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仙侠 笏剑曲

第六十五回:误国臣误荐忠良,多变君再变主张

笏剑曲 王惟福 6392 2024-10-17 04:39

  

  1

  枭龙所虑不无道理,崇祯十年,兵部尚书杨嗣昌领兵十万,以“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围攻义军,果然大获全胜,张献忠兵败投降,归顺朝廷,驻扎于谷城,受总兵左良玉节制,李自成、罗汝才溃不成军,落荒而逃,不知所踪,其他各家各营义军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一时风起云涌的大明天下顿时偃旗息鼓,暂又平静下来。

  捷报传至京师,圣上龙颜大悦,于乾清宫召集群臣,论功行赏,君臣欢喜。户部尚书吴履见龙颜喜悦,趁机进谏道:“启禀皇上,臣观今日之捷,一靠皇上英武圣明,二赖忠臣献计奉策,三依将士奋勇杀敌。依臣之见,值此贼寇新灭,中原初定之际,朝廷当广选天下英才,兴利除弊,除旧革新,推行良法,安抚民心,百姓即安,国势必旺,而后乘势伐金,一举而定天下,苟能如此,我大明江山永固,万代不衰。”

  崇祯帝闻言大喜:“爱卿所言极是,兴利除弊,除旧革新,制定良法,安抚民心,此诚安邦定国之举,然说起来容易,力行之实难,不知爱卿有何良策?”

  吴履道:“请皇上恕臣愚昧之罪,臣庸碌之才,亦无良策,刚才所奏之策,乃臣十年前从一狂夫嘴中闻得。”

  此言一出,文武皆惊,崇祯亦深感好奇,问道:“哪一个狂夫能有此等见解?此人今在何处?”

  吴履道:“以臣观来,此人虽狂,却系律法良才,远可比李悝,近可比王安石。如能启用此人行法,必能兴利除弊,除旧革新,数年内定可富国强兵,傲视群夷。”

  崇祯大喜,问道:“爱卿快快将此人传来,朕要亲自召见。”

  吴履道:“启禀皇上,此人姓曹名印,乃光宗朝时刑部司门郎中,耿直忠正,不附权贵,为阉贼魏忠贤不容,因而被贬吉安泰和县任县令,后又遭陷害入狱,如今乃在南昌大牢之中。”

  崇祯帝是一个治世之贤王,乱世之昏君。他虽勤劳政务,却多变多疑,所做决定时常随意变卦,搞得众大臣不知所以,在他治下的朝堂,没有奸臣,却满堂的庸官。

  礼部尚书李邦华无才无德,素与吴履不和,又加不喜曹印一股清高傲气,见吴履推举曹印,乃奏道:“启禀皇上,我大明人才济济,如让一囚徒穿紫服,登庙堂,论天下大事,行太祖律法,岂不让人贻笑大方?”

  吴履怒道:“此乃误国误民之言,囚徒又怎样?当年曹印身为刑部司门郎中,力陈律法弊端,提出了许多革新之法,均是安邦定国之良策,富国强兵之妙方,可惜阉贼蒙蔽先帝,压制不报,才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臣闻曹印被贬泰和后,虽犯律法,实属遭人陷害。皇上继位以来,拨乱反正,平反冤屈,提拔忠良,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启用曹印有何不可?”

  崇祯道:“吴爱卿,你说的曹印可是持有‘通天笏’的北法曹印?”

  吴履道:“正是此人!”

  崇祯大喜道:“我倒是把此人给忘了。”

  “曹印虽有大贤之虚名,实无真才之实学,不然,先帝早已用之。今我大明有四人,虽手无缚鸡之力,却是经天纬地之栋梁,此四人名气不达天听,然颇受百姓爱戴,皇上求贤,何必舍近求远?”李邦华见皇上就要准备启用曹印了,忙出言相阻。

  “谁?李爱卿可速速照四人前来见朕,”崇祯求贤若渴,只要听说哪里有人才,他都急着要见。

  李邦华大喜,轻蔑地瞟了一眼吴履,对崇祯帝道:“庐江县县丞荆悝、刑房司吏荆鞅、刑房典吏荆斯,巡检司巡检荆非兄弟四人虽然年少,却在庐江县替天牧民,将庐江治理得井井有条,据刑部统计,他们到任后,全县作奸犯科案件大幅度减少,一年内仅有十余起,百姓安定,豪强收敛,最近半年来,境内无有一人追随贼寇流窜。”

  崇祯大喜:“哦!有这样的人才!甘陕贼寇作乱,中原各县多有恶棍为虎作伥,投奔流寇趁火打劫,庐江县竟然没有一人从贼,荆家兄弟如何做到的?”

  李邦华道:“荆家兄弟依法牧民,执法严谨,不论案子大与小,不理贼寇强与弱,不管事主贵与贱,不顾花费多与少,只要境内有作奸犯科之事,哪怕是有人偷了别人一文钱,他们也不惜一切代价,非要捉拿贼人归案。他们如此做法,起初县衙人手不够用,可是走入正轨后,作奸犯科的案件越来越少,如今庐江县几百快手都闲在县衙里无犯人可抓。曹印其人徒有其名,他在朝中几年毫无作为,到泰和县后也是庸庸碌碌,与荆家兄弟真才实学比起来,有若荧光之比皓月,望皇上明察。”

  崇祯大喜:“朕常慕子产,子产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今观荆家兄弟为政,胜子产十倍。”遂传旨道:“李爱卿,速将荆家四兄弟召来京城,朕要重用他们。”又瞟了吴履一眼道:“至于曹印,他自己都作奸犯科入了大狱,朕怎敢指望他来替朕依律治民!”

  吴履唯唯诺诺,暗地里却是喜滋滋的。

  2

  自从曹印入了大牢后,满朝荐不禁想起当年推举四贤后,无影人留下的那一句话,“为了一柄玉如意,害了四名痴贤人,何其愚也……”满朝荐虽已闲居在家,却不甘心自己所做所为被无影人不幸而言中,因此,无论如何,得想办法救曹印出狱,让他东山再起,复为朝廷所用。

  满朝荐冥思苦想,数月后终于思得一计,遂写信给吴履,叮嘱他如此这般去做。吴履得信后,秘密找来荆家四兄弟,将其安插在府内做事,对外谎称是远方亲戚,过了一年多,吴履见荆家兄弟果有大才,遂向吏部举荐四人,吏部直道是吴履关照自家亲戚,也就行下公文,派四人到庐江做官。荆家兄弟不负吴履厚望,隐瞒了与曹印的师徒关系,在庐江兢兢业业,果然将境内治理得井井有条,声誉传至朝廷,吴履大喜,决定寻机再救曹印。

  一个月后,紫禁城武英殿外。

  李邦华叮嘱四荆道:“一个月前,户部尚书吴大人本欲举荐他人,是我在皇上面前力荐四位,今日面圣,四位当把握机缘,莫要让皇上失望,白白毁了大好前程。”四人谢道:“大人大恩大德,学生四人没齿不忘。”

  进了乾坤宫,行了大礼,崇祯帝见四人儒雅,龙颜大悦,道:“想不到四位少年英才,能将庐江县治理得如此安定,真是我大明之福。”李邦华见皇上夸赞四荆,露出一副意气洋洋的神态。

  荆悝道:“太祖皇帝制《大明律》,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又做《大诰》,定五刑,编写成书,刊布中外,此乃安邦之基,强国之宝也。庐江境内清平,百姓安定,乃拜太祖皇帝所定律法所赐,又赖皇上圣明隆恩,我兄弟四人只不过严遵法度而已,何功之有?”

  荆鞅道:“庐江百姓都道:‘大明律法严明,我们衣食无忧了。’也有人道:‘当今圣上能行太祖之法,我们谁还去跟随贼寇流窜,即使贼寇拿刀架在脖子上威逼,我死也不离开庐江。’可见,庐江安定,全赖我大明律法之神效。”

  崇祯嗟咨言道:“四位爱卿不必过谦,话虽这么说,可太祖律法虽好,也需要人来推行,全国那么多府、州、县,各级官吏都行太祖之法,为何独独只有庐江治理得好?况且,我记得太祖皇帝留有遗训:‘天生蒸民,不能无欲,欲动情胜,诡伪日滋。’太祖之法已过两百多年了,如今民欲贪婪,礼义全无,贼寇四起,君臣大道乱矣!四位爱卿能将庐江治理好,又不居功,甚好!”

  荆斯道:“皇上,流寇之乱,并非人欲之错,也非太祖律法年久失效之故。人,皆有贪欲,贼寇有,良民亦有,甘陕饥民有,庐江穷汉亦有。其他各地虽说也推行同样的律法,但行法不严,犹如无法,我兄弟四人为政,唯谨行法度而已。由此可见,庐州与其他地方,治与乱的根源在于法之行否。”

  荆斯这话,引起了崇祯帝的极大兴趣,帝倾身向前道:“四位爱卿如何实施太祖之法,说来听听。”

  荆非拜道:“禀皇上,臣等四人将个‘法’字当成皇上,将个‘律’字看成九鼎,《大明律》三十卷,四百六十条,两万八千七百四十五字,一法一律,一词一字,臣等均视为至宝,有若皇上圣旨,不敢擅改半字。倘若有人违了律法,在臣四人心中,此人即是背反太祖遗训,违抗皇上圣意,不管他是官是民,是贵是贱,是江湖豪强还是羸弱百姓,也不管他所犯是杀人放火还是偷鸡摸狗,即便是偷了一根丝线,抢了一棵白菜,骗了一粒芥子,臣四人都一视同仁地将他抓捕归案。如此,境内恶棍、流氓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法不可犯,律不可欺,违法必被捉,犯律定遭擒,因此庐江自然清平,百姓自然安定。”

  “好,好,四位爱卿果是贤才,”崇祯帝龙颜大悦,几近手舞足蹈,又对李邦华推荐四荆大加赞赏,欣喜道:“李爱卿,我大明有荆家四兄弟这样的人才,何愁天下不太平。”

  李邦华连连点头道:“皇上所言极是,臣斗胆推荐荆家四兄弟入朝为官,为皇上效力,为大明效力。”

  荆悝拜道:“惭愧,臣兄弟四人只学得恩师才学万分之一,治一县一州尚可,若要入朝为官,臣四人万万不敢。”

  “恩师?爱卿恩师是谁,在哪里?他为何不出来做官?”崇祯大喜,急切追问。

  荆悝道:“臣恩师姓曹名印,精通历朝历代律法,对管仲、李悝、商鞅、吴起、李斯、韩非、王安石之法颇有研究,可以说是千古难得的法家奇才。我们在庐江所为,全是学自恩师,可惜,我兄弟四人刚刚拜师不足半年,才学了点皮毛,恩师就被人陷害入了大牢。”

  李邦华大惊失色,不禁暗暗叫苦,自己苦心推荐来的四荆,竟然是曹印的学生,倒霉,真倒霉,我怎么事先不打探明白就贸然推举此他们,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崇祯帝先诧而后喜,心想曹印的学生尚且如此贤明,他本人定然是个卓尔不群的天下奇才,朕不用他,更待用谁?当即传旨:“传朕旨意,赦免曹印之罪,圣旨到日,即刻赴京,听候重用。”

  皇帝金口玉言一锤定音,李邦华虽然不服,但也不敢多言,只得强着笑脸奉承:“皇上圣明。”

  3

  李邦华一连数日耿耿于怀,好不郁闷。

  这天在府中后花园赏花解闷,忽有家丁来报,大理寺审刑司常自裕求见,李邦华回到正堂,二人寒暄一番,落座饮茶。常自裕见李邦华面有愁容,知是为曹印复出一事,乃道:“尚书大人可是为皇上启用曹印一事苦闷?”

  李邦华捶桌叹息道:“想我堂堂大明天朝,却要启用犯人来朝为官,岂不让人笑话。”

  常自裕道:“大人中了吴履奸计,当思应对之策,不可听之任之。”

  “非也,是我自己不慎,当时吴履推举曹印,是我向皇上举荐荆家兄弟代替了曹印,也怪我一时疏忽,没有查清他们四人来历,唉,说起来,真是个笑话。”李邦华跌足叹恨。

  “哈哈哈哈……”常自裕大笑,“李大人中了奸计还不自知,荆家四兄弟到庐江为官就是他吴履举荐的,你想想,他四人能帮你?”

  “啊……当真?”李邦华做梦也想不到原来另有隐情。

  常自裕自顾喝茶,一副笑脸。

  李邦华复捶桌子,怒道:“吴履、曹印乃狂妄小人,如其得志,朝堂哪有我等立足之地?”

  常自裕放下茶杯,正色道:“尚书大人既知其中利害,何不趁早图之?”

  李邦华思索许久,脸色由愤怒转为沮丧,摇了摇头,叹气道:“圣上玉音已定,我也无能为力呀。”

  常自裕笑道:“这有何难,下官不才,略施小计,即可让他曹印回不得京师。”

  李邦华大喜,问道:“审刑大人有何妙计?”

  常自裕道:“如今朝中最受皇上信任的莫过于刚立大功的兵部尚书杨嗣昌杨大人,兵部官吏中多有大人你的门生,大人何不授意众门生说服杨大人,请他禀明皇上,先查清曹印所犯之罪,如确属冤枉,再提拔重用不迟……”

  李邦华道:“可是,本官听闻,曹印十年前所犯之罪,确系朝中有人故意作梗,你这计策只能拖延一时,终究还是阻不了他。”

  常自裕笑道:“皇上多变多疑,杨大人位高权重,他劝说皇上,皇上必定同意,自然会将此案交刑部和我大理寺复查会审,那时下官再稍微谋划谋划,他曹印要想翻案,可比登天还难。”

  李邦华听了抚掌大喜:“审刑大人妙计,妙计!”

  4

  兵部尚书杨嗣昌击溃流寇凯旋归师,当晚有兵部司务李钧、员外郎童浩、武库主事龚正深夜拜访,此三人均是李邦华门生,受李邦华之命特来拜见顶头上司。杨嗣昌将三人接入正堂落座,三人道:“大人凯旋而归,属下特来贺喜。”

  杨嗣昌快人快语,道:“三位大人深夜来访,想必另有要事吧?莫非兵部出了乱子?”

  李钧道:“自从大人提领兵部以来,兵部大小官僚无不尽心尽力,未曾有甚么乱子,我三人前来,实为朝廷大事。”

  杨嗣昌道:“哦,有何大事,速速说来。”

  李钧道:“大人有所不知,大人剿灭逆贼后,皇上龙颜大悦,那吴履趁机向皇上推举十年前犯罪入狱的泰和县令曹印来朝中主持行法,圣旨已经发往南昌。”

  杨嗣昌笑道:“这等小事,有何忧哉?”

  龚正道:“大人,自古以来,革新律法,乃是动国本,憾社稷之大事,我朝自太祖开基以来,定《大明律》以服百姓,制《大诰》以安天下,祖宗之法保我大明江山二百余年。如今逆贼李自成、张献忠之流谋乱,全赖大人你用兵有方才为国家除了大害,此功非大人莫属。目前虽有少量流寇未降,以大人用兵之神,不出半载,天下必定太平,何足为患?可如今有人推举曹印变革祖宗之法以求天下太平,岂不是让文弱书生白白抢了大人的功劳?”

  童浩也阴阳怪气地道:“吴履早不推举,晚不推举,见大人大获全胜之时推举曹印出来行法,用的是移花接木之计,夺的是千秋万代之功,真是妙计呀!”

  杨嗣昌大怒:“竖子可恶,明日我面见皇上,小人诡计休想得逞。”

  5

  古语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杨嗣昌一代名将,用兵有计,为官无谋,听了属下谗言,心中大怒,次日金殿面圣,快言快语,汇报完军情后,即对崇祯道:“听闻皇上已经下旨宣囚徒曹印进京行法,臣以为不可。”

  崇祯帝道:“自古治国,武将安邦,文臣治国。爱卿一战定天下,朕欲提点曹印法治乾坤,以后我大明国泰民安,皆是爱卿和曹印之功,有何不可?”

  杨嗣昌按照李钧、童浩、龚正三人密谋之计道:“皇上,那曹印十年前所犯之罪有违三纲五常,非君子所为,虽有传言说他遭人陷害,但不知真假虚实,皇上既然有意提拔此人,微臣请求皇上将曹印案交刑部与大理寺审核复查,果真被人冤枉,再委以重任不迟。万一他所犯之罪属实,纵有才能也是一个权奸,皇上重用他非但不能安定天下,反倒是祸乱天下。”

  崇祯帝思索片刻,又觉得杨嗣昌言之有理,曹印虽有才能,如果无德,重用他会不会出现第二个魏忠贤呢?乃道:“爱卿所言极是,但朕已经赦免了曹印之罪,不可出尔反尔,如何是好?”

  杨嗣昌道:“皇上既已赦免其罪,可命他在江南州县暂且任职,考验其才,同时命刑部和大理寺暗中调查其案,验证其冤。如果他确有奇才,又系冤枉,皇上再宣他进京重用不迟。”

  崇祯帝连连点头道:“爱卿所言极是,朕之前所虑不周,匆忙决定,几误大事,幸得爱卿进谏,爱卿真贤臣也!”

  杨嗣昌道:“臣班师回京前,荆门判官陈泰在捉拿散乱贼军时中流矢身亡,多名官吏受伤,知事、校检等人已经残疾,继续为官有失体统,可令曹印和他的四个学生补其空缺,暂任荆门判官、知事等职,皇上可派荆门知州、湖北巡察御史等人暗中考察其能,果有大才,半年后再委以重任也不为晚。”

  崇祯帝龙颜大悦,道:“准卿所奏。”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