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专家采用现代刑侦和法医学手段,历时五年研究检验得出的结果。这个结果是有科学依据的,媒体称其“百年疑案终获破解”。
但是,我心中的疑团依然存在:既然光绪死于急性砒霜中毒,那他为何在一年之前就已病入膏肓呢?他自幼体弱多病,逝世一年前就已病入膏肓,逝世半年前曾诏令各地名医为他治病,这可都是事实啊。难道这和他的死没有一点儿关系吗?
也许,他长期生病,乃至逝世前一年就已病入膏肓的结果,同他急性砒霜中毒的结果没有关系。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要一是一、二是二地说清楚。
这两者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呢?还有,毒杀光绪皇帝的凶手是谁?我想,关于这一切,仍然需要探索和研究。
无论怎样,光绪已经死了。他生得窝囊,死得迷茫。他这辈子就没过上一天好日子,傀儡一生、憋屈一生、耻辱一生、苦闷一生……他死了,也算是解脱了,早死早托生。
阻杀袁世凯
光绪和慈禧死后,载沣大权独揽。载沣时年25岁,是个典型的80后,他年轻气盛,任意妄为,排汉情绪强烈,言辞行为激烈,做事不计后果,毫无时代责任感与紧迫感,是垮掉的一代人的代表。
由于排汉情绪强烈,载沣趁机大肆集权,排挤汉臣。但他对张之洞还是很敬重的,常以顾命重臣相待。光绪和慈禧死后一个月,他还给张之洞加封太子太保衔。而对于袁世凯,他则是杀之而后快。
袁世凯和皇族亲贵素有怨仇。起因就是他十年出卖光绪,告密慈禧,从而导致光绪被囚禁到死。光绪皇帝恨透了袁世凯,帝党以及皇族亲贵们也对袁世凯恨之入骨。这也是袁世凯入军机前顾虑重重的原因,而在军机处,他和另外一位军机大臣铁良也是死敌。
当年,他提出“裁撤军机处,设立内阁”时,遭到了铁良的强烈反对,铁良提出新设陆军部统管全国军队,借此削弱袁世凯的势力,袁世凯和他针锋相对地干了起来,两人闹得不可开交,差点火并。
当时,闹这事的人特别多,比如前面提到的瞿鸿禨,他也和袁世凯闹。最后,还是慈禧出面摆平了这事,慈禧决定不撤军机处,不设内阁,但增设陆军部,并令铁良为陆军部尚书。
铁良上任后,掌握了中央军权。袁世凯是极不愿意把军权交给他的,但他编练的北洋六镇新军,已成了他的私家军队,这对朝廷和皇族亲贵构成了严重威胁。当时就有一些御史上疏参劾他,他担心自己惨遭不测,于是主动将北洋军一、三、五、六各镇交给铁良统管。
入参军机后,袁世凯和载沣、铁良等皇族亲贵的关系一直都很紧张,袁世凯担心自己的前景,特别是光绪和慈禧死后,他更是有一种岌岌可危之感。而且,朝野盛传是他毒杀了光绪皇帝。他听说,光绪皇帝临死前,曾留下遗言:“时机一到,立斩袁世凯!”他还听说,载沣口口声声要为哥哥报仇雪恨,杀他而后快。
林林总总,都让袁世凯胆战心惊,但他也抱有一丝侥幸。原来,慈禧临终前安排载沣监国、溥仪继位时,曾征求过他的意见,他极力赞成慈禧的安排。他这么做,其实是想讨好载沣,好让载沣念及他的拥戴之功,从而消除以往的仇恨,继而落个善终,可载沣一点也不领情,他是铁了心要杀袁世凯。
因为在载沣等人看来,袁世凯权高盖主,势力庞大,慈禧在世时,还能制得住他。现在慈禧死了,就没有人能制得住他了。没人制得住他,他岂不要反天了?所以,袁世凯必须杀!
慈禧死后不久,载沣就着手杀袁世凯。他很快找到了一个杀袁世凯的理由:袁世凯背着朝廷和美国谈判互派公使。袁世凯这么做,就是欲谋不轨、欺君犯上、目无领导,他该杀该剐!载沣作出决定后,铁良等皇族亲贵纷纷力挺,鼓掌造势。
但在关键时刻,载沣还是犹豫了一下。毕竟,袁世凯势力太大,他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征求奕劻和张之洞的意见。
奕劻和袁世凯是死党,他当然表示反对。张之洞则语重心长、忧心忡忡地说:“太后和皇帝刚刚去世,小皇帝刚刚登基,朝廷就开始诛杀大臣,绝非国家之福。杀一个袁世凯倒是小事,失天下臣民之心可是大事啊。”载沣听后,权衡了许久,最终选择了放弃。
这年腊月十一日,裁沣以袁世凯患足疾,腿脚不灵便,不能胜任本职工作为由,将他开缺回籍!
袁世凯就这样躲过了一劫。这多亏了张之洞。事实上,当袁世凯得知载沣要杀他的消息后,连夜派人向张之洞求救,张之洞也是连夜阻止载沣杀他的。也就是在这天夜里,载沣决定将袁世凯开缺回籍,而袁世凯也就在这天夜里离开京城,回到河南老家。
袁世凯在河南老家蛰伏了两年。两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朝廷重新起用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统领北洋新军,镇压革命党。但袁世凯一面镇压革命,一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
民国元年(1912年),经南北议和,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民国五年(1916年),袁世凯窃国称帝,改元洪宪。但在各路军阀的讨伐下,他郁愤而死!
张之洞永远也想不到袁世凯后来会闹这么大动静。如果能想到,他也许很后悔自己当年不该阻杀袁世凯。而当年,他阻杀袁世凯真的是出自公心。因为在汉族军机大臣中,王文韶已经死了,林绍年也被奕劻踢走了,朝廷要是再把袁世凯杀了,那剩下的汉族军机大臣只有他和姐夫鹿传霖了。汉臣力量如此薄弱,那朝廷就更进一步完蛋了。
再说,姐夫年事已高且碌碌无为,跟他在一起搭班子也怪没意思的。不过,郎舅俩同为军机大臣这事倒是挺新鲜的。袁世凯走后,汉族军机大臣还真的只剩下张之洞和鹿传霖。
国运已尽
袁世凯被开缺回籍后,张之洞也走到了他生命最后的时刻。他本来是可以多活几天的,但载沣这个二杆子把他气得不行。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年底,陕甘总督升允(1858—1931年,多罗特氏,蒙古镶蓝旗人)因反对立宪而自请开缺。张之洞认为升允虽然言论不当,但在满蒙亲贵中,他还算得上是正直的官员,于是奏请朝廷不要将他开缺。然而奕劻和升允有矛盾,在他的怂恿下,载沣竟然同意了。张之洞非常郁闷,但后来又发生了一件更让他郁闷的事情。
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载沣自统皇宫禁卫军,自封大元帅,并令他的两个弟弟载涛和载洵分别充任禁卫军大臣和海军大臣。
载涛和载洵刚二十岁出头,乳臭未干,竟然置全国各派各族人民的反清排满情绪于不顾,而执掌军政大权,这简直是不要命!
张之洞担心极了,他和载沣据理力争,可载沣就是不听,他忧悲交加,气得肝病发作了,他肝痛得厉害!
五月,载沣又把张之洞气得够戗。原来,给事中高润生参劾津浦铁路总办道员李德顺和督办大臣吕海寰徇私舞弊,载沣闻奏后将这两人革职,并安排两个满臣接任。
张之洞入军机以来,致力于化解“满汉畛域”,维护满汉平等,可载沣一个劲地和他拧着干,他当然要劝阻:“你这么干,不利于社会舆论,必然会激起事变(舆情不属,必激变)!”
载沣却满不在乎地说:“我有兵在,怕啥呀?”
听了这话,张之洞的心凉透了!
这个毛孩子,狗屁不懂,又狗屁不通,人类社会都进入20世纪了,他却满脑子的暴君思想。把国家和朝廷交给这样一个暴徒,岂不彻底完蛋?
退出之后,张之洞独怆然而悲叹:“不经意间,我听到了一句亡国之言(不意闻亡国之言)!看来,这个国家,这个朝廷真的就要完蛋了,而我也可能会跟着玩儿完……”
说到这里,张之洞悲愤满怀,一口鲜血也倾泻而出……他的肝病又发作了,肝脏又痛了,他痛得非常厉害!
张之洞的身体一直都不好。同治九年(1870年),他挂职湖北学政期满时,就“白发已可数”了。那一年,他才34岁。
光绪十年(1884年),他从山西巡抚任上赴京时,就在路途中病倒了。在山西操劳了两年,他竟然发须半白,虚弱不堪,那一年他才47岁。到了广东后,他染上了肝病,体质更加虚弱。在广东任职五年,他曾五次请病假,三次请开缺,可朝廷均未批准,只允许他在任上休病假。
到了湖北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可他太忙了,要干的事情太多了,根本顾不上休假。于是拖着病体拼命干事,一直干到现在。
他能够活到现在,确实很不容易,是个不折不扣的“张坚强”。因为肝病是顽固性疾病,至今都无法治愈,多少人因为肝病久治不愈而英年早逝,他却挺到了72岁,真是生命奇迹!但现在,他挺不下去了。
六月初四,他请休病假,从此一病不起。
八月十四日,他深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口授一份长长的遗折。在这份遗折中,他恳切地规劝朝廷:
当此国步维艰,外患日棘,民穷财尽,百废待兴,朝廷万宵旰忧勤,预备立宪,但能自强不息,终可转危为安。伏愿我皇上亲师典学,发愤日新……满汉视为一体,内外必须兼筹,理财以养民为本,恪守祖宗永不加赋之规……
可以看出,张之洞在临终之前依然放心不下“满汉畛域”。
八月十九日,他的病情稍稍缓和,于是奏请朝廷开缺他的一切职务,可朝廷没有批准。
八月二十一日,载沣带了二两人参,代表朝廷前去探望他。在病床前,载沣安慰他说:“老中堂,你就安心养病吧,别想着辞职的事了。中堂公忠体国,有名望,好好休养。”
张之洞喃喃地说:“公忠体国,所不敢当,廉正无私,不敢不勉。”
载沣听后,没有言语,而是默然地退了出去。
载沣走后,一个年过六旬的老者快步走过来问张之洞:“监国这是什么意思?”
问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张之洞的清流老友陈宝琛。原来,慈禧死了,陈宝琛终于熬出头了,这时已任礼学馆总裁。张之洞病重后,他一直守护着病床前,两人或者默默凝望,或者一起回忆那段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两年之后,陈宝琛成了溥仪的老师。尽管不咋地,但他还是赶上了帝师的末班车。
张之洞看了看这位被慈禧封杀了25年的老友,满怀失望地说:“国运尽矣!都到这个节骨眼上了,他还不能领悟我的意思(盖冀一悟而未能也)。”
名臣终结
八月二十一日亥时(21时至23时),张之洞怀着对这个世界无限的眷恋和失望,憾然地闭了上眼睛,享年72岁。张之洞死后,朝廷追赠“太保”,谥号“文襄”,入祀贤良祠,后世称他“张文襄公”。
朝廷本来是要给他“文正”或“文忠”这个谥号的,可他在遗折中称自己“不树党援,不殖生产”,这句话令载沣和皇族亲贵不愤不满,于是将他的谥号降为文襄。
官专场最后一个皇朝的最后一位名臣。他走了,中国名臣不再有,而他也成了中国绝版名臣。
这辈子,他穿越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个朝代,是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元老,见证、参与或主持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英法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等所有国家大事。这些大事串联起来,就是一部晚清的历史。张之洞见证、参与或主持了这些事情,说明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晚清史。
这辈子,他一直在升官,直至位极人臣。
这辈子,他一直没有被贬谪,甚至没有受过处分。徐致祥倒是狠狠地参过他,想整他的人也有不少,可结果都没咋地。也就是说,从他步入官场,到他生命终结,都是步步高升,步步为营,没有任何的闪失。
这绝对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这绝对是一个官场传奇。古往今来,没有哪个人能在人心险恶的官场这么混,特别是在动**不安的晚清。因此,张之洞在官场混得超级成功!
我们不能把他成功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慈禧对他的恩宠与倚重,慈禧对他是够意思,可慈禧恩宠和倚重的人多了去了,慈禧还搂过好多哥们儿睡觉呢,他张之洞能比吗?
别说那些哥们儿了,就连慈禧对满蒙亲贵的恩宠和倚重,他也比不了,可满蒙亲贵有谁比他成功?因此,在讨论张之洞成功之道时,我们应该聚焦于他的做官处事之道。
这是一个永远谈不完的话题。朋友们,继续……
无论怎样,他这辈子,丰功伟绩,无上荣光,位极人臣,但也无比遗憾。为了让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不再摇坠,他呕尽了最后一滴血,却没能拯救危局。清王朝就像长江之水一样,被后来的革命浪潮拍倒在沙滩上。
这对于一个致力于变革图强、力挽狂澜的朝廷柱石来说,是莫大的悲哀。
但是,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前,他无尽荣耀。死后,他却一无所有。他大搞洋务,经手的银子多达数以千万两,却未曾有一两落入他私人的腰包。他官居一品,可“故里未造一间房,未置一亩田”,且负债累累,死后“一家八十余口,几无以为生”。就连他的安葬费,也是由同僚好友和门生故吏集资而来。
我想,这也是他被史家评为晚清名臣的原因之一,而他也当之无愧是一代名臣。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张之洞编练的湖北新军,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孕育了这次革命。
如果在天有灵,他也许会很欣慰:还好,我没有赶上那个尴尬的历史时刻,我和我的人生都落了一个善终!
革命党胜利了,我们当然要为他们喝彩、鼓劲,因为他们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张之洞卫道失败了,拯救大清也泡汤了,但我们还是要向他致敬。因为他代表了一个阶级,他卫道是坚守,他拯救大清是责任,他有理由坚守责任。他坚守责任其实就是坚守气节,而气节是中国人特有的品质。尽管这样的气节带有强烈的阶级色彩,但其性质永远不会改变。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各族人民都在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一伟大的革命活动,却很少有人想起张之洞,想起这位不言革命的革命孕育者。既然他参与孕育了这场伟大的革命,那么我们也应该向他表达一份敬意和怀念。
宣统二年(1910年)春天,张之洞的遗体从北京运回他的老家河北南皮,同去世多年的石夫人、唐夫人和王夫人安葬在一起。
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他也该好好陪陪她们了。要是泉下有知的话,他肯定会高唱那首正在流行的《春天里》:
如果有一天
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
在这春天里
春天里
是的,张之洞,你真的被埋在了春天里,你如愿以偿了。
你应该感到幸运和欣慰,因为在那个极其动**的年月,悄然离去的人,能被埋在春天里,就是一种莫大的幸运和欣慰。
张之洞,你走好吧。
安息!附录
附录
一、参考书目及文献
(一)文献:
1《清史稿》,赵尔巽等,中华书局,1977年。
2《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
3《光绪朝东华录》,朱寿朋,中华书局,1958年。
4《清代人物传稿》,清史编委会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
5《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中国书店,1990年。
6《张文襄公年谱》,许同莘,商务印书馆,1946年。
7《张之洞全集》,苑书义等,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8《张文襄公电稿》,许同莘,1919年刊本。
9《张文襄公奏稿》,许同莘,1920年刊本。
10《张文襄公治鄂记》,张继煦,湖北通志馆,1947年。
11《张之洞遗事》,武汉文史资料研究会编,1986年。
12《新编张文襄公事略》,俞冰等,学苑出版社,2006年。
(二)论著:
1《张之洞评传》,冯天瑜等,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2《张之洞一生九大心智》,司马烈人,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3《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李细珠,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4《张之洞幕府》,黎仁凯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5《张之洞升迁之路》,吴剑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6《张之洞大传》,马东玉,团结出版社,2008年。
7《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
8《中法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
9《中日战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
10《戊戌变法史》,汤志均,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11《义和团运动》,陈旭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孙毓棠,科学出版社,1957年。
13《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宓如成,中华书局,1963年。
14《张之洞与近代中国教育》,黄新宪,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年。
15《近代中国教育史料》,陈青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16《曾国藩评传》,刘忆江,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
17《左宗棠评传》,孙占元,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李鸿章传》,梁启超,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三)论文:
1《试析张之洞在“东南互保”中的对外态度》,赵晓雷,《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5年03期。
2《张之洞与义和团运动》,《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黎仁凯,1986年03期。
3《张之洞与湖北工业化的起始》,袁为鹏,《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01期。
4《张之洞与〈时务报〉》,张力群,《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张之洞与广东“闱姓”》,皮志强,《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9期。
6《张之洞实业教育观之我见》,胡世刚,《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论张之洞梁启超交谊与交恶》黎仁凯,《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张之洞在庚子年的帝王梦——以宇都宫太郎的日记为线索》,孔祥吉,《学术月刊》,2005年08期。
9《评一代振奇人赵凤昌及其藏札》,孔祥吉 ,《学术研究》,2007年12期。
10《“清流” 张之洞》,王维江,《社会科学》,2008 年01期。
二、张之洞幕府主要幕僚表
(据不完全统计,张之洞幕僚先后共有630余人,此表仅列主要人物)姓名籍贯学历在幕时间职务官至备注巡抚山西期间入府的主要幕僚高崇基天津进士1882-1883清源局督办广西巡抚马丕瑶河南汝阳进士1882-1883清源局调度广东巡抚李秉衡辽宁庄河进士1882-1883清源局会办四川总督杨锐四川绵竹举人1883-1889文案秘书军机章京第一得意门生张彪山西榆次武进士1882-1907贴身侍卫湖北提督最倚重的武官王轩山西洪洞进士1882-1884令德堂主讲令德堂校长方志学家/诗人杨深秀山西闻喜进士1882-1884令德堂协讲刑部主事戊戌六君子之一杨笃山西乡宁举人1882-1884令德堂协讲令德堂协讲方志学家/书法家李先义1882-1889编练新军记名总兵吴元恺1882-1889编练新军副将总督两广期间入府的主要幕僚蔡锡勇福建龙溪同文馆1884-1897涉外/洋务总办铁政局总办开创中国速记法赵凤昌江苏武进失学1884-1893机要文案张府总文案一品夫人/民国产婆冯子材广西钦州行伍1884-1889帮办军务云南提督民族英雄刘永福广西钦州行伍1884-1889黑旗军将领广东总兵民族英雄唐景崧广西灌阳进士1884-1885统领景字军台湾巡抚梁敦彦广东顺德留美1884-1909翻译/文案外务部大臣幕府六君子之一辜鸿铭福建泉州博士1885-1907涉外/洋务北京大学教授最牛学历帝/清末怪杰梁鼎芬广东番禺进士1885-1907洋务教育总长溥仪老师首席幕僚/最倚重文官朱一新浙江义乌进士1885-1889广雅书院院长广雅书院院长王秉恩四川成都举人1885-1900办理洋务广东布政使藏书家/书法家续表
姓名籍贯学历在幕时间职务官至备注詹天佑广东南海学士1885-1888水陆学堂教习中华工程师
学会会长中国铁路之父凌兆熊广西定远1885-1907文案文案委员幕府六君子之一总督湖广及两江期间的主要幕僚汪康年浙江钱塘进士1890-1898两湖书院教习内阁中书中国近代报刊出版家徐建寅江苏无锡1890-1901钢药厂总办湖北营务总办著名科学家/在药厂炸死周锡恩湖北罗田进士1891-1893两湖书院教习浙江省副主考文抄公/报复参劾张之洞张曾畴江苏无锡贡生1892-1909机要文案候补知府书画家钱恂浙江归安1893-1901洋务文案各国公使外交家/钱三强伯父蒯光典安徽合肥进士1894-1898两湖书院监督京师督学局长思想家/书画家袁昶浙江桐庐进士1894扩建中江书院总理衙门大臣著名外交家/诗人郑孝胥福建侯官举人1894-1901学务处总办湖南布政使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林旭福建侯官举人1894-1895金陵筹防局军机章京戊戌六君子之一黄绍箕浙江瑞安进士1895-1907两湖书院监督湖北提学使熬夜聊天耗死黄绍弟浙江瑞安进士1895-1907经心书院监督湖北提学使黄体芳之子/黄绍箕之弟黎元洪湖北黄陂北洋水师1895-1907编练新军民国大总统两任大总统/三任副总统张謇江苏南通状元进士1895办理团练/纱厂全国水利局总裁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黄遵宪广东嘉兴举人1895-1898办上海强学会湖南按察使诗人/教育家/政治家郑观应广东香山1896-1907汉阳铁厂总办粤汉铁路总办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缪荃孙江苏江阴进士1895-1904编译局总编清史总纂藏书家/校勘家/教育家盛宣怀江苏武进县学生1896-1907承建铁厂铁路邮传部大臣政治家/企业家/慈善家章太炎浙江余杭1898办《正学报》民国南京
政府顾问革命家/思想家/
朴学大师沈曾植浙江嘉兴进士1898-1900两湖书院教习学部尚书学者/书画家/中国大儒陈衍福建侯官举人1898-1907官报局总编学部主事同光体诗派首领杨守敬湖北宜都举人1899-1907两湖书院教习礼部顾问历史地理学家/国学大师罗振玉江苏淮安秀才1900-1902农务局总理伪监察院长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胡钧湖北沔阳留日1901-1907师范学院堂长北京大学教授编《张文襄公年谱》吴禄贞湖北云梦留日1902-1904营务学务帮办山西巡抚资产阶级革命家许同莘安徽歙县留日1902-1909文案河北省政府主任编《张文襄公年谱》张继煦湖北枝江留日1906-1907师范学堂教员武昌师范
大学校长著《张文襄公治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