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幕府末年开始,直至整个明治时期,除哈芜等外来学者外,当时许多日本人亦发表译文或著述宣传福禄培尔创办的幼儿园及其教育方法。1875年(明治八年),近藤真琴在《育儿之卷》中就详细介绍了1873年(明治六年)在维也纳万国博览会上所展示的福禄培尔的“儿童花园”(即福禄培尔创立的幼儿园)。1876年(明治九年)11月24日,日本新闻杂报上刊登了中村正直编译的《福禄培尔幼儿园理论摘要》,指出应使幼儿自然的天性得以自由的发展,并应为幼儿创造发挥这种天性的便利条件。同年,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监事关信三发表译著《幼儿园记》。这本书被认为是日本有关幼儿园教育的第一部重要著作。
福禄培尔理论在日本受到高度评价,甚至被冠誉为“在保育学科中占有最高地位”,所以,福禄培尔恩物也被幼儿园予以照搬并置于教学的重点。关信三在1879年(明治十二年)编写了《幼儿园20例游戏》,将福禄培尔的20种恩物进行图解说明,并建议幼儿园每天花3~4小时,将这20种游戏逐一教给儿童。儿童倦怠时,交替进行唱歌、表演、体操等活动,以免损伤游戏的兴趣。该书所宣传的福禄培尔恩物游戏种类及使用方法,曾被日本各幼儿园广泛采用。1885年(明治十八年),饭岛半十郎著《幼儿园入门》指出福禄培尔思想的关键是让幼儿在集体游戏中、从游戏的乐趣中去获取和加强对自然的热情。这说明到了明治中期,日本学前教育界对福禄培尔的研究已比较深入。但是,从明治中期起,日本幼儿园的保育科目大大减少了恩物的比重,而相应地增强了注重思想灌输的科目。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日本根据本国国情有选择地取舍外国教育内容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则是保守教育思想复活的反映。1879年,保守派就以明治天皇的名义制定《教育大旨》,提出要加强传统道德教育。1882年,日本颁发《幼学纲要》指出儒家五伦道德乃教育之根本。革新派先是坚决抵制,继而向保守派妥协。1881年(明治十四年),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修改了保育科目,开设“修身”一科,把保育科目引向了德育主义方向。
随着恩物地位降低,唱歌和游戏在幼儿保育科目中逐渐占据显要位置。而唱歌和游戏中道德灌输成分日渐增多。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的幼儿园规程干脆将“涵养德性”的任务归于“唱歌”一类。1887年(明治二十年),文部省音乐科编辑出版了一本《幼儿园歌曲集》,极力宣扬忠君报国的思想,其目的是培养“顺臣良民”。[7]这是明治维新不彻底性在学前教育方面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