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轻松中文大师写作课:跟着中文大师学写景物

  

  梁实秋

  探索思考

  古往今来,蟹总是被文人墨客喜爱。宋代大文豪苏轼最爱“霜前螯”,清代文人李渔甚至因为爱蟹而被称为“蟹仙”。现代散文大家梁实秋先生对蟹也有自己的看法,在本文中,我们将一同领略他的食蟹之道。

  阅读批注

  蟹是美味,人人喜爱,无间南北,不分雅俗。1当然我说的是河蟹,不是海蟹。在台湾有人专程飞到香港去吃大闸蟹。好多年前我的一位朋友从香港带回了一篓螃蟹,分飨我两只,得膏馋吻。蟹不一定要大闸的,秋高气爽的时节,大陆上任何湖沼溪流,岸边稻米高粱一熟,率多盛产螃蟹。在北平,在上海,小贩担着螃蟹满街吆唤。

  1 开篇点题

  作者开门见山、直入主题,通过世人皆爱食蟹表达自己对蟹的喜爱,也从侧面印证了螃蟹是美食的结论。开篇点题是写作常用的开篇手法,开篇点题可以使读者尽快接触题意,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便于读者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尖八团,七月里吃尖脐(雄),八月里吃团脐(雌),那是蟹正肥的季节。记得小时候在北平,每逢到了这个季节,家里总要大吃几顿,每人两只,一尖一团。照例通知长发送五斤花雕全家共饮。有蟹无酒,那是大煞风景的事。《晋书·毕卓传》:“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我们虽然没有那样狂,也很觉得乐陶陶了。母亲对我们说,她小时候在杭州家里吃螃蟹,要慢条斯理,细吹细打,一点蟹肉都不能糟踏,食毕要把破碎的蟹壳放在戥子上称一下,看谁的一份儿分量轻,表示吃的最干净,有奖。我心粗气浮,没有耐心,蟹的小腿部分总是弃而不食,肚子部分囫囵略咬而已。每次食毕,母亲教我们到后院采择艾尖一大把,搓碎了洗手,去腥气。2

  2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作者回忆儿时与母亲吃螃蟹的经历,借母亲之口表现吃蟹的精细过程。通过这段回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小就耳濡目染地学习吃螃蟹,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想必也让他成年后对蟹有更浓厚的兴趣吧。

  在餐馆里吃“炒蟹肉”,南人称蟹粉,有肉有黄,免得自己剥壳,吃起来痛快,味道就差多了。西餐馆把蟹肉剥出来,填在蟹匡里烤,那种吃法别致,也索然寡味。食蟹而不失原味的唯一方法是放在笼屉里整只的蒸。在北平吃螃蟹唯一好去处是前门外肉市正阳楼。他家的蟹特大而肥,从天津运到北平的大批蟹,到车站开包,正阳楼先下手挑拣其中最肥大者,比普通摆在市场或摊贩手中者可以大一倍有余,我不知道他是怎样获得这一特权的。蟹到店中畜在大缸里,浇鸡蛋白催肥,一两天后才应客。我曾掀开缸盖看过,满缸的蛋白泡沫。3食客每人一份小木槌小木垫,黄杨木制,旋床子定制的,小巧合用,敲敲打打,可免牙咬手剥之劳。我们因是老主顾,伙计送了我们好几副这样的工具。这个伙计还有一样绝活,能吃活蟹,请他表演他也不辞。他取来一只活蟹,两指掐住蟹匡,任它双螯乱舞,轻轻把脐掰开,咔嚓一声把蟹壳揭开,然后扯碎入口大嚼,看得人无不心惊。4据他说味极美,想来也和吃炝活虾差不多。在正阳楼吃蟹,每客一尖一团足矣,然后补上一碟烤羊肉夹烧饼而食之,酒足饭饱。别忘了要一碗汆大甲,这碗汤妙趣无穷,高汤一碗煮沸,投下剥好了的蟹螯七八块,立即起锅注在碗内,撒上芫荽末、胡椒粉和切碎了的回锅老油条。5除了这一味汆大甲,没有任何别的羹汤可以压得住这一餐饭的阵脚。以蒸蟹始,以大甲汤终,前后照应,犹如一篇起承转合的文章。

  3 细节描写

  作者先写蟹成为美食前鲜活肥美的样子,通过写运输螃蟹时的热闹场面和蟹缸里满满的螃蟹,让读者更加期待螃蟹成为美食被端上餐桌的时刻。

  4 动作描写

  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是螃蟹本身,还有正阳楼里伙计的吃蟹绝活。作者用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捉蟹、吃蟹的技巧之娴熟,也侧面证明了螃蟹之鲜活,生吃都不会有问题。

  5 动作描写

  作者用连贯的动作描写,向读者展示了汆大甲的制作方法,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既展现了厨师的高超厨艺,也更添食物本身的**力。

  蟹黄蟹肉有许多种吃法,烧白菜,烧鱼唇,烧鱼翅,都可以。蟹黄烧卖则尤其可口,唯必须真有蟹黄蟹肉放在馅内才好,不是一两小块蟹黄摆在外面作样子的。蟹肉可以腌后收藏起来,是为蟹胥,俗名为蟹酱,这是我们古已有之的美味。《周礼·天官·庖人》注:“青州之蟹胥。”青州在山东,我在山东住过,却不曾吃过青州蟹胥,但是我有一家在芜湖的同学,他从家乡带了一小坛蟹酱给我。打开坛子,黄澄澄的蟹油一层,香气扑鼻。一碗阳春面,加进一两匙蟹酱,岂止是“清水变鸡汤”?6

  6 反问

  “岂止”即是“不止”,使用反问句式,语气比陈述句更加强烈,让读者更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情绪。

  海蟹虽然味较差,但是个子粗大,肉多。从前我乘船路过烟台威海卫,停泊之后,舢板云集,大半是贩卖螃蟹和大虾的。都是煮熟了的。价钱便宜,买来就可以吃。虽然微有腥气,聊胜于无。生平吃海蟹最满意的一次,是在美国华盛顿州的安哲利斯港的码头附近,买得两只巨蟹,硕大无朋,从冰柜里取出,却十分新鲜,也是煮熟了的,一家人乘等候轮渡之便,在车上分而食之,味甚鲜美,和河蟹相比各有千秋,这一次的享受至今难忘。

  陆放翁诗:“磊落金盘荐糖蟹。”我不知道螃蟹可以加糖。可是古人记载确有其事。《清异录》:“炀帝幸江州,吴中贡糖蟹。”《梦溪笔谈》:“大业中,吴郡贡蜜蟹二千头……大抵南人嗜咸,北有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7

  7 虚写

  作者对蟹的了解并不止于他的亲身经历,在本段中他还通过引用有关蟹的文章向读者介绍更多蟹的吃法。虚实结合的写作方式,丰富了作品的表达内容,让读者对蟹的了解逐渐深入,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喜爱吃蟹、热衷于研究吃蟹。

  如今北人没有这种风俗,至少我没有吃过甜螃蟹,我只吃过南人的醉蟹,真咸!螃蟹蘸姜醋,是标准的吃法,常有人在醋里加糖,变成酸甜的味道,怪!

  阅读赏析

  梁实秋是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他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出身名门的梁实秋对生活有着别样的专注和研究,是被世界公认的一代华语文化宗师。与此同时,梁实秋先生还是有名的“美食大家”,《雅舍谈吃》便是他在饮食文化方面才华的集中展示。在《雅舍谈吃》中,每篇文章都以食物名字命名,从故乡美食到天下名吃无所不包,本文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梁实秋先生曾说:“馋,基于生理要求,也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在本文中我们既会因他笔下的美食馋涎欲滴,也同时领略了大千世界的精彩,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这也启示我们,用心观察、勤于积累,才能发现生活的更多妙处,提升写作水平和审美趣味。

  阅读延伸

  1.参考文章的写作顺序,归纳作者从哪些方面写“蟹”?

  2.文中交代了作者几次吃蟹的经历,你对哪一次的描写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3.分析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