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武侠 大仙商

青城山与蜀中八仙

大仙商 月舞天涯帅 15416 2024-10-17 05:14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边缘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内,东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

  古称丈人山。

  为邛来山脉的分支。

  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

  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

  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

  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

  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

  青城山分前、后山。

  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公里,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自古以来,人们以幽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

  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

  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

  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

  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

  上清宫是观赏圣灯的最佳观景处。

  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临后,在上清宫附近的圣灯亭内可见山中光亮点点,闪烁飘荡,少时三、五盏,忽生忽灭,多时成百上千,山谷一时灿若星汉。

  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称为圣灯。

  实际上,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烧的自然景象。

  青城之幽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

  1940年前后,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

  他寻幽探胜,泼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

  六十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卧游。

  晚年自云:看山还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终身对故乡青城仙山充满着眷恋之情。

  青城山是中国首批公布的风景名胜区之一,1982年,青城山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素有“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说。

  2000年11月,青城山与都江堰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青城山与道教青城山上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

  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张道陵,原名张陵,客居四川,学道于鹤鸣山中,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根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被后世尊为天师,改其名为张道陵。

  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

  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

  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

  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

  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

  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

  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

  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

  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

  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

  主要道教建筑●建福宫●老君阁●园明宫●上清宫●天师洞[编辑本段]前山景区前山以常观、上清宫为核心,宫观相望,古迹甚多。

  建福宫、祖师殿、朝阳洞等人文景观与金鞭岩、石笋峰、丈人山等自然风光彼此增色。

  主要景点为老君阁、月城湖、天师洞、上清宫、五洞天、仙履清凉、碧翠青城、天然图画、祖师殿、朝阳洞、园明宫、建福宫。

  建福宫建福宫坐落于丈人峰下。

  始建于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

  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公元1888年)重建。

  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

  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

  其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西行1千米,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

  宋代诗人范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授名为瑞庆建福宫。

  诗人陆游有诗描写当时的确良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

  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观宫内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

  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建于清光绪(公元1875~1909年)年间。

  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画中,故将其称为“天然图画”。

  天然图画位于建福宫与天师洞之间,海拔893米,两峰夹峙。

  游人至此,可见亭阁矗立于苍崖立壁、绿荫浓翠之间,如置身画中。

  亭阁后是常有丹鹤成群,唳于山间的驻鹤庄;右有横石卧于两山之间的悬崖上,被称为天仙桥,传为仙人聚会游戏处。

  天师洞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

  自建福宫北行两公里即至青城主观——天师洞。

  天师洞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古分幽静。

  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

  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

  观内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

  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

  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余米,胸围www.smenhu.cn米、直径www.smenhu.cn米。

  据说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两千余年。

  1943年夏,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来青城山写生。

  他在天师洞独居一室,先后创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图《国殇》、《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给青城道士的《奔马》和《天马》图,已制成石刻陈列。

  祖师殿祖师殿位于天师洞右后侧山腰间,出天师洞过访宁桥即到。

  祖师殿又名真武官,创建于唐代。

  唐代诗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张愈均在此隐居。

  唐壑宗的女儿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

  该殿环境幽静,殿内在真武祖师、吕洞宾、铁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图壁画、诗文刻石等。

  朝阳洞朝阳洞位于主峰老霄顶岩脚,洞口正对东方,深广数丈,可容百人,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

  清人黄云鸽曾在此结茅而居,并撰联曰:天遥红日近,地厌绎宫宽。

  近代画家徐悲鸿也曾在此撰联: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

  上清宫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

  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介石题寅。

  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上清宫后为老霄顶、建有呼应亭、是赏观日出、神灯和云海奇观的绝佳地点。

  [编辑本段]后山景区青城后山景区位于青城山后,都江堰市泰安乡境内。

  以水秀、林幽、山雄、石怪为奇观的自然风景区。

  景区距成都70公里,面积100余平方公里。

  西北与卧龙自然保护区为邻,而东北与赵公山相连,东越天仓山、乾元山可到天师洞、福建宫,西南与六顶山、天国山接壤,与青城山一脉相承,深藏不露,直至1980年代才加以开发。

  乘车从青城山大门左侧公路西行,跨青溪桥,穿后山门,经飞仙亭、飞仙观、响水洞、白石碾、金鞭亭、八卦台、贡茶亭、迎仙亭、三龙亭等众多景点,方到青城后山景区的起点站——泰安寺。

  景区内有神秘的溶洞、雄奇的蓥华、秀丽的味江,罕见的古墓群和大蜀王遗址、名庵古寺。

  此处集山、水、洞、廊、林为一体,可与青城前山媲美。

  景区全程20余里,有上山索道可使游客节省一半路程,便能欣赏到青城后山大部分景观。

  近年还新建了各类宾馆,为游客开辟了许多全新的旅游项目。

  青城后山还是蜀茶的著名产地,清代被列为贡茶。

  ●泰安古镇自古为扼成都一带西入金川必经之驿道——“花坪老泽路”冲要的重镇。

  宋代设味江镇,清代始依场后的古泰安寺,易名为泰安镇。

  泰安寺即坐落于古镇中央。

  古镇里有很多饭店和旅店供游客歇脚。

  ●五龙沟古称蛮河沟,长约8公里,因传说古时有五条神龙隐藏于沟中而得名。

  其中的景色有金娃娃沱,景色绝佳的龙隐峡栈道,石笋岩,回音壁等。

  ●又一村:位于五龙沟之上的桃花溪,得名于陶渊明得“柳暗花明又一村”。

  村中有二十多户农家以发展旅游业为主,是又一个爬山歇脚的好地方。

  其中桃花溪度假公园亦坐落于又一村。

  ●白云洞:白云索道从又一村上行到白云古寨。

  白云洞古为佛教徒精修之地。

  ●飞泉沟●百丈桥位于翠映湖与白云古寨之间,飞泉沟中游,用木板铺成曲桥,逆水而上,长约百余米。

  两岸老树龙钟,附生着草绿色的“木萝莎”如薄纱飘舞。

  ●翠映湖●白云古寨:白云索道从又一村上行到白云古寨。

  青城四绝:一绝“洞天贡茶”,唐时蜀州味江是全国七大产茶区之一。

  宋时青城“紫背龙芽”、“白背龙芽”就被列为贡品。

  洞天贡茶茶质优良,汁色清澈,茶香味醇;二绝“白果烧鸡”,成都青城山地区的传统名菜,汤汁浓白,鸡肉异常鲜美;三绝“青城泡菜”,俗称青城道家老泡菜。

  以青城山道士生产的鲜黄瓜、豇豆、水红辣椒、萝卜、大蒜、白菜、仔姜、良姜等为原料,放入用山泉水、精盐、花椒等配制而成的特殊汁液中,脆嫩清鲜,深有回味;四绝“洞天乳酒”,以青城山所产的猕猴桃鲜果为原料,按道家传统工艺榨取果汁,再配以醪糟汁、冰糖水和少许曲酒酿造加工而成。

  酒味浓而不烈,甜而不腻。

  长生宴:中国名宴—长生宴是青城山鹤翔山庄上善堂餐厅推出的道家滋补特色美食。

  自三国蜀汉时期,范长生在此建范氏庄园,修炼长生久视之术,采山之精、水之灵、珍林香草之花宝,巧妙烹饪,食之本色、本味,得享天年,寿齐彭祖。

  之后,药王孙思邈居青城,又将川芎。

  青城道家自古多美食。

  山庄特级厨师依据《青城山道家食谱》等文献中的道家菜品及融入民间的道家善生美食进行了精心的选料与烹饪。

  后山老腊肉:烟香味浓、肥而不腻、口感独特。

  [编辑本段]青城山镇都江堰青城山镇。

  位于市区西南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青城山,东临中兴镇、青城乡,南接两河乡、崇州市,西连阿坝州汶川县,北靠玉堂镇、中兴镇,镇境东西最大横距www.smenhu.cn公里,南北最大纵距www.smenhu.cn公里,幅员面积www.smenhu.cn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29亩。

  以山地地貌类型为主,仅沿山地区有少量平原。

  镇境最高峰大面山,海拔2434米;平原区最低点海拔250米。

  1999年末,辖红岩、白云、坪乐、双磨、尖峰、青龙、白石、东河、味江、沙坪、青景、青城、和乐13个行政村、71个村民组、总人口1020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27人;农业人口9377人。

  镇政府驻山前新集镇,东北距市区15公里。

  镇境有省道大三公路穿越,入青城山公路在镇治地与其连接,公路总长29公里,其中水泥路面19公里。

  有村道6条,总长www.smenhu.cn公里,一般宽为5-6米。

  1999年,实现村村通电话目标。

  青城山镇建立后,镇境逐步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企业,镇企业以生产旅游产品为主。

  至1999年末,有酿造、茶叶加工、制陶及食品与竹木加工等企业24个,其中个体私营7家。

  主要产品为老妈红系列酒、老腊肉、青城泡菜、青城山老窖系列、紫砂制品等。

  青城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闻名遐迩。

  1986年后,又先后自筹和引进资金十数亿元,兴建了月城湖、月城湖至四望观的架空索道,开辟了青城后山风景区,建成了王小波、李顺起义陈列馆,恢复了泰安古镇,开辟成了水晶溶洞、神仙洞、白云群洞、翠映湖、五龙沟、红岩等景点,修建了泰安寺至又一村、又一村至白云寺的架空索道,兴建了娱乐中心、味江漂流冲浪、旅游小火车等游乐设施,修建了别墅、度假村、宾馆、会议中心等旅游服务设施。

  同时加强和不断完善景区管理,青城山景区已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旅游风景区。

  [编辑本段]青城山春台会青城山镇作为成都市优先发展的重点镇,已从农业镇在不断地向特色旅游集镇推进。

  本以农资交易为主的春台会,变成了商贸会。

  而青城山镇更精心组织了一系列“惠民”活动:川剧座唱、幺妹灯、法律咨询等,大受老百姓欢迎。

  [编辑本段]青城山传奇故事青城山普照寺传奇故事普照寺早期叫“金花庙”,供奉的是蓥华祖师,是由一座家族弃祠改建而成的贫穷小庙,“无食以养僧,无房以妥神”。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穷庙子,却在乾隆三十年以后,突然大兴土木,广置田产,到道光二十九年前后,经百余年间的连续扩建,普照寺一跃成为川西四大丛林之一,远近闻名。

  据估算,这段时间普照寺修建费用在万两金银以上,而普照寺碑文载:未受捐施,不假募助。

  那么,这巨大的耗资从何而来呢?这便是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普照寺突然兴旺之谜。

  成都民间曾经流传过一首民谣:“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

  这首民谣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历史之谜。

  传说明末张献忠起义,推翻了明朝在四川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农民政权“大西国”。

  后来清兵入关,四川境内发生连年混战,张献忠不得不退出成都,“大西国”被吴三桂灭亡。

  民谣就是说的张献忠兵败退出成都时,把“大西国”的金银财宝秘藏起来,为了将来能找到所藏之宝,不至于因年代久远而迷失,便设计了石牛和石鼓作藏宝记号,谁发现了石牛石鼓,就有可能找到“大西国”的神秘宝藏。

  因此,围绕藏宝之谜,就有许多传说和猜想。

  有说财宝埋在锦江河底的,也有说宝藏随船沉入岷江的,也有认为张献忠的财宝埋在青城山的,等等。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成都还掀起过寻宝热,甚至有人还拿出了藏宝图,一时间许多人跃跃欲试,要成立寻宝机构。

  其实寻找张献忠宝藏已非一日之事,也话自大西国灭亡以后,民间就有人开始寻宝,在抗日战争期间,成都就成立过锦江淘银公司,在九眼桥下大张旗鼓地淘银,经过一年多努力,果然在河底淘出一只石牛,一只石鼓,着实让人们兴奋不已,证明民谣传说不假。

  但继续淘下去,却见不到宝藏影子。

  淘银行动不了了之。

  要弄清张献忠藏宝的秘密,首先要知道张献忠究竟有没有可藏之宝。

  传说大西国成立之初,张献忠把他在战争中获得的奇珍异宝,特别是明成都皇室成员宝库中的金银财宝,在皇城举办斗宝大会,24间房子摆满奇珍异宝、金器银锭。

  其目的一方面为了展示皇亲国戚、富绅劣商的奢糜;另一方面炫耀他的富有。

  但这却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待到大西国灭亡,谁都想得到这笔财宝。

  据传大西军兵败成都时,十余艘大船从新津出发,沿岷江顺流而下,在彭山境内就被清军预先埋设的铁链拦住。

  大西国押运船只的兵将眼看敌不住清军的围攻,于是凿沉船只,弃船登岸逃走。

  清军早就知道张献忠有大量金银想要从成都运走,以为截获了运宝船队,欣喜若狂地登上还未完全沉没的一些大船,才发现船中装载着石块。

  自从张献忠的宝藏随着大西国的灭亡消失以后,宝藏之谜就困扰着一代又一代关注这件事的每一个人。

  特别是成都和新津都先后发现数量不小的大西国“大顺通宝”钱币和银锭,更使寻宝人相信张献忠那24间大屋展示过的财宝就藏在成都或成都周边,其中关于青城山藏宝之事,更有许多奇闻和谜案。

  奇案之一:普照寺暴富。

  普照寺是座落在青城山大观镇境内的著名佛教寺院,最早建寺的年代已无从考察,只知原寺明末毁于兵燹。

  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873年)都江堰贡生高履和曾在《普照寺源流记》中说:“寺历数朝,世有传人,明末火于献。”

  明确指出普照寺是被张献忠焚毁的。

  清代康熙年间开始恢复,是一座仅占地半亩的简易小庙。

  乾隆中期,约在1776年左右,普照寺开始扩建。

  道光年间,方丈鉴山在未向社会各界民众化缘的情况下,突然大兴土木,修成占地400亩,殿宇五重,与二十四诸天暗合的24个天井,与黄道貌岸然周天同数的365间堂舍的宏伟大寺院。

  如果没有数万银子是很难建成的。

  按正规渠道的说法,是因为有神相助。

  清同治年间(1868年)任灌县知县的钱璋在《重建普照寺并建藏经楼记并赞》的文章中说:“道光庚子,接代鉴山主方丈事,念累世之祖劬思懋建,真功德精诚所结,可格苍穹,即于是冬天示神奇,山裂石出,不劳雕琢,不烦辇运,自致良材以显名胜。

  灵峰于是因旧基而重新之,不加募助,添修广厦数十楹。”

  一下子修起几十幢房子,都是“天示神奇”,石头自己裂开,不雕刻、不搬运,自己就到工地上了,而且凭空就造成了一座大寺院,这绝对是不可能的。

  而民间流传的另一种说法是当时普照寺有一个叫果时的小和尚,到与普照寺相邻的雪山寺割猪草时,发现一处地方青草长得十分茂盛,而且今天割了第二天又很快长出来。

  此事被方丈知道了,心知有异,不事声张,暗地组织寺内各尚挖掘,却挖出一窖金银!这才有了普照寺大兴土木的资金来源。

  奇案之二:张献忠青峰山采石之谜。

  张献忠在明崇祯十六年(1627)攻克武昌后建大西政权。

  崇祯十七年(1628)第二次进川攻克成都,并定都成都,于1646年战死西充。

  大西政权在四川共计只有18年时间。

  在大西国灭亡的前几年,张献忠最为倚重的义子张可旺率兵进驻灌县,并在民间搜罗了300石匠到大观镇境内的青峰山采石。

  青峰山是青城山的一支支脉,位于大观镇境内,普照寺就建在青峰山麓。

  奇怪的是,张可旺监督数百石匠采石,却并未运出山,也未在山中修建任何建筑物或用铺路。

  采石半年,却连300石匠也未见走出山来,消失在青峰山中。

  合理的解释是,张可旺可能奉张献忠密令,在青峰山以采石为掩护,秘密挖掘山洞或修建地宫,用来藏宝,因为根据时局的发展,大西国政权已岌岌可危,转移财宝是情理之中的事。

  大概张献忠也料到如果清军灭掉了大西国,再要复辟是十分困难的事,作长期打算,必须埋藏财宝,以便将来之需。

  开采出的石材或者用来修了地宫,或者砌了山洞,也有可能掩藏在某处山坳。

  而采石的工匠,则全部杀害灭口。

  张献忠青峰山采石之谜虽然无人破解,但有几件事却与藏宝联系起来。

  其一,普照寺修建的石料传言是神仙之力,山裂石出,就如清道貌岸然光灌县钱璋文中所言。

  但极有可能是普照寺僧人偶然发现了张献忠开采的石料。

  其二,普照寺不但发现了石料,也发现了张献忠所藏之宝的一部分。

  其三,张定国是张献忠最忠诚的部下,主管粮草后勤,是张献忠的财务和后勤部长。

  而张定国的部下——后来到普照寺任住持的心莲和尚专程到尚未修复的普照寺开创基业,并从他开始普照寺才一步步走向辉煌。

  心莲和尚到普照寺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到青峰山护宝,奉张定国之命保护大西国藏宝;另一种可能是他知晓藏宝的秘密,到青峰山伺机取宝。

  古今中外,不断进行着藏宝与寻宝的游戏。

  藏宝者大都是高智商的人,他们不但要选择藏宝之地,更要设计藏宝的方法,而疑阵、设机关,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总要经过万千思虑,做到不留痕迹,万无一失。

  让寻宝人耗尽毕生精力也猜不透藏宝人布下的迷魂阵。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普照寺与雪山寺的易名之争相传雪山寺开山立庙后,代代僧人皆喜好练武。

  雪山寺的承传方式也很特别,并不像其它寺庙传袈裟之类的衣钵,而是像江湖帮会一样传信物。

  这信物就是以开山祖师啸云净命名的“啸云剑”。

  此宝剑不足二尺,剑鞘和剑柄镶有七颗宝石,为雪山寺镇庙之宝。

  凡据有此宝剑者,即为雪山寺主。

  可是到了清朝中叶后,邻近的普照寺突然崛起,其间雪山寺的“啸云剑”不幸被人盗去,住持方丈自责退位,云游四方,发誓不寻到宝剑绝不回来,从此杳无音信,雪山寺也就此衰落下来,一蹶不振。

  后来,雪山寺僧人认为这是旁边的蓥华庙改名普照寺相克所致:普照之下,雪山焉能不化?于是更换牌匾,将雪山寺更名为“乌云堂”,意在“乌云”遮挡“普照”,倒克普照寺。

  普照寺僧人也不甘示弱,在寺名前加上山名,换作“青峰山--普照寺”,取“清峰”谐音“清风”,意即“清风驱散乌云”,再反过来倒克雪山寺......心莲和尚之谜普照寺挖出财宝可能与张献忠藏宝的另一条值得怀疑的线索有关,就是普照寺的开山祖师心莲和尚。

  张献忠被杀,而他的部将张定国却率部转战南北,拥戴朱明王朝一个宗室子弟,打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分别地两湖两广活动了10多年,最后才在清军的围剿下,出境到了缅甸的桂所,坚持反清斗争。

  而就在这时,心莲和尚突然来到了青峰山,把殷姓弃祠改建成了蓥华庙。

  据传,心莲和尚曾在成都昭觉寺参学,数年后认国此处不合其理想,便前往名盛一时的报恩寺挂单,不想到达汉州时,报恩寺遭遇火灾,只剩一片瓦砾。

  丧气之余,心莲和尚在道旁树下休息,恍惚中,见一个高颧突骨、碧眼赤须的人牵了一匹红鬃大马过来,拍着他的肩头说:“报恩寺遭劫,蓥华祖师应运迁居,师父何不追随而去?”心莲和尚赶紧双手合十为礼,求指明路。

  那人让心莲和尚同骑红马,瞬间来到一个地方,只见有破屋数间,蓥华祖师正盘腿坐在屋中。

  心莲和尚正欲上前拜识,忽然一声炸雷,大雨倾盆而至,把心莲和尚浇醒了。

  雷电惊梦,冷雨浇头,心莲和尚全然不顾,努力地追索、回忆梦境。

  后来竟按梦境寻觅到了青峰山开创了蓥华庙。

  此说有伪托之嫌,更何况,当时的殷姓弃祠极其破败,根本没有发展光大的可能,无法吸引心莲和尚。

  又有传说,心莲和尚是被青峰山的“金莲宝地”格局所迷,才于此不计艰难破败地开山立庙,弘法妙门。

  此说也太玄太缥缈、不可信。

  惟有一个解释合情合理,那就是心莲和尚是张定国的部将,受张定国之遣,从缅甸桂所秘密潜到青峰山看护张献忠的藏宝。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普照寺后来的诸多谜团便迎刃而解,不攻自破。

  作为一个“护宝人”,心莲和尚以蓥华庙为掩护,恪守着自己的职责,他的使命可能就是看护好藏宝,以便日后张定国攻入境内时,起出藏宝以资助和响应。

  然而出乎心莲和尚意料的是,没过几年在三桂便奉清廷旨意,率大军剿平了桂所、大西军彻底灰飞烟灭。

  心莲和尚万念俱灰,最后在绝望和贫困中死去,但他临死前肯定向弟子讲明了他作为大西军将领、随“八大王”张献忠和张定国转战南北的不凡身世和经历。

  但不知为什么,心莲和尚没有向弟子说明藏宝之事,这可能与他心死如灯灭有关,想把藏宝作为一个谜永远烂在自己肚子里,或者他想:今后弟子们能不能发现和利用这笔藏宝,就看他们的缘分吧,佛门不是讲究缘分吗?所以直到心莲和尚死后许多年,普照寺的和尚才在无意间发掘出财宝。

  但是开山祖师是大西军将领的秘密却不宜张扬,只在各代住持和方丈之间秘密流传。

  仙云观的“蜀八仙殿”,是纪念蜀中八仙之一的尔朱先生的。

  蜀中八仙史有异说,笔者略作考证。

  蜀八仙之说早见于晋,谯秀在《蜀记》中载:“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为蜀之八仙”。

  宋.李?P等编的《太平广记》中记述了五代时期,西蜀有位叫张素卿的道士画了一幅《蜀八仙图》,其八人与上述八人大同小异,他们是李已,容成,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寿,葛永贵。

  一、容成公,上古皇帝之臣(又说为皇帝师,老子师)。

  尝栖太姥山炼药,后居崆峒山。

  年二百岁,善补导之术(道家的双修密法),守身养精气,发白复黑,牙齿掉了又重新长了出来,传说他最先创建律历,其著作有《容成》二十六卷,但未见传世。

  他与蜀的关系可查的资料有下列几处:1,居崆峒山,查崆峒山有多处,其一在四川平武县境内,山谷深险,直接番界;2,居青城山。

  谯秀《蜀记》说,“容成分隐于鸿蒙”,鸿蒙即今之青城山;3,《列仙传》云,容成为“老子师也”,老子居蜀,其师焉能不居蜀?因此,容成公列入蜀仙。

  二、李八百,查李八百者有三人。

  1,为周朝蜀人,传说他历夏自周活了八百岁,又说他一动能行八百里,故号李八百。

  《神仙传》中,葛洪写他为了考验汉中唐公?P求道是否心诚,故意使唐及一妻三妾为他舔恶疮毒脓,后授以度世之诀及丹经一卷,唐公?P终于入云台山中炼丹,丹成登仙而去。

  2,李八百是李脱。

  《晋书》中记:“时有道士李脱者,自言八百岁,故号(李八百)。”

  ;3,李八百为李阿。

  《抱朴子》:“蜀有李阿者,穴居不食,号曰(八百翁)”。

  葛洪《神仙传》:“李阿者,蜀人也,蜀人传世见之,不老如故,常乞于成都市,而所得随复以拯贫穷者。”

  李阿为“后汉蜀人”。

  李八百曾与其妹李真多修炼于三学山,即二十四化(治)的真多化。

  三、李耳,即老子。

  老子有三种说法(见周生春《白话老子》)。

  1,老子是老聃,楚若县(今河南省鹿岜县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吏(图书馆长),退隐后著书五千字。

  2,老子是战国人李耳,著《老子》;3,老子是周太史瞻,战国中期人。

  不管老子有几种说法,但老子被道教捧为始祖这一点是公认的。

  《神仙传》中说:“老子者,母怀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割母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

  又云: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此为我姓”,故姓李。

  唐.李冗《独异志》记:“老君耳长七尺”,故名李耳。

  李耳曾为孔子师,刘向《列仙传》记:“仲尼至周见老子,知其圣人,乃师之。

  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西去,入大秦过西关。”

  又传说老子降生于成都青羊宫(唐以前称青羊观),故老子被列入蜀八仙。

  八仙中的老子是被神“化”了的李耳。

  四、张道陵,一名张陵,东汉沛国(今江苏丰县)人,留侯张良的第八世孙,永平时拜江州(今重庆)令。

  章和年间征为太傅,官至三公之上,而他却“三诏不就”,浪迹江湖,远离官场到江西贵溪县龙虎山筑炉炼丹,修炼道成。

  汉顺帝时至河洛入蜀,在四川大邑县境内的鹄鸣山,(又称鹤鸣山)结茅修炼。

  永和六年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创立道派,凡入道者纳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

  建立二十四治(教区),教人悔过奉道,用符水咒法治病。

  《蜀记》中说他“避病虐于丘社之中,得咒鬼之术书为之,解使鬼法。”

  传四川青城山鬼蜮甚众,他率弟子降伏群魔,后人于山之巨石上刻“降魔”二字以记之。

  又传张道陵为蜀人驱病降妖,开山筑路,感动了太上老君,老君亲临鹄鸣山授于三洞众经,雌雄二剑,都功印一枚,赐名“天师”,后人便称他为“张天师”,青城山亦建“天师洞”道场以兹纪念。

  关于张道陵在四川驱鬼神,祛瘟疫的传说甚多,不一而举。

  五、严君平,本名庄君平,又称蜀庄,因避明帝刘庄讳而改姓严,又名严遵。

  四川绵竹人,汉代道学家,思想家。

  知天文,识星象。

  常卜筮于成都市,每天占卜几人得百许文钱够基本生活就行了,然后关门落帘读《老子》,其著作有《老子指归》,《道德指归论》等。

  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扬雄曾拜他为师。

  严君平无心仕途,当时益州牧想请他做官,被他婉言谢绝,终身不第,九十而卒。

  后人于武都山建“严仙观”,凿“君平池”以纪念他,成都亦曾有“严贞观”,郫县郫简镇西北十五公里路的横山南头顶上有严君平的墓,唐代诗人罗隐书的“严君平的墓碑”,残碑至今尚存。

  唐代李白,岑参都写有咏赞严君平的诗传世。

  李白《古诗》:“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

  观变贫太易,探元化群生。

  寂寞缀道语,空帘闲幽情。

  ……海客去已久,谁人测沉冥。”

  岑参《严君平卜肆》诗云:“君平著卖卜,卜肆荒已久。

  至今杖头钱,时时地上有,不知支机石,还在人间否?”严君平生于四川,卒于四川,列为蜀八仙当之无愧。

  六、范长生,一名延九,又名重九,字元。

  涪陵丹兴(今黔江)人,十六国时成汉道士。

  后居青城山为当地天师道道首,时拥有部曲千余家,颇有势力。

  范长生博学多艺,精晓天文术数。

  传说他从后汉到西晋活了一百三十多岁,人称“范长寿”。

  刘备曾请他去做官,他执意不去,只好封他个“逍遥公”,并在青城山为他建造了“长生宫”(长生观),供其修真养性。

  南宋诗人陆游有《长生观观月》诗云:“碧天万里月正中,清夜珥节长生宫”。

  明代杨升庵也有诗赞曰:“天谷隐者范长生,风御冷然独整缨,避世已高巢父节,让王还被务光名。”

  “让王”之事见《晋书.李雄传》:西晋时,巴氐族人李特、李雄率流民起义,范长生曾助以粮食物资,使义军迅速占领成都,据有益州,李氏为答谢范长生,以其有名有德为蜀民敬重,“欲迎以为君而臣之,长生固辞”。

  李雄于成都称帝,国号大成,“乃拜(范长生)为相,尊为范贤,号为天地太师”,并封西山侯。

  范长生辅佐李雄大成国奉行道家“清净无为,与民生息”的政策,使巴蜀一度出现了一个政局稳定,民生富足的局面,故蜀民奉范长生为神明。

  李雄还在灌县离堆为他建造了“范贤馆”,即今伏龙观旧址。

  范长生也有著作世面,如《易注》,《道德经解》等。

  七、董仲舒,西汉唯心主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

  广川(今河北景县董故庄)人,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任江都县等职。

  董仲舒人们都很熟识,不必细说。

  但从手边资料查看,实在查不出他何以被谯秀拉来作了蜀八仙?笔者以为董仲舒是否为董仲君之误传?董仲君曾于青城山隐居,完全有资格被列为蜀八仙。

  晋.葛洪《神仙传》卷七道:“董仲君者,临准(今江苏泗洪或盱眙)人也,服气练形,二百余岁不老,曾被诬系狱,乃佯死,须臾出,狱吏乃异出之,忽失所在。”

  看来此君颇有道法,能隐形破墙而出。

  另外还有两位董仲,亦可冠以“君(先生)”字称为董仲君。

  《神仙传》卷六李少君款提到的董仲君,汉武帝时任仪郎,为人刚直,博学五经,然不达道术,常耻笑别人服药学道,不久就大病数月不愈,才把仙道李少君送来的药服食,仅服一半便大病全无,再服一半,“气力如三十岁时”,于是始信仙术,弃官从道,白发转黑,形容甚盛,活了八十余岁,还劝儿子道生学道,后道生寻得秘方,活了三百多岁。

  另一董仲是后汉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南)人,有名的孝子董永之子。

  董永卖生葬父感动了玉皇大帝的七仙女,下凡以身相许,才生下这位董仲君。

  传他“数书符镇怪,尝游京山之潼泉,以得山多虺毒,书二符镇之,其害遂绝。”

  今四川三台县新德乡有董永墓,董仲钡,董仙桥。

  既然董仲君曾隐居四川青城,又通晓道术,将他列入蜀八仙更为合宜。

  八、最后一为是尔朱仙。

  尔朱为复姓,其先祖为契丹胡人部落,世居尔朱川,因以为姓。

  考尔朱仙似有二人:一是谯秀所指的尔朱,当在晋以前,目前笔者实在无从稽考。

  二是唐末五代孟蜀时的尔朱,名洞,字通微,号归元子。

  传尔朱洞为北魏大将尔朱羽健之后,尔朱荣之族弟。

  此人曾遇异人得道,落魄于成都市,经常拣白石头往水里扔,弄得市民莫名其妙。

  后又卖丹药于市,每粒要钱十二万。

  太守很想买,尔朱洞说:“太守金多,非百二十万不卖。”

  这下激怒了太守,命人将他装进竹笼子里,投入岷江。

  大约他经宜宾入长江,在重庆始逆水而上,过合川漂至涪江上游,在绵州河边被姓石的渔人救捞起来时,他蜷伏在竹笼里睡得正香哩,后来便在绵州西山修道。

  此一说见于台湾高大鹏先生之《神仙传》。

  另一说他沿岷江流入了长江,完成史无前例的长江第一漂,直漂到巫溪县大宁镇为渔人所救。

  故大宁“有巨石如钟,下有三足,烟火之迹宛然,父老以为尔朱丹炉。”

  (见《方舆揽胜》)尔朱仙在绵州西山修道时曾去佛教圣地西域梵都“大漠”朝拜,得佛教真经,将释道合为一体。

  仙云观至今有一石联可证:金阕仙朝大漠京亦尊莫偶;玉阶云捧雨而化实一而神。

  其中暗含“仙云”二字。

  “仙”为尔朱仙,“云”即扬子云,西汉文学家扬雄,曾来绵州西山读书,至今有扬雄读书台,扬子云真像,洗墨池等名胜,距仙云观仅一箭之地。

  蜀八仙殿前还有几幅石刻对联可为释道合一之佐证:道气在冲虚,老子长生非采药;(道)禅机原活泼,如来不语但拈花。

  (释)若以象求,诸天尽在凭人拜;(道)何须狮吼,老佛无言是我师。

  (释)鹫岭巍峨,万字祥光辉绝顶;(佛)仙云飘渺,九天瑞色霭奇峰。

  (道)距仙云观不远处有玉女泉,泉水清冽甘甜,终年不断,泉旁有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道教摩崖造像,传为尔朱仙炼丹时汲水之处。

  明代工部政使金深有诗《仙云观题留》刻于石上:载酒西崖访尔朱,玉泉翠壁泄跏趺。

  江城入眺渺环堞,蕙帐扫迹空丹炉。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