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观普洱生与熟
纵观普洱茶市场,自2000年以后,从茶山到市场,一浪高过一浪的炒作热潮,其实是一个依靠老茶概念,依赖一个并不严谨的“越陈越香”噱头,推动并热闹起来的。见仁见智,鉴古知今,对于普洱茶的理解,只有真正从源头上、从历史上,把惊鸿一瞥的老茶的传统工艺梳理清楚了,才能真正看明白当今普洱茶雾里看花的孰是孰非。
现代普洱茶的熟茶,以下简称“熟普”,其发酵工艺,最早是在1973年的昆明茶厂试制并发展起来的。该工艺不同于传统古法制作的普洱茶,它是在晒青毛茶的基础上,通过人工调节湿度、温度和氧气量等因素,控制微生物的消长与湿热作用,从而形成的快速发酵茶。在这之前,并没有熟普、生普之说。如:清光绪三十年(1904)《商务报》载称:“普洱府属产茶,形叶阔,味浓红,茶中之佳品也。制法焙干之后,作为圆饼或方块及弹丸式,行销附近省份,颇形畅旺,缅甸、安南亦有销场。”经详细考证,1973年以后云南形成的熟普工艺,与建国前的传统工艺几乎没有多少联系。1955年,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开始用云南的晒青毛茶,试制普洱茶的发酵茶。1958年,六堡茶的冷水渥堆发酵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功。1973年,云南茶叶公司为满足港澳市场的需求,派勐海茶厂、昆明茶厂、下关茶厂的相关技术人员,前往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学习熟普的渥堆发酵技术,到1975年,云南熟普的发酵技术逐渐成熟,并从此开始大量生产。
一款选料和工艺都让人怦然心动的熟普,可遇不可求。市场上的熟普琳琅满目,产量很大,但能够入口的并不是太多。好的熟普,具备净、香、甜、厚、滑、醇六个特征。茶是入口之物,“净”是判断一款熟普是否合格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现代普洱茶的生茶,以下简称“生普”。它与普洱茶的熟茶一样,原料也是采用云南大叶种的茶青,经过杀青、揉捻、晒青后形成的毛茶。普洱生茶称谓的出现,大概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事情了。在此之前,一般称为“青饼”、“青沱”等。生普的制作技术和路线,与传统的普洱进贡团茶类似,不经发酵,直接蒸而成团,供当下饮用,或以期未来有良好的转化。《普洱茶记》中的“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阮福所言的普洱茶,其中的“普洱”,仅仅是指茶的加工与交易地名,而“普洱茶”,则是由车里宣慰司负责供给的蒸青绿茶,还不具备现代普洱茶的内涵。没有经过发酵的大叶种绿茶,因茶多酚与咖啡碱的含量较高,因此,其“味最酽”,便成为了蒸青团茶最主要的品饮特征。其功效,也基本吻合清代乾隆年间张泓《滇南新语》的记载:“性又极寒,味近苦,无龙井中和之气矣。”张泓之语很是客观,道出了大叶种与中小叶种茶类滋味的本质区别。
为了更明确地弄清楚生普的未来转化,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熟普的品质形成机理。经过杀青、晒青的云南大叶种毛茶,在渥堆过程中,即使杀青后的残余酶可能会尚存一点,但是,一般也会在渥堆后的24小时内,全部消失或被灭活,这是根据实验室里的可靠数据所得出的确凿结论。取而代之的是,与鲜叶里完全不同的多酚氧化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得以形成,且具备相当的活性程度。科学测定证实:重建的酶系统及其生物活性,全部源于湿热条件下的微生物代谢所分泌的胞外酶。
茶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是形成普洱茶品质的最重要的物质。经过渥堆、陈化后的熟普,汤色浓红,苦涩度降低,证实了多酚类物质的大量减少,尤其是酯型儿茶素的大幅降低。在普洱茶的工艺过程中,随着茶黄素和茶红素的氧化、聚合,最后生成了表征着普洱茶汤色红浓的、大量的茶褐素物质。在其后的陈化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大量的可溶性糖、果胶物质及其水解产物,也会不断地增加,改善着茶汤的甜滑与稠厚度。实践证明,普洱茶的总体水浸出物是伴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递增的,这也是普洱茶越陈越耐泡的主要原因。
既然如此,熟普的渥堆和陈化,与鲜叶中原有的多酚氧化酶并没有多少关系,那么,对于生普的杀青和转化,如果我们再纠结于究竟是高温杀青对,还是低温杀青妥的困惑与争论中,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相反,茶青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杀青杀透,去除掉低沸点的青草味,纯化或合成出比较成熟的香气,迅速终止氧化酶的活性,去芜存菁,才能对后续晒青毛茶的色、香、味、韵等品质的提高,产生广泛而深刻的作用。
对于晒青的生普,我们不必去过分关注其山头、树龄、海拔、茶区等,市场营造出的很多概念,其实是商业细分的产物。要明白:每个茶区,都有自己上好的茶品。每个茶区的树种、海拔、加工方式和揉捻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可能会造成毛茶的香气、滋味、汤色、气韵以及耐泡程度的千差万别。但是,有诸内必形之于外,好茶的品质具有共性,万变不离其宗。多少年后,当那些浮在表面的地域香、工艺香消失以后,我们曾经斤斤计较、花了大价钱的那些山头茶,其内质并没有太大的差别。1939年,李拂一在《佛海茶叶概况》里,也发出同样的感慨。他说:易武、倚邦方面的茶商,把佛海一带所产的坝茶,掺杂在易武或倚邦所产的山茶里,压成圆茶销售,其结果是:“制者不易辨,恐饮用者亦不能辨别,谁是山茶?谁为坝茶也。”
对于名目繁多的生普,只要能准确把握以下几点,在寻茶问茶的过程中,就不会与好茶擦肩而过。一款预期良好的生普,干茶芽叶肥壮,多茸毛者为上;汤色杏黄明亮;汤感粘稠细腻,水里含香;瀹泡后,热嗅无青草气,无驳杂气味,气息清纯;叶底,无明显的低温杀青造成的红变叶;香气持久而绵长,杯底花香、熟果香浓郁;茶意清凉,回甘迅速;茶气刚猛而强烈;滋味厚重而醇酽;耐泡度高,尾水甘甜而有凉意,俗称“冰糖甜”。
对于生普的未来,如果不具备微生物滋生与代谢的湿热条件,在缺乏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作用时,多酚类物质的氧化,是一种直接的脱氢氧化,其氧化产物主要为茶褐素。而在酶促的作用下,茶叶的多酚类物质,先生成主要产物茶黄素和茶红素,其后,二者氧化聚合,形成大量的至关重要的茶褐素。虽然两条转化路线看似最终相同,但是,其陈化速度和中间新物质生成的迥异而造成的陈化结果与茶的品质,必然是有高下之分的。
一款当今的生普,从本质上看,还是晒青绿茶。很多人强调晒青,其实这对茶的品质改观并没有多少意义。云南有很好的太阳条件,对过去缺吃少穿的少数民族来讲,晒青必然是最节能、成本最低的首选干燥方式。民国二十二年(1938)的云南《镇越县志》曾记载:茶之制造,“加工揉细,曝于阳光下,或用火焙干,售于茶商,制为圆茶或方茶”。
从绿茶向以醇厚红浓为基本特征的普洱茶方向转化,中间的鸿沟纵深,尚需在转化中产生质的飞跃。因此,对于生普的选择与存贮还是慎重为好,不可掉以轻心。我经常和茶友们讲,生普就像池塘里的蝌蚪,只有在长期的生命进化中,蝌蚪脱去尾巴,长出腿来,两栖于水陆之间,才能叫做青蛙。蝌蚪和青蛙,虽是一个生命的前后不同阶段,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一弯池塘里,究竟会有多少蝌蚪,能够成功蜕变成青蛙,它与普洱茶的转化之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是所有的生茶,都会成长为青蛙的。
一款品质好的熟普,值得期待与关注。一片合格的熟普,能够让我们在品饮中,清楚地看到它的未来变化。透过熟普的陈化现象,我们也可以管窥到生普的暮年。在数百年皇家贡茶的世界里,没有留下关于普洱茶“越陈越香”的只言片语,这又是为什么呢?在对传统事物的理解上,我们并不比古人高明多少。很多头采的高等级春茶,在它的色、香、味、韵表现最佳的时刻,均被王公贵族们在当下消费掉了。从茶的生化角度来看,这种选择,无疑是正确的、智慧的。嘉靖四十二年(1563)的《大理府志》记载:“点苍茶树,高二丈,性味不减阳羡,藏之年久,味愈胜也。”文献中那时的大理茶叶,是很明确的绿茶。藏之年久的“味愈胜”,指的是大叶种绿茶,随着时间的递增,其苦涩滋味会有所降低,茶汤滋味的协调性、顺滑度会更趋完美,而非越陈越香。
“春来莫向枝头觅,花香易逝色易衰。”高等级的细嫩生普,随着时光的流逝,茶多酚含量会有所降低,其味最酽的特征,会逐渐弱化。使茶叶充溢着鲜香的氨基酸,因氧化与降解,其含量也会急剧下降。鲜叶杀青后,形成的花香、蜜香和鲜爽度,必然也会逐渐减弱。与此同时,陈香可能开始渐次显现。此时所谓的越陈越香,不再是奔放、新鲜、馥郁的花香、蜜香或是果香在增加,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低沉、内敛的木质香在生成。在木质香与芬芳宜人的花香、果香之间,哪个更加迷人?如何去取舍?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自会有答案。
芳华易逝,人生无常,就像我们留不住春天的花香一样,秋冬来了,它自然会红消香断。因此,很多茶更像春花,有花堪折直须折,在它最美的时刻,要及时地去欣赏他、享受它,莫待无花空折枝。喜欢普洱茶的人,讲起云南古老壮丽的茶山,常常会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例如:老班章、冰岛、景迈、南糯、昔归、巴达、临沧等,岂不知,在普洱茶名重天下的时候,清政府的贡茶和官茶的采办中心,却是在古六大茶山,它们分别为倚邦、易武(曼撒)、攸乐、革登、莽枝、蛮砖。这六座古老而神奇的茶山,风味不一,各具风采,它们分别位于澜沧江以东的勐腊和景洪境内。
清代乾隆年间,檀萃在其著作《滇海虞衡志》中,逐一介绍了古六大茶山当时的盛况:“普洱茶名重于天下,普洱所产,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芝,五曰蛮庄,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然而,古老而繁忙的六大茶山,为什么会在突然之间衰败了呢?普洱茶的生产与交易中心,为什么会转移到了勐海地区?首先是战争原因,阻塞了普洱茶的交易通道。其次,是火灾、瘟疫、民族争斗等原因,天灾人祸,毁灭了古六大茶山。至今,在古老的名山大寨里,断壁残垣,破砖碎瓦,以及沧桑石板路上的马蹄印痕,依稀还能看出它们昔日的辉煌。民国时期,普洱茶的生产交易中心转移到勐海,这主要与云南历史上首次允许汉人在勐海经营茶庄有关。勐海的茶叶,过去运往思茅和易武地区,而在1921年以后,思茅发生了严重瘟疫,致使十室九空。灾难未消,再生波澜,1937年,法国人又在越南作祟。直到1938年,思茅和易武的茶叶通道再次被战争阻断,此时,古六大茶山的茶叶,只余勐海地区这一条通路,能够把茶叶经打落运送出境,销往缅甸和西藏地区。更雪上加霜的是,1939年范和均先生来到勐海,建立了佛海茶厂,孔祥熙以财政部的名义下达命令,禁止私人运茶出境。佛海茶厂垄断经营的后果,造成易武、倚邦地区的数十家百年老号,走向了最后的消亡。历史上,普洱茶的交易中心,依次从倚邦转移到易武,最后只能让位于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