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智下愚:人不能放弃向上的机会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孔子说有两种人没办法教导。一种是上知(智)——最聪明的人、最厉害的人。一种是下愚——完全封闭的人。
“不移”的意思就是改变不了他。
孔子见过老子。不过,对于两人见面的情形,道家的描述和儒家的描述不一样。但无论是道家写的,还是儒家写的,都能令人感受到,孔子对老子是非常崇敬的。
孔子说:“我知道鸟怎么飞翔,鱼怎么游弋,动物怎么奔走。但是龙,乘风云而上九天,我无从可知。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像是见到了龙一样。”
孔子想去对老子谈礼、谈仁、谈智,完全说不动他。老子说:“以前讲那些道理的人骨头都朽烂了,现在你还在说这些。世界之所以这么乱,就是因为有那么多人讲智、仁、勇。”
孔子将老子称为上智,面对老子,孔子无处使力。上智都有自己所领悟的道,无法改变。
下愚是完全封闭的人,对自己认知以外的一切事情全不听。他只是对自己所经历的,自我论证,自我循环。有时候,他们还很得意,会嘲笑那些一直在学习和成长的人。
这句可以结合上一节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起来理解。上智和下愚难以改变,我们普通人应该怎么做?我们要怀抱希望,相信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会发生良好的改变。
我想起《世说新语》中王戎的故事。魏晋名士王戎的儿子死了,他痛哭。旁边朋友劝他:“不要哭得这么难过,咱们都是有修养的人。”王戎讲了一句话很感人——“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最上忘情,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庄子这种最上的人,他的老婆死了,鼓盆而歌,“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她终于回去了。他已经忘情了,不会纠结于生生死死这些事。
最下不及情,只管自己温饱即可。苏东坡到黄州的时候,当地的百姓饭都吃不饱,生了孩子发现养不活,就扔在城墙根底下。为此,苏东坡专门写了篇文章。
而居于中间层次的人才会情之所钟,会难过、伤心、喜悦、快乐。在两者之间的人往往不惧生活困苦,又愿意接受教育、改变现状,也愿意花时间思考问题。
王戎所说的圣人和最下的关系,跟孔子所讲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有类比关系:上智坚定,不需要移;下愚执着,闭目塞听。
我们在此也可以反思一下。真的有上智吗?真的有人生下来就知道一切吗?老子这样的人究竟是一个传说,还是真的有这样聪明的人?会有人把自己划分在上智的领域,标榜自己“不移”吗?
真的有下愚吗?真的有人愚到你跟他说什么都没用吗?电影里经常会有大反派,虽然本人很固执,但对他人造成巨大的伤害后也会很痛苦。现实中,很多穷凶极恶之人被抓后,表露心迹,也会对过往所作所为心存悔恨。
因而我们不要轻易地用“下愚不移”放弃很多人。
我觉得孔子说这句话,可能是他当时对很多人感到很失望,是对无法改变老子、无法教导阳货而发的感慨。
有些教育工作者可能因为不太愿意尽心教导不爱学习的学生,或者是教学效果不是很让人满意,就喜欢引用这句话为自己开脱。我希望更多人相信有教无类,不管教育的对象是上智还是下愚。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能改变多少就改变多少,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有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