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透视中国富豪-24位当今知名企业家的发家史和家庭纠葛

第十九章 刘永行、刘永好家族:四兄弟齐头并进身价2500亿40年常青被誉为中国“最牛”

  

  在中国如过江之鲫的富豪群体中,哪个家族最值得尊敬?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想要配得上尊敬这个字眼,至少有几个基本特点:时间够长,企业够大,名声够好。

  从这三个标准看,刘永行刘永好四兄弟无疑是中国经济起飞以来,最牛的家族:

  1999年,胡润第一次排中国富豪榜,刘家四兄弟就在榜上,此后从来没有缺席过,创造的中国各种第一,不计其数。

  兄弟四人中,两个当过中国首富。目前拥有的财富,粗估2500亿元以上,企业数百家。

  一起创业,和平分家,始终低调淡定,少有负面消息,更没有绯闻。

  改革开放40多年,繁花开了又落,首富变幻不定,而刘氏四兄弟,依然常青。

  父母

  出生于1914年的四川青年刘大镛,命运多舛。祖上曾是名门望族,但到他祖父时,已经家道中落。父亲把他送到一个私塾,为富家子弟当伴读。借着这个机会,刘大镛发愤读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邻县的璧山公立中学就读。因为来自外县,不在学校免学费之列,他差点辍学。多亏校长看他成绩优异,允许他每天给学校扫地、摇铃等,算是勤工俭学。后来他又考取了重庆高等工业学校。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39年5月,60余架日机轰炸陪都重庆,近4000人被炸死。面对日本人的暴行,刘大镛拍案而起。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中,并秘密加入共产党。组织上安排他打入国民党内部,与他单线联系的是重庆地下党委书记邱晓平。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革命者随时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1941年,邱晓平不幸牺牲,刘大镛就像电影《潜伏》中的余则成曾遭遇的那样,失去了和组织的联系,身份也难以确认。无奈之下,他加入了民盟,继续斗争。

  郑康致比刘大镛小几岁,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兄妹8个。生活的困顿并没有让这个女孩沉沦,年龄稍大后,生性要强的她奔赴广东,考入黄埔军校,成为第四期战地女护士班的学员。北伐战争开始后,郑康致作为护士也随军北上。后来她到了重庆,一边参加抗日运动,一边在学校教书。

  就在战火纷飞中,两个青年人相爱了。1945年12月8日,四川青年刘大镛和郑康致的第一个孩子出生,起名刘永言。此后的几年,他们又相继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四个儿子的名字很容易记:永言、永行、永美、永好。连起来读是言行美好。建国后,刘大镛曾先后担任过新津县法院院长、农业局长,郑康致则一直在新津县平冈小学做教师。

  虽然都是公职,但当时是实行的供给制,刘大镛夫妻俩根本养活不了自己的孩子。在孩子们的记忆中,生活总是与苦和饥饿相伴。无奈之下,老二刘永行两三岁时,被送给一个布商。但不幸的是,刘永行从高凳子上掉了下来,摔断了腿。布商不愿养活他,将其送了回来。老三刘永美出生后,被过继给新津县的农会主席陈耀云,改名陈育新。陈家不但对刘永美非常喜欢,还时常接济刘家。

  后来,成为首富的刘永好回忆起自己幼时的生活,说自己特别向往共产主义,因为母亲说到了那时候,每周能吃上一次回锅肉,两天吃一次麻婆豆腐。他还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从来没有穿过鞋,一直打赤脚。文革中,他参加了红卫兵,为了到北京去见毛主席,他平生才第一穿上了一双解放鞋。可是就在拥挤的游行队伍中,后面的人踩了一下他的脚后跟,鞋子“次啦”一声裂开了。没办法,他找到一个医务室,求医生给了自己一些绷带,将鞋子绑在脚上,就这样,光荣而自豪地接受了检阅。

  兴奋的少年刘永好不知道,他的父母将在这次运动中,将经历一场浩劫。因年轻时历史复杂,刘大镛被打成特务、叛徒,批斗是家常便饭。有段时间,刘永好每天走几十里的山路,去给在山上放牛的父亲送饭。母亲也受到连累,经常凌晨被“小将们”叫走,晚上一身伤痕地回来。一家人在苦海中挣扎求生。

  卢梭曾说:“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则是生发壮志的泥土。”就是在这样的困苦中,刘大镛总是教育孩子们,少埋怨,多努力。他说:“我们无法很快改变这个社会,但社会会慢慢进步的。如果你抱怨社会、反对社会,必然自暴自弃。我们能做的就是充实自己,等待时机。”

  创业

  刘大镛等待的时机终究还是来了。1976年,整个中国都感受到了风向的转变。刘家四个男孩的命运开始迎来转折。

  老大刘永言1964年进入成都电机厂当工人,后来因为爱钻研技术,踏实能干,被选送到成都科技大学深造,毕业后,又回到成都电机厂,成了厂里的技术大拿。

  老二刘永行一直在新津县无线电厂当修理工。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刘永行欣喜若狂,虽然只复习了两个月,聪明好学的他仍然获得了全县理科第一名。受家庭出身的影响,他没能进自己心仪的北京大学,被成都师范专科学校录取。

  老三陈育新一直在乡下务农。大哥二哥相继进了大学让他的心情再难平静,虽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依然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1978年,他考进了四川农学院。

  老四刘永好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中,当了四年多的知青。1973年,他被选送到四川德阳机器制造学校上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当孩子们像一棵棵小树苗一样努力生长时,刘大镛却走完了坎坷的一生。1979年,他因病带着诸多遗憾离世,但他绝不会想到,一部**迭起、精彩纷呈的大戏即将上演,而主角就是他的四个儿子。

  创业

  1983年2月,大家都在喜气洋洋地忙着过年,而在新津县一间茅草屋里,刘家四个年轻的男人围在方桌前,眉头紧缩。一场决定整个家庭命运的会议正在召开。四个人作出了一个让当时整个新津县城人都吃惊的决定:脱掉公服,回乡创业。

  当时,四兄弟三个大学生,一个中专生,正捧着让人羡慕的“铁饭碗”:老大在成都906厂计算机所、老二在新津县教育局、老三在新津县农业局、老四在四川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而今他们却要回到自己曾拼命挣脱的土地上,所有的人都摇头。母亲郑康致也不理解,她质问老三:“当了10多年农民,你还没当够吗?”

  家庭会继续开,对政策的担心,对失败的恐惧让他们难下决心。会开了三天三夜,四兄弟心中那团火焰越燃越烈。老三陈育新最坚决:“我本来就当了12年农民,如果失败,家里还有自留地,也饿不死!”就这样,兄弟们下定决心,老三先下来,其他的三兄弟陆续跟进。

  此时中华大地上处处涌动着青春的躁动。在安徽芜湖,40多岁的文盲年广久靠炒瓜子,已经有了100多员工,赚的钱据说已经达到让人目瞪口呆的100万;浙江萧山的鲁冠球,将自己的万向节厂干得红红火火;天津大邱庄的禹作敏偷偷办起冷轧钢厂,正源源不断地为这个穷村带来钞票。

  创业干什么?四兄弟最初选的方向是做电器。因为除了老三之外,其他三兄弟都懂机械和电子。老大刘永言从小对电子就兴趣深厚,开发的软件一度卖到全国。老二刘永行没进大学前,就整天摆弄电器。

  四兄弟先做出了一个音响,质量不错,还比照美国最大的家电企业GE,起了一个名字——“新异”。生产队同意和他们一起干,但到了公社,书记一句话就把他们赶走了:“你们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此时虽然政策松动,但浙江的“八大王”事件的阴云尚未散尽,小企业主人人自危。

  没办法,他们决定从农村起步。按照陈育新的建议,大家一致同意搞一个良种鸡养殖场。四兄弟盘算,这个项目投入不大,陈育新又懂技术,父亲刘大镛还曾是县里第一任农业局局长,有些朋友说不定能帮点忙。

  有了项目,钱从哪里来?他们原想从银行贷款,可是到了银行,人家根本不搭理他们这些“个体户”。这时,母亲站了出来。虽然不理解他们的决定,但当他们真的决心去做时,她毫不犹豫地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拿了出来。大哥刘永言将自己电子表卖掉,二哥刘永行卖了自行车(因为腿脚不利索,他一直靠它代步),老三将家里能用的东西都拿到了场里,四弟刘永好妻子李霞有块手表,也卖掉了,就这样一家人凑了1000块钱。当年10月,用老三名字命名的育新良种场就算开张了。

  良种场的模式很简单:收种蛋,孵小鸡。为了收到优质的种蛋兄弟们四处转悠寻找。有一次,刘永好转了一整天,好不容易收了200多个种蛋。回来的路上天已经黑透了,走到一个田坎,一只大狗突然窜了出来,咬了他的脚后跟一口。自行车倒了,种蛋洒了一地。他顾不得看自己的腿,挨个看种蛋,发现只剩下两个好的。刘永好又气又急,拎起身边泥块朝着大狗追去,看着狗越跑远,他气喘吁吁地回来,蹲在满地的破鸡蛋里,痛哭失声。

  然而,与这只可恶的大狗相比,接下来的风波差点让他们倾家**产。

  1984年开春,良种场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一个大订单“砸”到四兄弟头上:附近村的村民尹志国要买2万只小鸡,并带来了1000元的信用社汇票。四兄弟立即行动起来,他们请村里作担保,从银行贷了些款,到各处收种蛋,还从当地农民手中赊欠了不少。育种场也加班加点干。但让他们奇怪的是,尹志国拉走了第一批的2000只小鸡后,竟再也不见踪影。心里发慌的四兄弟派老四到信用社一查,发现那张汇票竟然是假的。刘永好顾不得回家,直接去找尹志国,但眼前的一幕让他的心凉了半截:房子被烧的只剩下墙,到处是被烧焦的小鸡。原来,尹志国拉小鸡回来的路上,赶上下雨,小鸡被闷死大半,回来后家里又起了火,剩下的小鸡也全到烧死了。自知闯下大祸的尹志国已经逃走。看着跪在地上尹志国的老婆,刘永好长叹一声,他知道,眼前的难关只能靠四兄弟自己了。

  回到良种场,三兄弟一听都懵了。已经快要孵出来的18000只小鸡怎么办?不可能有人一下子买走,自己也不可能全都养着。四个人围坐在一起,谁也没有说话,气氛压抑的让人喘不过气来。不知是谁说了一句,不行我们一起跳江吧,一了百了,再不行,我们带着老娘逃走,到新疆去。还是老大刘永言下了最后的决心,他说:“出了事,躲是躲不过的,农民的钱也不能欠,剩下的鸡苗咱们自己卖。”

  他们连夜砍毛竹、编箩筐,第二天凌晨,每人挑着几筐小鸡,四处叫卖。四兄弟本来都是大学生、国家干部,如今走街串巷,不免引来周围人的指指点点。但他们真的顾不了那么多了。成都、双流、邛崃,那里有集他们就去那儿,没白没黑的忙活。为了能在农贸市场上抢了摊位,刘永好能和一些摊贩磨一整天。刘永行从单位请了假,拖着一条伤腿,在成都大街小巷叫卖,晚上累了,就在小旅馆里凑合一宿。

  一个多月后,小鸡终于卖完了。受尽折磨的四兄弟算了一下账,除掉还银行和农民的钱,每人能分180元。但这钱挣的太苦了。就在那段时间,刘永行的腿旧伤复发,还留下了幻听的毛病:耳边总是有小鸡在唧唧喳喳。

  育种场暂时安静了下来,但这种安静并没有持续多久。刘永言到北京出差时,听到了一个消息,鹌鹑蛋的营养价值高,售价是鸡蛋的好几倍,被人称为会下金蛋的鸟。回来后他就撺掇兄弟们改养鹌鹑,自己还跑到外地弄回50只鹌鹑和200个种蛋,孵化出小鹌鹑后分给其他兄弟试养。

  试养的结果让兄弟们很头痛,50只大鹌鹑越喂越少,新孵出的小鹌鹑也一个个死去。哥几个心急如焚,天天泡在鸡舍里,琢磨怎样提高成活率,用什么饲料喂能增加产蛋量。他们原有的知识派上了用场,渐渐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环境的养殖技术,鹌鹑的成活率和产蛋量越来越高。

  一直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四兄弟,终于看到了洞口的微光。到1984年底,育种场孵化鹌鹑100多万只。在成都的东风农贸市场,四兄弟开了市场上最大的一家店,向全国各地发货。

  刘家兄弟的腰包一下子鼓了起来,名声也越来越大,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将自己的技术无偿教给当地老百姓,带动起一股养鹌鹑的热潮。街头巷尾大家谈论的是鹌鹑,马路上往来的车辆拉的是鹌鹑,不知名的新津县一下子成了全国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看到了商机的刘氏兄弟,开始生产鹌鹑饲料,生意火得一塌糊涂。每天来拉饲料的车排起长龙,因为争抢饲料,工厂的大门被挤坏了好几次。

  此时,他们的财富已经由1000元,变成了1000万元。刘氏兄弟的成功、新津县的巨变吸引了媒体和政府的目光。他们成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典型,省市官员一个接一个的到育新良种场调研、视察。1986年11月,良种场里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一路上的繁荣景象、场外排成长龙的车队都让他振奋,他欣然为刘氏兄弟题字:“中国经济的振兴寄希望于社会主义企业家”。

  激动不已的四兄弟知道,冬天渐远,又一个春天即将到来。他们从宋老的题词中选了两个字作为企业的新名字:希望。

  转型

  1986年一开春,刘永好来到广州。他此行的目的很简单,去看看一家叫正大的饲料厂。工厂里来来往往的拉货车,农民的欢迎让他大吃一惊。考察回来和三个哥哥一说,大家都兴奋起来:猪饲料的市场可比鹌鹑大多了。此时的中国人,对凭票买肉仍记忆犹新。国家一直鼓励各地增加养殖量,让老百姓能敞开买肉吃。四川养猪既有传统,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