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爱美篇
第四节 唐朝人的衣柜
“云想衣裳花想容”,这是李白的诗。
有一年春天,他站在沉香亭旁边,看到牡丹花丛中的杨玉环,就想到了这一句,用来形容杨玉环和她那身漂亮衣裳的。
杨玉环到底有多好看,咱们今天是看不着了,不过唐朝女人会打扮却是不争的事实。
一说到穿衣打扮,想来不少美女的眼睛都要睁得老大,心里肯定想着自己虽然不敢说与杨玉环媲美,但论起穿衣打扮来总还算得上是个达人,不管是什么宝还是什么店,都熟门熟路的,各种时尚款的服装,什么高腰的、低胸的、打底的、外搭的,啥流行买啥,啥时尚穿啥,走在街上回头率保准百分之百。
这一点我绝对相信,现在的服装款式那真是日新月异,看得人眼花缭乱。我听说目前服装界最流行的要属韩国风,好像有一阵子中国就刮起过哈韩风。还有什么呢?低胸装,露着一条若隐若现的事业线很是性感;还有雪纺,雪纺一度也很流行,轻薄的面料随风飘扬,非常有仙气。
不过假如我说,我们现在玩的这些所谓的时尚流行,都是大唐女人们玩剩下的,你们会不会觉得很尴尬?但这确实是真的,大唐女人们在穿衣打扮上那真是引领时尚一千年,尤其是她们的化妆术,看了以后,估计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个化妆高手了。
你要是不相信,那就跟我去瞧瞧唐朝人的穿衣打扮吧。
唐朝女人怎么穿
在西安博物院里,能见到一组大唐仕女俑,这些仕女一个个姿态迥异,各具神韵,但却一律体态丰盈,或者可以说就是几个柔软可爱的胖子。从她们的身上可以看出来大唐女人穿衣打扮的特点,他们大都梳着高高的发髻,穿质地非常轻薄的衣裙,领口开得很低,裙子的腰线很高,与今天街上流行的高腰裙几乎别无二致。
高腰低胸是唐代女子衣裙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但她们的着装却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初唐的女子在着装方面还是非常保守的,那个时候流行的还是桃形领口或交领,上衣非常瘦小,露的也远没有那么多。即使是出行,女人们也都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和其他封建时期的女性外出一样,都是十分谨慎小心的。
这一切的改变,是从中国第一御姐武则天二次入宫并且执掌朝政开始的。
这个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构成的,当男权在社会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时候,女人自然而然就成了男子的附庸物。她的一切都是他的,他不允许她将属于他的东西随意地呈现给另一个男人看,更不能容忍与另一个男子共同享用,所以他会把女人包裹得严严实实,告诉女人怕是你的影子被另一个男人盯一眼都是罪大恶极的事情。
但自从武则天控制了大唐的政治权力以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女人再也不用低眉顺眼地对着男人唯唯诺诺了,她们开始满自信地向这个世界展示她们的美与才能。这一时期的女性,公开战男性的权威,在此以前所有在女子身上不可想象的事情,全都被们付诸实践,包括做官、打马球,还包括养情人,当然也包括可以大幅度地展露自己美丽的身体。
“粉胸半掩疑晴雪”,她们胸部**的程度不断扩大,身形也更加饱满挺拔。衣服的面料开始采用更为轻薄的纱罗,这些面料在有部分甚至是半透明的,比今天的雪纺还要露肉。
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唐美女的服装款式究竟是个什么样吧。
唐朝女人当时流行的服装款式,叫作“襦裙服”,襦上裙下,是我们现在的两半截上下混搭。不过,与我们今天有所不同的是,个“襦”比较短,最多也就及腰长,与下裙相接,却可以露出胸的上半部。
襦衫的下面,当然要接一条长长的拖地长裙了。古时候,这“裙”叫作“裳”。李太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想的就是这个“裳”,有点近似于现在女人穿的裙子,所不同的是这裳不光女穿,男人也穿。不过,咱们这会儿说的是唐朝女人的打扮,就先把它当作裙子来说吧。
唐朝女人的裙长及地,腰却裁得很高,很像现在的韩版高腰裙。前些时候,我自己就买了条这样的裙子,卖衣服的人告诉我这是眼下最流行的款式,我以为是赶了趟时髦,殊不知,这时髦竟然是一千多年以前流行过的。
接下来说的是唐朝美女们人人都喜爱的一件小衣服——襕裙。
“襕裙”大家可能觉得非常陌生,根本想象不出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衣服。但我估计现在大部分女孩儿都穿过这种衣服,很像咱们现在常说的“抹胸”。
据说这襕裙的来历与杨玉环的一段桃色故事有关。她的那位胡人义子安禄山,不知道是真醉假醉,喝过酒以后总喜欢在杨玉环的酥胸上**,手重的时候会把杨玉环的酥胸抓破。杨玉环无奈,只好做襕裙把胸护起来。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中国女子的胸衣是自唐以前就出现的,不同的是多加了两条肩带,近似于后来的肚兜,从脖下一直护到小腹,仅在后背系着两根纤细而神秘的绳儿。
据我所知,“抹胸”的名字在唐代还有好多,比如诃子、腰彩、合欢、胁衣,指的都是围在女人胸前的一件小衣服。最不可思议的是,在唐朝这抹胸还有一个名字叫作“袜”。对,就是“袜子”的“袜”。卢照邻有句诗说“倡家宝袜蛟龙帔”,这里的“袜”指的可绝不是咱们现在说的袜子,而是倡妓的抹胸。
现在,再来说说最有大唐服装特点的一件衣服——半臂。
前面我讲过一个故事,说李隆基还做临淄王的时候,有一天去王姑娘家串门,那天正好是他过生日,王姑娘就当了一件衣服回来给他过生日,这王姑娘当掉的,就是一条紫色的半臂。
那什么是半臂呢?
其实就是一件短袖外套,穿在上襦外面。这件外套不分男女,大唐人民都爱穿。简单随意,交领,右衽,下面接襕。什么是襕呢?是中国古代服装的特色,可以把它理解成是在衣摆的下面再接条宽幅边儿的意思。
另一种女式外套叫“褙子”。这褙子可就真是和我们今天女孩子的外搭很接近了。直领、对襟,腋下开胯,今天很多服装是不是都采用了这样的设计?所以我才说大唐女人在穿衣打扮上领先了我们一千多年。当然也可以说,我们今天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是在复古,这说好像会更有面子一些。
好了,现在我们来介绍一件最具女性特点的服饰,非常妩媚,带着十分的仙气,它就是大唐美女第一首选的服饰搭配——帔帛。
《大明宫词》里的太平公主,行走间肩膀上总有两条长长的带,大红色的,就是我现在要说的“帔帛”,后来慢慢演变成了肩。没有哪个女孩儿是不喜欢披肩的,我的衣柜里就挂着好几条,一直都觉得披肩最能体现女性美,原来它的首创还是在大唐。
最后,我们看看大唐女人脚上都穿着什么样的鞋子。
有一种是“履”,古人常把鞋子叫作“履”,但实际上,鞋和还是不一样的。就拿唐朝人来说吧,“履”显然更具有仪式感,鞋子则随意些。从质地上来看,履大多是丝制品,当然也有用锦、麻、或皮做的。履头的花样很多,有的做成凤头,有的做成鸳鸯,有的做成如意,反正就是什么好看,什么吉祥,什么看起来高贵又大方,就可能做到履头上。
鞋子就没有那么复杂了,多用丝绳或者麻绳制成。这一说你就能听出来了,那履多是有钱人穿的,而鞋多是平民老百姓穿的。
至于靴子,这本是个舶来品,是跟着胡人一起来到大唐的。胡人骑马都要着靴,并且不分男女。唐朝女人好时尚,男人怎么玩,她们也要跟着怎么玩。男人骑马,她们也骑马,男人的脚上着高筒靴,她们的脚上自然也会着高筒靴了。
除了这三类以外,唐朝人的脚上还穿一种“屐”。对,没错,日本人现在还爱穿木屐,但其实是从咱们大唐流行过去的。屐没有帮,只有底,底下有齿,上面穿绳,很像今天的十字拖。李白诗里说:“玉面耶溪女,青娥红粉妆;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这该是一双怎样动人的脚呀。
唐朝女人的奇装异服
说完了大唐女人穿衣的基本配置,我还不得不再和你聊聊当时女人们的“奇装异服”。
第一就是女扮男装。
在西安博物院展出的那一组唐代仕女俑中,有一位年纪较小的胖女孩儿,从她的面部与身高来看,年纪要比其他几位女性小,而穿在她身上的衣服也与其他人的有所不同。你看她美丽的脖颈被一只小圆领紧紧地包裹着,袖口也没有其他人那么宽大,一看就是件男人的衣服嘛。
从这个身穿男装的唐代仕女俑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女孩子还真是很调皮,她们有时会穿男人的衣服,比今天的女孩子们还会玩。
但其实大唐的女人穿男装并不只是为了玩的。有一种说法是,唐朝女扮男装的风气是自上官婉儿开始的。上官婉儿是武则天身边的“女秘书”,也是朝里当官的人。奇怪的是,唐朝女人的地位虽然提高了,很多像上官婉儿这样的女子可以同男子一样出来做官,但大唐政府却从没有给这些女官员制定合乎她们特点的制服。于是就只能找身男人的制服穿上算了,这样一来反倒显得更英姿飒爽。于是,女子着男装的风气就因她而起了。
其实大唐女子女扮男装的并不只是当官的上官婉儿,年少的太平公主也干过这事儿。一身男子的装束在皇帝老爹和皇后老妈面前翩翩起舞,还哄得老爹老妈高兴得哈哈大笑,可见他们也很喜欢自己的女儿穿上这一身男装的。
这种男装与大唐女子婀娜摇曳的女装大为不同,衣身紧窄,圆领长裤,活动起来非常方便,倒是与胡人穿的胡服十分接近。
又提到胡人了。
大约在公元630年的时候,大唐收编了一个突厥汗国。突厥汗国内的粟特人开始进入长安,他们是第一批大批量进入长安的胡人。
粟特人是一个商业民族,从魏晋以来就进入中国的西北地区,形成许多独立的聚落。这种移民运动,到贞观时达到一个**。他们的很多风俗与生活习惯让大唐人民耳目一新,其中就包括他们女子所穿的那一身短打扮,像男子一样干练、清爽,很快就成了长安城里美女们追赶的时髦。
第二是**装。
唐朝妇人穿衣服也是怪,要么捂得太严,像胡服装,要么就露得太多。《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那一个个露在镜头外面的酥胸,曾让张艺谋导演背了好一阵子的骂名,但是张导真是冤枉的,唐朝女人果真就是那么喜欢露的,不能让张导歪曲历史吧。
到了唐朝,女性的社会地位全面提升,思想也全面解放,她们穿衣打扮的开放与前卫,是咱们今天的女孩子们都望尘莫及的。
再加上李氏王朝那鲜卑族血统里,根本没有太多汉文化的束缚,所以唐朝女人从一开始,就可以骑马、从军,甚至冲锋陷阵。高祖皇帝有个女儿平阳公主,就曾经带领一班女子军闹过起义。她们个个都是女汉子,胆子大,不受束缚,个性里带了张扬与自我的成分,就连在穿衣打扮上也不愿受太多拘束。
除了这种自带的性格特点以外,大唐的社会制度也为女人的个性解放提供了可能。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唐朝实行的是租庸调制,这项制度允许男人用女人织出来的绢、帛代替徭役,这让女人在家里的地位一下子提升了。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女性的劳动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她们也就拥有了更多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比如游春、打猎。这样的活动对于女人而言,是展现她们美的机会,对于男人而言,更是欣赏女人美的机会。于是文人们总是大做文章,又夸女人的衣服,又夸女人的脸蛋,还夸女人的身段。女人们受到了鼓舞,文人们的笔墨越浓,夸得越多,她们便露得越多。这下好了,**装在大唐女性间悄然兴起,男人喜欢,女人也喜欢。
唐朝男人怎么穿
说完了唐朝女人的装扮,再来看看唐朝男人的穿衣打扮。说来,还真不比女人简单多少呢。
先说唐代男人的头吧。
咱们现代男人穿着打扮很少有在头上下工夫的。至多留个比较的发型,或者戴个比较酷的帽子。但唐朝的男人就比较麻烦了,他的头上有冠,有巾,也有帽,而且戴起来还特别有讲究。
先说“冠”。冠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戴的当然,冠也不只属于男人,一些有身份的女人也戴冠。上自天子,下到公卿贵族,每当遇到重大仪式的时候,就会把冠找出来披挂上。8版电视剧《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大姐元春省亲那一天,贾府上下装相迎,无论男女,头上戴着的都有个冠。
“巾”就日常化得多了,它还有个学名叫“幞头”。古时候的人和现代男人不一样,他们是留着长长的头发的。出门以前,要把发绾起来,再用一块头巾包起来。这个包头的巾子,就是幞头。无论公卿士庶都能戴,既无身份的区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只是时候的巾却是男人的专属品,并不属于女人,这一点不要搞错了。
除了幞头,唐朝人的头上也戴帽子。唐朝人民头顶的帽子,是跟胡人学来的。
有一种圆形的带檐的帽子,垂着一圈儿帷布,把脸遮得严严实的,这叫作帷帽。帷帽是从西域传进来的,到了大唐,不仅男人戴女人也戴。比起男人,女人更怕风吹日晒,所以用帷帽盖起来,倒是一种防风防晒的好办法。
不过帷幔虽能遮风挡太阳,但并不御寒,所以到了冬天,大唐人民就会戴一种毡帽,羊皮做的,也是从胡人那儿传来的,后来大受唐朝人民的欢迎。
好,咱们现在来看唐朝男人身上的衣服吧。
与女人上下搭配的两半截的襦裳不同,男人的身上是长长的袍衫。注意,袍和衫不是一件衣服,这得看你是在什么季节穿。如果天冷,那就穿袍,袍里加了衬,如果再冷,还可以往里面加丝绵,穿上很暖和;但要是在夏天,那就穿衫吧,衫是一件单衣,穿着凉快。但无论是袍还是衫,都是统一的圆领子,窄袖,衣长过膝。有的时候还会在下摆处再续加一道“襕”。
如果给你穿上一件大唐男人的长袍,你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腿都快要迈不开了?突然想要上厕所,岂不是件麻烦的事吗?
所以,唐朝的男装里,还有一种叫缺胯袍或者缺胯衫的衣服,就是在袍衫的两侧开衩。穿上这样的长袍,无论是劳动还是骑马,就方便得多了。所以,这种服装就特别受广大劳动人民和上战场的军人欢迎。
不管是开衩的长袍还是不开衩的长袍,对于唐朝男人来说,都是出门在外才穿的衣服,只要回到了家,他们也喜欢穿得随意些,像我们现在一样准备一套家居服,这种衣服在当时叫“衩衣”。但唐朝人讲究,如果你在唐朝敢穿着衩衣去见客,估计客人从你家出来以后,就要和你绝交了。因为穿衩衣见客在唐代会被看作是对客人的轻视,甚至是侮辱。所以我们也会在电视上看到,大凡有客人到来的时候,主人都会更衣相迎。说起来,还真是比咱们现代人讲究礼数得多了。
用什么来裁我的新衣裳
讲了唐朝这么多衣服,有没有人想过,这些衣服都是用什么面做的呢?接下来,咱们就来聊聊唐朝衣服的材质吧。
我记得我小时候流行穿的确良,后来又有什么乔其纱、泡泡纱,都是做裙子特别时髦的面料。那时候没有人穿棉布衣服,大家都觉棉布土气,是农村人才穿的面料。但这些年风水轮流转了,“纯棉”与“手工”成了时髦。但你有没有想过,它们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出现在唐朝人的衣柜里,有的比我们今天的还要精巧别致。
信,就去看看吧。
羽毛
迟子建老师有本小说叫《额尔古纳河右岸》,里面讲述了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夫人一生的故事。这位美丽的酋长夫人有一条裙子是暗恋她的一位男子用一根一根的羽毛为她织成的,非常美丽。
但用羽毛做衣裙却并不是这位男子的原创,早在唐朝的时候,可一世的安乐公主就有一件美丽的羽衣裙,并且一时间引领了大唐女人的时装潮流。
安乐公主的脾气想必大家都是听说过的,这位被宠坏了的公主来都任性霸道。有一天,她在花园里散步,看到树枝上鸟儿的羽毛阳光底下闪闪发光,特别好看。她突发奇想,这闪闪发光的羽毛如穿到自己的身上那不是也很美吗?
安乐公主是个想到就要马上做到的人,于是长安城里的鸟儿可受罪了,它们被捕来杀掉,拔下羽毛一点一点地捻成线,为公主织成衣服,果然五光十色,闪耀夺目。这下,大唐的贵族女人全都跟风,羽毛裙一时成为风尚。
现在有动物保护法,想如安乐公主那样用真正的羽毛做成一件衣服来穿的话,估计动物保护协会是一定要来找你算账的。即使是在大唐,用鸟的羽毛做衣服也就只有像安乐公主这样上流社会的女子才能做到。其他人上哪儿弄那么多羽毛去?他们的衣服常用的面料,还是以植物纤维制成的亚麻以及蚕丝制成的丝绸为主。
丝绸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用这首诗来说明古时候什么人才可以拥有一件丝绸衣服大概再明白不过了。
丝绸制品在古时候的价格是非常昂贵的,即使是富贵的大唐,也并非所有人都可以穿得起。丝制品的制作工艺太过复杂,从采桑养蚕,到作茧剥丝,再到纺织绸缎,要花费大量的人工与精力,且产量很低。物以稀为贵,就难怪丝绸的价格不菲了。所以,丝织品的衣服尽管不像羽毛裙那样不可多得,但那是有钱人家衣柜里的专属。
毛毡
毛毡其实是个舶来品,是随着丝绸之路从中亚传入中国的,但很快就在大唐刮起了一阵毛毡热。说起来,这里面还有段小故事,与大唐的一位宰相有关。
这位宰相的名字叫裴度。此人因为整治朝纲手腕过硬,得罪了不少人,就有人想除掉他。有一天,裴度在去上朝的路上,突然迎面飞来一刀,正好砍在他的脑袋上。裴度当时眼前一黑,心想这下完了。哪知这一刀却只伤了他的头皮,居然啥事儿也没有。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头上戴了一顶毛毡帽子,因为毛毡质地厚实,所以那一刀没砍进去。毛毡帽竟然救了裴度的命,从此这毛毡帽可就在大唐流行开了。
毛毡除了做帽子以外,大唐人还用它做靴子、做衣服,很有保暖的作用,但还是以毛毡帽最有代表性,尤其是扬州的毛毡帽,在当时特别受欢迎。有一首诗说:“刬戴扬州帽,重熏异国香”,讲的就是这毛毡帽在当时深受长安少年的喜欢。
貂皮与驼绒
千万不要以为貂皮是现代人的最爱,早在大唐时期,就已经有人穿上貂皮了,但在当时都是皇室贵族才可以用得起的衣服面料,包括我们今天大衣常用的面料驼绒在内,普通老百姓是难得一用的。每年,西北的州县会定期把驼绒上贡给皇帝,所以那个时候的驼绒,是真正的皇室贵族才能穿得起的衣服面料。
棉布
棉布的原产地并不在中国,它也是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带来到大唐的,所以在当时也并不像今天这样随处可见。但由于棉布质地轻软,透气性好,所以很受人们的喜爱,毕竟比起丝绸和貂皮来,棉布还是亲民很多的。
以上这些就是大唐人民用的最多的几样衣料,看起来大部分都是我们今天还在穿着的,所以,大唐人民的衣服,无论是款式还是面料,都一直引领着服装的时尚。
第五节 跟着唐朝美女学化妆
几年前,我在一家公司上班的时候,前台有个女孩子姓吕,长得特别好看,属于那种走到哪儿都能吸引人眼球的靓妹子。她男朋友是一所中学的体育老师,标准型男一枚。两个人走在一起,就是俊男靓女的绝配。不过这俩人总爱吵架,又常常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小吕嫌男朋友对她没耐心,男朋友说小吕约会从来不守时。小吕很委屈,说女孩子出门不都得化个妆吗?
如果真是这个原因的话,那就是小吕男朋友的不对了,女孩子出门前化个妆不是很正常吗?时间长就长点呗。你想问小吕化个妆需要多长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还不够长吗?你如果知道唐朝女人化妆的时间,就知道一个小时还真就不算长了。
梳头也是门学问
小时候我家挂着一幅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我每次看到图上女人盘得像云一样的头发,就缠着我爸照着那个样子给我梳头发。可我爸只会给我扎辫子,搞得我每次都要跟他哭闹好长时间。
去年为写一篇唐俑的稿子,去了趟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里又到了那些头发高高绾起来好像一朵青云似的大唐美女图,就想起了小时候缠着我爸梳头的事情。我把这事儿讲给博物馆的刘老师,刘老说:“那你真是为难你爸了。唐朝那会儿的女人能把头发梳成这个子,一多半用的都是假发。”
其实古代人早就知道用假发了。《诗经·君子偕老》中说:“发如云,不屑髢也。”“髢”就是假发的意思。这句诗是夸卫宣姜头发好到梳头都不需要用假发。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从周朝开始,贵人家的女人就已经知道垫假发了。到了唐代,假发就更加司空见了。所以无论我们看唐俑,还是看唐画,都会觉得:呀,人家唐朝人的头发咋那么多呢?不要羡慕,那多半儿用的是假发。
唐朝女人喜欢把头发高高地绾起来,做成各种各样的发式,如不用假发,根本达不到那么浓密厚重的效果。不过,唐朝的假发可我们现在的假发不一样。现在的假发做得常常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柔顺有光泽,戴在头上根本分不出来是真是假。如果用习惯了在的假发,回到大唐,给你束假发,你一定会吓得叫出来。
唐朝人把假发叫“义髻”。那时候常有一些劳动妇女会把自己的真头发卖给有钱人家做假发。“秋收稻,夏收头”,这是当时流行的一句民谚,说的就是穷人家的妇女每到夏天就会卖掉自己的长发,人收购以后,制作成供富人家女子使用的假发。但其实更多的义髻是用木料做成的,在木料上面涂上黑漆,或者用彩漆漆上花纹,就大唐女子的一段义髻。
义髻的使用为大唐女人梳各种形状奇特的发式提供了可能。现在来看看她们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发型吧。
一位妙龄少女的头发通常不会被高高地盘起来,而是从中间分开来,梳成两个小髻。未婚的小朋友注意了,如果你们生长在唐朝,这样的双髻发式,就是你的专属,因为你还是个没有长大的“小丫头”。
等将来有一天,你找了婆家,要出嫁了,你的两个小发髻就要被高高地绾起来啦。因为在大唐,那高高绾起的发髻,是一个已婚妇女最明显的标志。不像咱们现在,不管什么年龄,不管已婚未婚,梳什么发式全凭个人喜好。无论是大姑娘还是小媳妇,你可别想从她的打扮中看出来。
一个大唐已婚女子的发式,虽然都是高高地被绾了起来,但绾的形状却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像云,有的像鸟儿,有的像小山,有的像田螺,名字也好听得不得了,什么凤髻啦,螺髻啦,交心髻啦,百合髻……多得数不过来,现在我们就挑几样常见的说说吧。
云朵髻
顾名思义,就是把头发梳成云朵的样子。想象一下,该是一丛头发叠着一层头发高高地盘在头顶的样子,然后在发髻间插上珠翠。这是大唐贵族妇女间比较流行的一种发式。
双环望仙髻
这是大唐年轻的少妇喜欢的一种发式,梳的时候先把头发高高地绾起来,在头顶分成两束,用黑毛线分别束缚成环状,高高地耸在头顶,然后再给髻前戴上一支金步摇,一走一颤,很婀娜的样子。
螺髻
这个名字好理解,一定是从外形上看起来好像只螺壳的发髻。这种发式最早是给小孩子用的,后来一度未婚的女子也这么梳,但从武则天时期以后,已婚女性硬是把这个样式给抢了过来,最终成为成年女性间比较流行的一种发式。梳的时候,是先将头发用黑丝带绑起来,然后在头顶盘旋着,编着螺壳的样子。
坠马髻
这名字一听就明白了,把发髻梳得好像要从马上跌落下来的样子,那就对了。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其实就是把头发高高地盘起来以后偏向一边,似倒非倒,造成一种凌乱感,能生出几分忧郁的神情,很适合大唐那些极其富贵的女人,又奢华又慵懒。
半翻髻
梳这种头发的时候,先把头发高高地束在头顶,然后由下至上盘旋,至顶部的时候突然翻转,并且做出一个倾斜的样子,好像一片翻卷的荷叶迎风招展。
峨髻
这种发髻梳出来的高度,至少也得有30厘米左右,差不多有一尺高。把头发梳得这么高,倒是个增加身高的好办法。所以峨髻在当时又叫作高髻,特别受唐朝美女们欢迎。
我一直在想,这么高的发髻,她们除了朝里面塞假发以外,到底是用什么来支撑这么高的头发而屹立不倒呢?所以,在大唐,梳头绝对是门学问,光这么多复杂的发式,估计不上个美容美发的培训班,是很难学会这门手艺的。更何况,一会儿盘一会儿编,一会儿还要翻转,一会儿又要似坠非坠。所以如果你真的在大唐,想要漂漂亮亮地出门去,那就一定要舍得睡懒觉的幸福感,估计光这头发你就得折腾好一阵子,就更不用说你还得化个能让人过目不忘的个性妆了。
大唐女子的“时世妆”
在没有仔细为大家介绍唐朝女子那些美丽而独特的妆容以前,先给大家念首诗:
晓日穿隙明,开帷理妆点;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柔鬟背额垂,从鬓随钗敛;凝翠晕蛾眉,轻红拂花脸。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最恨落花时,妆成独披掩。
这诗里写的是一位年轻的大唐美女,清早起来,掀开帷帐,坐在化妆镜前,先对着镜子照一照那张比花还要娇美动人的脸,然后懒洋洋地拿起粉扑,一重一重地傅粉。注意,大唐女子傅粉的面积可不只是脸部,这一点非常值得现在的某些美女们学习。我总是能在地铁上见到那些脸上被抹得白如面粉,脖子却又青又黑的美女。他们应该学学人家大唐美女,傅粉要从面部一直傅到脖颈,再到酥胸(虽然我承认这的确是浪费了点)。
傅粉以后是施朱,也就是抹胭脂。唐朝美女的胭脂抹得可谓五花八门,她们会根据不同的妆面,有的抹在两颊,有的抹得满面都是,还有的抹在眼角。一会儿你们就会看到大唐女子那各式各样奇奇怪怪的妆面啦。
胭脂涂好以后,这位美女要修饰她的眉毛啦。唐朝美女画眉用的是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叫作黛。注意,这位美女在画青黛以前,是要把自己的眉毛全部剔掉的。她的眉毛要画成什么样呢?唐代的眉形那可多了去了,什么鸳鸯眉、小山眉、分梢眉、拂云眉……多达十来种,但最流行的还是长眉毛,长长的像柳叶一样,“芙蓉如面柳如眉”嘛。
除了傅粉、涂红、画眉毛以外,诗里面的这位唐朝美女还有一个“施圆靥”的动作,这个需要重点解释一下。唐朝美女化妆,比现代人多了一个程序,就是要在嘴角两面点上红、黄的斑点,形状有的像月亮,有的像钱币,但无论哪种样式,点在嘴角都显得那么妩媚动人。
这首诗是元稹的《恨妆成》,他为我们描写了一位大唐美女化妆的全过程。那么,唐朝女人化好的妆容是什么样子呢?一起来欣赏下吧。
晓霞妆
晓霞妆的原创人不在唐代,而在三国时期,是魏文帝曹丕的妃子,名叫薛灵芸。薛美女心灵手巧,很受曹丕的宠爱。有一天傍晚,她来看曹丕,一不小心撞到了屏风上,脸上出现了一道微红的淤血,衬着美人雪白的面颊,像是霞光一样好看。曹丕一见,喜欢得不得了。从此,这道淤血一样的妆容就在宫里流行开了。宫女们模仿薛美人脸上的瘀伤,用胭脂在脸上斜斜地画一道,还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作“晓霞妆”。
晓霞妆虽然起于三国,却在唐朝才开始大行其道。唐朝美女的化妆技术精湛,把这个由瘀伤演化而来的妆面化得有了更加逼真的效果,从太阳穴以下,慢慢地洇染成血一样的感觉,很像今天流行的“伤痕妆”。
落梅妆
落梅妆的始创人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公主。这位公主非常喜爱梅花,有一天赏梅赏得累了,就躺在殿前休息。结果一朵梅花飘飘悠悠地落下来,正好落在了公主的前额上,留下了一处淡红色的梅花形印迹。公主醒来以后,周围人都觉得这个印迹简直为公主本就美丽的面容又增色不少,公主自然高兴,于是后来在化妆的时候,就特意在前额加上一朵小梅花。从此,这“落梅妆”便开始流行起来了。
到了唐朝,落梅妆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起来,不仅材质五花八门,样子也是花草鱼虫无所不有,并且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作“花钿妆”。
泪妆
要说泪妆,就得先说说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有一首诗说“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至尊。”虢国夫人经常素面朝天地就骑着马入宫去见天子了,这也因为人家有资本,和她妹妹一样天生丽质,所以对于其他人的浓妆抹,虢国夫人压根看不在眼里,只在脸上施些素粉就出门了。
这种妆容与当时浓妆艳丽的女人站在一起,自然显得苍白,给一种情绪低落甚至有些哀伤的感觉,这大约就是“泪妆”这个名字由来。不过,这种妆容看起来楚楚可怜,另有一番动人的效果,所以一度很是盛行,就连杨玉环也喜欢化这种妆。
酒晕妆
这个妆面从字义上大概就能知道它的样子了,没错,看起来就喝醉了酒一样,在脸上有一片红红的酒晕,很惹人怜爱。
这种妆容不仅在当时很受欢迎,即使是今天,也并不落伍。并且根据胭脂所用的浓淡,又分桃花妆与飞霞妆,桃花妆较酒晕妆要淡些,而飞霞妆则如红霞一般,是很艳丽的一种妆容。
时世妆
白居易有一首诗,诗名就叫《时世妆》,他在诗里描写这种妆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对于这种妆面是什么样子的,老白似乎说得非常明白了。不用脂不施粉,黑嘴唇,八字眉——所以老白说“妆成尽似含悲啼”,实在是不怎么好看。这种时尚之风前卫到即使是今天的女孩子估计也很难接受,实在是一种大胆的创意,值得化妆界的后人们好好研究学习。
血晕妆
如果说“时世妆”里的黑嘴唇、八字眉已经算是唐代女性够大胆、够任性的一种妆容的话,那么血晕妆简直就是近乎疯狂了。“妇人去眉,以丹紫三四横约于目上下,谓之血晕妆”,先把眉毛剃光,用红色或紫色在双眼上下画出三四条弧纹,完全是一副遭受家庭暴力的样子。这大约可以算是大唐女人在化妆术上寻奇求异、变化无常的巅峰之作了。
现在的你纵然再有创意,再喜爱玩新奇,你有胆子化血晕妆出门逛街吗?但大唐的女人们敢。她们玩时尚也真是玩得登峰造极了。
谁还没几样拿得出手的首饰?
如果你以为,头发梳过了,妆也化好了,大唐美女就可以出门了,那你可就想错了。大唐美女都是慢性子,在装扮自己这件事情上,她们是绝不会马虎的,总得再选几样合适的首饰戴上才出门吧。
“去把我的百宝箱抱来吧!”
唐朝女人的百宝箱里,可真算得上琳琅满目了。这不光是因为唐朝女人的经济宽裕,也跟她们良好的文化教育背景以及审美情趣有关。所以,唐朝女人的首饰大都做工精致,且花样繁多。头发上有簪、钗、步摇、梳、篦、珠花;脖子上有项链、项圈、念珠、缨珞;手臂上有臂钏、手镯等,不一而足,随随便便拿两件出来,都能让人目瞪口呆。
现在,我们挑几样发饰来看一看吧。
簪钗
在发饰里,听得最多的就是簪和钗,它们都是别在发髻间的一种装饰。但是有没有人知道,发簪与钗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现在,我们就在大唐美女的百宝箱里,分别取一支簪和一支钗来看一看吧。
从外形上看,簪只有一股,而钗却是两股。简单地说,簪就像一根筷子,而钗却像一把叉子。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白居易《长恨歌》里的那一句:“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来。钗之所以被做成两股的形状,大约真是与爱情有关的。古时候女子常把钗作为信物,转赠给自己的心上人,但送的却不是整只钗,而是把两股钗一分为二,一股赠对方,另一股自己留着。这叫作“分钗”,是很古典也很具有美感的一种赠别方式。
唐朝初期的簪钗长度还都比较短,但到了盛唐以后,随着高髻发式的流行,簪钗的长度也越来越长,有的长度竟达30多厘米甚至40厘米。如此长度的簪钗,除了与当时流行高髻的发式有关以外,跟簪钗的佩戴方法也有关系。据说初唐时期的美女们习惯把簪钗深**进发髻里,只留一个钗头在外面,但是到了中晚唐以后,却喜欢把一截钗身与钗头一并露在发外,这样似乎要更好看些。
步摇
步摇是簪钗的另一种名称,但听起来远比簪钗有动感,因为下端缀有细长的珠翠,随着脚步的挪动会一走一摇,所以就叫作“步摇”。步摇是个奢侈品,因为那摇曳生姿的珠翠可不是普通家庭所能拥有的。据说唐玄宗就曾送给杨玉环一支金步摇,是用上等的镇库紫磨金(紫磨金是黄金中的上品)制成,戴在杨美女的鬓间,真是妩媚生姿,难怪“从此君王不早朝”了。所以,后来有人将这金步摇与胡服曾并列为大唐的“妖服”,实在是美得有些迷惑男人的心啊。
梳篦
梳,就是梳头的梳子。篦,现在见得少了,虽说和梳子的作用差不多,但齿儿比梳子更细更密,我小时候在乡下还见到有奶奶辈的人在用。那时候人们很少洗头洗澡,常用篦子篦头发,用来去垢止痒。
但在大唐,尤其是到了晚唐,梳和篦却都成了发饰。有的单插一支在前额,也有单插一支于髻后,或者两支分插左右两侧,材质多为金或玉,做成半圆的形状,上面雕刻着花纹,做工相当考究。
梳篦做发饰在大唐的流行是渐进式的,一开始还只是女人头上一个小小的点缀,但到了晚唐时期,一度几乎到了可以取代簪钗步摇的地步。女人头上的梳子越来越多,有的时候甚至多达十几把,五花八门,插法各异,真如诗里所说“满头行小梳”了。
欣赏完大唐美女的发饰,现在咱们来看看她们脖子上要戴的首饰。脖子上佩戴最多的是项链,这个过于普通,暂且不提,先看一种不常见的璎珞。
璎珞
璎珞不是中国的原创,它是由印度随着佛教一起来到中国的。有一点像现在常见的项圈,项圈底下会缀有串饰,这些串饰的数量有多有少,规格也有大有小。
所以,唐朝那会儿璎珞就被分成了两种,一种叫作短璎珞,很接近于今天的项圈,通常缀着一到三条的珠挂。但比起这些珠挂来,项圈上的雕刻其实更显功夫,因为通常这些圈体上的雕刻才是一个项圈装饰的重点部分。项圈上有的雕花,有的雕草,雕工虽然朴素,但功力不凡。
还有一种璎珞叫披挂式璎珞,从形状上看就显得夸张得多了。不仅长度过膝,形状也各种各样。有的是单肩斜挂,也有双肩挂的,还有的璎珞上的串珠会和臂膀上的臂钏连接在一起,不过,这一类璎珞却是只有佛才配得上的披挂,大唐的美女是绝不会戴这个的。
耳饰
现在来看看大唐美女的耳饰。很奇怪,大唐美女的百宝箱里,各种饰品都有,唯独少有耳环耳坠这一类,难道大唐美女都不戴耳饰吗?
有一种说法是,耳环和耳坠并不是中原女人的首饰,它们原属于少数偏远地区的妇女,而且它们最初的作用也不是用来打扮自己的。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过程中,男经常会掠夺其他部落的女人给自己当媳妇,他们怕这些抢来的女人逃跑,就给她们的手、脖子、耳朵上挂着金属物,甚至给女人的耳朵上穿洞、挂上铃铛,防止女人逃跑。所以,今天的女人当作首饰来装饰自己的这些东西,在当时只是防止女人逃跑的工具。
秦汉时期,在中原地区曾一度流行过耳饰。《陌上桑》里的罗女不就是“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吗?但是到了六朝以后,中原女子就很少有再佩耳饰的,直到大唐时代,女人的百宝箱内也并不见这一类饰品。汉族的美女真正开始流行用耳饰,是宋以后的事了。
虽说在大唐美女的百宝箱里没有找到耳饰,但她们手上的饰品不少,戒指、手镯太普遍了,就说一个现在不多见的臂钏吧。
臂钏
说臂钏以前,先来说说钏。钏,其实就是镯子。臂钏,当然就是戴在臂腕上的镯。现代女孩子一般不用这样的首饰,但它在大唐却别流行。它还有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叫“缠臂金”,少的戴一圈多的有三圈五圈,甚至还有十几圈的。臂钏缠在手臂上,环圈由大小排得整整齐齐,看起来十分富贵的样子。
香囊
最后说的是香囊。现代人不识货,常把它叫作香炉,它是当时唐朝美女们随身携带的一件小饰品。杨玉环死在马嵬坡的时候,唐玄宗心里难受,给她的陪葬里也有一只香囊。可见在大唐,香囊的确是很受美女喜欢的一件饰品。
金属材质的香囊,会系在唐代美女的裙摆上或是帷帐上,既能驱虫去秽,也可随时散发出一种清香。
香囊的工艺非常讲究,多为银制品,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用子母扣套合。香囊最大的绝妙之处,在于无论球体怎么晃动,里面的香盂都能始终保持平衡,使放在其中的香料不会洒出来。这种设计在一千年以后,才被西方运用到航海上,也就是陀螺原理。这么高深莫测的物理学原理,竟然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被用在了大唐美女的首饰上,大唐人民的智慧实在是超前得不得了。
爱美,不是女人的专利
说了那么多关于美女的话题,大唐的帅哥们也许会有意见,因为在大唐,不仅女人爱漂亮,男人也很爱美。
说起男人的美,就不得不先提一个朝代,就是早于大唐几百年的两晋南北朝。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人们好清谈,崇尚精神上的闲逸任达,这种风尚使得中国的美学意识前无古人。中国历史上几位非常著名的美男子,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比如潘安、卫玠、何宴。他们颠覆了中国历史上对于男性美感的认识,健壮挺拔已不再是美男的衡量标准,相反,这些人纤弱到如女子一样。
潘安不用说,先说卫玠。卫玠这个人长得太好看了,皮肤白得像玉一样,他只要一出门就遭围观,粉丝像潮水一样地涌着来看他,如台湾的小鲜肉。可这个卫玠比林黛玉还要弱不禁风,常常被围观人群搞得精疲力尽,最后活活累死了。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杀卫玠”。
这一时期的男子以其最美最弱的姿容,刮起了中国历史上一股弱的美男风,不过此风在将近两千年后的今天似乎又有盛行,“娘”一词便是为今天如卫玠一般的美男设计的。他们不同于关羽、云这样的汉子,反而具有一种如花美眷似的女性美,皮肤细白,身纤秀,说起话来都温柔似水。
不过我们现在说的是大唐,大唐男人虽然没有延续两晋时期的美之风,但对美的追求丝毫不弱。有一个叫韦崟的人,听说朋友新了一位美人,就有点坐不住了,在家里先把自己上上下下捯饬一番涂胭脂,抹口红,戴丝巾,一番精心打扮之后,就跑去和美人比美去了。
像韦崟这样喜欢打扮自己的男人,在大唐男子中绝不是个例。朝是个开放的时代,不仅女人在穿衣打扮上颇费心思,男子也样样不落后。因为政治与民风的开放,不仅女人喜欢着男装,男人们也喜欢女人们的一些装扮,“妇人为丈夫相,丈夫为妇人之饰”,男人们“裹丝巾,抹胭脂,涂口红”在当时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所以像韦崟这样为去见一位美人而把自己像女人一般从头到脚捯饬一番事,不足为怪。
除此以外,唐代的男子也是非常注意护肤的。
杜甫有一首《腊日》,其中写到“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宵”。他这首诗里提到的“口脂”和“面药”就是当时的一种护肤品,对于滋润皮肤很有效果,女人用,男人们也用。《岁时广记》中记录说,大唐的皇帝会定期分赐大臣们口脂面药,这不就是在鼓励男人们也要注意爱护他们的皮肤吗?
不仅如此,大唐的男子们还有一个很女性化的癖好,他们还爱在头上戴花。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人人头上一朵花,这在当时绝对是件十分有品味的事情。尤其是有了喜事的时候,比方说新科进士的庆贺宴上,就有“簪花礼”的重要仪式,新科进士人人都以簪花而感到荣耀。过节了他们也簪花,卢纶的“茱萸一朵映华簪”,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的诗,写的都是男人头上簪花的故事。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汝阳王李琎在为唐玄宗表演羯鼓的时候,玄宗看得高兴,顺手就把自己头上戴的一朵花插到了李琎的帽子上作为奖赏。这真是上行下效,连皇帝都喜欢头上戴花,还常常把自己头上戴的花作为奖品赐给大臣们,你说,这长安城里的男人们能不喜欢戴花吗?
最后,咱们再来看一件大唐男人最前卫的事情——文身。
文身在唐代早就不是个什么新鲜事儿了,当时的长安、蜀都以及荆州的文身手艺是非常出名的,到处能见到文身工作室,文身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远播日本与亚洲各国,可以说大唐的文身技术在当时可是引领着世界潮流呢。
无论是文身、簪花,还是涂胭脂抹口红,大唐男子们在注重这些外在美感的同时,也更加重视自身才华的培养。大唐之所以可以创出那么辉煌的文明成就也绝不是靠好看的脸蛋取得的,这个道理无论是一千年以前的唐代还是今天的二十一世纪都同样适用。“颜值”个很容易清零的东西,只有学到手真本事,才不会随着岁月的风逝,相反,还有可能越老越吃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