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这里是故宫

·伍·故宫里怎么有这么多『麦当劳』

  

  故宫里有一个地方经常被误会为“麦当劳”,一个个的拱门,虽然不是金色,但还真像麦当劳的标志,曾经我就看到有小朋友哭闹着要穿墙进去吃鸡翅、汉堡。

  这些拱门形图案和麦当劳无关,它们的真身其实与紫禁城的防卫工作有密切联系。在过去,这些半圆形的设计实则是券洞的洞口。很多人都会奇怪,为什么如此好看的红墙上会挖些洞出来呢?这样不是破坏了整体美感吗?关于它们的用途,有三种说法广为流传。

  第一种认为这些券洞原本是明初建紫禁城时,故意留下的“进料口”,为的就是进行宫墙内部再施工时,进料方便。

  第二种认为这券洞是为运输宫人们的大小便而设立,他们的“秽物”在准备运出宫时会暂时放在这里。

  这两种说法看起来貌似合理,但疑点颇多。

  首先是“进料口说”,如果真是为了进砖石木料而设,那洞口的高度和宽度明显不合适,太过低矮,而且进料完全可以从大门进,没必要专门“挖”些洞出来,有碍观瞻,得不偿失。

  其次是“摆粪说”,不论明清,宫人的污秽物清理都有专门的程序,未见有资料记载要放在洞里暂时存放的。

  既然这两种说法都不可信,那么只剩下第三种了,大多数专家认为,它们是负责紫禁城保卫和巡逻的士兵们站岗放哨的哨所,通俗地讲,就是“保安室”。

  这些保安室在清代被称为“堆拨”,也叫“门讯”,据史料记载,这些堆拨券洞的进深约1米、宽约1.8米、高约2.3米,刚好能容人。在乾隆时,券洞外还会建一个坡屋顶的值房,这样也方便护军们躲避风雪,待着也宽敞、舒服。

  在墙上设计券洞并不是故宫的“专利”,之前,为了抵御外敌,南京明长城的一段也建有供士兵防卫和储存兵器的藏兵洞。紫禁城身为皇家重地,在一些大门或者特需防卫之处设计有防护功能的券洞也正常。

  在《大清会典》中曾这样记载道:宫内东北角、西北角、奉先殿东南,御茶膳房东北角、西北角,中正殿前门,后铁门,寿康宫西都有堆拨。各处堆拨每日值班护军官兵为11人,每处装备长枪4杆、腰刀4把、弓4张和箭40支。这里提到的“宫内西北角”大致与东筒子吻合。

  既然这些券洞是作为宫里巡更护军们的值班处,那他们是怎么巡更的呢?

  清宫规定,巡更时间大致是从二更到五更(约为22点—次日凌晨5点),通过传筹巡逻,“筹”是一根长木棒,传筹有点类似运动会上的“接力棒”。怎么传呢?

  大致传筹路线为:“自景运门发筹(发棒),从苍震门经景运门,经乾清门出隆宗门,过启祥门、中正殿前门(春华门)、长庚门绕经西北隅,再向东经中正殿后铁门、顺贞门、吉祥门回到东筒子‘大宫东北角堆拨’。”(摘自《紫禁城里的堆拨》,建知,《紫禁城》)

  值班是件很无聊的事,尤其夜班,漫漫长夜,非常辛苦,为了打发时间,护军们就打起了堆拨券洞的主意,他们会在墙上写诗、画画。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中正殿前门堆拨被发现画有棋盘,乾隆帝看后大为恼怒,他心想:“我这真金白银花大钱请你们当保镖,你们却不当回事,玩忽职守!”随即命人彻查此事,最后严惩了一大批人。

  除了写诗画画,堆拨券洞上还会留下一些宫廷秘闻的“记录”,比如当年专家们在券洞洞壁上就发现了一句话:“忽听一声白靳合,吓得官兵乱如梭,若是情况心稍定,就怕……”后面的字被涂抹掉了,据说是五个字,那么到底是什么事让这个官兵“就怕”呢?给后世留下了无限想象。

  这些“有意思”的堆拨券洞在20世纪被填平,主要是为了方便参观和利于消防。每次走到这儿,我都在想,如果当年它们没被填,或许现在还能在里面找到一些稀奇古怪的涂鸦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