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其它 燕山夜话

北京的古海港

燕山夜话 马南邨 1808 2024-10-22 05:04

  

  古代的北京有海港吗?回答:有海港。

  那末,什么地方是古海港呢?回答:就是什刹海和积水潭的那一片水面。

  这个海港现在虽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这一段历史却很值得我们研究。

  大家都知道,当着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即公元一二九一年的时候,精通天文、地理、历法和水利的大科学家郭守敬,奉了元世祖忽必烈的命令,负责修通元大都(即北京)到通州的运河,使往来于江南的漕运船舶,能够把南方的粮食,直接运到大都。

  为了完成这一项巨大的工程,郭守敬做了艰苦的努力。他根据他的父亲郭荣和他的老师刘秉忠传授的知识,再加上自己实地调查和测量的结果,制订了细密的计划,并且亲自指挥施工,经过一年多的工夫,终于修成了从通州到大都的这一段运河,命名为“通惠河”。这在历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事。

  据《元史》《郭守敬传》载,修建“通惠河”的主要经过是:“中统三年,……北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其一,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岁可省雇车钱六万缗。……至元二年,……又言:金时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庐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是谓金口。……今若按视故迹,使水得通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畿之漕。……帝善之。二十八年,……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其一,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源,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合入旧运粮河。……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三十年,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舢舻蔽水,大悦,名曰通惠河。”

  元代的诗人傅若金,前以《海子》为题,写诗吟咏什刹海,其中也有“舢舻遮海水,仿佛到方壶”的诗句,与《元史》所载忽必烈“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的情形完全一致。这就表明,当时漕运的船舶可以直接驶到元代大都城的“海子”里来。由于船舶拥挤,以至水面都被遮住,几乎看不见了。这个海子当然只是人工造成的小内海,但是,它完全成了一个装卸漕粮的港口,则是毫无疑义的。

  人们也许会觉得奇怪,郭守敬引白浮泉水入城是可能的吗?白浮泉水源在昌平域东南的凤凰山,那一带地势约为海拔六十米,中间经过沙河和清河两河谷,地势降低到海拔四十五米以下,而积水潭和什刹海周围的地势则是海拔五十米左右。按照这样的地势看来,怎么能够引白浮泉水入城呢?

  原来郭守敬详勘测了地势之后,设计了一条长达三十公里的河渠,引导白浮泉水先向西流,然后转向南流,再向东南流入昆明湖(即瓮山泊),然后继续向东南流,注入大都城。这一条渠道,就是著名的“白浮偃”。它的遗迹现在还隐约可以寻见。

  根据同样的道理,从整个通惠河的地势来看,河床的坡度很大,非采取其他技术措施,那是无法通航的。但是,郭守敬很有办法,他设置了水闸和斗门,保证了船舶的顺利通行。《元史》《郭守敬传》载:

  “运粮河每十里置一腄,比至通州,凡为腄七。距腄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提阏,以过舟止水。”

  这是郭守敬在工程开始以前就已经设计好了的。就是说,从大都到通州,设有七座水闸,距离每座水闸约半公里的地方,又设有斗门。水闸和半门的关闭或打开,就调节了运河各段的蓄水量,控制了水位的高低,使船舶可以顺畅地通过。

  这些办法与现在外国先进的大运河采用的办法不是差不多吗?而郭守敬的这些办法却是早在十三世纪就有了的呀!

  到了明代,据朱国桢的《涌幢小品》记载:“禁城中外海子,即古燕市积水潭也。源出西山一亩、马眼诸泉,绕出瓮山后,汇为七里泺。纡回向西南行数十里,称高梁河。将近城,分为二,外绕都城,开水门,内注潭中,入为内海子。”可惜此时郭守敬开的这一段运河却已毁坏了。所以,在《明世宗实录》上写道:

  “通州河道,经元郭守敬修浚,今闸坝具存。……京城至通州五十里,地形高下才五十尺。以五十里之远近,摊五十尺之高下,无所不可。……迂回以顺其地形,因时以谨其浚治,此一劳而永逸之计也。”

  又据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称,嘉靖丁亥,御史吴仲请修通惠河,三月告成。然而,积水潭上一度出现的海港风光完全消失了。现在我们在研究北京城市建设的时候,如果把这一面历史重新翻阅一过,我想还是有意义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