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晚清皇族密室套装(全2册)

小恭亲王溥伟的“黄粱一梦”

  

  公元1898年农历五月的一天,北京城的郡王府里一片慌乱,郡王载滢的长子溥伟接到慈禧太后的一道圣谕,命他回归恭王府本支,过继给恭亲王奕的长子载澄,并承袭恭亲王爵位。和硕恭亲王,是所有亲王中爵位最高、功劳最大的,可以说是皇室贵胄,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属于天子的至亲,被封为可以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堂堂恭亲王的爵位,为何要拱手让给郡王府中的人?溥字辈那么多人,为什么又偏偏选了溥伟承袭恭亲王的爵位呢?

  原来,恭亲王奕临终之时身边竟然空空****,没有子嗣,非常凄凉。而溥伟本是奕第二个儿子载滢的长子,从小聪明伶俐,饱读诗书。由于爱新觉罗家族近亲结婚,导致到清朝末期,许多皇族的孩子早夭,子息薄弱。因此,在同治七年时,奉两宫太后谕旨,载滢过继给奕的八弟钟郡王奕诒承袭贝勒衔。奕大丧之后,慈禧太后命溥伟继承他的爵位。

  康有为曾经评价恭亲王溥伟,“志节奋厉,心术忠纯,文学博通,才器练达,招致豪杰,蓄养壮士,激励志义”,甚至声称,在清朝的宗室和内外诸君臣中,没有人能和溥伟相比。当清廷许多人都觉得袁世凯有才时,溥伟曾在《让国御前会议日记》中这样描写过袁世凯:“袁世凯鹰视狼顾,久蓄逆谋,故谓其为司马懿第二,初被放逐,天下快之,奈何引虎自卫。”

  从此,幸运之神像一块大大的馅饼,砸在这个默默无闻的十八岁少年身上,溥伟变成了万众瞩目的第二代恭亲王,也被称为小恭亲王,比他生父载滢的爵位还高几级。

  按清朝的祖制,王爷去世,生前所获御赐的重要物品须上交朝廷,待继承人选定之后,朝廷再如数发还。溥伟承袭恭亲王爵位之后,朝廷发还恭王府先前上交的物品,第一件是咸丰三年皇帝赏赐奕的金桃皮鞘白虹刀;第二件就是咸丰皇帝离京赴承德时,写给奕的“密谕”;第三件是奕任阅兵大臣时,御赐的紫宝石黄丝腰带。

  恭王府中的古玩字画金银珠宝等不计,仅房产土地就价值二百万两白银,在诸王府中名列第一。溥伟本来就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再加上继承了恭亲王的爵位,自然也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溥伟,自以为天将降大任于斯,入住恭王府后,他最喜欢的就是爷爷的金桃皮鞘白虹刀,每天刀不离手,白天把玩,晚上挂在床头上。甚至还学了几招,摆出手握刀柄的架势,对下人说道“尚方宝剑在此,尔等听命”。溥伟继任亲王后,被任命为禁烟大臣,成为清朝皇室的少壮派。

  本想着自己已经达到了权力巅峰的溥伟,没想到几年后,他又将迎来一个重大的人生转折,那就是他有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登上皇室子孙梦寐以求的龙椅。他更没想到,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会几次接近皇位。但命运却一次次跟他开玩笑,让他的皇帝梦一次次落空。那么,小恭亲王溥伟,是如何一次次与皇位擦肩而过的呢?

  这天,溥伟宫里的亲信来访恭王府,正在府中把玩白虹刀的溥伟并没在意,谁知来人带来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这个好消息,可能再次改变他的命运。原来,慈禧太后因为光绪皇帝发动了戊戌变法,心中有把皇上罢黜的念头。大臣揣摩慈禧的心思,说溥伟才干出众,是溥字辈中的佼佼者。

  透露消息给溥伟之后,亲信又给他分析了当下的形势:论功绩,他的祖父奕是世袭的铁帽子王,发动辛酉政变,推行洋务运动,帮助皇室实现中兴,可以说居功至伟;论血缘,溥伟是道光皇帝嫡亲的曾孙,光绪皇帝的侄子,绝对的皇室血统;论年龄,皇族溥字辈中,溥伟的年纪最长;论才智,更是不居人下,这继承人之位十有八九就是他的了。溥伟听完话后,心中暗自窃喜,他一直在默默等待着。

  这一天,机会来了。1908年11月13日,慈禧太后紧急召军机大臣进宫议事,会议的主题是在溥字辈中选定一人承续大统。各军机大臣一进宫,溥伟立即喜上心头,觉得自己的好运来了,于是穿上亲王朝服等待宣召。

  可谁知从上午等到中午,又从中午等到傍晚,仍不见太监临门。溥伟算来算去,这溥字辈中,按身份只有自己身为亲王,承续大统舍我其谁呢?想到这里,他再也坐不住了,利用职务之便,干脆直奔皇宫而去。

  没想到当溥伟到宫门时,正遇上一顶轿子奉召进宫。两顶轿子由于走得着急,差点冲撞了。溥伟紧随小轿正欲进宫,太监伸手一拦:“太后老佛爷未宣亲王进宫,请您留步。”

  正在兴头上的溥伟大吼一声:“你这个奴才,如此大胆,看我以后怎么收拾你!”小轿一进宫,宫门就关了。宫门关上的一瞬间,溥伟立刻意识到不妙,刚才唐突了。后来,这件事被传扬成“小恭亲王咆哮宫门”。

  在宫门苦苦守候了一个晚上的溥伟,回到家中一夜无眠,没想到第二天却只等到了自己的堂弟、三岁的溥仪承继大统,比自己还小三岁的叔叔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的结果。就这样,溥伟与皇帝的宝座擦肩而过。

  那么,慈禧为什么不选年纪稍长又略有文采的溥伟,却要选中仅仅只有三岁的溥仪呢?她为何单单看中了比溥伟年纪小三岁的载沣做摄政王呢?

  按照载沣弟弟载涛的说法,慈禧之所以中意载沣,是因为她观察皇族近支之人,只有载沣好驾驭、肯听话,载沣那股子“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处世风格,最为老佛爷所欣赏。再加上溥伟的父亲曾经因为参与1900年义和团事变受到牵连,入罪革爵,仍归本支。还有人猜测是慈禧自认为身体还好,找个小皇帝便于她摆布,如此便能继续把持朝政,又怎么会选择独立自主、意气风发的溥伟呢?

  ● 庆亲王奕劻

  溥伟为此愤愤不已,竟然日久生病,且病势汹汹,长久不愈,只好在家安心养病,求医问药。据说有些宗室显贵还在私下嘲笑他:“这是患的心病啊,恐非石膏一斤、知母八两不可。”另一个说道:“哪里,只需皇帝一个、江山一座足矣。”可见溥伟的不满和失落,在皇族内人尽皆知。因为溥伟的言行有失,在宣统皇帝时,溥伟并没有得到溥仪和载沣的信任,载沣组织的皇族内阁中,也没有他的名字。

  1908年农历十二月二日,三岁的溥仪行登基大典,二十八岁的小恭亲王溥伟前往跪拜朝贺。摄政王载沣接见他时寒暄勉励,溥伟说道:“名分已定,无需多言,奴才一定尽力报效朝廷。”而溥伟知道当时的载沣虽然贵为摄政王,却没有实权,因为军机大臣袁世凯几乎控制了北洋六镇的权力,手握重兵,并与庆亲王奕劻为首的元老派连成一派,企图垄断朝政,袁世凯的所作所为,引起了载沣和溥伟等人的极度不满。溥伟的爵位名誉,甚至身家性命都与朝廷的命运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为了掌握更多的国家权力,溥伟决定先除去袁世凯这个眼中钉。他准备带着祖传的白虹刀,亲自斩杀袁世凯,没想到因为张之洞等人的阻挠,未能成功。

  尽管杀袁大计没能完成,溥伟依然不屈不挠,朝里朝外大骂袁世凯为“曹操”,并且四处张扬“袁氏不除,江山不稳”。经过他的鼓动,皇亲大臣纷纷上折,奏请诛杀袁世凯,一时间朝堂之上流言四起。老谋深算的袁世凯在审时度势之后,以退为进,请辞回归故里钓鱼去了。溥伟暗自后悔,没有一鼓作气杀掉袁世凯,这是放虎归山了。他认为袁世凯有称帝的野心,必须要斩草除根。

  而得知溥伟一再辱骂袁世凯时,袁世凯的亲信外务大臣胡惟德认为,恭亲王溥伟有才识、有主见,请求除掉他。袁世凯大笑道,溥伟只不过读了几年书,没有兵权,何况载沣等人也不喜欢他。胡惟德却坚持除去溥伟,以绝后患。

  就在双方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武昌城的一声炮响打乱了溥伟的计划。1911年,经过一夜激战,武昌起义的革命军攻占了总督府,消息一出,举国震惊。清政府内部瞬间乱作一团,不知所措,不知道应该派谁去挂帅,北洋诸镇能否靠得住?摄政王载沣和大臣们彻夜难眠,朝廷一时竟然无人可派。此时,北洋军阀和朝廷中的袁氏旧部,提出了请袁世凯回北京主持大局的主张。

  摄政王载沣明知这样袁世凯就更难对付了,可形势逼人,只能孤注一掷。于是,发布一道圣谕,召袁世凯回京。没想到袁世凯奉命回京后,却向隆裕太后提出了实现议和、让皇帝退位的主张。溥伟等皇族一听到这个消息,顿时火冒三丈,坚决拒绝在退位诏书上签字。

  ● 清帝退位诏书

  隆裕太后在袁世凯的逼迫下,和摄政王载沣紧急召军机大臣、宗室贵戚进宫开御前会议,商讨退不退位的问题。

  1912年1月17日召开的御前会议,是在一片悲凉的气氛中进行的。

  贝子溥伦首先提出清帝“自行逊位”而让袁世凯为总统的主张。庆亲王奕劻也主张清帝退位,表示除了在优待条件下退位外,别无其他安全办法。

  此话一出,溥伟等人坚决反对。溥伟说:“想当年捻军势力强大,我们都能力挽狂澜,这些革命党不足为患。如果现在宣布共和,无疑等于缴械投降,断送了大清几百年的江山,我们都是罪人。”

  隆裕趴在地上,抱着宣统皇帝溥仪边听边哭,最后沉默良久说:“你们先下去吧。”双方争论了很久,最终不欢而散。

  两天后,再次召开御前会议。溥伟一边叩头,一边说:“优待条件不过是欺人之谈,以朝廷之尊而受臣民优待,岂不贻笑千古,贻笑列邦?请太后赏兵,我情愿杀贼报国。”肃亲王善耆也说,朝廷有的是忠勇之士。此时,太后转过头问一直不说话的军谘府大臣载涛:“你管陆军,你觉得我们的兵力怎么样?”“奴才练过兵,没打过仗,不知道。”正是载涛这句含糊其辞的回答,让隆裕彻底放弃了抵抗的想法。

  私下里,载沣对溥伟说:“你在御前会议上的言语太激烈,爱说冒失话,太后很不喜欢,她告知,以后不准再如此。我也处在嫌疑之地,也不能说话。”溥伟说:“太后既有此旨意,没有违旨说话的道理,但是目睹朝廷处于将要灭亡的危险境地,政体改变,这是古今未有之大耻辱也,实在没有脸面对列祖列宗,我怎么能够忍住不说话呢?”载沣说:“我也没有办法。”几天后,隆裕太后和载沣再次召集军机大臣开会,单单把溥伟排除在外。

  得知消息的溥伟十分寒心,他意识到眼下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扭转乾坤了。于是,1912年1月12日,为了对抗袁世凯和革命党,溥伟与其他清室贵族良弼、载涛等秘密召开会议,成立了宗社党。所谓宗社党,就是大清宗亲组成的政党,他们以君主立宪维持会的名义,发布激烈宣言,攻击袁世凯。溥伟甚至派人给袁世凯送去了一封信,信中说:“欲将我朝天下断送于汉人,我辈绝不容忍,愿与阁下同归于尽。”

  当袁世凯接到这封信后,为了表示自己的不满,以内阁全体辞职的手段,要挟清廷接受退位条件。溥伟一看袁世凯的举动,正中自己的下怀,他立即向朝廷主张批准袁氏内阁辞职,另组皇族内阁,以良弼出任清军总司令,准备孤注一掷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双方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袁世凯也被这些皇族的少壮派搞得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就在这时,年仅二十四岁的四川籍革命党人彭家珍的一枚炸弹,帮了袁世凯的大忙。

  溥仪(前坐者)与隆裕太后(右四)在建福宫外

  1月26日晚,北京城金台旅馆的大门口,革命党人彭家珍掏出炸弹扔向良弼,一声巨响,血光四溅。良弼被炸断左腿,两天后不治身亡。而彭家珍也被一块弹片击中后脑,霎时丧命。这颗炸弹使得宗社党惶恐不安,彻底摧毁了宗社党人的信心。

  听说革命党已经进入了北京,皇戚贵族们人人自危,如鸟兽散,闻风而逃。那些声言与大清国共存亡的宗社党们,看到危险真正来临,却纷纷把家财存入外资银行,有的携家带口躲进租界,有的在六国饭店租下房间,不敢出来。溥伟和善耆等皇族宗室也心灰意冷,宣告解散。

  1912年2月12日,六岁的溥仪和隆裕太后在各方压力下,发布退位诏书,清朝灭亡。那么,那个说有他在大清就不会亡的溥伟就这么放弃了吗?

  为了恢复清朝的帝制,也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溥伟到处活动策划复辟。活动需要大量钱财,他几乎卖掉了恭王府里所有的古董和珍宝。

  这天,一个个子不高的日本人带领着数位同僚,经过烦琐的审批手续后获准进入森严的恭亲王府。他们是前来购买恭王府旧藏文物的,为首的小个子就是商会董事长山中定次郎。

  山中定次郎从19世纪末进入中国起,专门收集倒卖中国文物。他在日记中曾仔细描述了自己进入恭王府买古董的场景,当他看到大量珍宝后发呆了:

  宽敞的庭院内,有一排排堆满宝物的库房,按类库存,有如意库、书画库、青铜器库,大概有几十间。每个库房里的物品上都落满了厚厚一层灰。在库房里还能看到无数的翡翠珠宝首饰,多得就像是米店里的大米,随便一颗就够一个日本女人一年的收入。

  恭王府的管家用双手捧起一堆翡翠饰品问道,这些东西你打算出多少钱?我心中惊喜,暗想:这次买卖做大了!无论哪个商人,这是一生不会再有的事情。

  这些珍宝至少要以百万日元来计量,其数额无论是与当时中国古董全年输出总额相比,还是与后面的清朝皇室以古董为抵押,在北京盐业银行借下的最高借款额相比,都毫不逊色。

  最终,山中定次郎却以山中商会名义只花了40万大洋,就买下了除书画以外的约99件青铜器、陶瓷器约134件、玉器约244件,以及无数的翡翠家具等2000多件全部收藏。

  关于溥伟的复辟,有多种说法,有人说他是为了自己当皇帝。

  溥伟为了用武力与袁世凯对抗,立即利用变卖古董得来的钱联系各方力量,等待时机复辟。而此时回到北京的袁世凯,在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内依然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当袁世凯得知溥伟的计划后,大为不满。1912年2月的一天夜里,袁世凯派兵包围恭王府,准备捉拿溥伟,谁知却扑了空。原来,溥伟在袁世凯部队中的旧友给他报了信。

  此时的溥伟深知一旦被抓,自身难保,于是与母亲连夜逃往山东青岛德国租界避难。那么,堂堂铁帽子王为何不奔赴距离京城更近的天津,而要跑到德国人占领的青岛呢?

  原来,在溥伟的心目中,德军虽然派兵侵占了青岛,但是德国兵力强大、武器先进,与清政府的关系“友好”。溥伟认为朝廷懦弱,不足为谋,这下他要与德国为谋了。

  鉴于溥伟昔日的地位,胶澳总督瓦德克自然是十分欢迎,他亲自设宴,为溥伟接风压惊,并表示自己将会鼎力支持他。瓦德克的一席话,让溥伟顿感欣慰。此时,他的心里正酝酿着一个复辟的计划。

  据统计,当时来到青岛避难的清朝县级以上的官员有120多位,已经安置妥当的溥伟开始积极地联系他们,经过朝廷的巨变,许多人都已经剪了辫子,希望在这里安守晚年。溥伟的一位陪同为了谨慎处事,也将自己的辫子剪掉了。溥伟却难以迈出这一步,始终拖着那条精心梳理的大辫子以示身份,并依旧过着王爷的日子,家中仆役数百人,外出的时候,前边有一群人鸣锣开道,后边有一群人保驾护航。府中的吃吃喝喝都是从北京采购来的,鸡鸭鱼猪牛羊等必须是活的,家里仅厨子就几十个。

  经过一番游说,愿意支持溥伟的只有寥寥20人,这个结果是他万万没想到的。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在积极奔走。康有为到达青岛后,专程去拜谒溥伟,并写了一首长诗送给他,把这位始终仇恨民国的亲王比作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齐,这首诗让溥伟十分振奋。而这一天恰为农历冬至,溥伟就依照皇宫的旧席,宴请康有为吃馄饨,两人来往十分密切。此时,正值德国的亨利亲王访问青岛,溥伟更是眼前一亮。

  溥伟亲自拜访了亨利亲王,表示要恢复清朝的江山,请求亨利亲王帮助自己完成复辟大计。亲王立即表示将全力支持他。可谁知,回国后的亨利亲王立即没了音信。在看到德国支持无望后,溥伟深知不能再依赖别人了,必须得靠自己。可是手中无兵,仅仅依靠几个清朝遗老,也不能成事,因此,他决定利用军队的力量。但是,依靠谁呢?逊清大臣刘廷琛提出了一个人,就是手下有一万多辫子军的张勋。

  当时盘踞徐州的张勋是公开承认的复辟派,他的辫子就是一个招牌。他一次次发表“民国不如清朝,大清朝深仁厚泽”的公开言论,掀起复辟之风。在溥伟看来,这是一个不二人选。对张勋的策动,由刘廷琛亲自出马。他通过曾任过济南知府的黄曾源与张勋建立了联系。因为两人是江西同乡的缘故,张勋很快把刘廷琛视为心腹,在给溥伟回信中,张勋写道:“忠心未改,当为王驱使。”得到张勋的支持后,溥伟加紧了密谋策划复辟的脚步。

  为了筹措军费,溥伟计划将他在北京价值200万两白银的土地,押给日本正金银行,以借款50万两白银。他们决定在癸丑年,也就是1913年的农历三月一日这天,在济南举旗起事,计划由张勋、山东民政长田中玉率兵北上,还联络了直隶总督冯国璋一起配合。

  1913年初,溥伟看时机成熟,万事俱备,命人拟定讨袁匡复檄文,准备即刻发动兵变,一举夺回清朝江山。然而,就在大家紧锣密鼓地筹备时,却突然发生了巨大变故。

  袁世凯软禁了冯国璋,派兵抓捕准备兵变的温肃,而在青岛溥伟的府邸周围,监视的人瞬间多了几倍。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溥伟始料未及,他想不通,如此完美的计划,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原来,田中玉将计划暗告袁世凯,袁世凯迅速派兵一面加强济南戒备,一面诱许张勋高官厚禄,授上将军之衔。张勋见事已泄露,就停止了一切活动。

  各地失利的消息接踵而来,在青岛府邸的溥伟如坐针毡,可他手里没有一兵一卒,两个关键大臣都在重要时刻倒戈,费尽心力的他知道,这次兵变计划失败了。

  这次耗费了溥伟大量金钱的闹剧,历史上称为癸丑复辟。行动失败后,历经了徒劳的钩心斗角,溥伟日益心灰意冷,常在前海沿一带踢足球来抒发心中的郁闷,这时屋漏偏逢连夜雨,在经济上,他开始体味到生活的艰难,连家庭也开始支离破碎。溥伟的一位妾室一直疾病缠身,流亡的颠沛恐惧、婆婆的虐待让她心力交瘁,在抵达青岛后,又因为日夜有人监视,精神开始错乱,经常狂躁不已。溥伟安排她入院治疗后,病情才有所稳定。

  在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打击下,溥伟总结了经验,他认为军阀的背叛是兵变失败的根本原因,因此,他再也不相信北洋军阀了。那么接下来一直为复辟倾家**产的他还会坚持吗?如果坚持,这个失势的王爷又会依靠谁呢?

  ● 恭王府的“多福轩”,正中屏门上方悬挂着慈禧太后亲赐的“同德延釐”匾额

  ●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1914年11月16日,日军接替德国占领青岛,在入城仪式上,人们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恭亲王溥伟。自从兵变失败后,溥伟很少出门,更何况参加这种阅兵式了,不仅如此,人们还发现恭亲王在青岛的府邸门口,有日本士兵把守,出门的随从排场都比之前大了,溥伟也一扫之前的阴云,神气了起来。

  原来,皇帝溥仪退位后,日本人有意拉拢他,但是溥仪对日本人的态度一直模棱两可,所以日本人急切需要一个后备人选,而曾经身居清朝高位的恭亲王溥伟就成了他们的首选。对溥伟来说,日本人的这一想法正与自己不谋而合,他所希望的军队和梦寐以求的皇位,眼下只有日本人能给他。原本想借德国势力和北洋军阀挽救大清的他,在蛰伏了一年多后,转而想把自己的命运交给日本人了。

  在日军的支持下,溥伟和肃亲王善耆发起“满蒙独立运动”,重建已被解散的宗社党,还在辽东一带召纳土匪,秘密组织勤王军。两人还加快了复辟步伐,并预谋六月中旬在辽南一带起事。可是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又让这个计划泡汤了。

  6月6日,溥伟的宿敌袁世凯突然病死,日本政府随之改变了对华政策,将宗社党军队和蒙古骑兵解散。

  得知军队解散的消息后,心灰意冷的溥伟从青岛前往旅顺。日本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出面接待,在旅顺临海的坡地上,专门为他建了一栋小楼。1925年初,康有为上书溥仪,极力称赞溥伟的忠心和才干,建议溥仪重用他,书中说:“恭亲王溥伟,志节奋厉,心术忠纯,文学博通,招致豪杰,叔敖之毁家纾难,勾践之卧薪尝胆,溥伟有之。”康有为甚至还说,在清朝的宗室和内外诸君臣中,没有人能和溥伟相比。溥伟本人也曾去天津跟溥仪表明了自己的决心,不过,由于溥仪担心溥伟有自立的企图,始终不肯重用他。

  而满铁在名义上是经营东北铁路的日本公司,实际上是日本派驻东北的间谍机关。当时的满铁总裁内田康哉与溥伟交情很深,据说他曾向日本内阁建议,扶植溥伟在沈阳登基,国号为“明光帝国”。溥伟对此非常感激,欣喜异常,身着亲王朝服在日本警察、宪兵的保卫下拜谒沈阳的皇陵,祭奠列祖列宗。

  这个举动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不少人议论,拜谒祖陵是登基称帝的前奏,过不了多久溥伟便是皇帝了。可也有人说宣统皇帝尚在,他溥伟登基就是谋权篡位。而为了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皇位,溥伟不顾众人的劝阻,决定破釜沉舟,忍痛变卖了自己的祖宅恭王府。从此,他的命运就跟日本人紧紧捆绑在一起。当溥仪在天津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夜来到旅顺,顺从地当了日本人的傀儡。

  但是,当时对溥伟和溥仪两人,究竟谁当所谓的皇帝,日本人内部产生了分歧。满铁认为溥伟登基对日本最有利,但日本军部则认为溥伟年龄大、阅历广,难以驾驭,溥仪好驾驭,并且“宣统皇帝”比“恭亲王”名头更大。

  ● 冯国璋

  ● 张勋

  最后军部的主张占了上风,于是在1932年,末代皇帝溥仪现身当时的“新京”,摇身一变,成了伪满洲国的康德皇帝。这时的溥伟才彻底明白,日本人让自己去祭祖,正是他们放的烟幕弹,用来迷惑自己这个恭亲王,他们真正的目的是为了逼迫溥仪就范,去当伪满洲国的皇帝。命运又一次跟溥伟开了大大的玩笑,他再一次与皇位擦肩而过,但是他那股复辟大清的热情,并没有就此打住,反倒越来越疯狂了。

  在溥仪登基大典之后,溥伟再三要求前往朝贺,在日本人的陪同下,溥伟从旅顺到达长春,这是兄弟两人最后的见面。溥伟行过大礼之后,只对溥仪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名分已定,无需多言,奴才一定报效朝廷”;第二句是“有我溥伟在,大清不会亡”。这两句话对溥仪来说,并不陌生,都是溥伟曾经表过的忠心。

  谁知,溥仪并没有挽留,他一直对溥伟心存戒虑,生怕溥伟夺去帝位,因此,始终没给溥伟一个实际上的职位,就连日常的零花钱也不怎么给。这时溥伟彻底心寒了,他执意返回了旅顺。当年,溥伟离开北京时,可以说是腰缠万贯,财大气粗,可是为了自己的复辟大计,原本富贵两全的溥伟,先卖了古玩字画金银珠宝,后来又用土地作押,最后连祖宅也卖了,却只落了个人财两空。

  除了自己的挥霍,在用人方面,溥伟也不够成熟,他手下负责管理财物的管家,从溥伟身上榨取了许多油水。

  据溥伟的好友学者卫礼贤回忆说:“亲王本来拥有良田千亩,每年的田租完全可以保证他皇室的生活,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管家把卖掉大片土地的钱据为己有,地租也不如实上缴,他还将王府中大量的图书和古董偷运出去进行拍卖。后来这位管家为了掩盖如此大范围的偷窃,还用一场大火将大半个王府化为灰烬。”在经济上越来越力不从心的溥伟,甚至不得不放弃他两匹马拉的玻璃罩马车。

  居住在旅顺后,溥伟的生活更加艰难,政治上的失意让他的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后来变卖了旅顺的房子,寄居在长春的一家旅社里。1936年1月,这位56岁的小恭亲王,在贫病交加中告别了人世。而在他逝世后,他的儿子毓嶦为了有口饭吃,带上父亲生前最喜爱的白虹刀,到伪满洲国追随了溥仪,并承袭了恭亲王的王位,成为最后一代伪满朝廷的恭亲王。

  在历史滚滚前进的车轮中,溥伟这位复辟狂人,始终没能明白他的皇帝美梦、他曾经的锦衣玉食、随心所欲,都已经无可挽回地成了过去。他一次次与梦寐以求的皇位擦肩而过,每一次的复辟行动就像竹篮打水,打来打去,财尽人亡梦未醒。值得庆幸的是,溥伟的后人没有走他的老路,而是在新中国关怀下,从事了自己的事业。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