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透视中国富豪-24位当今知名企业家的发家史和家庭纠葛

第二十六章 王永庆王永在家族:龙兄虎弟联手打下天下为争遗产后人官司不断

  

  在台湾企业史上,被称为“经营之神”的王永庆和弟弟王永在是绕不开的高峰。两个年轻人200元(台币,下同)起家,数十年栉风沐雨、戮力前行,造就了庞大的台塑集团。2021年,台塑集团实现营收2.46万亿元,税前利润4712亿元。在这个过程中,大哥刚,弟弟柔,大哥方,弟弟圆,二者珠联璧合,演绎了难得的兄弟创业佳话。不过,王永庆过世后,自己的三房子女为了争夺遗产,官司陆陆续续打了十多年,让弟弟王永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出身寒门

  王永庆是地地道道的寒门子弟。

  1917年1月18日,他出生于台湾台北市新店镇直潭,祖籍是福建安溪长坑乡,祖上一直是茶农。清朝道光年间,闽南地区发生严重灾荒,王永庆的曾祖父王天来跟随寡母许雪娘逃难到台湾,四处辗转后,落脚到直潭一个叫情人谷的山村。在这里,一家人重操旧业,仍然以种茶为生。王天来和妻子共生育六个儿子,其中四子王添泉就是王永庆的祖父。像很多吃了苦的茶农一样,王天来一直希望孩子们能走出农家,光宗耀祖。聪慧的王添泉被送到私塾,后来考中了秀才。此后他却没能再进一步。为了谋生,只能在村中开办私塾教书,生活依然清苦。王添泉的第一个妻子因病早逝,他与第二个妻子生育了三子一女。次子王长庚是王永庆的父亲。心灰意冷的王添泉对孩子们读书并不热心,因此,王长庚只能继续种茶。

  王永庆出生时,台湾正处于日本占领时期,日本人的盘剥,让茶农的生活分外艰辛。而且种茶是季节性很强的产业,忙活一年,也难以填饱全家人肚子。无奈,王长庚只得在淡季到富人家中做苦力,或者到山中挖矿、烧砖。男人们上了山,家中就只剩下母亲詹样带着一群孩子艰难度日。王长庚有时两三个月才能捎钱回来,好多时候,詹样只能到邻居家借米下锅,熬上一锅稀粥,让孩子们分着喝一点。俗话说:勤快勤快,没饭有菜。詹样是一个话语不多,但性格坚韧的女人,为了让孩子不至于挨饿,她在院子外面开荒种菜,这个习惯一直到王永庆成为巨富后,她也没有改。在王永庆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把吃的留给丈夫和孩子,自己从早忙到晚。即使生弟弟妹妹,母亲也是自己动手。孩子出生当天,母亲简单收拾一下就下床,到菜地里忙碌。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小永庆从很小就开始帮着喂猪、挑水、捡柴。王永庆家附近有一条双轨的台车道,每天都有台车拉着柴火和煤炭经过。因为颠簸,总有一些柴火和煤块会掉落。每天早上,村里人成群结队守在车道边上,希望捡到“宝”。王永庆和母亲总是很早起来,赶在别人前面去捡煤块。但有时即使起得早,也有人比他们起得更早。因此,小永庆就和母亲沿着车道向前走很远的路,去没人的地方捡。从6岁开始,王永庆每天天没亮,就翻过山岗到水井里打水,一天来回五六趟,等到太阳出来,他也把家里的水缸装满了。

  王永庆7岁那年,小学的教员动员他的父母,让孩子去读书。王长庚和妻子很犯难。村里多数孩子都是留在家里给父母当帮手,放牛、割草,多少还能补贴点家用。王家孩子多,饭都吃不饱,哪有钱送孩子读书?而且,王永庆的大姐也到了读书的年龄,两个孩子都读书,家里日子就更难了。家人商量来商量去,还是决定送王永庆去读书,大女儿留在家里干活。母亲四处借钱,才凑够了小永庆的学费。却再无力给他买鞋和文具。开学那天,王永庆只得光着脚丫,背着粗布巾扎成的书包,身上穿的裤子是用面粉袋改做的,上面还印着“中美合作”的字样。父亲王长庚将他送到新店国民小学,并告诉老师:“孩子给你们送来了,以后就交给你们了,不听话了该打就打”。

  面对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小永庆很珍惜。他每天早早起来,给家里打满水,然后走3公里到河边,再坐船渡河,过河后再走10公里,才能到学校。

  为了能让小永庆继续学业,母亲必须多养一头猪,而给猪找饲料的活就落在了小永庆的头上。每天放学后他都要扛着50斤的饲料回家。因为年纪小,他每走500米都要休息一下,换个肩膀继续扛。

  但即使如此艰辛,小永庆的学业也难以为继。原因是家中又出了变故。

  上小学三年级时,王长庚得了一场大病,活干不动了,治病也需要花不少钱。这让本来就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一家人的生计完全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她既要侍奉年迈的公婆,又要照顾丈夫和孩子,因此,在王永庆的记忆中,母亲总是一天忙到晚。有一天晚上,母亲醒来后突然发现丈夫不在身边,她本能地感到事情不妙。于是把孩子们都叫醒,四处寻找。最后,在茶园的山坡下,发现已经奄奄一息的王长庚。原来,他看到妻子如此辛苦,孩子们依然经常饿肚子,觉得是自己的病拖累了这个家。满怀愧疚的他趁着妻儿熟睡时,自己跌跌撞撞地爬到山上的茶园,想在大榕树下上吊自尽。但幸运的是,他身体虚弱,在将自己吊到绳子上时,一下子跌倒,滚下了山坡。被救回来的王长庚苏醒后,与家人抱头痛哭。家庭的不幸让王永庆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命运。

  走出大山

  经过这场磨难,王长庚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好转了。他开始干一些轻活。母亲的负担也轻了一些。小学毕业后,王永庆再也无心上学。他吵着要到外边去闯**。王长庚就找到三弟王水源帮忙。王水源一直在外面做点小生意,在这个家里,算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1931年,他把王永庆带到了嘉义。就这样王永庆走出了大山,开始独闯世界。这一年,他15岁。

  嘉义位于台湾省的西南部,虽然并不是大的城市,但它地处嘉南平原北端,除了东边一部分是丘陵外,其余都是肥沃的平原。一直是著名的渔米之乡。因为交通便利,成为台湾重要的粮食集散地。王永庆从情人谷来到这里,顿觉眼界大开。王水源将他安排到一家米店当学徒。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每个月有4块钱的工钱,米店里还天天都能有白米饭吃,这对王永庆来说,不啻来到天堂。因此他每天早早起来,跟着师傅后面忙前忙后,到了夜里,老板和师傅都可以喘口气了,王永庆又将店里收拾干净。他还留心米店的经营之道,对大主顾和老主顾都记到心里。

  就这样忙了一年,王永庆对米店的生意渐渐驾轻就熟,开始动了自己开店的心思。这一年的春节,他回到家中,与父母商议。父母虽然很担心,但觉得王永庆有这样雄心还是应该支持。开店需要200元的本钱,王长庚将家里的积蓄全都拿了出来,又到亲朋好友借了一些,才将钱凑齐。

  第二年开春,王永庆回到嘉义,找老板辞职。老板很吃惊,这个刚干了一年的小伙子是不是有点自不量力,米店是那么好开的吗?在众人惊讶的眼光下,王永庆给老板鞠了一躬,毅然走出米店。

  大的地方太贵,他只能在一个偏僻小巷里租了间房,米店就算开张了。嘉义遍地都是米店,而且人们一般只光顾自己熟悉的店。王永庆的小店,开张好几天,一斗米也没卖出去。这可把王永庆急坏了。他关了店门,去拜会以前认识的老主顾,晚上躺在**,苦思冥想:“要想有顾客,自己就必须有比别的店强的地方。降价肯定不行,自己本小利薄,一降价就赔钱。”办法还真让他想出来了。当时大米都是人工碾压,米里秕糠、砂粒比较多。人们都是回家后自己清理,自己为什么不能先帮顾客清理呢?于是,王永庆和来帮忙的弟弟先将杂质处理干净,省去了顾客的麻烦。

  为了方便顾客,王永庆还送米到家。顾客家里有几口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他都记到心里,等顾客米快吃完时,就提前送过去。每次去送米,如果顾客家里米缸里有陈米,他总是先把陈米倒出来,将米缸擦干净,然后再把新米倒进缸里,把陈米盖在上面,这样顾客就能先吃陈米。当时很多主顾生活拮据,都是先赊米,发了薪水再给米钱。王永庆就将每个主顾发薪水的日子记在账册上,等到顾客发了薪水才去收账,在这之前,从不去催。这样一来二去,很多顾客都被这个朴实的小伙子打动,米店的生意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台湾有句俗话:“粜米卖布,赚钱有数”,是说米和布这种竞争充分的行业,利润微薄。当时,王永庆卖一斗米仅能赚一分钱,大部分利润都被上游的碾米厂赚走。王永庆决心向上延伸,开办自己的碾米厂。他用一年多来积攒的钱,租了一个大一点的房子,前面做门面,后面碾米。碾米作坊刚一开业,就遇到了劲敌。当时,台湾很多产业都掌握在日本人手上,而与王永庆比邻而居的就是日本人福岛正夫开办的碾米厂。它不但设备先进,还享受很多优惠政策。王永庆只能靠勤奋来补自己的短处。日本人的厂下午六点停工,王永庆就一直做到晚上十点半。碾米时,谷糠、粉尘乱飞,福岛正夫每天都会花三分钱洗一个热水澡,而王永庆为了省钱,无论冬夏,都是用凉水冲冲。

  王永庆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先天环境的好坏不足喜亦不足悲,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 。”

  捡来的塑料产业

  就在王永庆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时,世界风云却发生突变。1937年,日本人开始全面侵华,为了筹集战备物资,对粮食、煤炭等严格控制。到1941年时,整个嘉义仅剩下两家碾米厂,王永庆被迫关掉自己所有的生意,回到家乡直潭。在那段时间里,他买了一些林地,还先后开过砖厂、木材厂,但受当时环境的影响,都无疾而终。

  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也正式收回。王永庆感到机会来了。他的米店和碾米厂都重新开张,第二年春天,王永庆又用10个月的时间建起了一个更大、设备更先进的碾米厂。然而,让他没有想到 的是,一场横祸不期而至。1947年3月11日,两个警察突然闯入碾米厂,将王永庆带走。家人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是因为一车稻谷被怀疑跨区运输,违犯了禁令。虽然事后证明,这车稻谷是属于同一区的,但王永庆还是被关押了29天。愤愤不平的王永庆出狱后,发现自己其实已属万幸,一些碾米厂的老板甚至因这一罪名被判了死刑。

  深感失望的王永庆只得再次忍痛关掉了稻米生意。但他并没有就此消沉,时刻关心时局变化,寻找新的机会。

  从1950年开始,美国加大对台湾的援助力度,每年的援助金额约1亿美元。台湾“行政院”成立了相应机构,选出一批项目,配合经援。王永庆与好友从中看到了机会,提出申请,投资水泥、轮胎等行业。然而,他们的报告都石沉大海。一打听才知道,这些项目早已被人瓜分。后来让王永庆发家的塑料项目,则纯粹是捡来的。最初,PVC项目交给了原永丰余集团董事长何义,但他考察后发现,台湾地域狭小,生产出来的PVC粉根本没有竞争力,因此打了退堂鼓。主管化学工业的委员严演存急于找到一个下家,有经济实力又热心的王永庆进入他的视线。当时很多人都劝王永庆,别往火坑里跳,甚至有人说他会因此倾家**产。王永庆深入考察后,却得出了与何义相反的决定。他认为,烧碱生产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个大好条件。他和好友赵廷箴决心接下这个“烫手山芋”。后来,王永庆形容自己当年的情景时说:“我就像一只久经饥饿的瘦鹅看到食物一般,迫不及待地将之一口吞下。”

  1954年3月,福懋塑料工业股份公司成立,3年后,更名为台湾塑料公司,并正式投产。但产品生产出来了,却全都积压在工厂里。原因有两个:质量差、价格高。台塑的产量每天只有4吨,而国外的厂家,一天就生产200吨,这让台塑的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因工艺和设备相对落后,用台塑的原料生产出来的胶布做成雨衣,一穿就破,下游厂商对台塑都是惟恐避之不及,只用进口PVC粉。到1957年底,库存已堆积如山。但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此时,股东们因失望纷纷要求撤股。王永庆心急如焚,他一面用自己的钱回购公司的股份,一面找出路。经过调研,他开出了“药方”:扩产。这让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库存都还没有消化,却增加产量,这不是找死吗?但王永庆有自己的盘算:产量上不去,成本就没办法分摊,价格就下不来。因此,他力排众议,将台塑的产量增加到每天20吨。为了消化这些产量,台塑在1958年建立南亚公司,自己生产塑料制品。随着外销市场一天天打开,南亚不但自身效益提高,而且带动塑料加工行业快速成长。作为原料提供商的台塑自然水涨船高。

  度过难关的王永庆就此开启雄心勃勃的扩张。1964年10月,他投资4亿多元,兴建台湾化学纤维公司。两年多的时间里,彰化八卦山下占地1000多亩的石化工业城拔地而起。1968年,王永庆成立台丽成衣公司,利用台化生产的化纤布,生产成衣。经过几年发展,王永庆的触角几乎涉及到石化行业上、中、下各个环节,并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产业的急速扩张,让王永庆深深感到,狭小的台湾已经难以载动台塑这艘巨舰。他将目光投向海外,多次到美国考察,被美国的繁荣和先进所震撼。1973年,战争导致石油危机爆发,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当大家都在咬坚牙关,收缩战线时,王永庆却从中看到机会。他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建立了工厂,又先后收购了美国卜内门化学公司、斯坦福化学公司的一些工厂,并对这些工厂进行了强力整顿。其中一个工厂的员工从406人降至300人,另一个工厂从400人降至220人。在压缩工人过程中,王永庆遭遇到工人示威游行,有人甚至愤怒地用砖块扔向他坐的汽车,但王永庆不为所动。经过整治,这些工厂迅速扭亏为盈,从美国生产的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到世界各地,也为台塑带来滚滚财源。

  1978年,台塑营业额首次超过10亿美元,成为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到1983年底,台塑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员工近4万人。1984年,台塑正式上市,并进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位列第202位。

  排除万难建成六轻

  在台塑的发展史上,有一个项目不得不提,它就是六轻。

  六轻全称为“第六套轻油裂解厂”,位于云林县麦寮区的离岛式基础工业区,由台塑集团投资开发与经营,是台湾第6座轻油裂解厂,也是台湾第1座民营炼油厂。前面的一至五轻都由政府控制。这种垄断束缚了台湾石化产业的发展,台塑作为最大的民营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因此,从1973年开始,六轻项目就被提出,但它命运多舛,始终没能落地。1986年,台湾经济部门才核准六轻建厂。台塑为此投入两三百亿元,然而,选好的地点曝光后,引来当地环保人士的不满,使项目再次搁浅。1992年底,王永庆在与中下游企业座谈时,曾多次表示:“我也着急得不行”。一直到1993年,项目才被政府重提。而这已经距离第一次提出过去了整整20年。1994年3月29日,王永庆在台塑的运动会上,面对政府官员和3000名员工,正式宣布启动六轻项目。开工的第一难题就是找土地。云林县的县长廖泉裕向他们推荐了一块“好地”。弟弟王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回忆自己第一次到云林看“地”的情景。“到那里一看,哇,是一片大海,风沙漫漫,夹杂着盐分,连眼睛都睁不开。实际看的时候,廖县长也一起来了,我就问他土地在哪里啊?他用手比划着满潮时的大海说:‘就这里呀!’我走近仔细一看,在一片海水中好像有很多石头浮出水面,在水面下有一个个的坑洞,看起来好像是养殖鱼池。我说哪有土地,这根本是用来养鱼的。他说从这里到河口之间有很多沙,利用这些填平土地就可以建厂了。这就是六轻的由来。”六轻1994年7月正式动工,以填海造地方式在麦寮西海岸铺出新生地,并于1998年正式营运。王氏兄弟为此投资数千亿元。但它的效益巨大,不但为台塑每年增加3000亿元的收入,还拉动台湾经济增长两个百分点。

  到21世纪初,台塑已经在全球拥有30家公司,年营业额超过2万亿元,员工8万人。王永庆也被人称为“经营之神”、“塑胶大王”。

  一生勤劳朴实

  即使富可敌国,王永庆依然生活朴素又自律。上班时间,他的午餐永远都是盒饭;一条用来锻炼的毛巾,用了20年;喝咖啡时,一定要把奶精涮一下;肥皂用到最后一小块时,他就把它粘在另一块上继续用;在外面吃饭,剩下的一定打包。

  有一次他小舅子从香港给他买了一条1200元的领带,怕他嫌贵,就骗他说,只有120块,不料王永庆仍然把他叫过去,骂了半个小时:“咱们南亚生产的领带质量那么好,只要几十块,你却花120块到外面去买,真是败家子。”他小舅子从办公室出来后,仍然心有余悸,对朋友说,多亏没有告诉他是1200块,要不会被骂上3 个小时。不过,王永庆对优秀员工却很大方。有些员工年终的红包金额高达数百万元,一般的员工也有十几万元。

  王永庆一生勤劳,惜时如金。每天他总是最早赶到办公室,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除了工作的伙伴,他几乎没有太多朋友,因为他根本没有时间去进行所谓的交际。如果有记者采访他,他会先让秘书端上一杯白开水。问了几个问题后,他摁铃让人送咖啡,那意味着他愿意和你长谈,如果没有咖啡,你最好早点离开。即使有咖啡,如果话题提不起他的兴趣了,也会转身就走。有一次,作为产业委员会主委,他召集开会,一个专家拿出讲稿,作出长篇大论的架势,刚说了没几句,王永庆就打断了他,说没有必要耽误大家功夫,当场把这位专家晾在那儿。

  在台塑高雄工厂王永庆办公室的门前,有一棵大榕树,一直保留到现在。王永庆经常借这棵树告诫自己的高管,一定要追根究底。他说,开花结果时,人们往往只看到繁茂的枝叶,灿烂的花朵,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树根。台塑的午餐虽然是盒饭,但这个饭也不是好吃的。王永庆经常把高管分批叫来,开午餐会。他问的很细致,常常让高管们一边吃饭一边流汗。为了吃顿安心饭,好多人都会提前好长时间做准备。

  企业越是困难时,王永庆就越坚韧。他常对人说起自己的“瘦鹅理论”:忍饥耐饿,坚韧不屈,等待机会的到来。这源于他关闭米店、碾米厂的一段经历。当时,他在直潭看到,一些鹅因为缺少吃的,都很瘦。但这些鹅生命力很顽强,吃草根、树叶也能活下来。于是,他就用谷糠等喂养大鹅,很快这些鹅就变得又大又肥。由此他明白,做企业,既有顺境也有逆境,当逆境来临时,你要想办法活下去,而一旦时机成熟,你就要快速发展,由“瘦”变“肥”。王永庆把自己的言论编成4本书,里面没有大道理,只有自己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经验和智慧。

  几十来,他每天3点半起床做运动。有几年,他喜欢上了打高尔夫,一年365天中,除了除夕和初一,他雷打不动,准点到球场。喜欢打高尔夫的王永庆总是每天凌晨4点左右就去球场,因为天还很黑,球童只能打着手电。王永庆对球童要求很严格,不准弄丢一个球,因此,好些球童都害怕帮王永庆捡球。后来觉得打球太浪费时间,他就改成了每天慢跑5000米,即使到了80多岁时,依然保持这一习惯。1994年台塑运动会时,在106岁的老母亲注视下,王永庆带队跑完5000米,成绩是35分钟。

  希望集团的刘永行最崇拜的人之一就是王永庆,有一阵他甚至打算到台塑去实习,但下属劝他,人家不会收你个年龄的实习生的,他才作罢。

  永远的老二

  在王永庆创就伟业的过程中,弟弟王永在一直追随。70多年间,他始终安于“老二”的位置,从不越位一步。但在很多关键时刻,他又挺身而出,做了许多王永庆做不了、不愿做的事情。因此他和哥哥成了一对绝配,谁也离不开谁。

  王永在比王永庆小五岁,排行老三。早年王永庆开米店时,雇不起人,就把他与二哥王永成带在身边帮忙。王永成因病早逝后,王永在就成为大哥最重要的帮手。在开米店、碾米厂、木材厂时,王永在始终坚定站在哥哥身后,两兄弟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相得益彰。

  台塑渐渐发展起来后,王永在一直做总经理,从未提出过分家。在台塑,只有一个董座,那就是王永庆,王永在则被人称为总座。王永庆的车号是001,王永在的车号是002。两人一起外出,王永在永远跟在大哥后面,一起出去吃饭,如果王永在先到,他会一直等在门口,等大哥来了,才跟在后面进去。有记者曾采访王永在,两兄弟有没有发生过冲突,王永在的回答是:“他说他的,实在听不下去了,我走开就是了。”下属请示工作,都害怕王永庆,喜欢跑到为人随和的王永在的办公室请示。为了让员工敢于做事,王永在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做成了,成绩全归下属,做不成他也给予包容。有位高管曾回忆说:“当年我们做等离子电视,后来被LED电视取代,损失了80亿元,总座一句话也没有说。你想,这样的情况在其他公司会怎样?”如果仅是随和,那就不过是一个听话的下属而已,王永在的过人之处在于,既会做人,又会做事。

  王永庆当年曾投资5000万元,在台湾圈下大片土地,办起养牛场,并在岛内开了不少牛排馆。但牛排馆始终不温不火,赔了不少钱。王永在就找到哥哥说,这么好的地方养牛太可惜了,让我开个高尔夫球场吧。后来这里成为台北最大的高尔夫球场,达官显贵云集。

  90年代初,王永庆有意在大陆设厂,并拟定了总投资70亿美元的“海沧计划”。但这一宏大的设计遭到台湾当局反对,并威胁将停止台塑等公司的上市资格。性格刚强的王永庆据理力争不成,一气之下远走美国。留在台湾处理危机的就是王永在。他通过各种渠道发声,与一些官员沟通,避免了台塑陷入风暴之中。

  在六轻项目实施过程中,王永庆一直在美国,真正在一线指挥的也是王永在。他每天4点从台北出发,7点左右到达工地,与高管开会,现场解决问题。在4年多的时间里,他在台北与云林之间的里程,可以绕台湾260多圈。

  继承难题与遗产大战

  2008年,一代传奇王永庆在美国新泽西州去世,享年92岁。在他身后留下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2002年时,王永庆就退出了日常管理,由弟弟王永在主持大局。2006年,两兄弟退出日常管理后,台塑由七人小组共管,总裁由弟弟王永在的长子王文渊担任。

  其实,王永庆最初选定的人是自己的长子王文洋。王文洋出生于1951年,13岁时留学英国,17岁进考入英国伦敦大学,24岁就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可谓才华横溢,年少有为。毕业后,他先到美国参与台塑化工厂建设,后来回到台湾,在南亚从基层做起。1993年,他在台大商学院任兼职教授,结识了好友邱毅的学生吕安妮。吕安妮长相俊美,身材苗条,而王文洋不仅是首富长子,而且风度翩翩,两人各有好感,很快坠入爱河。此时的王文洋早已有家室,妻子陈静文深得王永庆喜爱。王、吕二人的地下情1995年被媒体曝光。一时掀起轩然大波。台塑股票也一路大跌。恨铁不成钢的王永庆一边安抚外界,一边要求王文洋马上离开吕安妮,但王文洋却不听,甚至顶撞王永庆:“你自己不也是三妻四妾”?父子就此闹翻。王永庆随即将王文洋停薪停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