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熊十力学术文化随笔

书院开讲之际:论哲学、文学、历史之重要及师生亲善之必要

熊十力学术文化随笔 熊十力 14684 2024-10-22 05:04

  

  吾以主讲马[一浮]先生之约,承乏特设讲座,得与诸生相聚一堂,不胜欣幸。今开讲伊始,吾与诸生不能无一言。唯所欲言者,决非高远新奇之论,更不忍为空泛顺俗之词,只求切近于诸生日用工夫而已。朱子《伊川像赞》曰:“布帛之言,菽粟之味,知德者希,孰知其贵?”愿诸生勿忽视切近而不加察也。书院名称,虽仍往昔,然今之为此,既不隶属现行学制系统之内,亦决不沿袭前世遗规。论其性质,自是研究高深学术的团体。易言之,即扼重在哲学思想与文史等方面之研究。

  吾国年来谈教育者,多注重科学与技术,而轻视文哲。此实未免偏见。就学术与知识言,科学无论发展至若何程度,要是分观宇宙,而得到许多部分的知识。至于推显至隐,穷万物之本,澈万化之原,综贯散殊,而冥极大·全者,则非科学所能及。世有尊科学万能,而意哲学可废者,此亦肤浅之见耳。哲学毕竟是一切学问之归墟。评判一切知识,而复为一切知识之总汇。佛家所谓一切智智,吾可借其语以称哲学。若无哲学,则知不冥其极,理不究其至,学不由其统,奚其可哉?故就学术言,不容轻视哲学,此事甚明。次就吾人生活言。哲学者,所以研究宇宙人生根本问题,能启发吾人高深的理想。须知高深的理想,即是道德。从澈悟方面言之,则曰理想。从其冥契真理,在现实生活中而无所沦溺言之,则曰道德。阳明所谓“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亦此意也。吾人必真有哲学的陶养,(注意一“真”字。)有高远深微的理想,会万有而识其原,穷万变而得其则。极天下之至繁至杂,而不惮于求通也。极天下之至幽至玄,而不厌于研几也。极天下之至常至变,而不倦于审量也。智深以沉,思睿曰圣。不囿于肤浅。(学之蔽,真理之不明,皆由人自安于肤浅故也。肤浅者不能穷大,不能通微。其智力即浮薄,即生活力不充实。智短者,于真是真非,缺乏判断。生活力贫乏者,必徇欲而无以自持。则一切之恶,自此生矣。故人之恶,出于肤浅。易言之,即出于无真知。)不堕于卑近,(沉溺于现实生活中,从欲殉物而人理绝。卑近者如是。)以知养恬。(恬者,胸怀澹泊,无物为累。此必有真知,而后足以涵养此恬澹之德也。无知者,则盲以逐物。而胸次无旷远之致,是物化也。此与庄子以恬养知,义别。)其神凝而不乱。(恬故,精神凝聚而不散乱也。)故其生活力益充实而不自知。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者是也。哲学不是空想的学问,不是徒逞理论的学问,而是生活的学问。其为切要而不容轻视,何待论耶!又次就社会政治言,哲学者,非不切人事之学也。

  孔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孰有哲学而远于人事,可谓之学哉!人者,不能离社会而存,不能离政治而生。从来哲学家无不于社会政治,有其卓越的眼光,深远的理想。每一时代的大哲学家,其精神与思想,恒足以感发其同时与异世之群众,使之变动光明。此在中外史实,皆可征也。或谓:自科学脱离哲学以后,关于社会与政治方面的发见,亦是科学家所有事,何必归之哲学。此说似是而实非。哲学、科学,本息息相关,而要自各有其领域。如形而上学,则科学所不及过问是也。即在所研究之对象无所不同者,易言之,即无领域之异者,如对于社会政治诸问题。而哲学与科学于此,仍自各有其面目。夫综事察变,固科学所擅长也。哲学则不唯有综事察变之长,而常富于改造的理想。故科学的理论,恒是根据测验的。哲学的理论,往往出于其一种特别的眼光。哲学与科学相濡为用。不当于二者间,有入主出奴之见,更属显然。上来略说三义,可见哲学思想不容忽视。至于文学与历史诸学,在今日各大学属诸文科之范围,而为究心文化者所必探讨。

  今兹书院之设,本为研究哲学与文史诸学之机关。但研究的旨趣,自当以本国学术思想为基本,而尤贵吸收西洋学术思想,以为自己改造与发挥之资。主讲草定书院简章,以六艺为宗主。其于印度及西洋诸学,亦任学者自由参究。大通而不虞其睽,至约而必资于博,辨异而必归诸同,知类而必由其统。道之所以行,学之所以成,德之所由立也。诸生来学于此,可不勉乎?综前所说,则书院为何种研究机关,既已言之甚明,来学者当知所负之使命也。至书院地位,则相当于各大学研究院。而其不隶属于现行学制系统之内者,此有二意。一欲保存过去民间自由研学之风,二则鉴于现行学校制度之弊。(如师生关系之不良与学生身心陶养之缺乏,及分系与设立课目并所用教材之庞杂。其弊多端,难以详举。至于教育宗旨之不一,学风之未能养成,思想界之不能造成中心思想,尤为吾国现时严重问题。)颇欲依古准今,而为一种新制度之试验。书院虽袭用旧称,而其组织与规制,实非有所泥守于古。书院地位,虽准各大学研究院,而亦不必采用时制。总之,书院开创伊始,在主讲与吾等意思,亦不欲专凭理想以制定一切规章。唯欲随时酌度事宜,以为之制。如佛家制戒,初非任一己一时理想,以创立戒条,强人就范也。唯因群弟子聚处,而随其事实,因机立戒,久之乃成为有统系的条文。故其戒条,颇适群机,行之可久也。书院创制立法,亦当如是。今后教者(通指主讲与诸教职员)学者(肄业生及参学人)俱各留心于学业及事务各方面之得失利弊等情形,随时建议,毋或疏虞,庶几吾人理想之新制度,将有善美可期矣。外间于书院肇创之际,多不明了。或疑此制终不可行。主讲与吾等时存竞业,亦望诸生厚自爱,期有所树立。岂惟书院新制得以完成,不负创议与筹备诸公之盛心。而发扬学术,作育人才,保固吾国家民族,以化被全人类者,皆于是乎造端矣。

  诸生勉旃。昔人有言,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古者“文”字、“艺”字,并谓一切学术。如六籍,乃备明天道、治法、物理之书。而号曰六艺。又曰六艺之文是也。汉以后,始以词章名文艺。其意义始狭。非古也,今谓宜从古义。)今学校教育,但令学子讲习一切学术。易言之,即唯重知识技能而已。(知识技能一词,以下省称知能。)至于知能所从出,与知能所以善其用者,则存乎其人之器识。器识不具,则虽命之求知能,其知能终不得尽量发展。必有其器与识,而后知能日进,如本固而树叶茂也。抑必器识甚优,始能善用其知能,不至以知能为济私之具也。苟轻器识,而唯知能是务,欲学者尽其知能以效于世,此必不可得也。今之弊在是,奈何其不察耶?夫器识者何?能受而不匮之谓器,知本而不蔽之谓识。器识非二也。特分两方面以形容之耳。以受,则谓之器;以知,则谓之识也。器识之义,最为难言,今略明之。先难后获者,器也,识也。欲不劳而获者,非器也,无识也。可大受而不可小知者,器也,识也。可小知而不可大受者,非器也,无识也。毋欲速,毋见小利者,器也,识也。欲速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者,非器也,无识也。颜子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者,器也,识也。反是者,非器也,无识也。(虚己以容物,故犯而不校。此言君子宅心之广,蓄德之宏,乃就私德言,非就国家思想言也。或有误解此者,以谓国土受侵,不与敌校,便逾论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者,器也,识也。反是者,非器也,无识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者,器也,识也。(艺,谓一切知识技能之学。)亡其道德与仁,而唯艺之务者,非器也,无识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者,器也,识也。(此中文字,同上艺字解。)驰逞于文,而不务力行者,非器也,无识也。过则勿惮改,人告之以有过则喜,闻善言则拜者,器也,识也。文过遂非,拒谏而绝善道者,非器也,无识也。尊德性而道问学者,器也,识也。只知问学,而不务全其德性,则失其所以为人,非器也,无识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器也,识也。妒贤忌能,见恶人而不知自反,或攻人之恶,而不内省己之同其恶否,此为下流之归,非器也,无识也。人一己十,人十己百,人百己千,器也,识也。自暴自弃者,非器也,无识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器也,识也。甘于不知,而不肯困以求通,怠于行,而不务勉强以修业,非器也,无识也。任重道远,器也,识也。无所堪任,非器也,无识也。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器也,识也。独善而无以及物,非器也,无识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此有器识与无器识之辨也。夫器识有无,其征万端,不可胜穷也。然即前所述者一字一句,反而验之身心之间,日用之际,则将发见自己一无器识可言,而愧怍惶惧,自知不比于人类矣。昔王船山先生内省而惭曰,吾之一发,天所不覆,地所不载。。其忏悔而无以自容,至于若此之迫且切也。我辈堕落而不自知罪,岂非全无器识之故耶!夫器识,禀之自天,而充之于学。人不学,则虽有天禀,而习染害之。故夫人之无器识者,非本无也,直蔽于后起之污习耳。扩充器识,必资义理之学,涵养德性而始能。主讲以义理为宗,吾夙同符。诸生必真志乎此学,始有以充其器识。器识充而大,则一切知识技能,皆从德性发用。器识如模。知能如填彩。模不具,则彩不堪施。诸生顾可逐末而亡本乎?

  学者进德修业,莫要于亲师。师严而后道尊。师道立,则善人多。旧训不可易也。学校兴而师生义废。教授与诸生,精神不相通贯,意念不相融洽。其上下讲台,如途之人相遇而已。夫学者之于理道,非可从他受也,唯在自得之耳。其自得之者,亦非可持以授人,理道不是一件物事故也。然则为学者,何贵于有师耶?师之所益于弟子者,则本于其所自得者,而随机引发弟子,使之有以自得焉。弟子所赖于其师者,方其未至于自得,则必待师之有所引发焉。唯然。故师于弟子,必精神、意念相融通,而后有引发之可能。若夫神不相属,意不相注,则如两石相击,欲其引发智虑,而悟入理道,天下宁有是事耶?故弟子必亲师而后可为学。且人之所以为人也,亲生之,而师成之。成之之恩,与生均矣。在三之义,古有明训,而忍不相亲耶?虽然,语乎成,又当有辨,非寻常知识技能之相益,便足谓之成也。必其开我以至道,使吾得之而为人焉。不得,则吾弗成人也。有师如是,其成我之恩,均于生我矣。在三之义,正谓此也。其次,则如章实斋氏所云,专门名家之学,虽不足语至道,要亦有得于道之散殊。吾从而受其学,亦不敢不尊之亲之,而严其分,尽其情。(严其分者,己之于师,退居子弟行,不敢抗也。)否则于情未协,于义为悖也。自此而下,若传授课本,口耳之资益。学无与于专家,人未闻乎至道。但既为吾所从受课之师,有裨于闻见,则亦以长者事之,以先进礼之,不得漠然无情谊也。亲师之义,虽有差等,毕竟不失其亲爱。古之学者,未有不求师也。弟子之名位、年事,过于其师者,往往有之。而退然以下其师者,道之所在故也。学之不可无所就正放也。今之学者,耻于求师。不以其所未得为可耻,而耻其所不当耻,直无器识故耳。古之人,有的从师游,不必有得,而后乃自得。反以其道喻师,而自展其事师之诚者,释迦牟尼是也。鸠摩罗什于其戒师,亦尝行之也。有弟子先从师说,而后与之异者。后之所见诚异,非私心立异也。亚里士多德曰:“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有如是弟子,非师门之幸哉?亲师者,非私爱之谓也。然非有真知真见而轻背师说焉,则其罪不在小。学次于亲师而谈敬长。凡年辈长于我者,必以长者礼之。年辈长于我,而又有学行可尊者,吾礼敬之不尽其诚,又何忍乎?清末以来,学风激变。青年学子,习于嚣暴,而长幼失其序矣。有一老辈,平日与少年言议,皆非毁礼教者也。退而与人言,则又忿后生遇己之无礼。吾性偏狭,不欲轻接少年。偶遇之,勿多与言,亦无饰貌周旋之事。孤冷自持而已。夫所以敬长者,约有二义。少不凌长,后生不与先进抗,存厚道也。长者经验多于少年。少年勇于改造,而辨物析理,不必精审。使其无轻侮前辈之心习,则将依据前辈之经验,以为观摩考核之资者,必日益而不自知矣。西洋各国,皆有老教授居上庠。与吾国古时太学,尊礼老师之意适合。明季有一儒者,自言其少时遇长德,辄以兄事。中年以后,自知无礼。于其所称为兄者,今改称以先生,而自称晚生或后学焉。昔之视在等夷者,今知其德之可尊,学之可贵也。则不复等夷视之,而对之自名焉。此人可谓善补过矣。诸生来学于此,于亲师敬长,自宜留意,不可染时俗也。此亦培养器识之一端也。

  学者以穷理为事。然其胸怀,一向为名利声色种种惑染之所缠缚。其根株甚深细隐微,恒不自觉。本心全被障碍,如何而得穷理?(本心一词,原于孟子。宋明儒者亦言之。本字宜深玩,但非可徒以训诂为得其解也。必切体之于己,而认识其孰为吾本具之良知良能而不杂夫后起染污之习者。)穷理工夫,非深心不辨。真理虽昭著目前,而昏扰粗浮之心,终不得见。必智虑深沉冲湛,而后万理齐彰。深堪则神全。神全,故明无不烛,而天下之理得矣。又非大心不辨。大故不滞于一隅。观其散著,抑可以游其玄也。析其繁赜,抑可以会其通也。辨其粗显,抑可以穷其幽也。知其常行,抑可以尽其变也。见其烦琐,抑可以握其简也。故唯大心,可以穷理。狭碍之心,触途成滞。泥偏曲而不悟大全,堕支离而难言通理,习肤浅而不堪究实。明者所以致慨于横通也。(狭碍之心,非本心也,乃以染习为心故耳。)又非耐心不辨。人心恒为染习所乘。安于偷惰,而一切无所用心。惯于悠忽,而凡百都不经意。苹果堕地与壶水热则涨澎,古今人谁不习见之,却鲜能于此发见极大道理者,必待奈端瓦特而后能之。则以常人不耐深思故耳。夫事理无穷,要在随处体察。于其所未曾明了者,不惮强探力索。(四字吃紧)毋忽其所习闻习见而不加察也。毋略其所不及见、不及闻,而以为无复有物,无理可求也。毋狃于传说,必加评判。亦毋轻议旧闻,必多方考索。其果是耶,无可立异。其果非耶,自当废弃。毋病夫琐碎而不肯穷也。毋厌其艰阻而不肯究也。时时有一副耐心。真积力久,自然物格知至,而无疑于理之难穷矣。综前所说三心,曰耐,曰大,曰深,皆依本心而别为之名耳。耐之反为忽。(忽者,疏忽或忽略。)大之反为碍。(碍者,狭隘或滞碍。)深之反为浅。(浅者,浅陋或浮浅。)有一于此,皆不足与于穷理之事。其所以成乎忽与碍且浅者,则以无量惑染根株,盘结于中,而本心障蔽故也。学者必有克己工夫,(己者,谓一切惑染。亦云私欲或私意。)常令胸怀洒脱,神明炯然,则能耐,能大,能深,(耐字意义甚深,即健也。切宜深玩。)而可以穷理尽性矣。王阳明先生云:“学问须是识得头脑。”存心、养心、操心之学,于一切学问,实为头脑。今之学子,顾皆舍其心而不知求,岂不蔽哉!就学术言,华梵哲学与西洋科学,原自分途。东学(赅华梵哲学言)必待反求内证。舍此,无他术矣。科学纯恃客观的方法,又何消说得?(西洋哲学与其科学,大概同其路向,明儒所谓向外求理是也。西洋思想与东方接近者恐甚少。)学者识其类别,内外交修,庶几体用赅存,本末具备,东西可一炉而冶矣。昔朱子言学,以居敬穷理并言。穷尽事物之理,合用客观方法。居敬,即反求内证下手工夫也。(敬是工夫,亦即于此,识得内在的本体。)明代治朱学者,诟王学遗物理而不求。王学之徒,则又病朱学支离破碎。近世中西之争,亦复类是。曷若同于大通之为愈耶?吾与主讲,俱无所偏倚。诸生来学于此,须识得此间宗旨。无拘曲见,务入通途。

  昔吾夫子之学,内圣外王。老氏崇无,亦修南面之术。(老氏之无,非空无也。本性虚寂,故说为无。儒者亦非不言无。《中庸》言天性,曰“无声无臭至矣”。但儒者不偏着在无上,与老氏又有别。此姑不详。)颜子在孔门,拟以后世宗门大德气象,颇相类似。然有为邦之问。则孟子所谓禹稷颜回同道,诚不诬也。吾尝言,佛家原主出世,使世而果可出也,吾亦何所留系。其如不可出世,如欲逃出虚空,宁有逃所?(世之言佛者,或谓佛氏非出世主义。此但欲顺俗,而恐人以此诟病佛法耳,实则佛家思想,元来自是出世。彼直以众生一向惑染,沦溺生死海中,为可怖畏,而求度脱。经论具在,可曲解耶?但佛家后来派别甚繁,思想又极繁杂。如大乘学说,渐有不舍世间的意思。华严最为显著。《金光明经》亦归于王者治国之道云。)是故智者哀隐人伦,要在随顺世间,弥缝其缺,匡救其恶。所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本中和而赞化育,建皇极而立蒸民(古诗云,立我蒸民,莫匪尔极。)此吾夫子之道,所以配乾坤而同覆载也。庄子曰,“《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可谓知圣心矣。汉世经儒,并主通经致用,不失宗风”,故汉治尚可观。魏晋以后,佛家思想浸**社会。曹氏父子又以浮文靡辞,导士夫为浮虚无用。儒生经世之业,不可复睹。遂使五胡肇乱,惨毒生民。延及李唐。太宗雄伟,仅振国威于一时。继体衰乱,迄无宁日。唐世士人,下者溺诗辞,上者入浮屠。儒业亡绝,犹魏晋以来之流风也。世道敝而无与持,有以也哉!(唐世仅一陆宣公以儒术扶衰乱。)祸极于五代。宋兴,而周程诸老先生,绍述孔孟,儒学复兴。然特崇义理之学,而视事功为末。其精神意念所注,终在克己工夫。而经国济民之术,或未遑深究。虽述王道,谈治平,要亦循守圣文。非深观群变,有所创发也。至其出处进退大节,自守甚严,诚可尊尚。然变俗创制,一往无前之勇气,则又非所望于诸老先生矣。然而宋儒在形而上学方面,实有甚多发见。(当别为论。)晚世为考据之业与托浮屠者,并狂诋宋儒。彼何所知于宋儒哉?唯宋儒于致用方面,实嫌欠缺。当时贤儒甚众,而莫救危亡,非无故也。及至明季,船山亭林诸公崛起,皆绍述程朱,而力求实用。诸公俱有民治思想,又深达治本,有立政之规模与条理,且皆出万死一生以图光复大业,志不遂而后著书。要之,皆能实行其思想者也。此足为宋儒干蛊矣。(颜习斋名为反对程朱,实则其骨子里仍是程朱。所攻伐者,但是程朱派之流弊耳。)胜清道咸间,罗罗山、曾涤生、胡林翼诸氏,又皆宗主宋学,而足宁一时之乱。(诸公扶持清廷殆非本志,直是现实主义耳。洪杨既不足辅,又惧同类莫能相下。故仍拥清以息一时之乱耳。曾氏刊布《船山遗书》,虽昌言民族革命之《黄书》,而布之无忌。其意念深哉!)故由宋学演变观之,浸浸上追孔氏。而求内圣外王之全体大用,不复孤穷性道矣。(明季大儒与咸同诸公,所造高下浅深,为别一问题。然其内外交修,不欲成为有体而无用,则犹孔氏之遗规也。)今世变愈亟,社会政治问题日益复杂,日益迫切。人类之忧方大。而吾国家民族,亦膺巨难而濒于危。承学之士,本实既不可拨。(本实,谓内圣之学。)作用尤不可无。(作用,谓外王或致用之学。与俗以机智名作用者异旨。)实事求是,勿以空疏为可安。深知人生责任所在,必以独善自私为可耻。(释迦牟尼为一大事因缘出世。王船山先生自题其座右曰,“吾生有事”。此是何等胸怀!吾人可不猛省?)置身群众之外,而不与合作,乃过去之恶习。因任事势所趋,而不尽己责,尤致败之原因。(西洋社会与政治等等方面,许多重大改革,而中国几皆无之。因中国人每顺事势之自然演进,而不以人力改造故也。此等任运自然的观念,未尝绝无好处,但弊多于利。当别为文论之。)诸生研求实用,尤贵于旧日积习得失,察识极精,而迁善必勇。否则虽有技能,不堪致用,况缺乏技能者乎!或曰,今世言致用,必须专门技术。(此等人才,必出自各学校之为专科研究者。)书院系养育通材,恐徒流为理论家,而不必可以致用也。此说,只知其一,未知其二。夫专材与通材,(专门技术,省言专材。)互相为用,而不可缺其一也。专材恒是部分之长。虽其间不无卓越之士,然终不能不囿于所习。其通识终有限也。通材者,测远而见于几先,穷大而不滞于一曲。能综全局,而明了于各部分之关系。能洞幽隐,而精识夫事变之离奇。专材的知识是呆板的,通材的知识是灵活的。专材的知识是由积聚而得的,通材的知识多由超悟而得的。(超悟本自天才。然天材短者,积学亦可致。)专材的知识是显而易见,通材的知识是运于无形的。专材与通材之辨,略如上说。而通材实关重要。能用专材者,通材也。若无通材,则专材亦无所依附以尽其用。选任各种专材,而位之各当其所,此则通材所有事也。凡理论家,固可谓之通材。而通材不必悉为理论家。通材者,恒是知行合一之人物也。通材与专材,时或无定称。如一个工厂的领袖,比于厂中技师等等,则为通材。比于实业界中更大的领袖,则又成专材矣。实业界中大领袖,虽号通材,而对于主持国柄之大领袖,则又成专材矣。凡求为通材者,必有宽广的胸量,远大的眼光,深沉的思考,实践的勇气,谦虚的怀抱。若不具此素质,而求为通材,未之有闻也。查本院简章,分通治别治二门。通治门,以《孝经》《论语》为一类,孟、荀、董、郑、周、程、张、朱、陆、王诸子附之。别治门,《尚书》《三礼》为一类,名法墨三家之学附之。《易》《春秋》为一类,道家附之。凡此,皆所以养通材也。

  附识:或问,本文有云,中国人每顺事势之自然演变,而不以人力改造。此意未了。答曰:吾举一例明之。如数千年来君主政治,时或遇着极昏暗,天下自然生变。到变乱起时,也只任互相杀伐。俟其间有能者出来,才得平定,仍然做君主。此便是顺事势自然,不加人力改造。若是肯用人力改造局面时,他受了君主政治许多昏暗之祸,自然会想到民治制度,同来大改造一番。西洋人便是这样,中国人却不如此。即此一例,余可类推。

  国家设学校以养人才。人才虽出于其中,而就学者固不能皆才也。书院虽欲养通材,又何敢过存奢望耶?然在诸生,则不可妄自菲薄。必努力以求为通材,而后不负自己,不负所学。(诸生纵不得胜国家栋梁之任,吾亦望其行修而学博,足以居庠序而育群材。今各大学,于本国学术方面,缺乏师资。此足见吾国人之不力学,不求认·识自己。昔拿破仑自谓其失败,根本不由于外力与刀枪,而在于德国理想家的抵抗力。诸生三复此言,当知所奋发矣。)

  本院简章,举一切学术,该摄于六艺。故学者选修课程,应各择一艺为主,而必兼治其相类通者。如所主在《易》,则余艺,如《春秋》等,(等者,谓《诗》、《书》、三《礼》及《四子书》等。)诸子学,如道家等。(等者,谓自汉迄宋明诸师。)及印度佛学与外道,皆所必治,即西洋哲学与科学,尤其所宜取资。如所主在《春秋》诸艺,则其所应兼治之诸学,亦各视其所相与类通者为衡。夫学术分而著述众。一人之力,何可穷搜?故治学者,有二义宜知。每一种学问,皆有甚多著述。唯择专家名著,而详加玩索。其余可略。此一义也。(博学者,非无书不读之谓,乃于不可不读之书,必须熟读耳。)依据自家思想根菱,因取其与吾相近者,特别研寻,以资发挥,此二义也。(如吾治《易》,而好象数,则于数理逻辑必加详究。如吾治《易》,而主明变,则凡哲学家之精于语变者,必加详究。如吾治《易》,而于生生不息真机,特有神悟,则凡依据生物学而出发之哲学,必加祥究。如吾治《易》,而注重明体,及生活与实践方面,则于佛家及宋明诸师,必加详究。如吾治《周礼》,而欲张均产与均财之义,则于吾先儒井田、限田诸说,及西洋许多社会主义者关于经济的思想,必加详究。如吾治《春秋》,而欲张《公羊》三世义,则于吾六经、诸子及西洋哲学许多政治理想,必加祥究。如上所说,略示方隅。学者触类旁通,妙用无穷。)本院主张自由研究,不取学校教师登台强聒,学生呆坐厌听之方式。亦无一定讲义。主讲及讲座、教授、都讲,(简章尚未立教授。以开创伊始,规模尚狭故也。实则教授为正常负责之师,决不可无。至简章有讲友,相当各大学名誉教授。但马先生不欲仍时俗教授之名,俟将来酌定。)时或聚诸生共语,得为语录而已。分系办法,虽本院所无,但简章,一宗六艺,而分通治、别治二门。诸生入院修学,自应先通后别。其别治门,各专一艺,而兼治其相与类通之诸学。则分系之意存焉。至各门所应研习之书目,拟分必读与博览二类,容缓酌定。必读一类,贵精不贵多。如孔门之于六艺,魏晋学者之于三玄,两宋诸师之于四子书。又如佛家空宗,主《大般若经》与四论。(《大智度》及《中》、《百》、《十二门》。)相宗亦有六经,十一论。(详基师《唯识述记》等。)凡此诸家,其所专精之书并不多。唯有所专主,而聚精会神于其间。久之,而神明变化,受用无穷矣。至博览一类,则不嫌其多。然学者资性有利钝,精力有衰旺,要在各人随分尽力,选择其万不容不涉及者,而目治心营焉。求免于孤陋寡闻之患,而有以收取精用弘与引申触类之益。斯为得之。若夫不量自力,而一意涉猎求多,其弊也,或则神昏目眩而一无所得,或则杂毒攻心而灵台长蔽,思想长陷于混乱。此为人生至苦之境。吾意将来规定各门应行博览之书,虽名目不妨多列,而学子于其间,尽可留心选择,务令游刃有余,毋以贪多自害。唯必读之书,则非终身潜玩不可。

  学问之道,由浅入深,由博返约。初学必勤求普通知识,将基础打叠宽博稳固。而后可云深造。其基不宽,则狭陋而不堪上进。其基不固,则浮虚而难望有成。初学,若未受科学知识的训练,而欲侈谈哲理与群化治术等等高深的学问,便如筑室不会拓基,从何建立?登梯不会循级,必患颠蹶矣。(吾国学术,虽未曾发展为科学,然吾先圣贤于哲学思想方面,所以有伟大的成功者。非独天才卓越、直超顿悟、冥会真理而已,亦因其穷玄而不遗事物。如所谓仰观于天,俯察于地,近取吾身,远观诸物。又如孟子称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后儒亦屡言,须体验物理人事。又曰,从人情事变上磨练,其精于综事辨物,可见矣。吾固有之学术,不曾发展为科学,此是别一问题。‘然吾古之学者,自有许多许多的科学知识,则不容忽视。《易》之为书,名数为经,质力为纬,非有丰富幽深的科学思想,则莫能为也。而其书,导于羲皇,成于孔氏。创作之早,至可惊叹。后生偷惰,知识日益固陋。今西洋科学发达,学子诚当努力探求。)诸生若自大学卒业而来者,于科学有相当素养。今进而研华梵高深学术,不患无基。至其未受学校教育者,(本院征选肄业生细则,不限定大学卒业一途者,原欲广造就耳。但其人若非具有天才,而缺乏科学训练,恐终为进学之碍。今次征选生徒办法,只可作一种试验耳。)务望于科学方法及各科常识,尤其于生物学、心理学、名学及西洋哲学与社会政治诸学,必博采译述册子,详加研索。今之译述,大抵出于稗贩,而不详条贯,鲜有旨要。其于所介绍之学说,实未有精研故也。又复模仿西文文法,而未能神明变化。故其辞甚难通。加之白话文于素读旧书者,气味最不合。以上诸因,译述册子,每为人所不喜阅。然诸生未受学校教育者,要当于译述册子,勉强玩索。勿病其肤杂,勿畏夫艰阻。须知,学者涉猎群书,譬之入山采宝。初入深山,所历几尽属荆棘。及遇一宝,则获益无穷矣。读杂书,亦复如是,往往有意外之获。孟子谓舜好问,而好察迩言。理道无穷,随在足资解发故也。译述虽劣,讵不足比于迩言耶?

  吾国学术,夙尚体认而轻辩智。其所长在是,而短亦伏焉。诸生处今之世,为学务求慎思明辨,毋愧宏通。其于逻辑,宜备根基。不可忽而不究也。(然学问之极诣,毕竟超越寻思,归诸体认,则又不可不知。)《论语》有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字者,发表思想之器也。凡理论的文字,以语体文为最适宜。条理详明,委曲尽致。辞畅达而无所隐,义精确而无所淆,此语体文所擅长也。但有时须杂用文言文,谈理至幽玄之境,凌虚着笔,妙达神理,则或赖文言以济白话之穷。如程子语录中,所谓冲寞无朕、万象森然。以整练之辞,善敷玄旨,含蓄无尽。(此等处,若用白话,便无义味。)此语体参用文言之妙也。学子如欲求工语体文,必须多读古书。能作文言文,始无不达之患。今学子为白话文,多有不通者,此可戒耳。

  读书须有三到:曰手到,(圈点)目到,心到。手之所至,而目注焉,而心凝焉,则字字句句,无有忽略过去者。读书不求甚解,在天才家眼光锐利,于所读书,入目便能抉择,足资一己创发之用。若在一般人,则虽苦思力索,犹惧不尽其条理,不识其旨要,而可不求甚解乎?读书切忌忽略过去。学之蔽,理之难明,只缘自心随处忽略故耳。忽略者,万恶之源也。所谓不诚无物是也。吾写至此,吾意甚苦,愿诸生自反而力戒此病。(细玩《论语》,则知圣贤日用间,只是一真流行,一切无有忽略。)今之少年,习为白话诗,以新文学自标榜,其得失则当世有识者多能言之,毋俟余喋喋也。余生平不能诗,间讽诵古之名作,略识其趣。以为声音节奏,终不可忽而不讲。若不求协调,只为白话而已,其可谓之诗乎?诸生于六艺中,倘有专诗者,将欲创作新体,亦必沉潜于旧文学,(谓由三百篇、楚汉,迄近世,诗骚赋词等作品。)遗其貌而得其神。或能融会众体,别创一格,未可知也。如于旧文学未有深厚涵茹,而以浅躁之衷,急谋更张,终必无成。子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更张而不及其旧,勿轻更焉可也。每闻少年能读西人诗,惊服其长篇巨制,辄谓中国诗不足观。此真肤论也。余未读西人诗,但闻人言,想见其气象雄放,情思畅茂。然中国诗,妙在辞寡而情思悠然,含蓄不尽。清幽之美,如大化默运,不可以形象求也。中西诗,但当各取其长,勿妄分优劣也。

  间闻人言,通经致用之说,在今日为迂谈。今之政事,当有专门技术,岂得求之六艺而已乎?此其说甚误。有见于末,无见于本也。如欲辨正此等谬见,自非可以简单言之。虽著书累帙,犹难达意。吾于此不暇深论,但虑诸生移于时俗,终不能不略明吾旨也。夫缮群致治,必有经常之道,历万变而不可易也。亦必有张弛之具,随时而制其宜也。专门技术,只为张弛之具。而所以为张弛者,要不可离经常之道。姑举一义言之。《大易》革卦,著改革之象,必归之诚信。革,变易也。诚信,则通万变而不可易之常道也。改制易度,而果以诚信行之。毋假新法之名,而阴违之以逞其私欲。毋藉新兴之事而私便之,以恣其**贪。以诚信宰万变而不渝,则任何改革,无不顺天应人,行之尽利矣。嗟尔诸生,更历世变,亦已不浅,其犹无悟于此耶?即今国际纠纷,至于人类自毁,而不知祸之所底。诸霸者莫不声称正义,而所为适得其反。不诚不信,戾于常道。生人之祸,何时已乎?“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圣言深远。人类如终不自毁,其必率由吾六艺之教焉无疑也。夫六艺之旨,广大悉备。所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唯智者真有得于六艺,则见其字字句句,皆切于人生实用,而不可须臾离也。无识者,视为陈言。所谓至言不止于俚耳也,谓通经致用为迂谈,此乃细人之见耳。且学者诚能服膺经训,而反之自心。将于万化之本、万事之纲,无不洞达。则其于人群事变之繁复奇诡,自可秉枢要以御纷杂,握天钧而涉离奇。阳明所谓规矩诚设,而天下无数之方圆,皆有以裁之矣。尺度诚立,而天下无数之长短,皆有以裁之矣。然则运用专门技术者,必待湛深经术之醇儒。世有善知识,必无疑于吾言也。又凡治六艺者,非但习本经而已。如治《尚书》《三礼》者,于吾诸子、历史及诸文集,并西洋社会、政治诸学,皆博览而取材焉。馀艺,可类推。夫学术者,古人诣其大、而后人造其精。古人穷其原,而后人竟其委。(委者,委曲。事理之散殊,至纤至悉,难于穷了者,谓之委曲。)古人以包含胜,后人以解析胜。学者求知,若但习于细碎,则智苦于不周,而应用必多所滞。六艺者,吾国远古之大典,一切学术之渊源。学子欲求致用,而不习六艺,是拘于偏曲而不求通识也。恶可致用乎?今各大学法科,只习外人社会及政治诸书而已。故剿袭外人法制,以行之吾国,终不适用也。故夫研究西洋社会及政治法律诸学者,必上宗六艺,而参稽历朝史志与诸文集。博而有要,杂而有本。庶几通古今之变,而可权时致用矣。尤复须知,吾国著述,不肯敷陈理论,恒以散殊而简单之辞,寓其冲旨。所谓引而不发是也。善读者,于单词奥义,悟得无穷道理。如《周礼》言经国理民之规,一以均平为原则。《大学》言理财,归之平天下、本之絜矩。(絜矩者,恕道也。今列强不知有恕,故互相残。)《论语》言不患寡而患不均。《孟子》言民治,端在制产。曰“民有恒产,斯有恒心”。《书》曰,正德、利用、厚生。尽大地古今万国谈群化究治道之学者,著书千万,要不过发挥上述诸义而已。治今日之中国,道必由是。为人类开万世太平之基,道必由是。又如《论语》道千乘之国一章,尤为今日救时圣药。时时存敬事之一念,无实之议案,与夫徒供官吏假借济私而有害民生之政令,必不忍行,不肯行。至其敬慎以出之事,自然实行收实效,而可信于群众。非有实益于公家,即一毫不浪费。如此节用,何虑艰危?当饮食,而思天下饥饿者众。处安全,而思天下惨死者众。有此爱人一念,自必达之事业。程子曰,一命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况乘权处要者乎?征役出于不得已,而于人民生事所关,必加顾惜审处,则所全者多矣。当今上下一心,果能实体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诸义,而力行之,又何忧乎国难?圣训洋洋,无一语不切实用。奈何以迂谈视之?夫六艺之旨,广大渊微。欲有称举,终嫌挂一漏万。吾提示一二,以便诸生读经时,知所留意而已。经术诚足致用。诸生到深造自得时,方信得及耳。(此与前谈通材与专材一段,可参看。)儒家教学者,必先立志。佛家教学者,首重发心。所发何心?所立何志?即不私一己之心之志。易言之,即公一己于天地万物之心之志而已。罗念庵先生有云,近来见得吾之一身,当以天下为己任。不论出与处,莫不皆然。真以天下为己任者,即分毫躲闪不得,亦分毫牵系不得。(躲闪与牵系,皆私意私欲之为。)古人立志之初,便分蹊径。入此蹊径,乃是圣学。不入此蹊径,乃是异端。阳明公万物一体之论,亦是此胚胎。此方是天地同流。此方是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此方是天下皆吾度内。此方是仁体。孔门开口教人,从此立脚跟。(力案:此须善读《论语》,能于言外会意,方得之耳。孔子随事示人,无不使之率由常德。如孝弟忠信、笃敬等等,皆常德也。率由常德,即是通人己为一体处。失其常德,即成自私自便,而不能与物同体矣。学者于此,宜深切察识。)后儒失之,只作得必信、必果,砼砼小人之事,而圣学亡矣。(力案:此是念庵大眼孔处。)《西铭》一篇,稍尽此体段。所谓大丈夫事,小根器不足以当之。识得此理,更觉目前别长一格。又曰,今人言学,不免疏漏。虽极力向进,终无成就。是不达此理。以此与他人言,绝不见有一人承当。即不承当,亦不见有一人闻之生叹羡者,不知何也?(力案:众生可悲,以此。)又曰,区区不足法,只此一蹊径,似出于天之诱衷,却非有沿袭处。吾身纵不能至,愿诸君出身承当。承当处,非属意气兴致,只是理合如此。(力案:此处吃紧。)此方是做人底道理。此方是配天地底道理。能有诸己,何事不了?真不系今与后、已与人也。念庵此一段话,至为警切。吾故举以示诸生。诸生能发心、立志,而公一己于天地万物,与为一体。如此,方是尽人道也。亦必如此,而后见得天下事皆己分内事,而任事之勇自生。

  孔门教学者,唯尚躬行。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其刻励如是。后来学人便侈谈空理而轻视事为。学风所由替,民族所由衰也。诸生其念之哉!勿以空谈了一生也。天下事,无大无小,量己才力所胜任者,以真实心担任作去。才作事,便是学,否则只是浮泛见闻或空想,不足言学也。

  写至此,便欲止,然犹若不能已于言者。学问之事,唯大天才,或可以不信天、不信地,而唯自信自成。中人之资,未有不笃信善知识而可以有成者也。超悟之明不足,则推度易滋疑眩。而古今偏至与浮浅之言,亦皆足乱其神明。故必有善知识为之师,而己又能笃信其师之说。由笃信而求深解,了然于其师之所见。一义如是,众义皆然。久之,养成自家识力,便可纵横自在矣。今之学子,才识不逾中人,或且不及中人,而果于自信,不知择师。任其肤乱浮嚣之见,衡量一切,无所取准。惑以终身,不亦悲乎!《论语》曰:“笃信好学,死守善道。”诸生来学于此,愿办一个信心,毋轻自用也。

  前月十九日,寇机来袭嘉,吾寓舍全毁于火,吾几不免。幸所伤仅在左膝稍上。一仆拥持,得脱于难。然痛楚缠绵,已历多日。兹值开课,念天未丧予,益不得不与诸生共勉。以上所言,本无伦次,然要皆切于诸生日用。譬之医家治病,每下毒药,然其出于救人之真心,则无可疑也。诸生幸谅余之心焉。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九月十七日熊十力

  附记:复性书院创建于二十八年夏。院址在四川嘉定乌尤寺。余应聘不多日,以病辞职。然存此讲词,以备来者参考。十力记。

  原载《十力语要》卷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