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叁·慈宁宫前的月亮计时器
在慈宁宫的月台上,有这么一个东西特别让人疑惑,很多人看到它都以为是日晷,不过细细看,它的样子又有些“怪”。
日晷有一根斜竖着的指针,可这个没有。同时,日晷只有一个晷盘,而这个却是双层,上面还有个贴合着的指针。
看到它,我就想到小时候校门口摆摊卖的那种“转转糖”,拨动指针,转到哪个动物,就用糖稀给你做成这个动物的样子。
慈宁宫前这个“日晷”长得很奇怪,其实它根本不是日晷,而是日晷的“妻子”月晷。
众所周知,日晷是利用太阳光来测算时间,“晷”,本身就有影子的意思,不过日晷的局限性很大,没有阳光就没法看。比如到了晚上,太阳下山了,日晷就起不到作用了。其实聪明的古人早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巧妙设计出了根据月亮来看时间,专用于夜间的“月晷”。慈宁宫前摆放的就是月晷。
简单介绍下月晷的样子和工作原理,它大体由三部分组成:最下面的大盘叫“地盘”,上面的小盘叫“天盘”,指针叫“月引”。
在地盘上刻着子丑寅卯等十二个时辰,顺时针排列,叫“时盘”,而天盘上按照从“初一”到“三十”逆时针的方向均分为30份,每份为一日。同时,在相应的日期上还标注了和月亮相关的“朔”“上弦”“望”“下弦”等字样,这是“日期盘”。
和日晷直接看影子读刻度不同,月晷的操作很复杂,首先要转动天盘,将盘上的一个向外指针(时引)指向当日的朔望月日期,然后再转动中间的月引,将其对准月亮,当环内没有月光时,说明已经对准,这时候月引在时盘上指示的就是当时的时刻。
其中的原理和月亮每天升起的角度和时间都大有关系,比如月亮只有朔日那天在上中天,以后每天都会向东移动13度左右,所以时盘也得根据这个角度来调整,而且时盘转的角度还得由下面的日期盘来决定。
说到这里,估计大家已经彻底晕了,月晷计时实在是太复杂,难道每天晚上小太监们还得跑到这儿不停地转动天盘、月引来看时间?当然不是!经过专家们的研究,慈宁宫前的这个月晷在计时方面其实作用不大,也不是那么精确,摆在这儿,象征意义更大。
慈宁宫是上届“宫斗冠军”(皇太后)的正宫,明朝在这里住过的太后颇多,像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太后就在这儿住了34年零4个月,而清朝的孝庄比她住得还要久一点,住了34年半还多些时日。不过自从孝庄去世后,这座宫殿就没有人再长时间居住。
虽然不再作为住所,但慈宁宫作为太后正宫,意义重大,很多礼仪性的活动都要在这里举办。比如太后过生日、上徽号、进册宝都在这里举办仪式,还有像每年的正月十六,皇太后也会按惯例在慈宁宫设宴,宴请下嫁外藩的公主、郡主和蒙古王公的福晋、夫人等,一方面是笼络,另一方面也是感谢金枝玉叶们为了国家的利益能舍弃儿女私情远嫁。
可以说,皇太后在整个宫中是地位最尊贵的女性,给她的家门口装月晷,月亮主阴,代表女子,这样无疑是给她戴上了一个镶嵌着“太后”标志的“月亮表”,彰显着她至高无上、无比高贵的身份。
同时,在月晷的旁边还有一座日晷。但是一看,它的背面竟然装了月晷独有的地盘和月引,它的学名是“日月晷”。它的构造更复杂,操作更难,但依然是象征意义占主导地位,将它和月晷联系起来,有种“日月同辉”的感觉。
慈宁宫前的月晷和日月晷,表面上看好像是在体现太后的尊贵,但更深层的,是皇帝在向天下表达一种态度—“孝”。古来皇帝都提倡以孝治天下,明清也不例外,至于怎么“孝”,方法很多,除了日常给老妈问安、锦衣玉食伺候、陪老妈旅游等行动,一些“形式”上的行动也必不可少。像这两座“晷”就是典型,这是皇帝在表决心:“我对老妈绝对孝顺,老妈是月中之月,谁也比不上她,生养之恩大过天,比日月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