷兼采众长,笔划婉转,节奏缓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吴中四才子”中,文征明最为长寿。去世前,他正为别人写墓志铭,还没有写完,拿着笔离开了人世,享年九十岁。
命运多舛的文武奇才徐渭
徐渭(1521—1593年),字文长,号青藤老人,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明朝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军事家。
徐渭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大家族,由妾所生。出生仅一百天,父亲离世,由嫡母抚养他。徐渭十岁时,生母被嫡母赶出家门,骨肉分离。
徐渭十四岁时,嫡母逝世,他跟随兄长生活,但二人相差三十多岁,几乎没有手足之情。少年徐渭,生活中唯有寄人篱下与仰人鼻息。
但是徐渭聪颖异常,六岁读书,九岁作文,十多岁便能仿前人之作,享誉当地,被称为“神童”。尽管才华横溢,但徐渭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八次参加乡试都不曾中举,加上从小饱受世态炎凉,徐渭养成了孤芳自赏、郁郁寡欢的性格。
徐渭喜欢阅读兵法。嘉靖中期,倭寇进犯浙江,绍兴府陷于战火,徐渭参加了多场战争并出谋划策,显示出军事才能,引起了浙江巡抚胡宗宪的注意。
在胡宗宪的多次邀请下,徐渭成为幕僚。徐渭为胡宗宪写奏表,获得嘉靖帝的赏识。他又设下计谋,成功抓获倭寇首领徐海,招安海盗头目汪直,胡宗宪更加看重他。
但好景不长,几年后,胡宗宪被构陷,最终死于狱中。徐渭担心受到牵连,加上常年科举不中,又对胡宗宪之死感到痛心,彻底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以至于发狂。
徐渭为自己写好墓志铭,拔下壁柱上的铁钉击入耳窍,血流不止,医治数月才得以痊愈。随后狂病反复发作,九次自杀不遂。
某一次狂病发作,徐渭怀疑妻子不贞,将她杀死,因此被关入监狱。在朋友的帮助下,徐渭服刑七年后得以出狱。这时,他已经五十三岁。
出狱几年之后,徐渭应好友的邀请前往北方游历,结识辽东大将李成梁,培养他的儿子李如松,教授其兵法。后来李如松在朝鲜战场上大败倭寇,成为一代名将。
徐渭天妒英才、命运坎坷,加上性格桀骜,以及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文艺创作涉及领域广泛,风格独特,绝不依附旁人,具有强烈的个性。
他的诗歌开创了公安派的“性灵说”,散文文风远启金圣叹一流;他的书法打破了明朝占据主导地位的“台阁体”,开启并引领了晚明的“尚态”书风;绘画方面,徐渭的泼墨写意画大胆变革,极具创造力,后世著名画家郑板桥和齐白石都自称“青藤门下走狗”。
徐渭凭借诗、书、字、画、兵法方面的成就,被后人评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且是最多才的一位。
徐渭晚年乡居,不善经营产业,钱财随手散尽,因而穷困潦倒,靠卖字画和藏书为生,而且更加厌恶与权贵者来往。
据说有人来访,徐渭不想见,便推着柴门大叫:“徐渭不在!”他去世时,身边只有一条狗相伴。
【原文】杨一清召入辅政,征明见独后。一清亟(jí)谓曰:“子不知乃翁与我友邪?”征明正色曰:“先君弃不肖三十余年,苟以一字及者,弗敢忘,实不知相公与先君友也。”一清有惭色,寻与璁(cōng)谋,欲徙征明官。——摘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七》
【译文】杨一清奉召入朝辅政,唯独将文征明留在最后见面。杨一清急忙对他说:“你不知道你的父亲与我是朋友吗?”文征明严肃地说:“先父离开我三十多年,如果他曾有一个字提到相公,我不敢忘记,实在不知道相公与先父是朋友。”杨一清面露惭愧之色,不久与张璁谋划,想要调动文征明的官职。
词语积累
事与愿违:事情的发展与愿望相反。
东窗事发:比喻不可告人的秘密已彻底败露。
天妒英才:上天因为嫉妒一个人的才华,而让他命运坎坷。
仰人鼻息:仰,依赖。依仗别人的呼吸才能活着。比喻依赖别人,看人脸色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