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幼儿园教师教育基本能力实用手册

第三节 活动区域创设与区域活动开展

  

  一、活动区域创设

  (一)活动区域的内涵

  在幼儿园的活动中,教师常常会开辟出不同的区域以供幼儿活动。这种区域一般设在幼儿园室内的墙边或角落,以一两张桌子承载活动材料,供幼儿自选,故称为活动区域,也称为兴趣角。按照活动内容的不同,活动区域可以分为生活区、美工区、建构区、角色区、科学区、阅读区、表演区、沙水区、益智区、数学区、电脑区、自然区等。

  (二)活动区域设置

  幼儿园应根据本园的空间场地条件、办园特色、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健康成长与富有个性发展、幼儿兴趣与领域内容要求,来确定本园的活动区域的种类和数量。

  (三)活动区域布局

  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可供幼儿活动的空间场地,根据不同类型的区域设置,布置大小合适的活动区域。幼儿园所有的活动区域都要合理布局,做到“区域”与“园”和谐,使“区域”为“园”增活力、添光彩。

  (四)活动区域材料的投放

  “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越多样,就越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动机,区域活动效果就会更有效。

  1.区域活动材料的来源

  一是市场上选购;二是教师制作;三是幼儿和家长制作;四是废旧资源利用。

  2.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注意事项

  (1)要注重自然和废旧资源的开发利用。

  例如,落叶、树枝、稻草、果实、种子、花生壳、瓜子壳、开心果壳等“自然”材料,可以运用于语言区、科学区、美工区等区域中;小树叶粘贴成小动物、叶子拓印、制成“书签”;小石头染色,当成飞行棋子;叶子当成小伞、做成扇子、帽子……

  又如,用过的洗发水瓶、化妆瓶子投放到“理发店”;方便面碗种上葱、蒜;各式各样的纸盒,设计制作成婴儿床、各种“娃娃家”的家具;废酒盒制作成布娃娃等。

  (2)要注意材料的安全性和艺术性。

  例如,选择无毒、无味、对幼儿无伤害隐患的制作原料,制作前进行彻底的清洁消毒;易拉罐、包装盒可用彩纸、丝带等辅助材料进行装饰和改造,对质地柔软的绒布、包装纸、美工纸等进行艺术加工,变成人物或动物或植物、用的或吃的或玩的或看的、车子或房子、一棵树或一个造型等,这些都会给幼儿一种美的感受。

  (3)要注意材料的目标性和探究性。

  例如,结合“过新年”的主题活动,围绕“让幼儿感受新年的节日气氛,体验过年的忙碌、热闹,参与新年的准备活动”这一活动目标,在社会性活动区域“娃娃超市”里,为幼儿提供大量红色包装纸、纸卡和各种礼盒等,让幼儿通过购买、在美工区里的加工、分类、采购和互赠等活动,达到落实活动目标、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目的。又如,给幼儿几架飞机模型,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找一找有几扇窗、几个轮子。根据飞机模型中的门、窗、轮子等,让幼儿自己拼装出飞机。

  (4)要注意材料的针对性和计划性。

  (5)要注意材料的层次性和动态性。

  (五)幼儿园常设活动区的环境创设与指导

  1.生活区

  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种生活模仿性操作与练习,发展幼儿编、系、扣、穿、夹等基本生活操作能力。

  2.美工区

  主要功能是通过撕、贴、剪、画、捏、做等美术操作表现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活动的内容。

  在美工区内可以进行平面造型,如绘画(彩笔画、水彩、水墨画、手指画、刷画、拓印画等),自然材料(沙、树叶、蛋壳等)的剪贴、撕贴等;立体造型,例如捏泥、和面团、纸、黏土等;自然材料造型,例如豆画、石画等;废旧材料制作,例如纸盒、易拉罐、纸杯等;结合节日活动制作装饰物,如彩环、灯笼等。

  (2)材料的提供。

  各种纸、彩笔、颜料、剪刀、糨糊、橡皮泥等是美工区必备的材料,但不是唯一的材料。美工区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美工的材料也是广泛而繁多的,需要教师花费时间与精力去收集、准备、提供,务求充实、充分。

  3.角色区

  (1)角色区的作用。

  ①帮助幼儿了解人际关系。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了解各角色适当的行为方式,发展社会性。

  ②帮助幼儿学习友好交往的技能,例如,轮流、分享、协商、互助、合作等。

  ③培养幼儿大胆表达个人意愿、情感、见解,能相互沟通,发展语言交流能力,实践和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发展幼儿的表征能力。例如,能以物代物,激发想象力及能创造性地反映现实。

  ⑤引导幼儿学习适度表达个人情绪,了解他人情感,能自我控制,调整与伙伴间的关系。

  (2)角色区的设计。

  ①活动的内容。幼儿最熟悉的地方是家庭,最先接触和了解的劳动就是家务活。因此,无论是在哪个年龄班,娃娃家都是角色区的中心主题,并由此扩展出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例如,餐厅、超市、医院、邮局、工厂、图书馆、火车站、博物馆等。小班角色区的主题以家庭生活为主;到了中班,角色区就出现了以反映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大班角色区的主题则更加丰富多彩。

  角色活动主题应从幼儿的生活中来,要求是幼儿熟悉、了解和接触过的或是感兴趣的。也可以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幼儿参观、游览,从中产生新的主题。例如,在开展“和书交朋友”主题活动中,带幼儿参观了图书馆,在角色区内就可以产生“图书馆”这个活动主题。

  在产生一个新的角色以前,不妨与幼儿共同讨论,听听他们的想法。也许一名幼儿刚刚去吃过自助餐,就会提出开一家自助餐厅;也许一名幼儿在街上看见过礼品店,就会提出开一家礼品店……这样,角色区的活动将越来越丰富有趣,幼儿在玩的时候也会很投入。

  ②材料的提供。

  A.娃娃家。主要材料有:家具,如床、小型桌椅等;娃娃、娃娃用品,如各式服装、奶瓶、各种饰物、梳子、毛巾等;家用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钟表、电话等;厨房用具,如炉灶、锅、碗、铲、勺、碟、壶、杯子、筷子;各种食物,如蔬菜、食品、水果等。

  B.医院。主要材料有:白大褂、医生帽、护士帽、处方单、病历本、听诊器、体温表、药品、注射器等。

  C.超市。主要材料有:各种食品、用品的包装盒,收银机,钱币等。

  D.银行。主要材料有:各种面值的钱币(卡片)、取款单、存折等。

  ③场地的设置。

  娃娃家是一个常设的区域,因此它的位置应相对固定。其他角色区则应设在与之相邻或相近的地方。角色区适宜与积木区相邻。

  (3)各年龄班角色活动的指导。

  对于角色活动的正确指导,主要在于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和想象自由地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幼儿能够极有兴趣地、毫不勉强地、努力在活动中进行学习,发展情感与培养能力。

  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也不相同,角色游戏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从无目的到事先计划好,从由教师带着玩到自己提出活动主题、装扮角色再进一步发展到带领别人玩,从摆弄物品、旁观活动到单独活动、平行活动到联合、合作。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这样在指导他们活动的时候才可能做到有针对性,贴近幼儿的实际情况;才可能促进幼儿在角色扮演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及组织能力等各方面得到提高发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①小班角色活动的指导。

  小班幼儿对角色是很感兴趣的,但他们常常会忘掉自己的角色。所以,对于小班幼儿的指导应着重于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角色的标志物,例如,妈妈的头巾、爸爸的手机以及医生的白大褂、听诊器等,让幼儿明确自己的角色。也可以通过语言的启发和自己的加入来提醒他们。例如,娃娃家的“妈妈”跑到别的地方玩去了,这时教师可以对她说:“你的宝宝一个人在家哭呢,你快回家去看看吧!”并启发她出门可以带着“宝宝”一起走,或者作为“客人”去她家做客,使“妈妈”回到角色中来。

  在小班的角色活动中,教师还应该通过指导、帮助,启发幼儿回忆已有的感性认识,丰富他们的角色行为和语言,逐步充实活动的内容和主题,培养幼儿独立活动的能力。例如,一名幼儿到娃娃家当爸爸,可是他在娃娃家里东摸摸、西摸摸了半天,也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这时,教师走过去对他说:“嘿,你想想,你的爸爸在家都做些什么呢?”他想了想说:“写字、看报纸。”老师又说:“那你也可以做这些事情呀!”这名幼儿听了教师的话,开心地跑走了,坐到了娃娃家的小椅子上,拿了一本书看了起来。后来,这名幼儿又在教师的启发下,去帮娃娃家的“妈妈”烧饭,还帮“娃娃”洗澡。

  小班幼儿在活动中往往同时扮演相同的角色。例如,一个娃娃家也许有2~3个“妈妈”或好几个“爸爸”。这是由幼儿年龄特点造成的,教师不用去干涉,应顺其自然。

  ②中班角色活动的指导。

  中班幼儿常常是一边活动一边想下面的情节,还不具备事先计划、商量、设计出活动过程的能力。因此,对于中班幼儿角色活动的指导应侧重于加深他们对角色的理解,要求幼儿能较正确地反映出角色特有的行为和语言,并能创造性地表演。例如,“在医院”的活动中,一开始“护士”只知道给“病人”打针、发药、测体温,后来教师启发他们想一想护士应该怎样对待病人、可以怎样照顾他们,于是便想到去搀扶病人、叮嘱他们吃药、陪“病人”检查等活动情节。

  在活动中,教师还应鼓励幼儿共同活动,启发幼儿创造与固定角色有关的其他角色,并通过活动加强各主题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交往与关系,从而增加角色活动的集体性和互动性。例如,在“幼儿园”的角色活动中,除了有“老师”“小朋友”以外,还可以有“厨师”“保健医生”等角色的加入。

  ③大班角色活动的指导。

  大班幼儿关于角色扮演的经验较丰富,反映的主题也较多样化,活动的内容充实、有新意,角色较多,能体现一定的社会性,且独立活动能力强,在活动前能自行设计活动情节,通过彼此的商量、协调来分配角色。因此,大班幼儿角色活动指导的重点就应放在激发幼儿角色活动的创新意识,以及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矛盾的能力上。

  在大班的角色扮演活动中,可以鼓励幼儿为开展活动自己制作玩具。例如,为邮局制作信箱、邮筒、邮包、邮票、印章,为图书馆制作卡片、借书证,为照相馆制作相机、相片等。

  4.建构区

  (1)建构区的作用。

  ①发展幼儿的建构能力,引导其学习建构技法。

  ②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引导其认识基本形状、数量关系。

  ③引导幼儿学习尝试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方法、设计,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

  ④幼儿之间能分工合作,共同设计、建构,共同活动。

  ⑤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与人交流、表达的能力,使其掌握自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建构区的设计。

  ①活动的内容。

  积木区可以建构高楼大厦、立交桥、公园等。还可结合基本技能确定搭建内容。例如,小班幼儿主要学习铺平、延长、围合、盖顶、加宽等构造技能,所以他们在积木区多构造马路、围墙等简单物体。而大班则要求幼儿学习整齐匀称的构造,并会选择使用辅助材料,因此他们多建造结构复杂、装饰精巧的建筑物或建筑群。

  积木区可以结合教学主题和角色活动设计。例如,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桥梁”的教育教学活动时,积木区就可以专门搭建各种桥梁。

  积木区还可以和角色区、音乐表演区相结合,例如,为“博物馆”建造“博古架”;为“娃娃家”造“家具”;为“火车站”建造“站台、铁轨、候车室”等。积木区搭了个“舞台”,音乐表演区的幼儿就可以到“舞台”上来演出。

  ②材料的提供。

  积木的种类繁多,在幼儿园一般适合提供木制的本色实心积木、木制的彩色空心积木、塑料的彩色积木等。

  对于小班幼儿,适合提供体积中等、颜色鲜艳、分量较轻,以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为主的形状简单的空心积木。中班则可以丰富积木的种类、形状,增加积木的重量。到了大班,木制的本色实心积木就可以成为积木区的主角了。它的形状可以达到三十余种,数量可以达到一百多块,能充分地满足大班幼儿构造的需求。

  根据幼儿的需要,积木区还应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如人物模型、动物模型、房屋高楼模型、花草树木模型、交通工具模型、信号灯、指示牌、家庭用品等。

  积木区的积木应分类摆放,必要时还可以贴上标签,以便于幼儿使用、收拾和整理。小班的积木可以按形状、质地、颜色分类摆放;中班的积木可以按照形状大小、高矮排序摆放;大班则可以按形状分合形式进行摆放。

  ③场地的设置。

  积木区的场地应较宽敞、平整。因为积木区的活动是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的,也许上午没有搭完的东西下午还要继续搭。所以,积木区应靠墙设在一个固定的角落,一方面可以给幼儿提供充分利用的空间;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来回走动破坏搭建的物品。

  (3)各年龄班积木区的指导。

  ①小班积木区的指导。

  小班幼儿的搭积木是无意识、无目的的。他们只对搭的动作感兴趣,而不在乎搭出什么,也不会利用积木开展活动。

  在小班,应先引导幼儿认识积木,引起他们对积木活动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对幼儿说:“我们的餐厅还少几张桌子,让我们一起为餐厅搭几张桌子吧!”或:“让我们为小兔子搭一座小房子吧!”由此激发他们搭建物体的热情。

  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在自己的操作中探索学习建构技法,鼓励他们独立地建构形状简单的物体,并能表现其主要特征,例如,门、桌子、床等。

  从小班起,就应该建立搭建积木的规则,例如,轻拿轻放、不乱扔、玩后应该收拾整理等。同时,要教给幼儿收拾整理积木的方法。

  ②中班积木区的指导。

  教师应该增加中班幼儿造型方面的知识和训练,使其会选择高低、宽窄、厚薄、长短不一的积木搭建不同的物体,并可以尝试提供积木构造图,请他们按图搭建。

  对于中班幼儿,可以要求他们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搭建,并学习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物体的搭建。比如,三名幼儿合作搭建一个公园。

  ③大班积木区的指导。

  大班幼儿已经有一定的独立建造能力,事先能进行一定的设想和规划,并能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一件较为复杂的工程。因此,对于大班幼儿,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玩大型积木建构活动了。例如,几名幼儿在一起搭高楼,一名幼儿提议要在楼房旁边搭个花园,于是他和另外一名幼儿搭花园。教师走过去问:“你们在搭什么?”他们回答:“花园!”那几名在搭楼房的幼儿已搭好了楼房站在那儿看。教师就说:“你们搭好楼房了吗?”他们回答:“好了。”教师又说:“接下来你们要干些什么呢?”他们回答:“我们想搭个停车场。”于是,教师鼓励他们开始动工。他们就在花园和楼房中间搭了个停车场。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班上幼儿参观他们的作品,并进行了讨论评价。许多幼儿觉得还可以再搭一些东西,组成一个住宅小区。结果这次的积木建构活动前后用了三天才全部完成,几乎全班幼儿都参与了其中。幼儿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创造力以及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可以直接参与其中,及时肯定他们的创造性想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材料。

  5.阅读区

  (1)阅读区的作用。

  ①让幼儿练习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养成听、说、读、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②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③在看、听、读的过程中,通过对图书中的故事情节的感受,幼儿可进行模仿、学习和欣赏,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④幼儿可学习运用语言表达个人情感、需求、意愿和观点。

  ⑤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相互了解。

  (2)阅读区的设计。

  ①活动的内容。

  在此区域内以图书阅读为主,配有一些语言活动,如接龙拼图、拼贴讲述、连词句、编故事、讨论谈话等。

  ②材料的提供。

  阅读区的活动主要为正规教学活动服务。因此,语言活动可以是正规教学活动中的重复或延伸,教师应为幼儿多提供一些小图片、卡片等可操作的材料。

  阅读活动则应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数量充足的图书,可以提供的图书种类有:

  A.故事书,例如,有关家庭、幼儿园生活的故事,动物、植物的故事,童话故事,科学故事,人物故事等。

  B.杂志、画报,例如,《看图说话》《幼儿智力世界》《小朋友》《小青蛙报》等。

  C.知识书,例如,《幼儿十万个为什么》《热带鱼图片大全》《看图识字》《交通工具大全》等。

  D.自制图书,幼儿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自己绘制的图书。

  若有条件,阅读区还可以提供与限制人数相同数量的语言复读机或随身听(带有耳机,可以避免相互干扰),以及录有与图书内容相关的磁带(可以是教师自己录制的)。

  小班幼儿阅读的图书要画面简单、颜色鲜艳,以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小动物的内容为主,情节不宜复杂,篇幅不宜太长。

  中班幼儿可以阅读一些有关日常生活和人物方面的图书。图书的篇幅可以有所增加。

  大班幼儿则可以阅读配有简单文字的图书,图书内容的科学性可有所增加,可以提供较多的知识书和一些寓言故事。

  ③场地的设置。

  阅读区应该是所有区域中最安静的,并且应有充足的光线。因此,适合靠窗而设,远离音乐表演区、角色区等较为嘈杂的地方。

  在阅读区可以铺上漂亮、柔软的泡沫垫,在桌上铺上美丽的花布等,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舒服的阅读环境。

  (3)各年龄班阅读区的指导。

  ①小班阅读区的指导。

  对小班幼儿,教师宜多采用直接指导的方法,通过语言示范、启发提问、具体讲解等手段,培养他们的听、说、读、写技能和语言表述能力。要求幼儿在语言活动中能大胆讲述、学习倾听别人的讲话,培养他们爱听故事、爱看图书、会安静阅读的良好习惯和对语言活动的兴趣。

  ②中班阅读区的指导。

  对中班幼儿,要求能用较完整的句子比较连贯地讲述,能独立阅读感兴趣的图书,理解画面的内容,能有礼貌地倾听别人讲话。

  ③大班阅读区的指导。

  对大班幼儿,要求能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能连贯地讲述事情和几幅图片,能与同伴共同创编诗歌,对书上的文字感兴趣。

  6.科学区

  (1)科学区的作用。

  ①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现象,发展观察力。

  ②活跃幼儿的思维,培养其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③提供尝试、探究和实验的机会,让幼儿实地操作,认真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形成概念。

  (2)科学区的设计。

  ①活动的内容。

  科学区中可以设计以下活动:

  A.感官活动,例如,摸不同质地的物品、闻不同的气味、尝不同的食物、分辨相似的声音等。

  B.声的活动,例如,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产生、不同的声音等。

  C.光的活动,例如,镜子的反光、万花筒、哈哈镜等。

  D.电的活动,例如,连接简单的电路、拆装手电筒等。

  E.磁的活动,例如,探索哪些物体可以磁化,利用磁铁的特性制作指南针,各种磁铁活动等。

  F.力的活动,例如,“跷跷板”“天平”的活动以及物体滚动的实验等。

  G.水的活动和空气的活动等。

  科学区的活动要结合正规科学教育开展。在正规科学教育中进行的活动,可以在科学区中延伸。例如,在“各种各样的剪刀”的教育活动之后,教师可以将各种剪刀和材料投放到科学区中,让幼儿继续操作、探索。

  ②材料的提供。

  科学区的材料应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来提供,注意材料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③场地的设置。

  科学区适于设置在光线充足、接近水源的地方。

  (3)各年龄班科学区的指导。

  ①小班科学区的指导。

  在小班,科学区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为主要目标。因此,教师的指导着重于引导幼儿去感知,并引起他们参加科学活动的兴趣。例如,在感知味觉的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酸、甜、苦、咸等各种丰富的食物。为了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教师可以做一次示范,拿一样食物尝一尝,并做出表情,让幼儿猜猜老师吃到的是什么。这样,幼儿的兴趣就调动起来了,他们会觉得很有趣,也乐于自己尝试。

  ②中班科学区的指导。

  中班幼儿对科学发现活动已有了一定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也有提高。因此,在中班,教师的指导重点就应放在鼓励幼儿表达出操作的结果上。

  ③大班科学区的指导。

  大班的科学发现活动以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为主。大班幼儿对科学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操作的材料有着忍不住摸一摸、动一动的渴望。这时,教师应放手让幼儿自由操作,在指导上着重于让幼儿将操作中的经验转化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7.益智区

  (1)益智区的作用。

  ①在摆弄、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感知觉,调动幼儿充分运用五官进行观察比较,感受物体形状,识别物体颜色,比较物体大小、长短、高矮、粗细,理解形体的等分等方面的兴趣。

  ②在拼摆活动、造型活动中,使幼儿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③在棋类活动中,使幼儿的分析、综合、推理、概括能力得到发展。

  ④在活动中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以及细心和专心做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益智区的设计。

  ①活动的内容。

  A.数学的内容,例如,计数、计算、分类、排序、等分、测量等。

  B.构图造型,例如,图形卡片构图、形体拼折构图、皮筋、回形针拼图等。

  C.棋类和扑克牌等。

  ②材料的提供。

  A.数学的材料,例如,计算器、排序板、分类盒、计数卡、试题、尺、笔等。

  B.构图造型材料,例如,七巧板、几何拼图、皮筋构图等。

  C.棋类,例如,斗兽棋、飞行棋、跳棋、象棋、围棋等。

  D.扑克牌等牌类。

  ③场地的设置。

  应设置在相对安静的地方,适宜与图书区、美工区相邻。

  (3)各年龄班益智区的指导。

  益智区内的活动包括数学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正规教学活动的延续,对它的指导与正规教学活动的指导基本相同。

  棋类、扑克牌等活动具有一定的玩法和规则,对它们的指导是一个教和学的过程。

  ①小班益智区的指导。

  小班幼儿尚没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在活动中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醒。这时,教师应做较为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增强他们的规则意识。但要注意,讲解要生动、简单、形象,过多的讲解会使幼儿失去活动的兴趣。

  ②中班益智区的指导。

  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他们对规则的掌握和执行情况。要鼓励幼儿关注活动的结果,增强他们的规则意识,让他们了解不按规则活动,赢了也不光彩。

  ③大班益智区的指导。

  大班幼儿已有独立活动的能力,并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教师可以要求他们严格遵守活动规则,争取好的成绩。

  表5-1 各年龄阶段区域活动内容参考及教师指导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

  我们这里所指的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指教师在幼儿园的活动区域(角)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自选的领域活动。

  (一)区域活动的特点

  1.区域活动是操作活动

  区域活动的操作材料一般是由教师设计并提供的,操作规则明确,活动中均含某一领域的知识,幼儿按照规则进行操作,获取相应的领域知识经验。有的幼儿独立操作,有的幼儿需要合作才能完成。

  2.区域活动的内容与领域内容的教学或主题活动紧密联系

  区域活动的内容要根据领域内容教学及幼儿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一般来说,这些区域活动内容会配合专门的教学活动的进度,作为延伸或补充。在主题活动中,教师也可结合主题内容设计区域领域活动,使区域活动成为主题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区域活动是可自选的活动

  区域活动一般都是在自选活动时间内进行。幼儿有很多区域活动可以选择,例如,生活区、美工区、建构区、角色区、沙水区、电脑区等,当然也包括领域区域。幼儿对区域活动的选择完全是自己决定的。可以说,区域活动是幼儿自选的活动。当然,教师也可以对幼儿的选择提出建议,甚至要求每名幼儿都参加某个时期或某个领域的区域活动,但是幼儿有自己的选择决定权。

  4.幼儿园教师要对幼儿的区域活动进行指导和评估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活动是个别的,因此教师的指导方式也应该是个别的。教师除了在区域活动开始之前和结束以后会有面向全体的言语指导(如介绍新活动、分享活动经验等)以外,在幼儿活动过程中不再有面向全体幼儿的指导。教师个别指导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多于对他们的直接指导,教师回应幼儿的问题多于主动地干预幼儿的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完成的作业单对幼儿进行个别化评估。

  (二)区域活动对幼儿领域知识学习的价值

  区域活动可给予幼儿一定的操作练习、主动探究学习、获得个别指导的机会。这三种机会可以帮助幼儿巩固领域知识,也使得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自主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得到个别化的指导会让幼儿获取更有益的经验。

  (三)区域活动的组织指导

  1.过渡阶段的指导

  如果是教师为幼儿创设的活动区,一般是先介绍、后开放。教师先介绍区域的名称、内容、材料、工具、使用方法等,并引导幼儿去操作。如果是幼儿参与创设的活动区,则可以直接让幼儿自己进行操作活动。

  教师应帮助幼儿建立区域活动的规则,引导幼儿遵守规则。设置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与之相关的规则意识就显得重要了,如果没有了规则,区域只能成为幼儿随意游玩的场所,不能发挥出区域的教育功能。在活动区设置好以后,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订活动规则。一般来说,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很差,需要教师来帮助定规则;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可以通过师幼商量来确定游戏规则;而大班幼儿自主意识相对比较强了,可以让他们自己制订活动规则,然后教师把关,规则合理就用,不合理就重新制订,直到合理为止,期间教师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2.自主阶段的指导

  (1)创设宽松、和谐、自由的活动氛围。

  区域活动氛围宽松、形式多样,幼儿可自由选择玩什么和怎么玩,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获得经验,体验成功和愉悦。因此在区域活动中,当幼儿真正开始游戏时,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自由的活动氛围,充分尊重幼儿,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自由交换游戏内容,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做幼儿活动的观察者、引导者、支持者、帮助者。

  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区并进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教师要结合幼儿操作进行观察,观察幼儿操作中是模仿还是迁移、创造;观察幼儿之间的交往、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交往以及与教师之间的交往。其次,教师要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分析幼儿的兴趣点、认知特点、智力水平等,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做到“蹲下来与孩子一起成长”。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幼儿在一个水平线上,亲身感知他们的心灵,去理解他们的想法,领会他们的心思,用心读懂他们的世界,和幼儿一起成长。

  (3)以鼓励为主,实施开放式评价。

  区域活动结束时,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活动评价。

  ①幼儿自我评价。让幼儿围绕介绍今天玩了什么游戏、最喜欢什么游戏来讲评,让幼儿积极参与自我讲评,在同伴的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游戏过程,增强讲述能力,增进自信心。

  ②整体评价。教师在观察、反思整个区域活动的基础上,可有目的地让操作过程中创意突出的幼儿来讲解“是怎样玩的”或“做法有什么不同”,让幼儿在相互学习、互相展示、补充讲述中,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方法、结果,来促进自我意识的升华、自尊心的建立、自信心的发展、个性的张扬,为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4)活动材料的收拾整理。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各班活动区的布置和设置是不同的。有的区域固定在某一处、某一角,平时是显性的、看得见的;有的区域是活动前临时布置的、平常是隐性的、不易观察得到的。因此,为了取用材料方便,同时也为了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每次活动结束后所有区域的活动材料的收拾整理,都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可以采取各区域专人负责,也可以让幼儿轮流负责当材料负责人,统筹安排整理。年龄段较大的班级,可以让幼儿自主探讨材料整理收拾的方式、分工的情况;年龄小一些的班级幼儿可以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整理工作。区域活动材料的整理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材料要分门别类收拾,便于幼儿今后的使用与归还。二是要求幼儿收拾整理时细心观察,如将坏的材料做上标记,将下次所需材料画在专用本上等,以便教师根据标记和记录能够在下次区域活动前及时调整、补充,使之更具有目的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我们创设的活动区要在幼儿们头脑里形成这样的印象:

  首先,这是一个好地方。我想去玩,放假时我会想念它,星期一我想冲过去玩。

  其次,这是一个欢迎我去的地方。老师欢迎我玩每一样东西。

  再次,这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地方。所有东西都是为我设计的。

  最后,这是一个可以探索和尝试的地方。内容丰富,而且会定期更换和补充。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