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富可敌国的船长
探索思考
船长曾说过他富可敌国,他甚至可以帮法国政府还清所有债务,那么,他的财富从哪儿来?
阅读批注
到了2月14日,我们还在地中海里航行,鹦鹉螺号潜在海水之下,快速前进。因为速度过快,尼德不得不暂时放弃了他的逃跑计划。[1]
在这闲适的时光里,我有机会来做一些以前没时间做的事情,比如此刻,我决定仔细研究希腊群岛的鱼。
然而,突然之间,舷窗外出现一样东西,让我大吃一惊。
“一个人!”我喊道,那是一个腰间挂着皮带的潜水者,他在用力地游着,不时浮出水面换换气。看到尼莫船长随着我的喊声走上前来,我指给他看我的发现:“那个人沉在海里,好像是落水了!我们要救他!”
尼莫船长并没有理睬我,只是走过来靠在舷窗上。这时,窗子如同一个镜子一样,也出现了一张脸——潜艇外的那个人也靠过来,脸贴在玻璃上,望着我们。
令我大吃一惊的是,他们俩互相做了个手势,水中的人浮出了水面,消失不见了。很显然,尼莫船长和那个人相熟,熟悉到甚至只用手势就可以相互交流。
“您没有必要担心,”船长对我说,“这是马塔潘角的尼古拉,一个胆子很大的潜水者。海洋就是他的家,他从一个小岛游到另一个小岛。”
又是一个像尼莫船长一样的人!我隐约觉得,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很多我们未知的人群,就像大海中有很多我们未曾到过的角落一样,我们不曾接触过他们,所以可能永远不会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但无论怎样,那些坚持自己想法的人,为心中想法而努力奋斗的人,总是值得我们敬佩的。[2]
告别了马塔潘角的尼古拉,尼莫船长领着我走向客厅窗旁的柜子。在柜子旁摆着一只铁箱子。
船长好像并不在意我在身旁,他自顾自地拿出钥匙,打开了箱子。突然之间,一道金光闪过我的眼睛。是金子!大量的金子!
“差不多是五百万法郎。”船长说道。[3]
船长并没有理会我瞪大的眼睛和惊得说不出话来的表情,他叫人把箱子封好后,然后用滑轮把箱子吊到铁梯上。
他从哪里弄到这么多钱?对我们来说,这是个谜。
到了2月16日至17日夜间,我们进入了地中海的第二道水域,在机轮的推动下,鹦鹉螺号一直在下潜,最深的地方有三千米。
在最深的水层,鱼儿已经不再像在浅海时那么活跃,它们仿佛突然间销声匿迹,鹦鹉螺号浸没在一片漆黑之中,除了机轮转动的声音,海水中好像空无一物。[4]
然而,这并不是一片沉默的海域,这里是沉船事件最多的地方,它的海底有很多沉船,埋葬着很多探险者的尸骨。探险者们放弃了安逸的生活,选择了远航,就要承担起被大海吞噬的风险。
这些遇难的船只中,有的是因为撞击而沉没的,有的是触到暗礁而沉没的。个别的船只还算保存完好,静静地停在海底,仿佛随时都可以扬帆起航。
鹦鹉螺号从沉船中间经过时,用电灯光照亮了它们,向这些勇敢的探险者告别,他们值得被人类铭记,而不是这样默默地躺在海底。[5]
第二天,鹦鹉螺号驶出直布罗陀海峡,来到了外海。鹦鹉螺号从水底潜出,回到海面上,在距离它十二海里的地方,西班牙半岛隐约可见,只不过,它的航线是远方——那个远离我们欧洲家乡的地方,没错,我们离逃跑计划越来越远了。
从平台上走下来,尼德心事重重,他默默地跟在我后面进了我的房间。在房间里,尼德眼神坚定地看着我,说道:“就是今晚了。”
我备感惊诧:在地中海时,由于船速太快,我们自然没有逃跑的机会,但当船驶离欧洲,我们逃跑的概率越来越小时,尼德反而动了逃跑的念头!我“腾”地一下站了起来,却不知道怎么回应他——我承认,我没有做好准备。[6]
尼德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他更加仔细地谈到了自己的计划:“当然,我们不是无头苍蝇,随便乱撞,我们要等待机会。这个机会就在今晚,当我们离西班牙海岸只有几海里时,晚上光线阴暗,海面上有风,这是绝好的机会啊!阿洛纳克斯先生,我们离开吧!”
看到我依然沉默不语,尼德站了起来,迟疑了一下,走到我面前。
“今天晚上九点,”他说,“我已经通知了康赛尔。那时候,尼莫船长会待在自己的房间,甚至可能沉入梦中,而船员们是不会注意我们的。我已经找到了一把扳手,能旋开小艇上的螺母,而且我已经预备好了一些食物和水。放心吧,我都准备好了,今天晚上见!”[7]
“海上的风浪很大,会把小艇推翻的,你有没有考虑这方面的因素?”我说。
“风浪确实很大,”加拿大人回答,“但必须要冒险试一下。自由值得我们付出代价!您放心吧,我观察了,我们的小艇非常结实。如果一切顺利,我们在两个小时内就能在西班牙着陆。”
说完,加拿大人就转身走了,我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这时,船内发出响亮的号声,鹦鹉螺号又潜入了大西洋底部。
我的脑子里乱糟糟的,逃还是不逃的矛盾在我脑中冲撞了一段时间。终于,我下定决心准备逃跑了。
像往常一样,晚饭还是陆地上不常吃到的海鲜。[8]但饭进到嘴里,味道已经不一样了,我总是害怕尼莫船长发现我们的逃跑计划,心里不踏实,饭吃得也不会太舒服。还不到七点,我就离开餐桌,在房间里焦急地踱步。
离约定好的九点还差几分钟,虽然心里还满是矛盾,但我已经准备好了,收拾妥当,也下定决心一走了之。
人们常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是,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东风”往往是最关键的一环。就在我们准备要逃跑的时候,船体忽然颤动了几下,然后稳稳当当地停住了,我知道,鹦鹉螺号又停到了海底。[9]
正在犹豫着要跟尼德和康赛尔商讨对策时,屋子的门打开了,尼莫船长出现在门前。
“教授先生!”他开门见山地说道,语气是友好的,“我跟你讲个故事。”
瞬时间,我头昏脑涨,嘴巴开始麻木,说不出一个字来,我担心,我们的逃跑计划已经被发现了,接下来,我们很可能要接受船长的处罚。[10]
可是,船长的故事却跟这毫无关系。
“这个故事您不会不知道,1702年10月22日,在专横跋扈的英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命令下,强大的英国海军来到维哥港,和邻国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争。虽然英国海军力量强大,但对手也丝毫不弱。两方奋战,杀得昏天暗地,片甲不留。眼看着英国海军要落败了,船队上存贮的大量金钱即将落入敌手,海军司令便凿沉自己的大船,船队带着无数珍宝沉入了海底。”尼莫船长饶有深意地看了我一会儿,补充道:“现在,我们就停在维哥海湾。”
一开始我还不明白他讲这个故事的用意,但听到这里,我能体会到他想要通过故事传达的意思。
维哥海湾,就是船队和财富永远沉在海底的地方。如今,在鹦鹉螺号半海里的范围内,海水被潜艇的电灯光照得透亮,海底的细沙亮晶晶的。尼莫船长那些能干的船员们,穿着潜水服,在黑乎乎的沉船残骸中清理那些被海水浸泡得快要腐烂的木箱。一些木箱被打开了,金色的钱币流了出来。我看清楚了,那亮晶晶的不是细沙,正是沉船中的金银珠宝。[11]
跟我想的一样,这就是1702年10月22日的战场,如今,我们又回到了这个战场,这个满是金银财宝的战场。
“据政府估计,那场战争导致船上的二百万吨的银永远地泡在了海水里。”我说。
“不,不是永远。”尼莫船长摇摇头说,“以前它属于海底,现在它们都属于我。”
“原来你的钱都是这么来的。”我语带讽刺地说道:“你可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不,我并不是像你想的那样看重财富。”船长认真地说,“我把这些钱收集起来,然后把它们分给千千万万的穷人,比如那些可怜的采珠人。”说到这里,船长沉默了,可能后悔自己说得太多了吧。[12]我终于明白了上次尼莫船长把那成箱的金子送给了谁。
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
当然,因为鹦鹉螺号再次沉入海底,我们的逃跑计划也失败了。
阅读赏析
本章里,尼德制定了一个大胆的逃跑计划,阿洛纳克斯教授在百般纠结之下,还是同意和尼德一起冒险出逃。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鹦鹉螺号再次停靠在海底,逃跑计划失败了。
本章回应了前文的伏笔,解开了尼莫船长财富的来源:打捞海底沉船里的金银财宝。
我们就此谈谈如何塑造人物。人物塑造,指的是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人的素质总和,包括年龄和智商;身份,职业,学识;语言和手势风格;性格和气质等。但是最终取决于人物魅力的是人物在事件中的选择。从采珠人那一章我们就能看到尼莫船长同情弱者的那一面,在本章,作者强化了这一点,他将富可敌国的财富分给千千万万的穷人,彰显了人物魅力。
阅读延伸
1.尼德的逃跑计划因为什么突发事件而搁浅?
2.尼莫船长富可敌国的财富来自哪里?他又将财富用在了什么地方?
[1] 叙述 仿佛每次尼德想要逃走,尼莫船长都“一清二楚”,可见尼莫船长对三位“客人”一直存有很强的防备之心。
[2] 抒情、铺垫 抒情就是对主观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抒情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此处阿洛纳克斯教授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此外,这段表达也是为下文他们将遇到更多海底遇难者做铺垫。
[3] 前后照应、铺垫 这与前文中尼莫船长曾说过他富可敌国、可以偿还法国所有债务遥相呼应。不过,船长的财富从哪儿来?从叙事技巧来说,船长的“炫富”行为是为后文做铺垫。
[4] 景物描写 鱼儿似乎在害怕什么,它们悄悄躲了起来。这里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危险的气氛。
[5] 场景描写 作者在本章开篇就铺垫了阿洛纳克斯敬佩冒险者,此处鹦鹉螺号的告别仪式充满了致敬和哀悼之情。
[6]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是指对人物处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教授现在的心理状态很矛盾,一方面渴望自由,另一方面又喜欢这种惊心动魄的冒险生活和科学研究。
[7] 语言描写 寥寥数语反映出尼德性格中追求自由、心思细腻的一面。
[8] 叙述 在陆地上不常吃到海鲜,但是天天吃海鲜怕也早已腻烦。作者选择餐食来进一步强化阿洛纳克斯教授想要逃离的内心需求。
[9] 叙述 逃跑行动就此搁浅,阿洛纳克斯教授的心,仿佛也随着鹦鹉螺号一起跌落海底。
[10] 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阿洛纳克斯教授已紧张到极致。
[11] 叙述 尼莫船长富可敌国的秘密终于揭晓。
[12] 语言描写 如何体现人物的价值观和个性?阿洛纳克斯教授鄙夷船长夺取财富的行为,这体现了他富有正义感。但是尼莫船长选择将金钱施舍给穷人,这说明他并不是一个贪婪的人,反而同情弱者,富有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