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第一节 城市规划

  

  城市作为人类一种全新的居住秩序,从一开始就必须拥有系统的规划,否则,它给人类带来的不是文明和便利,而很可能是灾难。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是人类最早的城市和城市生活的发明者,他们从一开始就懂得规划自己的家园。

  一、城市规划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没有像古埃及文明那样,给我们留下诸如金字塔和卢克索神庙那样辉煌的建筑,留下的只是一个个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泰尔”(tell)的土堆。所以,要想从这些土堆遗迹中探寻美索不达米亚城市的城市设计,无异于自讨苦吃。但正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古代近东史专家马克·凡·德·米艾鲁普(Marc Van De Mieroop)所说:“关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城市规划的资料在数量上非常有限,但它们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2]仅有一些巴比伦城市的简易地图保存了下来,其中保存得最好的一份是尼普尔城的规划图,它可能绘制于公元前1300年左右。这幅地图集中绘制了城墙、城门、幼发拉底河的河道、运河以及神庙等,其精确度已经被在其遗址上进行的考古发掘所证实。

  在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中,农村和城市都称uru(阿卡德语为ālu),这一词的本义是指用太阳晒干的泥砖建成的任何一个长久的定居点,有时还指聚集在一起的简陋的小屋。

  城市一般都有城墙,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城市大都建在水道附近。在一些城市的城墙外,常常建有一个特殊类型的神坛,称为“新年的圣坛”(bīt akītu)。在早期,一个城市是围绕着神庙逐渐发展起来的。

  乌尔第三王朝的都城乌尔城建于公元前2100—前2000年,城市平面为不规则形,有城墙与城壕,有2个港口通往水面。城市面积为88万平方米,人口约为34000人。城中,由厚墙围抱的宫殿、神庙以及贵族的府第高踞西北高地,墙外是普通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地,分野明显。乌尔城中的塔庙是两河流域文化幸存的最古老的建筑遗迹之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观象台之一。在这宫殿、神庙和观象台三位一体组成的建筑群中,还分布着各种税收和司法等衙署、商业设施、作坊、仓库等,构成了城市公共中心。宫殿是四合院,由若干院落组成,房间多为狭长形,但布局较乱。庙宇平面较规整,一般是四方形平面,由厚实的土坯墙包围起来。城市中除中央土台外,还保留有大量耕地,有几处零星的居民点散居在耕地中。城中房屋密集排列,街宽仅3米左右,这有利于阻挡暴晒的烈日,避免瘴气侵袭和防洪。

  亚述都城尼尼微建在一个高约25米的山坡上,呈不规则长方形,占地近7.5英亩。城墙全长12千米,东、西、南、北四段分别为5千米、4.2千米、0.8千米、2千米。城墙分内外两圈,外墙带有雉堞,较矮,间有城塔;内墙为土坯高墙。城墙外有壕沟。城门计有15个,各门均有一对石兽保护。沙马什门为一外凸的城堡,前有三道城壕。城中安与阿达德神庙有一对相同的塔庙。庙宇的前面还有一个用很厚的墙封闭起来的院子。城内有辛那赫里布的西南宫和亚述巴尼拔的北宫。

  图9.1 祝福的神灵

  尼尼微城东北的杜尔-沙鲁金城由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建于公元前721—前705年。城市近正方形,面积约289万平方米。4个城角朝着东西南北的正方位。城墙高约20米,上有雉堞和可供四驾战车奔驰的大坡道,墙厚达50米,设7个带碉楼的城门,防御性极强。宫殿位于城市西北角,与塔庙及一组神庙建在一高18米、边长300米的方形土台上。城中主要街道铺着大鹅卵石。城南有一个“王室军火库”。

  巴比伦,阿卡德语意为“神之门”。巴比伦城在古巴比伦王国第一王朝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已发展成为两河流域最大的一座城市,并成为祭祀巴比伦主神马尔都克的中心。新巴比伦王国那波帕拉沙尔和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巴比伦城的规划与建设达到**,成为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城市。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历经10年才完成这一遗址的发掘工作。通过发掘,人们几乎揭开了这座以四方形规划建成的城市的全貌。巴比伦城周长11英里,幼发拉底河从城中穿过。它有三道城墙,其中最外层的那一道是外围长城,是为防御米底人入侵而修建的。在这道长城的里面,是两道砖砌城墙。这两道城墙略呈方形,高23米,厚8.7米,都由太阳砖建成,并隔一定距离用凸起的壁柱加固。外墙脚下是一条宽20~80米的护城河。城市有9个城门,分别由门外通向城市的保护神命名,其中伊什塔尔门最为壮观。伊什塔尔门分前、后两道门,每道门有4个望楼,望楼与望楼之间有拱形过道相衔接。在大门墙上装饰着蓝色的琉璃砖,上面分布着横向排列的黄色、褐色、黑色琉璃砖组成的动物浮雕,如牛、狮子,还有幻想出来的长着蛇头鹿身兽爪的神化动物。墙垣上部是琉璃砖构成的饰带和整排的雉堞。幼发拉底河把整个城区分成两部分,河西为新城,河东为旧城,由架在河上的一座五根石礅支撑着的大桥连通着。旧城是整个城区的主要部分。王宫位于旧城西北角,这里由东至西并列着5个彼此以拱门相通的宽阔庭院,为厚实的墙垣所环绕。进入正殿庭院的墙垣,用五彩琉璃砖砌成,琉璃砖的色彩主要是深蓝、浅蓝、白色、黄色、黑色。就在这组建筑群的东北部,有一座非常引人注目的披着花木盛装的小“山”,这就是神奇的“空中花园”。“空中花园”实际上就是建筑在梯形高台上的花园,它建于公元前6世纪,毁于公元前3世纪。在这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和幼发拉底河相衔接的水池、喷泉以及运河系统的遗迹。马尔都克神庙和第一座王宫相去不远。著名的古代塔庙巴比伦巴别通天塔和神庙并列。有一条“圣路”贯通旧城南北,这是新年时马尔都克神像经过的“游行大街”,这条道路是城市主要的结构轴心,它的宽度约为7.5米。在这条道路上铺砌着有红色角砾岩镶嵌的石灰石石板。

  图9.2 记述亚述王阿达德尼拉里一世建造工程的大理石铭文。公元前13世纪初

  二、城墙设计

  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是用城墙界定的。城墙最初是起防护栏作用的,是为了抵御一年一度的洪水泛滥,保护城市居民所居住的房屋和神庙中供奉神灵的神龛免遭洪水的侵袭,在南部的城市尤其如此。后来随着城市之间争夺资源的日趋激烈和战争的频仍,抵御外敌入侵便成为城墙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所以,在亚述帝国统治时期,攻城成为一门重要的战争艺术,这在亚述的浮雕等艺术作品中,得到了清晰的描绘。

  图9.3 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的巴比伦城复原图。正面为著名的伊什塔尔城门

  亚述王阿达德尼拉里一世留下了一个大理石铭文,讲述了由他进行的亚述新城城墙的重建过程。上面的文字内容是:“城墙被损坏并被摧毁,我,阿达德尼拉里……我将之重建。我将颓墙从顶部到地基全部拆掉,我把它建成十四块砖的厚度,全部墙砖都在我的大砖窑里烧制而成,我镌刻上我和我的……的纪念铭文。当城墙日后再度损毁老旧,将有另一位国王来重建它……我的铭文……在真正的位置上。哦,愿亚述神听到他的祈祷。”

  实际上,描绘亚述军队围攻城市的情景的亚述浮雕,成为我们了解美索不达米亚城墙设计的最重要资料之一,因为几乎没有一座真正的美索不达米亚城市能够保存下来,历史学家研究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建筑史几乎没有任何实物证据可以依赖。从描绘围攻城市的亚述浮雕上面我们得知,城墙上设置了曲曲折折的防御工事,与中世纪欧洲城堡的城墙差不多。城市的防御者通过建造垛口或堡眼工事,将如雨般的落箭射向城墙下面的敌人。当敌人借助发射物或投掷物进行还击时,城墙上的守城者还可以迅速躲藏到垛口背后。建造城墙的材料有石头和砖,由于石料有限,通常城墙的根基和底部用石头建造,以防止敌人挖地毁墙以及用攻城锤撞墙。至于城墙的上半部分,外面用较结实、耐用的烘烤砖,城墙的里面则一般用便宜的日晒砖。巴比伦城有双重城墙,城墙墙体里填充的是碎石,仅外城墙的厚度就达20~25英尺。在绵延11英里的城墙上,每隔65英尺就建有一座防护塔,使得每座塔上的弓箭手在塔上的射击范围可以相互接应。此外,重要的城市如巴比伦城,要么在城墙的四周挖凿护城河,要么建在河岸,利用自然河流作为天然的屏障。巴比伦城可能有9个城门,但考古学家目前只挖掘出1个城门,即著名的伊什塔尔神门,现存于德国柏林的博物馆里。

  图9.4 巴比伦城伊什塔尔神门残迹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