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红婴仔

第33章 做牛做马

红婴仔 简媜 9844 2024-10-22 04:48

  

  让我记下一岁半左右小家伙的伙食:

  ⊙ 早餐粥:绿豆仁加薏仁粉先煮烂,再拌入综合水果麦粉、牛奶。

  ⊙ 午、晚餐粥:以高丽菜、毛豆仁、洋葱、胡萝卜、鸡肉(或牛肉)、香菇、蒜瓣、胚芽米、荞麦、燕麦熬成。

  ⊙ 配菜:蛋黄、鲷鱼或瓜类、豆腐、蒸蛋(蛋黄加七十毫升冷开水及少量奶粉,拌匀蒸熟)。

  ⊙ 水果:以苹果、柳丁、水梨、香蕉、木瓜居多。

  ⊙ 零食:只供应米果、优格(原味,小家伙接受其酸味,吃习惯后,每日需吃半盒)、小鱼干、葡萄干、果冻。

  ⊙ 牛奶:每日四至五次,约六百毫升。

  由于三餐定时定量,且无吃零食习惯,小家伙的身体发育还算正常,尤其力气颇大。老辈的说,小孩的**若相隔较远,表示力气较足,这一点倒是在他身上应验了。

  不过,再怎么细心呵护,生病在所难免。从满十一个月到一岁半,长达七个月期间,他每月在头上长一粒脓疮。换言之,每隔一段时间就得向家庭医师报到,服用抗生素,数日后再请医师为他挤脓、消毒疮口。这种不大不小的症头,把我们两老快逼疯了。理平头、开冷气、避免流汗、注重卫生、多吃凉性食物……都照做了,这家伙的大头照样孵疮。

  “长什么疮!你是朱元璋转世啊!现在是民主时代,不流行臭头皇帝啦!”我骂着,几乎失去耐心。孩子爸爸一想到小家伙得吃抗生素,心里痛苦极了。

  医生说,毛囊阻塞、细菌感染引起的,多注意清洁。(天啊!我还不够爱干净吗?)老辈的说,跟体质有关,长大就好了;习中医的朋友说,阳气上升,表示这孩子生命力旺盛,不碍事。有人建议采食疗,多吃绿豆、薏仁、莲藕、冬瓜、苦瓜……又有人说,青蛙炖蒜瓣;还有的直截了当指示:吃蛇汤啦,不骗你,一吃就好了。

  除了蛇汤,我都试了。但我相信是天气转凉他才不再孵疮。果然,夏天一到,汗流浃背,臭头皇帝又来了。

  “去去去!搬到南极跟企鹅做邻居!”我绿着脸说。

  打电话向母亲诉苦,她却说:“像你,你小时候也长!”这真令我下不了台,所谓遗传,就是做贼的不能喊抓贼。“好吧,”我对孩子爸爸说,“小家伙颈部以上得我的遗传,颈部以下若出问题,归你。”

  据说多吃青蛙有所帮助,婆婆每周一次、大清早坐公车到传统大市场购两只养殖蛙,我炖蛙,每日盛小半碗由孩子爸爸喂他吃“呱呱汤”。

  (青蛙是我喜爱的小动物之一,从不吃它,喜宴上偶见蛙肉料理,亦不动箸。为了治疗小家伙的疮症,不得不料理之。然,每次炖煮之前,清洗已去皮、无头之蛙体,仍有不忍。常在心中为之祷祝、致歉。)

  每个孩子或多或少带了小账簿来,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得付本金利息,当然也就急坏了父母。

  隔壁四岁的佑佑,在八个月大时**发作,从此需每日服药,隔一段时间得照脑波、抽血验肝功能,药必须吃到脑波正常为止。小婕是先天弱视加上鼻子过敏。连益一出生就因肠子异常开刀,后遗症是易引起粘连,才三岁已发作两次,住院插管、禁食,百般折腾。有的是踮脚尖走路,有的严重过敏,家中禁用地毯、棉被、窗帘、布沙发,视尘灰菌螨为大敌。还有的带了气喘、心脏病。有的是过动、有学习障碍……这些都是我周围认识、听闻的案例,做父母的谈起孩子的病症,莫不皱紧眉头、眼眶含泪,忧虑之情溢于言表,可见一个孩子一本经,没一本好念。

  都不给父母找麻烦的小孩是天使,若非来报恩就是做客,带账簿来的才会跟父母厮缠一辈子。我安慰自己。

  家里有个练习自己吃饭的小子,意味着必须实施“三布政策”——擦地抹布、擦桌抹布、拭脸毛巾。此三布餐餐不离手,一有状况(如:舀一匙饭,效天女散花;或以手抓饭,再往头、脸抹;或把饭吃进衣服内)立即抖布,或立或蹲或跪,擦拭干净。要不,家里会有大队的蚂蚁雄兵前来寻宝采矿,最惹人厌的蟑螂亦会在你面前快活地出没。

  小家伙不喜欢穿围兜,初始还愿意让人喂,一岁半以后极有主见,喜欢自己吃饭。那真是一场“饭粒战争”,脾气每每被逼到火线边缘,但又不能制止一个有学习欲的小孩,只好在匍匐擦地之时,将自己的情绪“卡通化”,窜改小时候看过的“小蜜蜂”卡通歌词以自娱:“有一坨小饭粒(原词:有一只小蜜蜂),飞到东呀飞到西,嗡嗡嗡嗡,嗡嗡嗡嗡,有擦不会长蚂蚁!”

  游戏是这时期小孩最重要的事,透过游戏得以更快地学习。

  你把“噗噗熊”说成“屁屁熊”,“小熊维尼”叫成“笑死维尼”。

  卡通里有一幕,小熊吃太多蜂蜜,结果卡在洞里出不来,你坚持说,小熊是因为吃太多葡萄干才卡住的。

  “吃蜂蜜啦!”我说。“吃葡萄干。”你说。

  我买了各阶段的玩具供他玩乐,但他对给小小孩玩的玩具不感兴趣,反而对较复杂的几何图形拼板、数字拼板感到好奇。我喜欢具有益智效用的玩具,避免购买刀枪棍棒之类跟家里的玻璃柜过不去且只会助长暴力的东西。我也不赞成把学习大事全部交给玩具,那是不负责任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引导、启发、示范、解说,大人若愿意做他的导游,生活中处处都有比玩具好玩几十倍的事物可供学习,不必花一堆钱买冷冰冰的玩具。譬如:认识蔬菜水果,只要拨出一些雅量,把冰箱内的苹果、香蕉、木瓜、番石榴……取出放在地上,供他戳、捏、咬、抓、摔,即可达到综合学习的效果,比买图片、塑料水果,再教他“苹果是红的”“香蕉是甜的”“番石榴是硬的”真实。再说,若把“时间”因素加进来,苹果不一定是红的,香蕉不见得甜,番石榴有可能很软。

  妈妈亲自带与托予保姆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导与唱游,妈妈像矿脉,要时间有时间、要耐心有耐心、要爱有爱,一切都是免费的。妈妈会把握生活中的机会教育与随机学习,源源不绝地供给一个以丰沛的热情想要认识这个世界的小小孩。

  我收集日用品的空罐、空瓶(如优酪乳、洗发精、酵素、沐浴精……),洗净后当作小家伙的洗澡玩具。大澡盆浮着七八个瓶瓶罐罐煞是奇观,他也玩得甚乐。有一次,我问他:“你会不会把每个瓶子的盖子找出来,旋好,我们明天洗澡时再玩。”让我惊讶的是,他毫不迟疑地“组装”完毕,一个也不差。没多久,我利用这些瓶瓶罐罐教他“大小”概念,他也很快能辨认“哪一个瓶子最大”“哪一个罐子最小”的问题。凡色彩、图形、大小、长短、轻重、数、次序等基础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教材,不见得需要仰赖玩具。即使是小孩喜欢的“组合”游戏也能自行研发。有一回,我把十几双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袜子全部拆散堆在**,叫小家伙帮忙“寻亲”,我手套一只袜,演布袋戏:“我叫小豆豆袜袜,我的哥哥不见了,呜呜呜,姚远小朋友,请你帮我找一找好不好?”当他高高兴兴找到另一只交给我时,我将它套在另一手上,双手作拥抱状:“啊!弟——弟,啊!哥哥——我们终于团圆了!”接着,两只小豆豆袜袜热情地亲吻小家伙脸蛋,哈他痒痒。

  好友杨茂秀教授编译的《乔治与玛莎》(詹姆斯·马歇尔著)与《罗北儿故事集》(阿诺·罗北儿著)是我极喜爱的童书,我一向对迪士尼没感情,因而给小家伙选的故事书不免有点超龄。不过,我不担心这个,让他泡在阅读的氛围里比他能否读懂更重要。耳濡目染之下,他对《大象舅舅》情有独钟,常常打开专放故事书的柜子,找出那本书,喃喃念着:“大——舅——”(省称),要我讲故事——当然,只有三分钟耐心。我也乘机简介每本故事书的书名及内容,一阵子后,他认得大部分的书。我试他:“把《露西儿》拿给妈妈!”他取对了,《小房子》《猫头鹰在家》《老鼠汤》等也都拿对。

  这真是有趣的事,小小孩到底用什么法子记住这么多东西?家有小野蛮人的都会惊讶于他们大字不识半个却会操作电视、音响的本领,或许,观察与模仿是学习的基础,而关乎图像、色彩、位置的记忆力与综合运用能力,是他们辨别、读取特定事物的关键吧。

  一岁半小孩已会“贪婪”地索求繁复的“睡眠仪式”,你得搬出法宝让那两颗炯炯有神、滴溜溜转动的眼珠子慢慢静止,让嘻嘻哈哈爬柜子跳床、丢枕头打滚的小顽童躺下来打呵欠。就算大人有铁打的身体也会被这套排场磨得软趴趴,几度发觉自己“睡过去”两三分钟,突地惊醒,继续对正在搜抽屉内玩具、杂物的小家伙做“心战喊话”:“睡觉——了,几百点了还不睡,我——哈(打呵欠声)——会打屁屁的哟!”

  唱儿歌似乎不管用了,我发明“睡睡鸟”——用舌头抵上颚发出“滴嘟”声,音似啄木鸟躲在空树干内啄弄。我搂着他躺下,对他说:“睡睡鸟来了,嗯,他要跟你讲悄悄话!”便附耳发出滴嘟滴嗒声,再变音小声说:“姚远——,我是睡睡鸟啦,你快快睡觉,等一下我到你梦里找你玩好不好?”他有点被唬住了,笑得很得意。我问:“睡睡鸟跟你讲什么?不跟妈妈说啊?好吧好吧,那是你们的秘密!”

  有时,他会要求看故事书。床头一摞大人、小人书,我随意翻几页,他也取自己的书摊在**要我陪他看,《小房子》与《三只山羊嘎啦嘎啦》是他较喜爱的,尤其是维吉尼亚·李·巴顿的作品,叙述环境变迁的《小房子》,几乎是每晚必看。他对第一页——一对夫妻与三个小孩、一条狗、一只猫、两只鸟在小房子周围戏耍的情景很感兴趣,常指着图发出“这……就……搭子……”声。维吉尼亚的绘图手法倾向繁复、细微,层层绘制,形成旋转感;小家伙观察入微,竟能看出第一页图中,穿大蓬裙、背对着站在树下的妈妈怀抱一个小婴儿,小脸蛋从她的肩头处露出。当他指着小脸蛋说“宝宝!”时,我还回说:“什么宝宝?那是小朋友的妈咪!”后来框上眼镜一看,果然有个小得不得了的宝宝。我自个儿找台阶:“哟!几日不见,她又生啦!打个电话叫她节制一下吧!”

  为了哄睡,我的布袋戏生涯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床头有几个填充布偶,小熊维尼、小青蛙、米老鼠及可装零钱、钥匙的咖啡小熊。它们分别有了个性与背景,流浪汉米老鼠,喜欢换池塘的小青蛙及拥有万贯家财却自认为是个囚犯的咖啡小熊。我的剧本既简单又随兴,有时反映当日生活情况,透过布偶“模拟”小家伙的经历(如:到小公园骑车、到外婆家……)。由于内容逼真,他显出兴趣,大约也在回味自己的经验吧!有时则趁机教导、暗示生活上的事件或礼节。有一阵子,小家伙极不喜欢用吹风机吹干头发,为了这事儿,几乎快把我的脾气磨爆了。于是,布袋戏就出现小青蛙请教米老鼠,洗完澡后如何把那么多毛毛弄干的内容。“用吹风机呀!”米老鼠嗲声嗲气地说,“狮子也用吹风机,猩猩也用,大家都用啊!”次日,洗完头后,他又东躲西藏不愿吹风,我便说:“你问问米老鼠,他是不是用吹风机吹头发?人家狮子也用,猩猩也用,就你不用,那么你跟他们不是好朋友喽!”他有点被说动,我趁机速战速决:“快!妈妈用最快的速度吹,数十下就好了。一——二——三……”

  冬日时,演得有些乏了,便胡乱来一段挤被窝取暖的剧情:小布偶们吵着要跟小家伙睡,有的要睡胳肢窝底下,有的要睡肚脐眼上,闹哄哄的。最后,妈妈出面安排,各就各位,眼睛闭闭,来首歌儿,一起入梦。

  (陷身在烦琐、疲惫的养育工程里,也许,就是为了捡取这一点一滴、宝石般美丽的记忆吧!)

  孩子对父母的贴心、爱意,常被认为天生自然,我倒觉得是交感互动。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他的保护、照顾与亲爱,遂被激发出善意的回应。我相信在万事万物之间存有不变的律则:善,诱发更大的善;爱,开启更强的爱。这条律则在亲子血缘中得到最大的彰显,因毫无勉强、挣扎之痕迹,交流、呼应得如此自然,故近乎天生。

  我素为背疾所苦,过度劳累或天气变化无常时尤其酸痛。孩子爸爸得空时会为我敲按一番,稍减痛楚。家中亦备有各种按摩工具,铁制、木质皆有。平日,我自行敲按之后会将道具塞入两柜之间缝隙,以防小家伙乱玩打伤。某日,我随口说:“哎哟喂呀,背痛死了!”小家伙闻言,立即放下手中玩具,跑到两柜之间弯身把按摩道具拉出,取来给我。我完全没有预料他会这么做,遂被感动得有点心花怒放。眼前这位还不会讲话的小小孩才一岁半,他的眼神纯洁无邪,小脸蛋笑得像朵小蓓蕾,他做这事如此自发、自然,既非接受命令亦无关功利,纯粹只为了让妈妈纾解痛苦、心情愉悦。我从来不曾叫他为我做这事,因而更显出他心中的善念与爱意。这样的回馈不止一次,近两岁时,他学他爸爸口吻,字不正腔不圆地说:“盎摸虾(按摩一下)!”随即非常卖力地用手掌为我拍背,愈拍愈急,我不禁大赞:“多幸福啊!我居然拥有两只按摩牛郎!”人说小孩褒不得,果然,话才讲完,小家伙一得意,竟用力拍打我的脑门。“你嫌你妈还不够笨呀,脑袋瓜也打!”我说。

  撒娇像吃饭、睡觉、游戏一样,是孩子成长的必需品。一岁半的小孩已会明确且主动地对父母撒娇,拥抱、牵手,或突然赖在父母身上搂脖子脸贴脸及亲吻,每当他这么做,我会发出类似大胡子老公公的声音:“唔——呼呼呼,这个小孩在跟妈妈撒娇呢!”那声音像害羞的大风吹害羞的小树,因而他更加专注且认真地撒起娇来,与我脸贴脸还要摆头转动,贴完左脸再贴右脸,仿佛跳探戈,滑稽极了。此时,我一点都不怀疑我们是跟红毛猩猩有亲戚关系的灵长类动物。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这话极有顶天立地的父母气概,处世敢于向权威及庸俗挑战,回了家则自动趴倒,笑呵呵地给黄毛小儿当坐骑。

  没有一个小孩不喜欢骑在大人头上,也没有一个爱孩子的大人不愿承欢其膝下。做爸爸的尤其享有荣耀感,当小孩跨坐其肩头,两只小手拉着他的耳朵,父子俩一起逛大街时,不难看出这头“孺子牛”昂首挺胸、笑傲江湖之状。这时候的男人,还真有一点保家卫国的样子。

  自从有一回我躺在**,平举双脚让他坐在脚踝处,手扶我膝头,我双脚再左右转动、上下伸举之后,从此他爱上“骑马马”。我与孩子爸爸也正式进入“做牛做马”(他肖马我肖牛)阶段,只要一躺下,那个胖嘟嘟的小人便喜滋滋扑过来,“骑——马马,骑马马——”火速登基,要我们当旋转马。这游戏玩一两次还可以,天天玩、时时玩,下半身颇有瘫痪之虞。若不依,这小子便扯开大嗓门哭闹起来,你铁了心不依,他会自力救济,硬将你推倒,三两下边哭边爬坐你腰肚,自己提屁股抑扬顿挫,把你的肚子顿得发痛,你赶紧求饶:“好好好!骑马马!”你敷衍他,只两只脚板扇了扇,他生气了,哭得惊天动地,你还有别的路可走吗?只好乖乖做牛做马,还得配歌:“我是一只小毛驴儿,我从来不给骑,有一天我心血**……”

  一岁半左右的孩子仿佛一瞬间成熟,学习、认知之深度与广度较诸以前进步许多。除了能指出较复杂的身体部位(眉毛、眼、头发、额头、鼻子、鼻孔、人中、嘴、下巴、脖子、牙齿、舌头、肩膀、奶奶、肚脐、膝盖、脚趾头、鸟鸟、手),也能从相簿中认出近三十个亲人及朋友。

  相簿是那阵子他最爱翻看的读物,三大巨册,摊在沙发上,看他那么专心地阅读,真难想象小小的心里起了什么涟漪?我虽非爱好摄影之辈,但一直保留为他记录生活的习惯,每当有朋友来访,亦合照几张留念,供小家伙指认、回味。没想到这些照片也成为教材,借此认人之外,我若问:“你躲在妈妈肚子里的那张照片在哪里?”或“到小学溜滑梯是哪张?”“坐碰碰车的在哪儿?”……他都能找出。照片里面有故事,正因有故事的甜味,他才那么沉迷吧!

  这时期的小孩已有自己的意见。要自己吃饭不给喂,要穿这双袜子不穿妈妈拿的那双,坚持要戴帽子出门,一定要吃这样不吃那样……“我”的概念形成了,再也不是随大人使唤、摆布的小婴儿。平日若问:“姚远在哪里?”他会指自己的脸。虽还不太会讲话,但有言说的欲望,常以单音复辞表达己意(“水水”“豆豆”“蛋蛋”……)。他自己更发明“唧啾”音表示一切;想吃葡萄干,拉大人的手到柜子前,指着那罐葡萄干,说:“唧啾!”想出门散步,自己戴好帽子,指着大门:“唧啾!”这阶段的儿语,只有带他的人听得懂。因此,我戏称他是“唧啾桑”,孩子爸爸干脆叫他“唧啾”。每当父子俩唧啾来唧啾去,大概只有我才明白怎么回事吧!

  谁也逃不出遗传的天罗地网,此事不假。孩子爸爸是学数学的,小家伙自然对数字较敏感。他学会拼零至九数字拼板,不久,会拼几何图形拼板。而且,非常令人不解地喜看气象报告(我们猜想跟数字有关),只要电视上出现气象预报,他会放下正在做的事,急猴猴地爬上沙发坐好,目不转睛盯着看。我几乎要央求任教大气系的林和教授弄几卷气象录像带让小家伙看到饱,也使我可以稍微偷一点闲。后来,我又发觉他对股市收盘行情有反应,每当午间新闻主播说“接着,我们看国内股汇市行情”时,这家伙又爬上沙发看得津津有味。我不禁摇头,笑他:“包尿布的姚大户,你的股票涨还是跌呀?”数字,真的那么迷人吗?

  只要天气不错,我常以推车推他至山下小街闲逛,四处寻找与他一般年纪的小孩踪影,让他解解闷。他开始需要玩伴,而这是我们无法提供的。文具店门口放置一排投币式游乐车,他会自行投币玩一会儿,若旁边有小朋友,他的玩兴即刻升高,可惜没多久小朋友又被带走了,他若有所失。有一回,我刻意推他到附近的小学校园看小朋友,正值下课时间,低年级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像野牛般满场飞奔,尖叫、嘶喊声不断,霸占了溜滑梯、跷跷板及一排跳跳马。有位年约七岁的小男生友善地邀小家伙一起坐跷跷板,他甚乐。下一会儿,钟声响了,所有的小朋友跑入教室,消失无踪。对小家伙来说,这事发生得太快,使他无法理解为什么小哥哥、小姐姐们都不见了?他发出“噫?”疑问声,脖子伸得长长的,两只小手掩在背后,走来走去,走来走去,好像在找什么。

  早春阳光柔柔地洒在小家伙的短袄上。那一刻,我在一岁半小孩身上看到了“寂寞”。

  【密语之十七】

  儿子:

  寂寞,是你一辈子的课业。

  早春阳光洒在你的小袄上的情景,深映我眼底。当晚,我向你父亲描述你怅然若失的模样,仍不免心疼。你在大**睡得香甜,想必也在回味白日里的短暂欢愉。

  随着成长,你愈来愈显出对同伴的喜爱。每有小朋友来家,你会表现出热情,即使对方比你年长、块头比你高壮,你也毫不犹豫地张开手臂加以拥抱。由于你的动作太大,常把对方推倒,小朋友误以为你攻击他,反而躲你。其实,看在眼里的我,完全理解你只是想抱抱他、表达亲热而已。

  你喜欢看娃娃车,因为你知道车里有好多好多小朋友。有一回,我请娃娃车司机暂停一下,让我抱你到车里与小朋友们打招呼。家附近有两兄弟,每天由妈妈以摩托车载到山下念幼稚园,你一听到摩托车声(你会认各摩托车的特殊声响),会急忙站上窗边椅子往外看,大声叫:“小帅!卡卡(凯凯)!”

  有诸多原因,使我们无法带你与亲戚家的表哥、表姐玩在一起。大伯一家旅居美国,自然排除在外。你姑姑家的两位表姐都上大学了,怎么玩呢?只有大舅家的婕子姐姐、小舅家的简熙哥哥与阿诺哥哥、小阿姨家的妹妹与你年纪相近,只是住得较远,亦无可奈何。

  小家庭主义下,即使同一社区亦鲜少往来。现代的人际关系已臻结冰状态,不可能恢复往日之厝边头尾感情。我虽知这不是好事,但长期在都市生活的熏染下,也很难积极地向陌生人表达热情。原先,我期盼情同一家人的隔壁小哥哥成为你的同伴,然而也遇到难处。大你两岁的他上全日班幼儿园,放学以后各有各的家居生活。逢到假期,也是各有安排,你与他只隔一墙,有时却十天半月才匆匆见一面,几乎没能玩在一起,咫尺何异于天涯?

  难道,真的只能在自家墙内才找得到一起长大的童伴?

  你一岁以后,亲朋好友不免试探或建议我们再生一个——除非情况特殊,否则这问题会丢给每一对新手父母。综合其理由,不外是:独生子太寂寞,若有手足相伴,一起成长,相互学习,不仅身心较健全,将来遇到事情,也有自家人照应。其二是风险分担,若不幸失去老大,还有老二在身边。第三是防老,只生一个,将来两老之养护、送终全担在一人身上,着实过重,若有兄弟分担,责任较轻省。

  对我与你父亲而言,这三点都不成立。

  独生子与有手足是两种不同的家庭组合,换言之,各有各的优劣。我们不宜用拥有兄弟者的优势来解决独生子这边的缺点而省略、简化存在于手足之间的难题。反之亦然。为了让孩子学会分享所以生给他弟妹,但是,有没有想到两个(或三个)孩子瓜分有限资源后让第一个孩子无法得到更好的栽培?如此视之,是对还是错呢?一与多,各有各的功课要做。老辈的爱说:“打虎亲兄弟”,意味只有自家兄弟才会同心协力、共渡难关。若手足情深,自是美事,但也不乏把亲兄弟当老虎打的阋墙案例。

  所谓风险分担亦属无稽之谈。在父母心里,每个孩子皆不可替代,并不因尚有其他孩子而遗忘或稍减丧失此子之痛。当然,依循物种传承的律则,繁衍后代自是多多益善。然时至今日,地球上存有六十亿人已显得拥挤,我们倒是不需在拥有一个孩子后还受繁衍律则掌控,拼老命将自己的基因洒在地球上。至于,这辛苦养育的生命会存续多久,那是神的账簿里的事,不是做父母能问的。

  老,会找上我们;病,也会在我们身上结网。独生子在照护父母方面自然比多兄弟者付出较多心力,然而,只要想想当年父母把所有财富、资源全给了一人,如今独力挑担也是公平合理的。话又说回来,正因为只生一子,做父母的在经济面能较宽裕地储备未来的银发生活,事先规划医疗、照护、家居等事项,而非把老年包袱丢给独生子背。

  其实,不管我们这一代基于何种信念坚决不育或只育一子或多生儿女,等我们老时皆是殊途同归:只剩自己或唯有老伴相依偎。我几乎可以嗅闻下一世纪街道上的灰尘味道,看到正值青壮的你们这一代的生活。那是个没有乡愁、无国界、不被家庭观念文身的高度科技文明游牧族。我们(可能是最后一代)花大量时间在家庭与家族关系中煮茧抽丝,以至于成年之后需从头学习跟自己相处,寻找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你们正好相反,生长于小家庭中,从小即在密闭的空间中遁入更密闭的空间(电脑)展翅遨游,那是个孤单却热闹的世界,你们习以为常。家庭,对你们而言,像给幼儿玩的三块拼版(父母及独生子)组成的拼图,数目太少,故无须拼凑即知全图是什么。因而彼此的关系日渐淡化成壁纸一般,贴在那儿,等它慢慢旧了。有一天,父母走了,只剩一人。偶尔想温一温家庭感觉,上网至“家庭出租公司”预订,他们会帮你安排时间,享受家庭晚餐。如同比萨店询问你的口味,他们也请你选择:要不要爷爷、奶奶?要不要一条老狗?放什么音乐?吃中餐、西餐还是寿司?若是你,说不定会要求水饺与炒面,你记得奶奶好会包韭菜猪肉水饺,而妈妈炒面喜欢放醋。

  是的,看在我眼里,那样的生活有点伤感。即使以一大蓬奇花异卉装饰,还是露出“寂寞”的狐狸尾巴。然而,我无能为力。无时无刻,我在你小小的身躯上看到那个社会也憨憨地成长着,踮踮脚、伸伸手,迈向茁壮。我只能叹口气:那是你们的未来、你们的社会、你们的故事,我管不着。

  因而,我不禁臆测,即使你拥有兄弟,进入青春期以后,恐怕也是兄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啊!

  你父亲坚决不再生的理由是:这世界不可挽回地趋向恶途,再制造一个小生命来受苦于心不忍。我虽然不像他那么悲观,但也同意:善的力量似乎与热带雨林一起消失,爱与美在圣婴气候里焚烧、枯萎。我憎恨贪婪、邪恶,然每日打开报纸,即感受贪婪与邪恶伸出脓疱长舌舔舐我的脸。如是,我亦不忍再生一儿,让这恶质社会将他研成齑粉。

  所以,尽我们所能避免制造另一个生命,就这么一家三口往下走,把你走壮,把我们走老。相信我,儿子!寂寞是一辈子的课业。有一天你会懂,纵使置身于熙攘大街,拥有他人不可高攀之荣耀,握尽世间种种发光发热之权势,当你从任何一扇窗望出去,依然可以看见晴空流云中有一只名唤寂寞的候鸟悠然向你飞来。

  不要怕,儿子!寂寞是你自己的心灵敲门的声音。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