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年轻人的第一杯茶(入门级别)

  

  秋读西厢伴美人

  秋气之应说茶陈

  霜降幽林沾惠若

  ·秋读西厢伴美人

  泉城的黄昏,冷雾缠绕,细雨霏霏。书房里,炉宿余香,檀沉清芬。红木的平头几案上,清供在故乡的道旁采来的旋覆花。一枝数朵,虽近萎黄,无碍茶香,尤助清况。

  清寒之夜,最适合起炭煮水。从炉子与壶底的缝隙里,冒出蓝色温暖的火舌。木炭爆裂发出的噼噼啵啵声响,煮水的“嗖嗖欲作松风鸣”,水之将沸,腾鼓搏浪的咕嘟声,都是寒夜里带着茶香、最动人的天籁之音。炭火煮的水柔软甘甜,“活水还须活火烹”,古人把有焰之火,称为活火。

  寒夜的烟火气息,是有过这种体验的人,铭刻在记忆里的温暖。白居易有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文字里简单的“红泥小火炉”,把读到它的人的内心,温馨了千余年。寒雨之夜,茶伴读书,我也起炭煮水,用思婷朱泥壶,瀹泡许久未饮的东方美人。

  东方美人,又名膨风茶、白毫乌龙。它主要产自台湾的新竹、苗粟一带。近年云南的蒙自也有种植,是发酵最重的乌龙茶属。前年,我和云南的迎新,组织了一次网络的户外茶席活动,就是用蒙自产的东方美人,作为奖品分享的。当时户外茶席的宗旨,是让旅行在外的爱茶朋友,随时随地里,用手机拍下自己喝茶的真实场景,随心记录下在某地某时喝茶的感触。

  东方美人茶的品质,既取决于茶青的制作工艺、发酵程度,也与端午节前后,小绿叶蝉蚁对一心两叶茶青的叮咬、着涎程度有关。正因为茶园要故意培养小绿叶蝉群聚,虫害的人为存在,才使东方美人茶成为不带任何农残的茶。

  东方美人干茶,条索紧结,叶片上白、绿、黄、红、褐五色相间,宛若敦煌壁画的羽衣飞天,五彩斑斓。人与虫通力合作,成就的好茶难得,品饮它,我不舍得洗茶。取小银壶随心而泡,汤色橘红金黄,明澈鲜丽。入口顺滑香幽,徐徐津生。馥郁的蜜甜香里,茶汤点滴入盏,茗芳浮盏,是“胭脂泪,相留醉”。风流蕴藉的回味里,有崔莺莺西厢夜听琴、《凤求凰》的缠绵:“有美人兮, 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风华绝代的东方美人,最是柔软可心。用心品过,方知此物最相思。

  有“美人”茶相伴,夜读《西厢》,我自叹清福不浅。《红楼梦》中黛玉沁芳桥畔,桃花树下,捧读《西厢》手难释卷,写下了柔肠寸断的《葬花吟》。我细读,“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折,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可是,我有怜玉之心,却无黛玉咏絮之才,只能愧对寒夜里的这一盏茶汤。

  云天、花地、风来、雁飞、林醉,五彩缤纷。云碧、花黄、风紧、雁褐、林红、霜白,五色斑斓;深秋的五色,恰似且读且饮的东方美人茶的五色外观。

  ·秋气之应说茶陈

  清初才子周亮工在《闽茶曲》里写道:“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诗中明确指出了新茶在杀青、焙火的工艺中,会残留火燥之气。尤其是春秋季节,燥邪伤肺,不利于健康。茶应储藏陈化一段时间,等茶汤色深红,火气全消后再品,品饮价值和经济价值会更高数倍。在诗词中,提出喝茶不宜太新的养生观念,周亮工算是首次。

  梳理六大茶类的历史,茶的发展基本是这样:稳定靠杀青,生香靠发酵,提香靠烘焙,成型靠贮存。

  传统杀青工艺的绿茶,如碧螺春、西湖龙井等,在制作完毕后,常常会放置在生石灰缸里,贮存一周或数月不等,待茶中水分降低,青草味道转化,寒性减弱,火气褪尽后,始才品饮。此时香纯味厚,无口干舌燥之虞。八十年代之前,茶区没有冰柜,没有电焙,茶的干燥依靠辉锅和炭焙实现。那时的传统绿茶,吃火足,香气厚,耐储存,不易变质。现在,喝茶人被商家误导,过于注重茶的外观颜色,过于在乎芽头是否细嫩漂亮,因此,多会选择刻意低温杀青的绿茶。这类茶,往往青涩气较重,不耐高温冲泡,不耐久存。

  武夷岩茶和铁观音等传统青茶类,发酵适中,焙火到位,待以时日,火气褪后,茶的香气入水,茶汤会更厚滑。经年的铁观音,兰花香里会衍生出更温润的乳香。保存良好的岩茶,花香会向更成熟的花果香转化。茶老性温,有年份的青茶,有暖胃安神、降脂降糖的药理效用。清末连横的《雅堂文集》里,对铁罗汉老茶的应用曾有记载:“新铁罗汉滑而无骨,旧铁罗汉浓而少芬,必新旧合拼,色味得宜,嗅之而香,吸之而甘,虽历数时,芳流齿颊,方为上品。”

  稳定靠杀青,生香靠发酵,

  提香靠烘焙,成型靠贮存。

  红茶是发酵程度较高的茶类,经干燥或过红锅工艺,新茶火气较重。炭焙的红茶,陈化后,香气滋味趋于醇和,耐泡度增加。二十多年的祁门红茶,除保留幽微的类玫瑰花的品种香外,茶汤里多了类哈密瓜的果香。三十年的传统切碎正山小种,桂圆汤香里有了薄荷糖的味道,饮过喉吻清凉。老红茶,调理肠胃的药效明显,夕饮有助睡眠。

  白茶不炒不揉,轻微发酵,是六大茶类里,最能保持茶叶原始状态的茶类。陈化后的白茶,是婴幼儿解表透疹的圣药,故民间有“三年是药,十年成宝”的说法。新茶青气较重,茶性寒凉。陈化后的白茶,茶性逐渐趋于温暖。二十年以上的白茶,适合煮饮。叶色渐深,叶片开始碎片化。茶汤桔红,乃至深红。清甜的茶汤里,成熟的果香、木质香、枣香,会相继呈现。

  普洱茶、安化黑茶、藏茶、湖北大青砖等黑茶类,只要品质可靠,工艺到位,后期茶的陈化,会逐渐趋于醇和厚滑。已经得到证明的“越陈越香”的观念,已经被更多的人接受。

  新茶得春天生发之气,虽滋味鲜爽,色泽悦目,但生发之性太过,需存放时日,等茶性收敛、火气渐消之后,会更有益身心。否则易引发陈疾,导致他病。茶质稍陈后,沉香凝韵,性趋温和。茶的内含物质里的大分子物质,随时间的陈化,逐渐裂变成小分子的物质。茶汤就会变得细腻厚滑,易于吸收入血,表现出陈茶特有的体感。此时,茶气驱强但滋味平和,更具滋养潜阳、暖胃祛湿之功,适于年长者久饮。

  ·霜降幽林沾惠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是霜降这个肃杀的节气里,饶有趣味的两种意象。霜降的茶山,山明水净,数树深红出浅黄。茶树在这个时令,可见很有意思的“带子怀胎”。也就是,在一株茶树上同时可见今年的花蕾含苞、花开蕊黄、去年的茶果黑黄等现象。霜降前后,去年的茶果开始成熟。

  霜降的西双版纳,秋雨已歇,此时的谷花茶,白毫若莲,其香如荷。广西苍梧的六堡茶区,有采霜降茶的习惯。六堡茶中的霜降茶,耐泡且有特殊的香气,又称霜降香,尤其是风味独特的老茶婆。老茶婆,是在霜降到立冬期间,采摘当年的老叶或隔年的老叶,采用捞水杀青、阴干后,晾挂在灶头或阁楼上保存起来,药用价值较高的粗老六堡茶。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林黛玉在花光柳影、鸟语溪声中,去怡红院看望宝玉,遭到凤姐取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这里的吃茶,比喻女子受聘。古时很多地方,有“饮茶定终身”的习俗。定亲结婚,常以茶为聘礼。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有这样一段说明:“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古人受限于科技,认为茶树只能以霜降前后成熟的茶果作为种子,才能萌芽成株,且不可移植。茶树在古人的视野里,具有茶性清洁、至性不移的特点,所以,茶树被赋予了从一而终的婚姻道德观。

  霜降日,我与数位茶友冲饮陈年的老茶婆。干茶的叶片粗老肥厚,呈饱经风霜的红褐色。我用沸水瀹茶,随气雾蒸腾的菌花香,芳气满闲轩。德化的玉白薄胎茶杯,尽显茶汤的红浓妖娆。经霜的茶,汤色红于二月花。

  馨香的茶汤入口,稠厚香甜,五水后,陈韵渐淡,迷人的槟榔香绽显。十水后闷泡,汤色淡似桃花,汤薄水却更甜,枣香味渐渐呈现。细观叶底,呈现光润的铜褐色。叶片撕裂处,有如藕节断面的丝线交织着,显露出霜降前后叶片的固有特征。这款浓陈香甜的老茶婆饱满跌宕的层次感,很像一位历经沧桑、阅历深厚的老人,温暖、醇和、宽厚、亲切。喝茶如斯,让我真切地感到,老人老茶都是宝。家有老人、老茶,都要恭敬珍惜。

  霜降时节,如居北方,在暖气未送之前,要重视保暖、防秋燥、祛寒湿。绿茶、清香型铁观音,不宜多饮。红茶、褪火后的岩茶、凤凰单欉、普洱熟茶、发酵程度重的乌龙茶,适饮为佳。根据节气的寒热变化去选择茶,只是喝茶养生的一个层面。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身体寒热虚实的特质,寒则热之,热者寒之。考虑自己的身体,去选适宜的茶饮。茶只要绿色健康,便没有好与不好,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