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万物都由原子构成,这个事实最早是由英国化学家道尔顿用实验证明的。我们知道,碳和氧结合可以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道尔顿发现,用同样分量的碳去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氧永远是一氧化碳所需要的两倍。氧与碳反应所呈现的固定比例,说明氧是无法永远分割下去的,因为如果能永远分割,碳应该能以任意比例与氧结合。由此可以推出,所有物质都应当存在最小构成单元。这个最小构成单元,就是原子。
发现了原子,下一个问题是,原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很明显,不同种类的原子之间的性质也不相同,它们必定也有不同的内部结构,否则无法解释它们的性质差异为何如此巨大。
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森率先发现了电子的存在。他发现电子是带负电的,质量非常小,大约只有氢原子的1/1800。但是原子总体不带电,呈电中性。于是提出了著名的“葡萄干蛋糕模型”。这个模型认为,原子就跟一块葡萄干蛋糕一样,电子带负电,就好比蛋糕中的葡萄干一样分布在原子内部。原子里除电子外的其他部分,就跟蛋糕一样,带正电。一正一负,总电荷为零,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但“葡萄干蛋糕模型”很快就被来自新西兰的物理学家卢瑟福用实验推翻了。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如果葡萄干蛋糕模型是正确的话,由于α粒子带正电,它应当被金箔部分反射、部分穿透,因为正电荷之间是同性相斥的。但是实验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绝大部分的α粒子都穿透了金箔,只有极少一部分反弹了。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其实原子里大部分的正电荷只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域中,只有这个很小区域中的正电荷反弹了带正电的α粒子。根据卢瑟福的实验,原子核被发现了。原子核的结构在卢瑟福实验的修正下变成了:带正电的原子核携带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原子的中心。原子核的大小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带负电的电子围绕带正电的原子核运动。
了解了原子核之后,原子的结构还不算完全清楚,因为还有两个重要问题:第一,既然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这是一种什么运动呢?它的具体运动规律是什么样的?第二,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原子核可以继续分割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必须要用到量子力学,这需要用到一种全新的物理语言。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则是核物理要研究的范畴。我们接着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