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中国企业一直盼望走出去,以便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站稳脚跟。无论是在成本优势、技术研发、管理提升上,还是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上,中国企业一直都在不断地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这个大背景下,不少人站出来表示,中国企业需要积极走出去,而中国企业家更应该走出去,更应该积极提升自我,努力变成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跨国公司的领袖。
段永平就持这样的看法,作为国内知名的企业家,他虽然40岁就宣布退休,并且成为美籍华人,但是他对中国市场、中国企业以及中国企业家的关注从未减少。同为企业家的他,认为中国的企业中不乏有天赋的人,也不乏一些拥有强大能力和技术的人才,不少企业无论是在资源和资金上都占有优势,但一个现实问题是,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整体上还不高,很多企业可以将生产和经营做得很好,但是管理上却相对滞后,而这种滞后反过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当然和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文化、制度、体系起步较晚有关,同时也和企业家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意识薄弱有关,企业家管理能力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整个企业的管理水平。
段永平同样看到了自身存在的管理水平问题,他曾非常客观地谈论了中国企业家的管理素养,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中国企业家大多属于半路出家,没有经过企业管理的基础训练,我们的基础素质是勤奋、努力。在企业规模不大的时候,这些已经够用了。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对管理者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我攻读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MBA(工商管理硕士),其实是为本企业管理层进行再培训开了一个头。其实这对于不断发展进步的企业来说,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只不过现在老板级的人中参加再培训的少。与国外大企业相比,我们的企业家在层次上的差别非常大。人家是职业选手,我们是业余选手。正因为没有受过基本的训练,所以我们的企业经常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对职业选手来说,是不可能一再出现的。我觉得,整个中国的企业家目前都是业余选手。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不得不面临与职业选手的对抗赛。企业家不可能永远保持业余水平,你不出去人家还要进来。所以不断学习是对企业家的基本要求。”
在这里,段永平谈到了两点:第一,中国企业家缺乏管理基础,需要学习;第二,自己为什么要前往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读MBA。1999—2000年,段永平前往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攻读MBA。许多人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你都已经那样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去学习呢?要知道当时的步步高已经是一家有很高知名度的企业,在很多领域内都是行业第一。段永平虽然并不为大众熟悉,但是对业内人士来说,段永平就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就是一个行业内的领军人物。
想要了解他为什么要去深造,可以先看看他此前接受的一次采访,某一次,一个主持人问段永平“感觉自己最缺乏什么”,段永平脱口而出:“知识。”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之后,段永平慢慢感觉到自己越来越缺乏相关的管理知识。当时的步步高经过高速发展和扩张,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短期内想要实现突破,除了拓展更好的业务之外,就需要从管理上入手,通过管理上的优化来提升效率。在2000年左右,步步高划分出来的三家公司的员工人数已经过万,如何管理这么多人将会成为一个很大的考验,他必须想办法提升自己以及内部的管理水平。所以段永平认为包括自己在内的中国企业家都应该重点学习管理知识,了解和吸收更多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理念,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优化内部的管理机制。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就兴起了学习管理知识、引进管理制度的热潮,很多知名的公司积极向西方企业取经,日本和美国的企业,更是成为国内管理体制最佳的模仿目标。但实践表明,很多企业家在引入外国的管理制度之后,反而变得不会管理企业了,内部的混乱和低效问题仍无法得到解决,有些企业还出现了不少新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混乱的局面呢?原因主要是企业家生搬硬套相关的制度,根本没有想过这些制度是否适合自己的企业,是否需要进行变通,他们所谓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复制和模仿的层面,画虎不成反类犬。对此,段永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学习,都必须保持一些基本的原则。
首先,在学习中融入自己的理解。
很多人选择向行业内的精英、榜样或者知名人士学习,甚至认为学习就是为了成为像对方那样的人。段永平却认为:“学习某个人并不是成为某个人,因为谁也不可能成为别人。我觉得其实也没有谁比谁更值得学习的说法,因为每个人从别人那里学到的应该是能够提高自己的东西。所谓学习并不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式的学习,那样的学法只能让自己在原来的圈子里打转转。”
在他看来,学习和模仿他人,最终的目的是通过知识的汲取和整合,与自己的经验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知识体系。至于如何学习,段永平坦言自己也不太清楚,一切都离不开悟性和理解能力,就像自己学习巴菲特的理念一样,如果没有融入自己的理解,单纯地复制巴菲特,那么最终可能会遭遇很大的问题,把手头的投资搞砸。
其次,保持开放的心态。
很多时候,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呈封闭状态,无论是看书,还是进行分析,都是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私人空间或者封闭在一种状态中,只注重自己的想法,这样就会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将自己封闭在某一个思维层次上。段永平认为学习者一定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触不同的信息、不同的管理知识,要主动走出去,拓展自己的视野。读书虽然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式,但绝对不是唯一的,走出自己的私人空间,更多地接触社会,也是一种学习,比如与人(尤其是圈子以外的人)进行交谈,或者参加社交活动,尽可能开放自己的生活圈,这样才能更好地走出思维的局限,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并形成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三,不要纠结于是否成功。
许多企业家之所以排斥向他人学习管理知识,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他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是本领域内的成功者,不需要继续学习,因此常常轻易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但实际上,真正优秀的企业家会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尽可能构建起更加健全的知识体系。在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内,有很多学员是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他们和段永平一样,希望在管理上更进一步。
其实,有关提升管理能力的话题,段永平很早就在步步高公司内部强调过了,前往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不过是计划之内的一次行动,显示出他的高瞻远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