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案例里,主人公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而对过往经历进行了选择性记忆,也因为这些记忆而形成了对自己的刻板印象,从而导致他一些决策上的失误。
听到开门声,我抬起头,看到一个阳光干净的大男生走进来。我在脑海中迅速把他的信息调了出来:常春藤名校硕士毕业,有过一次失败的创业经历,现在在一家发展得相当不错的教育科技公司做产品。
几天前,我刚和他公司的CEO通过电话。他的CEO非常看好他,可是总觉得他似乎少了点自信,于是希望我可以通过这次咨询帮助他有所突破。
他走到了我对面,对我礼貌地微笑:“我坐您对面没问题吧?”
“当然。”
他小心翼翼地拉出面前的椅子,取下背着的书包放到椅子的左侧,确定书包不会倒后端正地坐在了椅子上,似乎一切准备就绪。他面带微笑,看着我说:“顾老师,您好,很感谢您抽出时间和我交流,我很期待这次的谈话。”
听到这番开场白,我不禁又想起他的CEO对他的夸奖,真的是个让人信任、有礼貌的小伙子。
我知道他的CEO和他也有过坦诚的交流,因此他应该比较清楚这次对话的目的了。而且他的CEO也和我简单描述过他的一些经历,包括那段不太成功的创业。基于这种信任,在简短的相互介绍之后,我决定从可能发生问题的时间段——他的那次创业开始和他聊。
“我想多了解一下你之前的创业经历,可以说说当时为什么决定创业吗?”
“当然。”他的回答没有一丝停顿,“出国读书之后,我开始和学姐学长交流毕业后的去向。我意识到所有人都在谈论互联网,我很快发觉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未来的趋势。这些互联网公司做的事情是直接面向用户、对用户产生影响的,这也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自己的影响力也会被放大,我希望能够去影响别人。”
他的肢体动作似乎没有体现出他言语上的自信。他十指交叉放在桌上,眼睛没有正视我,接着说道:“我之后碰到了我的合伙人。那时他正好也想离开之前的公司创业,我们聊了几次就确定了一起创业的想法。哦,对了,我是休学创业的,因为我觉得互联网这个趋势不容错过。”
我留意到他重复强调了互联网趋势不容错过这一点,看准互联网趋势从而决定创业这件事似乎对他很重要,他想让我记住他的创业动机,但为什么他会担心我没有听到,这个动机对他又有什么样的意义,他却没有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或许值得之后更加深入地挖掘一下。
“我的合伙人在创业前就职于一家非常有名的公司,我当时觉得,有他的加入让我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我们一拍即合,就开始操作当时的项目,方向是为国内留学申请者提供留学咨询信息。这个项目被一个孵化器看上了,他们愿意给我们提供各种帮助,人力上、财务上,甚至服务器,帮我们省下了很多成本,我也没想到我的项目一下子就会得到孵化器的帮助。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坚信自己当时对互联网浪潮的判断是正确的,我们的想法也会被很多投资人认可。”
他又一次强调了对互联网趋势的判断,我决定顺着他的话一探究竟:“你多次强调了互联网这个趋势,当初是什么让你做出了这个趋势不容错过的判断呢?”
“我碰到了A,一位我很敬重的前辈,他当时也正准备在互联网行业创业。我看到他如何积极地争取各种资源,抓住各种机会,为了自己的想法花时间、花精力,我深受鼓舞。他当时给了我很多建议,比如去学习编程,多学习商学院的课程,等等。我听了很多他的分享和思考,看到了互联网的潜在机会,也更加明确了要进入互联网创业的这个想法。”
“明白了,这位前辈的鼓励和认同,加上这个孵化器的认可,让你更加确定了当时的决定。那我们继续聊聊进入孵化器之后的故事。”
“被孵化器认可之后,整个团队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其实一开始孵化器的工位还不够,要等一个多月才能腾出来,但大家丝毫不在意,当时也没有其他特别适合办公的地方,我们就在孵化器旁边的咖啡厅没日没夜地工作。我当时状态很好,即使在不那么理想的工作环境下,每天也很开心,大家每天都在畅想之后小有成就的模样,甚至是得到市场、投资人、大众追捧时的样子。看到自己能够通过一个想法把大家凝聚起来,我当时觉得特别满足。这也让我想赶快拿到融资,让想法落地。”
这段描述非常有感染力,我似乎看到了创业初期那个踌躇满志的他,但同时我也对他当时似乎十分自信的状态感到警惕。往往在这时,人们会忽视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或是陷入自己的思维定式难以看清全局。
“不过后来我们在融资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上其他种种原因,最后这个留学项目没走通,于是我们团队就转型做了社交项目。这是我当时的合伙人的主意,我觉得他之前有这方面的相关经验,就决定相信他,再做一次尝试,但最后也没能成功。”他好像急于结束这段关于创业失败的对话。
“可以具体说说‘种种原因’都有哪些吗?”一个人对于失败的思考和反思,往往可以看出这个人对于自我的认知和瓶颈。我希望能够从他的分析中更加深入地认识他。
“当时整个团队都没什么创业经验,只是盲目地想要快速发展。大家有点过于自信,也没有花时间好好打磨产品。融资时投资人指出了不少问题,我们决定改变方向做社交时其实也没有特别想好……”
他略带敷衍的叙述让我感到有一点不对劲,他对决定创业到进入孵化器的描述都十分主观和自信,给了我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的形象。但他对于整个失败经历的描述仿佛是一个旁观者,所有的分析或多或少有些浮于表面,甚至没有他自己的感受。我尝试引导他做更加具体的分析:“作为创始人,遇到这些问题时,你在团队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我觉得我尽最大的努力去做了很多尝试。我特别关注如何去融资,如何去招人,如何去写商业计划书。我希望能够尽快融到钱,去证明自己的项目,也想给团队一个交代。但和投资人见面的过程很不顺利。嗯……我还记得那个投资人,他很聪明,很有气场,没等我把创业的想法讲完就开始问我问题,初始用户从哪里来、如何积累用户、怎么推广之类的。这些都不是很难的问题,但我不记得我是怎么回答的了,我只记得我回答得很糟糕。但当时最让我受挫的是他似乎都没有表现出失望,而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感觉没什么兴趣和我继续交谈下去。那种无所谓,你知道吗,比失望更让我恐慌。”
我隐隐从他的这个回答中看到了一些突破口,于是我接着问:“你刚刚对于创业失败的描述很宽泛,聚焦在了产品、融资等问题上,但当你谈论自己时,你甚至还记得投资人的哪个表情、哪个反应让当时的你感到不适,当时的你似乎非常在意他的认可。”
他停顿了一下,若有所思道:“是的。”
“这和你一开始踌躇满志、休学创业的劲头似乎不太相符,是创业中发生了什么吗?”我尝试去找寻一些蛛丝马迹。
“我一直想通过这次创业证明自己。我觉得我的想法没有问题,我在创业早期甚至在只有一个想法、没有做出什么实体、没有什么用户的情况下,就得到了孵化器的支持,我的思考和能力都得到了肯定。我当时对自己过度自信,甚至有些膨胀,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创业想法。我也相信这个团队没问题,我有一个已经工作了五六年的合伙人,他之前在一家挺有名气的公司,然而他愿意放弃之前的一切和我一起创业,有他的扶持,更是锦上添花。我花了大量时间去修改、完善商业计划书,想要尽快接触投资人。我觉得融到钱就能证明我自己,所以当我听到质疑,意识到自己并不行时,我受到的打击很大。”
更加深入的交流让我发现,他一直在强调自己当时的过度自信,他创业一路的不顺和挫败感证明了他最初对自己有认知误差,没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那又是什么让他如此自信地休学创业,盲目地向前呢?我尝试找到这背后的原因。
“我们随便聊聊你出国读书的那段经历吧。当时怎么想到出国读研究生呢?”
“我一进大学就想好了要出国,所以当时准备得很充分,我的成绩、课外活动、科研经历等,整个准备过程都很顺利,进入了××大学。虽然没申请到奖学金,但是爸妈都很支持我,他们出了全资供我读书。那不是一笔小钱,我很感激他们,而且之后创业他们也没有多问,就给了我一笔启动资金。”
他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却强调了父母的支持,他应该很在意自己的决定是否被父母认可。
“你读研究生学的什么专业?”
“我学的化工专业。”
“化工专业?这个专业和互联网离得还挺远的。看来你当时真的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转做互联网啊!你一直说对当时的自己特别自信,当时哪些因素让你觉得自己会很快适应这个跨界的选择呢?”
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他吞吞吐吐地说:“我就是觉得互联网一定是大势所趋,A这样有经验的人也认可,加上我又找到一个挺有经验的联合创始人,好像一切都妥了……”
“你不用紧张,我知道这对你来说是一段失败的经历,你可能也做了一些现在回想起来极其错误的决定。但这些都不是关键,你已经重新开始了。关键是我们如何重新去审视之前的决定,找到当时做决定时的盲区,从而避免下次再犯相同的错误。可你现在的回答好像是在逃避我的问题。你的专业和互联网离得很远,但你因为A的鼓励和分享就确信毫无互联网背景的自己应该一头扎进互联网,这显然不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结果,有着巨大的风险。虽然你会强调自己的过度自信,但是当质疑出现之后,你又立刻受到打击,觉得自己不行。这当中似乎有一些前后矛盾,你觉得呢?”我希望能够引出他内心真实的想法,如果他不愿意真诚地坦露自己,我们的谈话只会在原地打转。
他皱了皱眉,换了换坐姿,显得有些局促。
“我还注意到一点,你当时毅然决然选择进入互联网,究其原因似乎是两个在你看来比较有经验的前辈对你进行了一些引导,让你萌生了这个念头。但这两位前辈和你的交集及对你的了解并不够多,在这样一个高风险的事情上,你想过为什么他们的话对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吗?”
我问完后,房间里安静了下来,我好像可以听到他调整呼吸的声音,我很期待这一次能够听到他真诚的自我剖析。
他还是紧锁眉头,似乎在做一个很慎重的决定:“顾老师,你说得对,也许我应该趁着这个机会正视一下当时的自己了……当时那两位前辈的话只是推动我进入互联网的原因之一。其实我不是主动休学创业的,我知道说自己休学创业会让自己显得很有勇气,但事实上我读研的最后一个学期,有一门课挂科了,这也就意味着我是拿不到毕业证的。”
他紧紧地皱着眉头,仿佛回到了当时得知自己挂科时的状态,焦躁、不安。他拿起桌上的一瓶水,拧开喝了一口。
“在有挂科的情况下,我继续读研或者找工作都会很难。虽然我和学校商量好了之后补修,但当时的我在那个环境中感到极度迷茫。到××大学读研之后,身边都是来自清华、北大这类学校排名很靠前的同学。我不仅就读的本科院校一般般,本科和研究生学的专业还不一样,这给我的学习增加了很多难度,我一直有很强的挫败感。”他稍作停顿,似乎要再鼓起一些勇气,“互联网就像是我当时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且父母当时也支持我,虽然他们并不知道实情,却给了我一笔启动资金,我不想让他们失望……说自己是休学去做互联网创业,会让人感觉我很酷,也不会过多追问我找工作如何、成绩如何……我不希望被人评头论足。”
他在说这整段话时都没有看我,直到说完,他才抬头,眼神却有些刻意躲避。
“说出这些需要很大的勇气,很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也谢谢你真诚的分享。”他的人物形象在这个故事中越来越鲜明,我试图去把他口中的零散故事串起来,“你在研究生阶段的挫败感,与其说让你对成功更加渴望,不如说让你对再次失败产生了极大的恐惧。这时为了逃避成绩不好的后果和找工作,你选择了创业。而创业这根救命稻草并没有你想象中那样顺利,但你依旧选择盲目前进,并且在创业初期选择把重心放在融资上,却没有想清楚产品怎么做。其实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是你过度自信,而是你过于急切地想要证明自己,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因为挂科而没有前途的学生。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之后碰到阻力、听到负面反馈时你的反应会如此强烈,因为你害怕再变回那个没有选择、没有出路的状态。所以与其说你当时的状态是过度自信,不如说你在掩饰自己的不自信。你再仔细回想一下当时的状态,你会怎么描述自己呢?”
“我当时的状态更像是在一个不自信的状态下,忽然得到认可,然后想抓住那个认可,进而得到更多的认可。但我内心是毫无把握的,只能用另一种极端的状态去让自己保持亢奋、充满斗志的状态。可能也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团队相信我,现在想想或许更多的是让我相信自己可以吧。尤其是我一开始收到了很多鼓舞,我努力抓住了那些正面的声音,而无视了其他声音。”
说到这里,我想深挖一下为什么他在自我怀疑时,A和他的合伙人这两个都不太了解他的人对他说的话和鼓励会成为他判断的标准。加上之前他反复强调父母的支持,我想也许家庭会是一个切入口。
“你提到了父母对你多次的支持,可以和我说说你的家庭吗?”
“我爸妈是做生意的,经常早出晚归,在家的时间不太确定,但他们对我的培养完全没有因此懈怠。他们都有特别高的自我要求,诚信、节俭,有奉献精神,因此对我的要求也很高。他们一直很支持我,不论是留学还是创业,都愿意掏钱让我去做。”
“他们对你的高要求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我在家被要求自己叠被子、叠衣服,一定要叠得像豆腐块那样平整;所有东西都必须天天擦拭,一尘不染。水如果开大了,灯如果不关都会被说不惜福。我不能躺在沙发上,只能坐着,吃饭时坐姿一定要端正。见到亲戚朋友,要面带笑容、亲切热情,其实到现在他们也还是会继续强调这些,好像我还是那个小孩子。”说到这里他叹了一口气,“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吃饭时我把碗筷放错了位置,被他们训斥了很久。不过我也慢慢养成了这些习惯,得到了他们的肯定。”
“你很在意他们的肯定,但感觉好像又很矛盾。”
他又一次陷入了沉默。慢慢地,他眼睛有点泛红:“我其实很难受,在家里好像没有任何自由,但是我没法违背他们,他们毕竟是我的父母啊!”
“听你刚刚的描述,你应该是个特别听话的孩子,遵从父母的教导,并且想做到最好来获得他们的肯定。父母在你心中应该是很权威的形象。”我突然想到了一点,“我想A和你的合伙人在你创业开始时也是这样的角色,他们给了你很多‘教导’和‘建议’,而你因为他们的肯定,想要去尝试并且做出成绩,让他们看到对你寄予的期望并没有落空。”
说到这里,他似乎陷入了深思:“好像是这样子的。好像我的确把他们当成了和父母一样的长辈。”
“但在创业过程中,你虽然一开始因为前辈的建议开始创业,却没有在创业的路上开放地听取更多的建议,而是一味地想要证明自己。你也多次指出想要尽快获得投资来证明自己,却没有好好地思考产品。你似乎一边在不断地寻求长辈的建议和肯定,一边想要挣脱出来证明自己,让自己不再活在他们的肯定中。”
我想要听到他的反馈,于是问道:“你觉得你现在还处在一个一边需要肯定,一边想要挣脱的状态吗?”
“我……我不知道……但您说得没错,我是想要挣脱的,我内心是有点叛逆的。可能是因为父母逼我逼得太紧了,让我想从中挣脱出来,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你尝试过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吗?”
“嗯……我其实做过一些尝试……您刚刚问我为什么想出国留学,我之所以一进大学就下定决心出国留学,就是因为我想通过去美国来逃离我的父母。”
“但你在潜意识里还是没有完全放下别人的看法,尤其是长辈的,所以你会反复出现矛盾心理,也会来回纠结。这一点在你创业时就表现了出来:一面极度自信,想要快速证明自己;一面极度自卑,投资人无所谓的态度让你一直记到现在,成为一个心结。我们一开始交流这次创业失败的经历时,你一直在逃避自己的过往,我感觉你现在还是会游走在自信和自卑之间,在如何证明自己上挣扎着。”
“其实,我对这段创业经历一直抱着否定和拒绝谈论的态度,它让我感到自己十分弱小、十分无助。我也不想让别人觉得我是一个失败者,尤其是我身边那些认识我的人、支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从您说的这个角度去审视过自己,我会经常思索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去改变,只能任由我的情绪去波动。”
他越说越激动,激动中透着他想要改变却无从下手的无奈。很多时候,童年有关自我弱小无助的记忆会一直延续到长大之后,在处理很多事情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表现。
“你这样的情绪其实不难理解,因为你之前并没有找到自己矛盾的原因。一方面,你想用行动摆脱之前的自己,摆脱那个‘听话’孩子的形象,你想要挣脱,甚至有些叛逆。但另一方面,你没有意识到,在你想做出这些改变的同时,你的潜意识却不自觉地让你再次选择听从长辈的话,活在长辈给你设定的框架里,包括你对长辈的回忆,也都是正向的,似乎没有任何问题的。这种选择性的叙述也许是为了维护你所做的听长辈的话的选择,但其实深度挖掘一下,你并没有忘记那些不愉快的回忆,所以你从来没有真正摆脱那些束缚。这种矛盾意味着你在做很多决定时其实并没有经过充分思考,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做出次优的甚至是违心的决策。这样错误的决策继而让你陷入一个困境,但你却找不到问题的根源。时间久了,你就会更没有自信,态度更加消极。”
他双臂交叉支撑在桌子上,身体前倾,表情显得十分紧张,嘴巴抿着,眉头皱着。看得出来,他在很认真地消化刚才的对话。
“现在你在一家发展前景非常好的互联网公司,你的同事和老板都对你非常认可,我看到你的介绍里写着你后来也回去完成了在××大学的研究生学业。你已经不再是那个小时候放错碗筷位置就会受到责备的小孩了,你在负责一个有千万用户的产品。你因为某个时间点的自己,对自己进行了评价,并且否定了自己。”
他点了点头,认真地看着我。
“人永远是在变化的,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一样。你把现在的自己锚定在小时候受到责备的时刻或是创业失败的那个时刻,却没有看到现在自己的进步和不同。你说你希望别人不要因为你过去的成绩去评判你,但你是否就在用过去的失败来框定你自己呢?如果让你评价一下你现在的状态,你会怎么说?”我希望他能重新给现在的自己做出合理的评价,从而正视当下的自己。
“我很喜欢现在的公司,CEO特别照顾我们,一日三餐全包,为了让我们不断学习提高,还可以报销买书的费用。他特别有远见,特别好学,奠定了整个公司的文化和工作氛围。就是他让我来做咨询的,他想帮助我提升。希望我没有让他失望。我周围的同事也都很棒、很有趣,我觉得现在我内心充满了温暖,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而且在做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在他的回答中隐约感受到了那种希望被认可的焦虑:“你这个回答让我感觉你把对长辈的无条件服从和崇拜转移到了你的CEO身上。你怎么看?”
他听我这么一说,好像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叹了口气说:“哎,顾老师,我之前从来没有这种意识,我对一些前辈或我比较敬佩的权威者有盲目的崇拜。这好像对我来说是一件挺自然的事,自然而然觉得他们做的很多决定和事情特别正确。”
“我并没有质疑你的CEO的意思,我也和他接触过,你说的这些我都同意。但问题在于:一、你需要分辨清楚你对有更多资历的人的崇拜和听信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还是仅仅基于他们是前辈?二、你需要做到能够让自己和他们分离,他们对你的认可不应该对你造成情绪上的影响,你才是那个最知道自己、最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和方向做出判断的人。”
“之后我会注意的,以前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的根源,所以缺乏对自己行为模式的判断。现在我意识到了,以后会尽可能去改变的。”
“这就对了,”我笑了,“你已经不再是那个过去的自己了,你要包容接纳过去那个失败的自己,这样才能真正走出那段时间带给你的自卑。你要谅解当时无法反抗的自己,这样才能放下追求别人认可的执念。永远不要因为某一个点的自己,而否定了全部的自己。”
听到这里,他好像也松了一口气。
“其实在和你聊天之前,我也向你的CEO了解过你,他对你的评价很高,他觉得你学习能力强,做事也很积极,是非常有潜力的。这也是我们会有这次谈话的原因,他希望你能够找到自己的问题,这样你才能有更大的提升,才能在团队中去带领别人一同提升。今天的对话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你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的根源,但改变是不会自己发生的,你要让它发生,你要告诉自己,你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得到别人肯定来证明自己的小朋友了,你也不应该给自己贴上失败的创业者的标签。”
“嗯。”他好像信心大增,背挺直了不少。
“那你说一遍吧,现在。”我对他点了点头。(这里我其实是希望可以培养他持续实践的意识。)
他看着有些害羞:“嗯。我已经不再需要别人的肯定了,我不应该沉溺在过去的失败里。”
“对,你要不断地这样告诉自己,每当发现自己陷入之前极度摇摆的情绪时,你就要有意识地让自己走出来,去寻找是什么让你又陷入了自相矛盾,触发了你的不自信。这是需要不断训练的,但我相信你可以做到。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去记录自己的变化和一些反常的决策或行为,比如写日记。这些记录可以让你有意识地去看当时自己的矛盾点在哪里,是什么让你做出这样的决定,从而找出你行为中的固定模式。一旦意识到有一些偏差,你就可以积极地做出改变,并继续记录自己的改变。久而久之你会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这样就能让改变更加长久。都说到这里了,那我给你布置个任务吧:从今天开始,每天记录下自己做重要决策时的思考和原因,当你又进入以前那种模式时,记录下自己的情绪和思考,看看是什么把你又拉回过去,然后努力把自己拉回到当下。”
“好的,顾老师,我会按照您说的去做,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真正自信的人。”
很多人都有“内在小孩”的记忆。虽然他们长大了,却因为小时候的一些情绪被压抑、需求没被满足、错误的信念被内化(例如我很笨,我不会成功),而在心里留下受伤时的反应。这些受伤的记忆会藏在他们心里,在他们成年之后继续发芽,对他们产生各种负面的影响。这些没有处理好的“内在小孩”的记忆和情绪在后来被触发时,他们往往找不到情绪的源头,不明白是什么刺激了自己反常的行为模式,因而无法解决,就好像一个封闭的阀门被打开,却不知道它因为什么而被打开。
就像这个男生一样,在他“内在小孩”的记忆中,他是一个对长辈和权威人士言听计从、希望得到长辈认可的人。他的“内在小孩”十分拘谨,害怕被否认,这种害怕在小时候投射在父母身上,长大之后,这种对长辈认可的追求和对自己的不自信渐渐投射到了更多比他年长或者更有经验的前辈身上,从而导致他做出冲动的决定。这也是一个把过去的自我误认为是当下自我的案例。
和他完成这次谈话后,我除了替他感到开心之外,也不自觉地想到了自己心中一些还未被解决的“小孩”。反观我们自己,其实小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没有处理好的情绪,积压下来就形成了不愉快的记忆。在我们还没有形成一个鲜明的自我时,我们就已经被很多外界因素影响了对自己的判断:成绩不好,自己不值得被爱,我没有出息,等等。这些内心中的声音会在不经意间跑出来影响我们,让我们再次否定自己。但正视这些声音需要极大的勇气,它需要你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还有自己内在的自我需求。想到这里,我希望自己也能具备这样的勇气。
过了一段时间,我收到了这个男孩的微信,告诉我他已经搬出父母家了,准备以这次为起点,让自己能够更加独立地去面对和思考问题。他最近状态也很好,按照我布置的作业,一点点回顾自己之前的决定和失败。看到那个大男孩经历多次打击和失败后走了出来,重新开始,找到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和人,我感到很欣慰。相信在摆脱过去的记忆、完全接纳当下的自己之后,他会拥有更加广阔的世界。
反编码你的思维记忆,提升自信
在上一个深度案例里,我给那个大男孩布置的作业,其实是对记忆体操控我们情绪能力的正向应用。
很多人有比较根深蒂固的自我批判习惯。有一个来找我咨询的女孩,虽然工作了四年,但总是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能力,她的口头禅就是“我太差了”。可是当我深度帮助她分析过去的几段工作经历后,发现她其实在两段工作经历里曾独立完成了一些比较重要的项目,并以一种创新的方式解决了项目中遇到的障碍。这是一种不错的可迁移能力,但是她自我批判的习惯让她感觉不到自己的好,因此非常不自信。
自信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对自己具备的能力和优良特质的笃定。当遇到挫折或别人给予的负面反馈时,我们会很容易忘记对自己本身所具备能力的自信。尤其是那些因为过度自我批判而自卑的人,更需要学会坚持不懈地做一些练习,来帮助巩固内在对自己的一些能力和特质的笃定。你可以通过每天重复自己的这些优良特质和能力来把它们刻入你的记忆。这样你就能在被外部打击的情况下迅速想起这些特质和能力,避免陷入自我批判和负面情绪,以平常心去对待挑战。这就是记忆体的正向功效。
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帮助你迅速想起自己的优良特质。
1.每天早上对自我进行日常肯定。日常肯定是指,每天时不时向自己重复概括你所希望拥有的特质和你已经拥有的特质的肯定性语句。以下是我写的肯定自己的句子:
我是一个善良、坦诚、坚强、聪明好奇、积极乐观的人,这是我值得存在和被爱、被关心的凭证。
我通过创造和帮助别人来获得社会意义上的价值。
我有一颗爱自己、爱他人、好奇、感恩的心,我能够自己给予自己自由和快乐。
我的未来有无限可能。生活也会给我带来无数的惊喜。
当你每天定时重复这些句子时,请你感受一下自己大声朗读时内在的感受。很多人都会觉得自己更有力量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里面的一些句子会慢慢不起作用。这多半是因为你已经把它们内化了,或者它们不合适了。这时候你需要不时地给自己写一些新的、能带来内在感触的句子。当你陷入自我谴责或低迷情绪时,把它们拿出来高声朗读一遍,也能帮助你摆脱这些负面情绪,更好地坚持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2.提醒卡片。在一张卡片上用硕大、醒目的字写下简短的赞美语句,然后贴到你会经常看到的地方,比如梳妆台上、镜子旁边、电脑附近、工作台周边等。有的人也会买一些冰箱贴,把这些纸片贴到冰箱门上,这样每次开关冰箱门时都会看见这些语句。另外你也可以制作小一点的卡片,把它们放到钱包里,或在你的智能手机上设置每天的定时提醒,而提醒内容就是这些鼓励自己的语句。
3.图像回忆。尽可能地回想起你展现自己优点和能力的时刻和情形:回忆当时发生了什么,你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别人对你的反馈是什么样子的,你自己的感受又是怎样的。
因为人的记忆是源于一个又一个图像,所以当你回忆起这样的场景时,就很容易被带入这样的场景,从而缓解情绪上的紧张和不适。图像也是最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的方式,如果你能经常练习,那下次碰到棘手情形时,要再回忆起这样的图像就会非常容易。这些情景会把你带到当时的记忆和感受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你就能以一种不一样的态度去处理当下的问题。有的人也会直接用自己敬佩的对象来代入,比如遇到危机时,我的一个朋友就会问自己:“如果丘吉尔遇到当下的情况会怎么样?”我这个朋友非常崇拜丘吉尔,对他的事迹了如指掌,因此做这种模拟也得心应手。这其实是通过别人的记忆体来唤醒自己不一样的态度和处事方式。
这是我的一个学员的例子,她想验证自己是一个风趣幽默、精明能干、善于倾听的人。
风趣幽默:公司的总经理平时特别严肃,但是每次都会因为我说的一些笑话而大笑,还经常夸我是个很有幽默感的人。
精明能干:我在全公司300个销售代表中排名第三,对于才入行两年的人而言,这绝对是不俗的成绩。
善于倾听:李丽的朋友似乎并不多,她碰到烦心事时总会来找我倾诉。
她也可以在每个例子里补充更多的细节,比如总经理笑时的声音、表情和动作是怎样的?当她帮助李丽后,李丽说了什么?这些细节可以强化我们的图像记忆,让这些记忆体更好地发挥出正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