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夕至坨子山
又是这样!
看着已经拒绝交流的秦立民,秦京茹咬牙切齿。
要是跟她妈能说通,她还用专门到公社来。秦立民虽然难说话,可心里还是宠着他这个小女儿的。
要是换她妈在面前,她要敢这么说话,非得挨一顿揍不可。
这可怎么办,难道真要屈服草草嫁出去了事?
秦京茹有些动摇,不过一想到几年之后身材走形、皮肤粗糙,和村头那些碎嘴婆娘一般无二,她就打了个寒颤。
不行,我不能过这样的生活。
秦京茹眼神重新坚定,闷头跑了出去。
“晚上早点回来,你妈可不会给你留饭。”
秦立民没有任何担忧,这个女儿他还是很了解的,嘴上说得嚣张,实际上胆子小得很。
哪次闹了脾气跑出去,不是玩上一天就回来了?
倒是这个脾气的改改,在家里还有他护着,要是嫁到白杨洼,再这样无法无天可是要受罪的哟。
……
临近傍晚,张建东终于到了坨子山口。
之所以用了这么长时间,还得从一个热情的大哥说起。
本来按照他的想法,人多的时候正常赶路,人少的时候全力奔跑,这样既不会引人注目,又不会耽误时间。
却没想到遇到一个赶着牛车的大哥,见他年纪小,又是独自一人,宁肯不要钱,也非要拉他一起走。
这位大哥多半是好心肠,却害苦了张建东。
那老牛慢慢悠悠,走得那叫悠闲,就连旁边的路人也能轻易超过他们。
大哥也不催,还时不时停下给牛喂水喂草料。
就这样,原本几个小时的路程,硬是多走了一半时间。
眼见天色渐晚,张建东已经没有时间想这些,他要在天黑之前找到过夜的地方。
坨子山是四九城少见的大山,最高峰能有近两千米海拔,占地面积近百平方公里,物产资源丰富。
与后世注重保护自然资源不同,现在的坨子山算是人们的心腹大患。
因为山势陡峭,不好进山,很少有人能靠进山打猎为生。
花岗岩山地又种不好庄稼,相反每到丰收季节就会有野猪之类,冲下山嚯嚯粮食地,弄得人们苦不堪言。
这样的情况还会持续很久,甚至一度到了动用军队的地步。
不过这些,就和现在的张建东没有多大关系了。
循着小路走了一截,路渐渐消失,周围的林子也密了起来。
耳边充斥着大自然的各种声响,加上千篇一律的景色,给人一种头晕目眩的感觉。
很多受伤的猎人,往往不是因为野兽袭击,而是在赶路的途中精神大幅消耗,出现意外。
当然经过系统的强化,此时的张建东不论是经验还是体力,都远超普通的猎人,这些问题自然难不倒他。
很快穿过林海,树木变得稀疏,视野也开阔起来。
张建东找到一处洞穴,决定在这里扎营。
洞穴很浅,不到一人深,面积倒是不小,里面也还算干燥。
这样的洞穴一般不会有大型野兽长时间居住。
稍微清理一下洞内的杂物和鸟兽粪便,将带来的工具从空间里拿出来,勉强算是有了容身之处。
此时太阳已经落山,用不了多久,天就要黑了,加上白天长途跋涉,并不是打猎的好时机。
张建东选择在四周转转,熟悉地形,顺便收集一点枯树枝用来点火。
不转不知道,一转倒发现了野兔的踪迹。
这倒也正常,兔子这种东西,生长发育极快。
一般来说,母兔的怀孕周期仅有三十多天,每年可以生产三到四次,每次产幼兔六到十只。
因为环境等因素,野兔稍差一些,但也不会差太多。
幼兔在出生两到三个月之后,就拥有了繁殖能力。
加上野兔强悍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几乎任何地方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踪影,就连北极也不例外。
可以说,很多猎人的第一个猎物,都是野兔。
正值八九月份,猎物肉质肥美的时候,张建东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
他向李怀德索要的钢丝,正是为野兔准备的。
抓野兔,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兔夹和兔套了。
前者成功率高些,但布置起来比较麻烦,携带也不方便。
野兔套子就方便多了,一捆铁丝,剪一段,一头绑在树上,另一头打成圈,设置在野兔必经之路上。
野兔经过时,钻进铁丝圈里便会挣扎想要逃脱,但只会越挣扎越紧,最终耗尽力气一动不动。
当然了有优点也就有缺点,野兔套子想要有所收获,光设套就有很多讲究。
首先作为原料的铁丝不能太细,以免野兔挣断逃脱。
也不能太粗,太粗绳圈缩紧速度太慢,野兔很容易在其收紧之前逃走。
其次绳圈的高度大概在离地十厘米左右,因为兔子走路是一蹦一跳的,所以放在地上是套不中的。
以上这些虽然麻烦,但细心一点普通人也能做得来。
最难的一点,就在于找野兔惯走的路。
万物生灵都有自己的习性,这种习性的约束力是非常强大的。
一般野兔经常经过的道路,只要没有留下特别明显的痕迹,即使有兔子被逮到,其他兔子依旧会从这里经过。
能找到“兔道”,捕猎也就成功了大半。
不过这也不是容易的事,即使再老练的猎人也不是兔子,只能凭借丰富的经验推测兔子的习性。
这就沾点运气成分在里面,运气好百发百中,运气不好空手而回。
好在张建东的准备足够充分。
胡秘书给的钢丝,够细的同时强度也很高,别说兔子,就是小一点的野猪也挣不断。
一边寻找兔道,一边下套子,等用完所有钢丝,天色已经麻黑了。
舒服地伸了个懒腰,张建东十分满意刚才忙碌的成果。
五十多个套子,就是撞运气也能套到不少了吧?
如果定点突破不行,那就火力覆盖,谁让咱手头富裕呢!
一切准备妥当,张建东抱着一大捆枯树枝回到临时住所。
枯枝一点就着,橙黄色的火焰升腾而起,驱散了夜里山间的丝丝凉意,也给张建东带来一种熟悉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