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看过大千世界,就不要说世界不够美好。在这一节,我用“鸡汤”来讲述一个赚钱的逻辑。
我在做直播的时候,连线过很多人,他们上来就说特别迷茫,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感觉世界现在一团糟,到处都看不到希望。这时候我就会问他:你去过法国吗?你去看过凯旋门吗?你去过土耳其吗?他说没去过。我说那你哪儿都没去过,你为什么就觉得看不到希望了呢?你不去大范围地感受一下世界,如何能听到这个世界的心跳,又如何能找到自己的安全感呢?
很多人说我这是“高谈阔论”,不懂民间疾苦,所有迷茫的人是因为没有钱才看不到希望,没有钱的人,他还能去哪儿呢?他是被困住的。这其实是个悖论。我且不说花很少的钱去周游世界的各种方法,关于这个,你随手翻翻任何一个多媒体平台,就可以找到大量的攻略,还有不少人开发出“挑战以×(很少的钱)元钱旅游”的内容主题。我要说的是,很多人之所以没有钱,被困在某个地方,是因为自身视野狭窄、思维不开阔。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感到迷茫的人,大多数都太执着于自我的天地,闷头想自己的事,不管天地宽窄,也没有意愿去感受大千世界。所以,我才会经常跟小伙伴们说:趁着年轻,一定要拿出一些钱来消费,到世界各地去转转,感受生活,打开视野,那时候再规划人生、做投资,心态都是不一样的。
有一个宝妈,厌倦了自己平凡而无望的生活,于是带着孩子四处旅行。她其实家底很薄,可供旅行的钱很少。那时候正是自媒体开始蓬勃发展的阶段,她一开始是在博客上写旅行日记,后来又开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很快就收获了大量的粉丝。有了流量之后,她也有了收入,她用这些钱去更多的地方,见识更多的人,写下了更为令人感动的内容。她的生活因此而出现了正向循环。消费,反而给了她赚钱的动能。
这样的故事,在最近几年可能每个人身边都有,在多媒体平台上也能经常看到。一个在生活中毫不起眼的人,某天展开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归来后就变成了更成熟的人。
在现在的中国,交通便利,互联网普及,多媒体给了更多阶层的人展示自我的机会,也让所有人都有了看向世界的渠道,有了走向世界的机会和方式。所以,困住人的从来不是环境,而是那颗执着于自我的心。迷茫的人要想改变,就必须打开自己,走向世界。
如果你实在没能力走向世界,你也要尝试着看向世界,在互联网上看。看看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又是怎么讨生活的。要知道,各种内容平台教人生存、帮人提升的教程层出不穷,互联网都是走量的,因此,价格相对传统时代非常低,有些甚至是免费的。只要你想,你就有无限的可能。只要你热情学习、善于行动,那你只会有无穷的干劲,哪里会有时间去迷茫?
我一直认为,年轻人不要怕消费,尤其是开阔视野的消费,这种消费不是消耗,它可以被叫作投资。比如我前面讲的向上社交,这节讲的向外看世界,表面上是支出,实际上却是一个少出多进的流程,就像俗语里说的一样: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蚯蚓钩鲤鱼——以小换大。
另外,我接触过很多人,我感触最深的是,那些迷茫的人,不但体会不了远方的诗意,就连身边的美好也容易忽视。而对于优秀的投资者,就连生活中的微末细节也能成为其投资的依据。
彼得·林奇是世界上著名的投资大师,他就曾经因为夫人的一双丝袜做过一次成功的投资。夫妻俩有一次聊天,夫人提到自己穿的丝袜品牌非常好,不抽丝,而且好买。她周围的很多好友都会买这个牌子,她也常推荐别人买这个牌子。彼得·林奇就开始研究这个生产丝袜的公司的各项数据,还到市场上去看行销渠道,听消费者的反映,一切都符合夫人的说法,于是果断买了这个公司的股票,后来这只股票果然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如果没有看遍各种企业的视角,彼得·林奇也很难从一双袜子上找到投资的思路,这就是走出去时万千世界,归来后世界万千。
不管是做人生规划,还是做投资,走出去永远没有错,只要打开了视野,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时点,都可能会出现给你灵感的事物,出现让你转变的契机。更重要的是,它会让你产生生活的热情,让你永远不会受困于环境,也没有时间迷茫,让你的未来拥有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