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味·耳音·兴趣
汪曾祺
探索思考
“口味”“耳音”“兴趣”,看上去似乎并不搭的词语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呢?阅读汪曾祺先生的这篇散文,我们自然可以找到答案。
阅读批注
我有一次买牛肉。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个中年妇女,看样子是个知识分子,南方人。轮到她了,她问卖牛肉的:“牛肉怎么做?”我很奇怪,问:“您没有做过牛肉?”——“没有。我们家不吃牛羊肉。”——“那您买牛肉——?”——“我的孩子大了,他们会到外地去。我让他们习惯习惯,出去了好适应。”1这位做母亲的用心良苦。我于是尽了一趟义务,把她请到一边,讲了一通牛肉的做法,从清炖、红烧、咖喱牛肉,直到广东的蚝油炒牛肉、四川的水煮牛肉、干煸牛肉丝……2
1 选材真实
作者选取自己买牛肉的亲身经历,以一段极具生活气息的对话,引出“口味”主题,显得十分有趣。可见,真实的生活经历对写作是很有帮助的。
2 细节描写
给别人讲牛肉的做法这一小小细节,将作者对“吃”的熟稔和喜爱鲜活地展现了出来。此外,在文中融入种种吃食,也令文章多了几分脚踏实地的烟火气,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有人不吃羊肉。我们到内蒙古去体验生活。有一位女同志不吃羊肉,——闻到羊肉气味都恶心,这可苦了。她只好顿顿吃开水泡饭,吃咸菜。看见我吃手抓羊肉、羊贝子(全羊)吃得那样香,直生气!
有人不吃辣椒。我们到重庆去体验生活。有几个女演员去吃汤圆,进门就嚷嚷:“不要辣椒!”卖汤圆的冷冷地说:“汤圆没有放辣椒的!”3
3 对话
语言贵精不贵多,这段简短的对话虽然写的是吃,但通过女演员的嚷嚷和卖汤圆的冷冷的态度,已然展现出他们当时的神态,颇具画面感。
许多东西不吃,“下去”,很不方便。到一个地方,听不懂那里的话,也很麻烦。4
4 过渡
在关键位置设置关键句,有助于作者进行表意。像这一句,既总结前文又开启下文,过渡十分紧密。
我们到湘鄂赣去体验生活。在长沙,有一个同志的鞋坏了,去修鞋,鞋铺里不收。“为什么?”——“修鞋的不好过。”——“什么?”——“修鞋的不好过!”我只得给他翻译一下,告诉他修鞋的今天病了,他不舒服。上了井冈山,更麻烦了:井冈山说的是客家话。我们听一位队长介绍情况,他说这里没有人肯当干部,他挺身而出,他老婆反对,说是“辣子毛补,两头秀腐”——“什么什么?”我又得给他翻译:“辣椒没有营养,吃下去两头受苦。”这样一翻译可就什么味道也没有了。5
5 事例鲜活
这一段也是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例,寥寥几句对话,不加赘言,就令一个个听不懂方言而懵懂的人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意趣十足。而作者“只得”“又得”的翻译,也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无奈。
我去看昆曲,《打虎游街》《借茶活捉》……好戏。小丑的苏白尤其传神,我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笑声。邻座是一个唱花旦的京剧女演员,她听不懂,直着急,老问:“他说什么?说什么?”我又不能逐句翻译,她很遗憾。
我有一次到民族饭店去找人,身后有几个少女在叽叽呱呱地说很地道的苏州话。一边的电梯来了,一个少女大声招呼她的同伴:“乖面乖面(这边这边)!”
我回头一看:说苏州话的是几个美国人!
我们那位唱花旦的女演员在语言能力上比这几个美国少女可差多了。
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最好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有些吃的我也招架不了,比如贵州的鱼腥草);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四川话、苏州话、扬州话(有些话我也一句不懂,比如温州话)。否则,是个损失。
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6
6 戛然而止的收尾
作者先对“口味”与“耳音”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就在读者以为作者还会再对“兴趣”发表些什么议论时,他却以一个漂亮的收尾“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结束了文章,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同时又不得不随着他的这个戛然而止的收尾而展开深刻的思考,这就是这个收尾的高超之处。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不妨学习作者这样的收尾方式,令自己的文章更具张力。
阅读赏析
汪曾祺先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多数散文有一种“闲话式”的风格,就像一位长者在与读者话家常一样,将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娓娓道来。这篇散文就是如此。全篇并没有多么深奥的词汇,也不见多少华丽的词句,作者只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为读者讲述了关于口味、耳音上的几件小事,从而告诉读者“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生活的无限兴趣与热爱。我们很多人在写作的时候总喜欢华丽修饰,其实倒不妨学习一下汪曾祺先生这种朴素的写法。
此外,这篇散文的结构安排也很巧妙。文章要写“口味”“耳音”“兴趣”三方面的内容,作者只在要紧处以几个过渡就达到了文章的贯通,读来井然有序,也彰显了作者谋篇布局的功力。
阅读延伸
1.作者写有的人不吃一些食物,又写有的人听不懂方言,主要是想表达什么呢?
2.请你谈一谈对这篇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