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心中的桃花源

和秋相遇在莫斯科

心中的桃花源 梁衡 3359 2024-10-22 04:54

  

  标题采用拟人手法,生动温馨。

  汽车在从机场往莫斯科的公路上飞驰,两边的景物忽闪而过。我突然有一种感觉:像在他乡遇到一个故人,很熟很熟的,但又一下想不起名字。

  开篇以他乡遇故人却想不起名字,来比喻去莫斯科的感觉,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

  莫斯科的郊外比北京显得开阔,茸茸的衰草一直铺到天边,草地上红色的小木房,东一座西一座,漫不经心地散落着。而天是洗过一样的,湛蓝湛蓝。路边的白桦林被风轻拂着伸向远方,一抹冷绿中又显出些亮亮的黄叶,像画家随意点染了几笔,天地间好疏朗而又清静,八小时前我还在北京机场的大楼里随人流拥来挤去,现在看着这异国的风光,陌生中却又生出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来。我的头贴在玻璃窗上,细细地体味着,寻觅着。车子进入市区,车流如梭,行人穿着夹大衣在街上漫步,便道上的落叶在他们脚下轻轻地打着旋。一株红衣李树从车窗前急闪而过,红红的如一团旺火。我心中一亮,啊,明白了,我飞了几千公里在这里追上了秋天,一下降落在它的怀抱里。

  “追上了秋天”是因为莫斯科纬度高,秋天比中国来得晚。运用比拟,描写作者一年内两次遇到秋天的欣喜。

  今年,我与秋相遇在莫斯科。

  独立成段,突出亲切和兴奋,也扣应了开头和标题。

  第二天,我们去参观一个大教堂。这实际是座公园,古老的建筑加上初秋的树林谐和而幽静。合抱粗的杨树并不太密,却好大一片,深深地望不出去。树叶黄了,风一吹飒飒地飘落下来,而地上的草却还是绿色不减,丰厚如茵。阳光斜射进来,被切割成丝丝缕缕,幻成一幅壮美迷离的奇景。我一头钻进树林,喊道:“快给我照一张,要这树、这草、这光。”要不是顾及客人的身份,我真想就地躺成一个大字,去一试大地的温柔与空气的清凉。林间三三两两的游人悠闲地走着,与树林、草坪、秋色融在了一起。

  说是公园,可无论如何也没有我在国内香山脚下或颐和园长廊上看到的那种熙熙攘攘。好静啊,人们一个两个,在自自然然地来去,我对着大树,我仰望天空,在品着秋。秋是什么呢?像一只无形的手在空中撒了一把显影剂,于是天高了,云淡了,繁叶抖落了,树干清瘦了,空气清亮了,空间开阔了。热闹的夏就这样显像为沉静的秋。

  “秋是什么呢?”一句设问,引读者随作者去品味。以手撒显影剂的比拟和想象,来写大自然的伟力和高妙,然后以几个“了”的反复写出了秋的沉静,如同写意画,更突出了各自的特点,显得闲适有品位。

  最使我深得秋味的是基辅的一次聚会。那天苏中友好协会基辅分会邀我们去座谈,基辅本有栗树城之称,协会的小楼更是埋在栗树深处,十分幽静。座谈结束后主人特为中国客人准备了两个小节目。房角原有一架钢琴,这时走上来两位男女歌唱家,他们深情地唱了一支《人生相会只有一次》,这歌声琴声贴着天花板、擦着墙,在身前身后低回慢转,我们沐浴在一个乐声的温泉之中。我想起一个成语,说风景好时曰“秀色可餐”,现在我们就正餐着一曲妙乐,这是何等的精神享受啊。我这样想着,猛一抬头看到厚厚的橡木窗户外那参天的栗树,和栗树枝叶后依稀可辨的楼房。街上的汽车正一辆辆地疾穿而过,却没有一点声音,像鱼儿在水里游。我耳听美妙的音乐,眼看无声的车流,久久地凝视那黄绿相间的栗树枝叶,顿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境界。动与静是这样巧妙地结合,这是秋给予的吗?秋真是一个过滤器,它滤掉了夏天的蝉鸣蛙鼓,还要滤掉这尘世的烦恼与躁动。

  以过滤器来比喻秋,形象生动地突出了秋的静美,突出了作者的感受。

  又一次品秋是到列宁格勒,这是一个港口城市,又长期是沙皇俄国的都城,这里的秋色是古墙碧水与红叶的组合。当年沙皇的夏宫,现在已是艺术博物馆了,宫前一方清水映着蓝天白云,水旁是大片耀眼的红枫,枫叶顶上露出圆形的金灿灿的屋顶。一个漂亮的孩子穿着鼓囊囊的衣服,露出一个圆脸庞,瞪着一双亮亮的大眼睛,在石梯上一跳一跳地捡树叶。我心中不禁**起一阵愉快,上去拍拍他的头,用俄语问他是男孩还是女孩,几岁?他仰起脸,先看看身后的父母,说:“男孩。”又伸出两个指头,表示两岁。他的父母一直在笑眯眯地看着我这个中国人。这是两位医学工作者,我高兴地邀他们合影。苏方翻译又开玩笑说:“你也要和苏修照相。”我们都大笑了,大家依在红枫下,还有这个漂亮的孩子。秋阳静静地洒在我们身上,暖洋洋的。

  “苏修”,指苏联修正主义,是毛泽东时代对苏联背叛社会主义行径的公开称谓,指搞修正主义的苏联是打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帝国主义”。当年两国两党对骂,所以苏方翻译拿历史的骂战来衬托合影的愉快。

  从夏宫回来,我步行回旅馆。涅瓦河顺着街道,傍着宫墙,从市中心静静地流过。白浪轻轻地拍打着两岸黑色的石条,碧水倒映着远处金顶的教堂。秋凉,河边的游人大都风衣绒帽,有的还戴上讲究的手套。几个年轻的画家在河边架起画板,在捕捉秋景和这秋景中的人。我边走,边眺望这水蒙蒙、波闪闪的河面。河对岸是巍巍的冬宫,河面上是那艘著名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当年这两个新旧势力的代表,现在一个在岸边,一个在水上,都成了供人凭吊的文物。我眼前又浮现出刚才那个小男孩的笑脸。秋风送来河面上的雾气,湿润润的。在这里,或者说在这里的秋景中,我看到的,不只是一个过滤了的季节,而且是一个过滤了的世纪。

  文末的比喻“一个过滤了的世纪”,写出了历史沧桑感,写出了作者新的体悟。

  阅读指导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文字,写作者在莫斯科欣赏到的秋景之美和对苏中友好的新认识。

  作者开篇说见到莫斯科郊外的景色有他乡遇故人的感觉,当然首先是遇到了美丽的秋景,这异国风光“陌生中却又生出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来”。作者沉浸的不仅是大教堂的壮美迷离、基辅聚会的幽静、列宁格勒夏宫前的红枫、涅瓦河的秋景秋人,还有作者对两国关系和两国人民的新的感悟。

  在苏中友好协会基辅分会的座谈会后的歌曲演唱时,作者感受到的是“我们沐浴在一个乐声的温泉之中”,这其中不仅是因为美妙的歌声,这里的精神享受还有一层隐喻。在夏宫品秋合影时,俄罗斯小男孩、他的父母、翻译、作者,在红枫下彼此心灵相通地开玩笑,会意的大笑,作者此刻感到暖洋洋的,原因就不仅仅是秋阳了,应该还有两国人民的心理沟通和两国关系的解冻。

  最后一段,作者的笔触指向更为深远,“那艘著名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就是推翻俄罗斯沙皇统治的那声炮火发出的舰船,是苏联革命的象征,当年两个新旧势力的代表都成了供人凭吊的文物,而当年两国的论战和隔阂也成了大家相互沟通的笑料,所以在“我眼前又浮现出刚才那个小男孩的笑脸”时,作者说:“我看到的,不只是一个过滤了的季节,而且是一个过滤了的世纪。”两国的世纪关系,无论是蜜月还是纠葛与纷争,都被过滤了,经过喧嚣、躁动和沉静后,迎来的是亲切、温馨的新开端。这层文意和主题,作者在最后表达得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从作者挑选的几处景致的逐步安排、逐层增加深意来看,从开篇的“他乡遇故人”很熟却又想不起名字来看,作者精心组织和巧妙安排的背后是有深层含义的。作为写景抒情的文字,不是政论文,所以作者点到为止,让大主题退隐到秋景的欣赏背后,时隐时现。

  景物描写细腻真切,精心选择动词和形容词,运用叠音词,运用倒装句式,是本文景物描写的特色。写莫斯科郊外的秋景,用“铺”写衰草的连绵无边,用“茸茸”的叠音将视觉和触觉融合在一起来写秋草之美,用“散落”“漫不经心”来写小木房的布局点缀之美,将“湛蓝湛蓝”的修饰语后置更突出了天空之蓝,这些刻画,使景物如在眼前,使读者身临其境。作者还像画家一样,精心组合画面和濡染颜色,如夏宫前,清水、蓝天、白云、红枫、金灿灿的屋顶,色彩鲜明;“一方”清水、“圆型”屋顶、一个圆脸庞的穿着鼓囊囊衣服的孩子,造型突出;再添上孩子“在石梯上一跳一跳地捡树叶”的动感,简直是一幅色彩鲜明、造型突出、富有童趣和生命力的油画。作者的语言功力很是雄厚,寥寥几笔就绘声绘色,景情毕现。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