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愧
语文课上,老师用“文章憎命达”来形容诗人悲苦命运与杰出创作的二律悖反。不管是少年壮志凌云却仕途没落的“诗圣”杜甫,还是一腔报国热忱却贫困潦倒的爱国诗人陆游,抑或是奇质异才难以施展只得借酒消愁的“青莲居士”李白……他们虽命运多舛,却在诗作领域登峰造极。活得苦,生命价值却巨大。
就在我们一边对这些才子啧啧称赞一边惋惜他们的命途时,老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可以选,你们是愿意‘文章’名垂青史,还是愿意‘命达’呢?”大部分同学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命达!”我也是其中之一。在一些同学阐述这些才子是因为无法“命达”才寄情诗歌的观点后,我想了一下,对旁边正襟危坐的班长说:“还是‘命达’吧,‘命达’是自己享受,而‘文章’只能留给后人。”多么合情合理的理由呀,但班长听后只是笑而不语,一脸深沉地低头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
班长平时有记录老师和同学们思维闪光点来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我们也会时常借过来拜读。而这次,班长却死活不肯给我看,一边摆手一边摇头,但这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到底是什么博大精深的文字不能让我看看呢?课间休息时,班长起身出去。我实在按捺不住,便偷偷地将班长的本子拿了过来。打开一看,我的脸“唰”的一下变得又红又烫。
班长的本子上写着:“现在人们只满足于物质享受,老师让同学们选择‘文章憎命达’中的‘文章’还是‘命达’,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命达’,一位同学给出的理由竟是‘命达’是自己享受的,而‘文章’只能留给后人。”我匆匆合上本子,僵在那里,一阵惭愧涌上心头。原来,我的选择,那个看似理所当然的选择,竟然是那样浅薄;原来,我给出的理由,那个乍听起来理直气壮的理由,竟然是那样自私与鼠目寸光。
写作文时,总是批判追名逐利的人,何以自己竟知行不一,心安理得地做起小人来?真是惭愧,若不是班长一语道破,我还未发觉自己的心被蒙上了一层垢尘,只满足于一时的享受而忽略了精神的恒久。
现如今,周遭充斥着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连尚未进入社会的我们,也被潜移默化地洗了脑,形成了错误的观念。还好,我们身边还有像班长这样头脑清醒的人,不断提醒着我们不要被物欲冲昏头脑。
那刻起,我决定向班长靠拢,重新找回心灵的纯净与澄澈。
敲黑板
读书时要积极联想,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校园里或社会上发生的现象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