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不是女人的靠山
民国时期的女子,出生在中国传统礼教之下,又生长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新思潮中。这是一个纠结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给中国女性带来无限希望的时代。她们可以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却也有很多人被凉薄的家庭和社会捆绑。
苏青的一生,可谓既传奇,又平淡。当年,她与张爱玲并称为“上海文坛最负盛誉的女作家”,虽然在名气上,苏青比不上张爱玲,但论起才华,她写的作品被张爱玲评价为唯一可以和自己相提并论的。
苏青原本姓冯,曾署名冯和仪,“鸾凤和鸣,有凤来仪”,便是她名字背后的意义。很多女孩子,从一出生,父母便期盼着她能出落成凤凰,苏青的父母也不例外。
冯家是宁波当地的名门望族,也是远近闻名的书香世家。不过,苏青是在外婆家长大的,那里是乡下,亲戚很多,家人常常带苏青四处串门。这样的生活在苏青看来,既简单,又有趣。乡下空间开阔,也给了苏青无拘无束的成长空间。
童年的苏青,就像万千普通女孩一样,无忧无虑地成长。到了该读书的年龄,才回到上海读书。那时,苏青的父亲事业顺利,在上海银行升职做了经理,同时做生意也赚了一些钱。
既能衣食无忧,又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苏青的童年值得当时太多女孩羡慕。父亲不仅为她安排好了学校,还希望她能学会英语和音乐、舞蹈,成为一名淑女。不过苏青对这些并不感兴趣,父母也没有执意勉强她。
读书是苏青唯一的乐趣,她很努力,各科成绩都很优异。父母早早就为苏青订了一门亲事,那是一个家境不错的人家,未婚夫名叫李钦后。可是苏青并不希望这么早就嫁人,她希望有更多时间可以自由自在地读书。
1933年,苏青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外语系。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苏青的家境日益衰落,她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成了问题,甚至不得不依靠未来婆家送来的聘礼生活。
继续读书已成奢望,苏青不得不遵照母亲的意愿,肄业结婚。这正是李家早就期盼的结果,未来儿媳妇书读得太多,让李家有无形的危机感。苏青还在读书的时候,李家便多次催促她尽快过门,母亲也不止一次提出让苏青早点儿嫁过去。
或许,母亲是出于好意。她希望女儿未来的人生能有一个靠得住的男人来支撑。可惜,以好意开头的故事,往往有最糟糕的结局。
婚后不久,苏青发现丈夫和外婆的长孙媳妇私通。她很伤心,心情跌落谷底。读书是她缓解情绪的唯一方式,只有沉浸在书中,才能暂时忘记家中那些烦恼的事情。
恰好在此时,苏青发现自己怀孕,不知为何,面对一个即将到来的小生命,她怎么都高兴不起来。李钦后得知妻子怀孕非常开心,主动悔过,为了哄苏青开心,还提出带她去上海,并信誓旦旦要与她重新来过。
身为女子,苏青还是看重婚姻的。看到丈夫决定改过自新,她的情绪渐渐好转,满心喜悦地等待着一个小生命的降临,并且愿意给出轨的丈夫一次机会。她期盼着后面的日子能平静安稳,可惜到了上海之后,生活反而变得更加糟糕。
李钦后风流成性,一次又一次地出轨,苏青一次又一次地和他吵架,却让李钦后对她越发厌烦。在上海,他们一家人的生计陷入困境。直到这一刻,苏青才认清李钦后竟然是个没有责任心的男人。他爱慕虚荣,自私懦弱,苏青每天都在痛苦和愤怒中煎熬。
女儿的降生,让苏青的生活变得更加拮据。她独自抚养着女儿,每一件事都需要钱。她想出去工作,李钦后却无论如何不答应。她只能手心向上,摊开手掌向李钦后要钱,他却反手一记响亮的耳光,彻底打碎了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
苏青应该感谢李钦后的这一记耳光,让她终于清醒。结婚十年,她从未感受过一天快乐,只有悲伤与屈辱。她以为,为了孩子,她可以一直忍耐下去,无论丈夫是否爱自己,她也会付出一腔痴情。传统的教育,让苏青一度不具备和家庭生活决裂的勇气。她把希望寄托于幻想,幻想风流的浪子有一天会回归家庭。
可是无论她如何隐忍,浪子最终还是没有回头,反而将她的忍让当作懦弱,给足了他施暴的理由。
在学校里,苏青是同学们眼中“天才的文艺女神”;在家庭中,她却从未有一刻获得过丈夫的尊重。苏青明白,当自己不够强大、不够优秀、无法独立的时候,没有资格谈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