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分两路
四处受挫的辽军,开始重新部署南下的路线。
此时,辽国大军驻守在了望都县北侧,等待萧太后和辽圣宗的大部队前来。萧挞凛这样做是正确的,他作为先头部队,本来只想着先拿下几个据点,作为辽军休整和囤积粮草的地方,可谁能想到,这一路南下遭遇到了宋军的顽强抵抗,他和耶律诺衮率领的先头部队连一个像样的据点都没有拿下来。
萧太后得知萧挞凛兵败,让萧挞凛不要再轻易去攻打城池,等着她和辽圣宗率领的大军到来之后再做打算。
于是,萧挞凛便在望都之北驻扎,等待着萧太后。不久,便传来萧太后带兵过了保州,正向望都行军的消息。
听说萧太后和辽圣宗即将到来,萧挞凛又坐不住了。他把目光投向了遂城。这个地方是辽军的伤心之地。当年杨延朗冰冻遂城,十万辽军都没有击败六千宋军。之后遂城羊山之战,辽军又惨败。这次他想先攻打遂城,把遂城作为辽国在宋朝边境上的据点。
于是,萧挞凛带领先头部队掉转方向,沿着望都继续北上,迂回到了遂城边上。这个遂城虽小,却也是重要地方。萧挞凛攻打遂城的目的,也是希望尽快打下一个地方提升士气。另一方面,萧挞凛也希望等萧太后和辽圣宗到达宋境之后,能有个暂时落脚的地方。
于是,萧挞凛带领辽军冲向了遂城。此时,驻守在遂城的守将是王先知。不过这次,遂城的守军人数依然没有增多。或许在宋朝看来,遂城城小,不宜驻守大部队。另外,定州有十五万宋军,天雄军也有大部队驻守,所以忽略了遂城这个地方。而此时的王先知,也不是当年的杨延朗。再说,遂城的宋军也没有想到,萧挞凛一路南下,竟然又转回来了。
论综合实力,遂城实在无法与萧挞凛带领的辽军骑兵精锐相比。所以战争一开始,辽军就以绝对的优势压住了遂城宋军。尽管王先知命人全力抵御辽军的攻击,但遂城本身城池低矮,经不住辽军的轮番攻击。不久,遂城便被攻破,王先知被辽军俘虏。(30)
此时,攻破遂城的萧挞凛并没有乘胜继续攻打其他地方,而是命一部分人继续驻守遂城,而他自己则继续在望都北侧等待萧太后和辽圣宗。
不久,辽军主力便到达了望都县。萧挞凛的先锋部队与辽军主力在遂城会合。这时候,萧太后并未急着发兵南下。她对萧挞凛此前的各种失败进行了充分分析,觉得辽军不应该继续按照此前的计划攻打宋朝,因为萧挞凛和耶律诺衮不断受挫就是证明。
萧太后认为,应该换一种思维方式,放弃攻打宋朝的保州、北平寨、望都、高阳关等地。这些地方虽然是小市镇,但宋军也有精兵强将驻守,攻打起来比较费劲,况且这些小地方即使攻打下来,也不好防守,这样会分散辽军主力。辽军不如集中兵力,攻打宋朝的重要市镇。只要占据宋朝的一个大市镇,辽军就有了真正落脚之处。
当然,这时候萧太后又想来一招偷袭,从西边攻打宋朝的岢岚军,进而达到扰乱宋朝视线的目的,为辽军南下创造条件。于是,辽派出了一支骑兵精锐,绕过了前线,从朔州出发,攻打岢岚军。
辽国这支西路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到达了岢岚军前线的草城川(岢岚县东北),随即,对草城川进行了猛烈攻击。草城川本是岢岚军防守之地,也在关南之地的外围,本没有机会参与辽军南下攻宋的战争,可这次辽军主动出击岢岚军,战争的火焰就燃烧到了岢岚军眼前。此时,驻守在岢岚军的守将叫贾宗。当辽军攻打岢岚军的消息传到贾宗耳朵里时,他甚至有些不相信,可派出去的斥候得到的消息不会错,而且很多消息都表明辽军来攻打岢岚军了。贾宗对辽军的突然而至有些吃惊,但他并未慌乱,而是赶紧带人开始布防。
不久,一万辽军主力到达了草城川。旋即,辽宋大军在草城川展开大战。这一战,辽军攻势猛烈,大有不攻下城池决不罢休的劲头,草城川宋军备受考验。这时候,贾宗便差人向统辖代州、并州两地军政大权的宋军统帅高继勋求援。高继勋听说辽军攻打草城川,马上带领驻军奔赴草城川支援贾宗。
如此一来,贾宗率领的岢岚军与高继勋率领的大军便开始共同围攻辽军,以强大的阵势将辽军压制住了。此战,辽宋双方相持不下,厮杀了一段时间。
这时候,高继勋看到辽军攻势不减,便与贾宗商量,准备给辽军设一个“雷”,也就是设伏兵。到时候宋军两面夹击辽军,定能够击退辽军。
随即,高继勋和贾宗召集将领们研究对策,高继勋对几个高级将领说,敌人虽然人多势众,可是我观察他们进攻时,看到他们队形混乱,这是他们的将领没有统御军队的能力。我们的军队人数虽然少,但是可以用智谋取胜。我们先在山下寒光岭设下埋伏,等到战斗开始,敌人一定向南方撤退,到时候我们突然发动袭击,敌人一定会溃败。(31)
于是,当辽军再一次攻击时,高继勋让宋军向草城川东面的寒光岭佯装败退。辽军见宋军退却,果然向南追击。当辽军追到寒光岭时,高继勋率领的宋军便严阵以待,随即,两军又在寒光岭展开激战。
就在战争进入最激烈的时刻,埋伏在寒光岭的另一支宋军突然冲出,围攻辽军。此时的辽军已然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高继勋命宋军猛烈攻击辽军,辽军哪里想到高继勋竟然在这个地方设了伏兵,当下就慌作一团,首尾不能相顾。宋军两路兵马对这一万辽军进行了歼灭战。
辽军不敌,想要撤退,但后退之路被宋军在寒光岭的伏兵堵住,辽军只能背水一战。但这时候,宋军已经占了上风。辽军无法撤退,也打不过宋军,最终被宋军一点点蚕食掉。(32)
这也打破了辽军意图突破岢岚军东进的计划。萧太后最终决定,还是集中兵力攻打宋朝大市镇,放弃那些小地方。
这时候,宋军最大的据点是定州。可定州有王超率领的十五万大军驻扎,并依靠唐河这条天险,让辽军不能轻易进攻。宋辽两军便在定州南北驻扎,相互遥望。但因为之前宋朝给王超下发了阵图,让王超驻扎在定州之外的唐河南岸,不要轻易出兵,等辽军主动攻击定州时,王超才能抵御,否则定州大阵一旦松散,辽军势必会击败宋军。
朝廷的这种阵图,牢牢捆绑住了王超的手脚,让他的定州大军只能远远看着辽军在唐河以北驻扎。
两军谁都没有先发起进攻,战场上还没有动静,但宰相寇准这时候却提出了三条防御策略:
其一,辽军已经从深州(33)、祁州(34)等地继续南下,而宋朝的主要防守力量在定州大阵,如果辽军从贝州南下,宋朝可以从定州抽调三万余人,由桑赞等人率领在镇州部署,并让雷有终带领部众从土门会出发,到定州集结。定州的宋军要时刻关注邢、洺等地,一旦辽军攻打这些地方,就要顺势而动。
其二,如果辽军在镇州、定州等地修筑防御工事,或者到邢、洺以北的地方掠夺,宋军必须分出三路阻挡,再让魏能等人根据战场形势从东面而下,牵制住辽军,让辽军有后顾之忧,不敢贸然南下。
其三,如果以上两个策略都没能阻挡辽军,为了避免生灵涂炭,就请官家亲征,到达澶渊之地,现场处置辽宋战争事宜,或可能阻挡辽军。(35)
但辽国高层很清楚,定州这地方是关南之地的核心,如果能攻打下来,对辽军而言,将非常有益。然而,定州是宋朝关南之地防守的核心,对辽国而言,是最硬的一块骨头。到底打不打定州,辽国一时难以抉择。
最终,辽国决定试一试定州的虚实,于是对定州进行了围攻。可王超在定州早已严阵以待,扑向定州的辽军前锋部队瞬间就被王超部击退。
宋军的定州大阵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依靠唐河,让辽军一点儿便宜都没有讨到。这时候,萧太后又开始分析眼前的局势,当前定州兵力和辽军这次兵力差不多,还有北平寨、威虏军、保州等处均有宋军重兵把守,若辽军执意攻打定州,定州后面的这些宋军势必会救援定州,到时候,辽军必将陷入宋军的包围之中。
萧太后决定放弃攻打定州,转而在阳城淀(36)屯兵,再考虑攻打其他地方。因为王超据守定州不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辽军士气,但宋军此时的士气却很高涨。(37)
辽军暂缓了攻打宋朝市镇的打算,辽国召开御前紧急会议,重新调整作战部署。经过一番论证之后,辽军兵分三路,准备南下:一路从高阳关、武强方向前进;一路往东南方向骚扰德州、滨州等地,以此牵制关南之地的宋军;而第三路是辽军主力部队,由辽圣宗、萧太后率领进攻瀛州。
(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是狃我也,愿朝廷练帅领,简骁锐,分据要害地以备之。”
(2)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
(3)陈尧佐进士及第,咸平初年,任潮州通判。三年后,被召还朝廷,任直史馆,知寿州。参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九》。
(4)《续资治通鉴·卷二十四》:“庚申,知寿州陈尧佐,自出米为糜以食饿者,而吏民皆争出米,共活数万人。尧佐曰:‘吾非行私惠,盖以令率人,不若身先而使其从之之乐也。’”
(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陕、滨、棣州言虫螟害稼。”
(6)《续资治通鉴·卷二十四》:“甲戌,边臣言契丹谋大入。”
(7)《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诏镇州所屯河东广锐兵及近南州军,先分屯兵并赴定州。”
(8)《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俟戎人南牧,即率所部于境上御备牵制之。”
(9)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朝在此置平定军,治所在平定县(今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境内)。
(10)《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戎人入寇即邀击之。”
(1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令天雄军以北及滨、棣、德、博等州警察部内,有因敌骑入寇,警劫民户资财,情理切害者,不限有赃无赃,首从并处斩讫奏,自余禁系取裁。”
(1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北面都部署王超等引大军顿唐河,树营栅以备寇。”
(13)《续资治通鉴·卷二十四》:“丙午,辽主如南京。”
(14)《辽史·地理志一》:“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
(15)耶律隆祐(979—1012),又作隆裕,契丹名高七、胡都堇。辽国皇族,辽景宗耶律贤第三子,母亲萧绰。
(16)首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17)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设固安县,治所在原方城故城,因与阳郡之方城县同名,故借用北魏时固安之名,隶属幽州涿郡。辖境含现境和永清西部、霸州北部、高碑店市东部及雄县一部分。靖康之变后,金国在这里设立析津府。
(18)《墨子·非攻中》:“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19)《宋史·列传第三十七》。
(20)《宋史·列传第八十三》。
(21)《宋史·列传八十三》。
(22)《续资治通鉴·卷二十四》:“癸酉,辽主与太后大举南下,以统军使兰陵郡王萧达兰、奚六部大王萧观音努(即萧观音奴)为先锋,分兵掠威虏、顺安军。”
(23)《续资治通鉴·卷二十四》:“魏能、石普等帅兵御之,能败其先锋。”
(24)《续资治通鉴·卷二十四》:“魏能、石普等帅兵御之,能败其先锋。”
(25)北宋开国名将、外戚,宋仁宗曹皇后祖父,字国华。
(26)《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敌复入寇,敏与战杨村,败之。”
(27)《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
(28)本名朗,字公明,又称赵玄坛,道教四大元帅之一,为中国正财神,司掌世间财源。
(29)《续资治通鉴·卷二十四》:“东趋保州,攻城不克。”
(30)《续资治通鉴·卷二十四》:“丁卯,达兰攻遂城,擒守将王先知。”
(31)《续资治通鉴·卷二十四》:“敌众而阵不整,将不才也。我兵虽少,可以奇取胜。先设伏山下,战合,必南去,尔起乘之,当大溃。”
(32)《续资治通鉴·卷二十四》:“敌兵果败,自相**者万余人,获马牛橐驼甚众。”
(33)今深州市,为河北省衡水市下辖县级市。
(34)今安国市,为河北省保定市代管的县级市。
(3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七》。
(36)在今河北望都县东南七里。
(37)《续资治通鉴·卷二十四》:“王超等阵于唐河,执诏书,按兵不出战;敌势益炽,乃帅众东驻阳城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