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廷,大学士也就算外廷。南书房翰林与内廷官员进入内廷,从乾清门出入。
南书房翰林,挨近皇帝,参与机要,容易得宠,升迁较快。但是,南书房翰林,也蛮辛苦的官员虽以入直南书房为荣,但不知其苦:“咫尺天颜,垂手侍立,久之则气血下注,十指欲肿。若派写进呈书籍,则终日伏案而坐,两脚不得屈伸。”有人说:“伺候时立得手痛,钞录时写得脚痛。”皇帝到南书房的时候,值班的翰林们都要到门外站着回避,“呼某人则入,不呼则候,帝去乃入也”。皇帝同每个人谈话内容,都是两人间的机密,外人不得闻知,更不能外传。
南书房值班的翰林,文具由内务府办理;饮食由御膳房供应。早餐在家里吃履园丛话记载:徐乾学饭量大,每早入朝,吃实心馒头五十,黄雀五十,鸡子五十,酒十壶,可以竟日不饥。同朝张玉书古貌清癯qu,早餐只食山药两片,清水一杯,亦竟日不饥。大多南书房值班翰林,伙食标准有规定:“每餐每日肉菜半桌,稻米一仓升,茶叶一钱。”清宫述闻可以喝免费的茶水。夏天,从五月初一日开始,每天赐给冰块,装在大盘里乘凉。时令鲜果,地方特产,时常供应,也受赏赐如字画、笔砚、眼镜、鱼类、鹿肉等。
南书房也有趣闻:状元于敏中初直南书房时,一日同僚谈锋正浓,于敏中微闻声音,疾呼其同僚说:“老头子来矣”话音刚落,乾隆驾到。乾隆帝听到说自己是“老头子”,颇不高兴,严厉诘问。翰林们很紧张,不知如何回应。这时,于敏中机灵地对答:“万寿无疆曰老,首出庶物曰头,父天母地曰子。”乾隆帝一听,转愠为喜。于敏中节节高升,很快升为尚书,后官至大学士。
康熙少年智擒鳌拜的故事,有的书说就发生在南书房。康熙帝召鳌拜到南书房进讲经史。鳌拜遵旨进入,内侍以折一条腿的椅子请他坐,而以另一内侍站在椅子后。命赐茶,内侍先把茶碗用开水煮,使杯极热,鳌拜一接,茶杯坠地。持椅子的内侍,乘势一退,椅子歪斜,鳌拜倒地。鳌拜在国君面前,倒地、歪椅、摔杯、洒茶,实属大大地不敬。康熙帝呼曰:“鳌拜大不敬”布库内侍,扑而擒之。但啸亭杂录和归田琐记记载,是鳌拜入见时,康熙帝召羽林士卒或布库少年将他擒捕的。
康熙书房下
南书房的翰林,功夫既在书房内,又在书房外。他们走出南书房之后,有的做尚书、侍郎,有的做大学士、军机大臣,有的风清气正、耿介终生,也有的贪污纳贿、行为龌龊,更有的身后受辱,枭首锉尸。下举两例,略作介绍。
沈德潜16731769年,今江苏苏州人。乾隆四年1739年成进士,已六十七岁。庶吉士散馆时,已七十岁一天傍晚,乾隆帝巡视,问谁是沈德潜他自称为“江南老名士”,授为编修。七十一岁,命在上书房行走,官礼部侍郎。后德潜因病乞休,命以原衔食俸,仍在上书房行走。乾隆十四年1749年,再请归里,命原品休致,仍令校刊御制诗集。让他如有著作,寄京呈览,赐给人参,并赐诗送行。德潜归乡,进所著归愚集,乾隆帝亲为作序,称其诗与王士祯相伯仲。后几次来京,其中一次是:德潜年八十时来京,赐额“鹤性松身”,并赏赉藏佛、冠服。入朝赐杖。乾隆帝命集文武大臣七十以上者为九老,沈德潜为致仕九老之首。命游香山,并在内府挂沈德潜的画像。
欲无止境,常有凶险。沈德潜奏进编纂的国朝诗别裁集,请乾隆帝作序。乾隆帝发现诗集的首篇为钱谦益的诗。钱谦益是明朝人,又为清朝做官。乾隆帝因谕两条:一是“谦益其诗自在,听之可也,但选以冠本朝诸人则不可”;二是“钱名世者,皇考所谓名教罪人,更不宜入选。”但乾隆帝并未与他过不去,只命内廷翰林重新校定该诗集。后乾隆帝几次南巡,沈德潜等迎驾常州,加太子太傅,赐其孙维熙举人。卒年九十七。赠太子太师,祀贤良祠,谥文悫,又御制诗为悼挽。不久,有人讦举人徐述夔一柱楼集中有悖逆文字。经查集前有沈德潜为徐述夔作的传,称其品行文章皆可为法。沈德潜死后被扯入“一柱楼诗案”之中。
沈德潜生前得到乾隆帝的器重,却因文字狱受到牵连,死后仍遭乾隆追加处罚
“一柱楼诗案”是怎么回事呢其作者徐述夔,江苏东台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九月事发,成为当时一大文字狱。徐述夔,举人,教书乡里。出了一本书,名一柱楼诗。沈德潜在书前写了徐述夔传。这本小书,刻板印刷,数量很少,影响不大。他死后十多年,因子孙的一场纠纷而爆发。其孙与监生员蔡嘉树为争产事成讼,蔡氏将一柱楼诗、书版、沈德潜在书前的徐述夔传等一并告到县衙。江苏学政刘墉将其呈送乾隆皇帝。经过调查,主要罪名是:1居家授徒,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给学生取名“徐首发”,乾隆帝认为有“诋毁本朝剃发之制”;2诗中有“明朝期振翮hé,一举去清都”之句,乾隆帝认为有欲“去清复明”之罪;3“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乾隆帝认为有“反清复明”之意。经过乾隆帝二十余道“谕旨”,最后定案:抄家,掘坟,剖棺,枭首,“将该犯徐述夔之尸,枭去首级,凌迟锉碎,撒弃旷野”,并将其首级,悬示于东台县城。清高宗实录卷一千七十一将徐述夔之子、孙,学生徐首发等处以死刑,作跋的毛澄“杖一百、流三千里”。结果,两人戮尸、六人处死、一人流放,一人徒刑,一人戍军台。乾隆帝命夺沈德潜赠官,罢祠削谥,仆其墓碑。
乾隆帝曾说:“朕于德潜,以诗始,以诗终。”但事实上,未与诗终。若一旦惹恼皇帝,就一切不管不顾。
刘纶,江苏武进人。少年俊颖,六岁能文,长于古文辞。乾隆元年1736年,以生员举博学鸿词,考第一,授编修。后直南书房,又命在军机处行走,授文渊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刘纶,至亲至孝,亲丧三年不喝酒、不吃肉。直军机处十年,与大学士刘统勋同辅政,有“南刘东刘”之称。器度端凝,出入殿门,进止有度。早年买宅数间,后做军机大臣、大学士、工部尚书二十余年,没有增加半间房屋。衣履垢敝,不做新服,但上朝必着盛装,为什么呢他说:“不敢亵朝章也”一天,侍郎王昶在严冬黑夜,有急奏草稿,半夜到刘纶相府。纶起燃烛,操笔点定。天奇寒,呼家人备酒肉,但厨柜空空,仅得十几枚枣下酒。史官赞道:“其清俭类此”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是历史上取得突出成就者的共同经验。
总之,清朝的南书房,自康熙十六年1677年建立,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存在222年。在康雍乾时期,是南书房的兴盛时期,越到后来,越加衰落。
康熙书房提供了一条经验:学习聪明者的聪明,会更聪明;吸纳智慧者的智慧,会更智慧修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品质。
永乐宫案
永乐皇帝是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有着突出的贡献,却也有着荒唐的故事。著名的有“二吕案”和“殉葬案”。
“二吕案”的缘由,要从权妃说起。永乐帝和他父亲朱元璋一样,都要朝鲜贡献美女。权妃是朝鲜进贡的美女,既“姿质秾粹”,貌美惊人,又“善吹玉箫”,能歌善舞,颇受永乐帝的宠爱,就是去沙漠北征,也带上这位美人。民谚说:“红颜薄命。”这位权妃,永乐十年1412年,在永乐帝北征凯旋途中,死于山东临城今枣庄市辖地。事出突然,议论纷纷。一次吕美人乙与权妃的宫女在吵架中揭短说:吕美人乙因争风吃醋,串通宦官,从银匠家里买了砒霜,研成粉末,放在权妃胡桃茶里,将她毒死。永乐帝得知此情,顿时发怒,将有关宫女、宦官、银匠等处死。最惨的吕美人乙,朱棣命用烙铁烙她,折磨一个月,才将她杀死。这起案件,株连广泛,被杀者有数百人时北京宫殿尚未建成。
其实,这是一桩冤案。原来宫里有两位姓吕的美人。两位吕美人乙之间,也互相争风吃醋。后来权妃猝死,那吕美人甲便乘机诬告吕美人乙毒死了权妃,铸了这桩惨案。
后来,吕美人甲和宫人鱼氏内行违规,与宦官私通。朱棣虽有察觉,但因宠爱吕、鱼二人,没有及时处置。当时后宫的宫人,生活寂寞,孤单寡欢,常与宦官相好,譬如一起用餐,一块喝茶,这种特殊关系,称为“对食”。这类情况,比较普遍,并不被认为是乱宫之事,但如果传播开来,毕竟是不体面的。吕、鱼二人知道隐秘泄漏后,觉得丢了脸面,竟然惧罪自缢。
吕、鱼二人自杀,事情就闹大了。永乐帝认为坏事都因吕美人甲所起,便把吕美人甲的侍婢都拘来审讯。这些侍婢不胜拷问,便被刑逼乱说,说是要谋杀永乐皇帝。既然刑问出了大逆之罪,一场刑杀大祸,铺天盖地而来。永乐帝愈是滥杀,愈觉得问题严重。彼此揭发,互相牵连,宫内宫外,上上下下,女子连娘家,亲戚连友人,被连坐杀者竟达2800人
永乐帝晚年,患重风湿症,常卧病不起,精力也不行,虽喜广求美女,却性能力不行。但他还要仿效乃父朱元璋那样多妃多嫔多宫女,经常向朝鲜索要贡女。朱棣从登极后就没有再得子女,其子女都出生于他登极之前。按说,朱棣登极时才42周岁,岁数并不算大。朱棣为了发泄积愤,惩戒后人,让画工把吕美人甲与小宦官相抱的情景画下来。这时的永乐帝,成为一个丧心病态的**狂、杀人魔王。每次处死宫人时,他都要“亲临剐之”。有些宫女临刑前,知自己不免一死,便痛骂朱棣道:“自家阳衰,故私年少寺人,何咎之有”你自己阳衰,根本不行,我们只有找年少貌美的太监,这有什么罪
就在永乐帝疯狂杀人的时候,发生了一件震惊寰宇的大事情。就是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日中午,一场大雷雨,引发了火灾,将奉天太和、华盖中和、谨身保和三大殿烧毁。经过十几年的兴建,举全国民力,尽国库财力,他刚在正月初一登殿庆贺,时过百天,皇宫大火,遭火焚毁。永乐帝虽对外发布诏书,表示自责,但对内的杀戮,没有停止。
永乐帝的后宫,除“二吕案”外,还有“殉葬案”。
“殉葬案”是残暴的血案。历史上酋长、帝王死后殉葬,事例之多,不胜枚举。但到了明朝,已经进入十五世纪,竟然还有黑暗的殉葬制。
皇帝死后,妃嫔殉葬。明太祖朱元璋死,有妃嫔14人,俱身殉从葬。如李贤妃聪明俊秀,知书识礼。朱元璋病重,对守护在身旁的李贤妃说:“你十几年来与我朝夕相伴,我实在离不开你。你把两个哥哥唤进宫来,与他们见面,叙兄妹之情。”李贤妃明白朱元璋的意思,心里一酸,站起身来,躬身一拜,转身而去。不一会儿,太监奏报:“李娘娘悬梁归西了。”明洪熙帝仅在位一年,死后有四妃从葬。明宣德帝在位10年,死时有十妃从葬。同样,清初努尔哈赤死,有大妃阿巴亥多尔衮母亲等三人殉葬。明清皇帝死后妃嫔殉葬,最为残酷的是永乐帝。
30多位妃嫔、宫女等,临死之前,被集合在乾清门内庭院的案桌前,已摆好了送行宴席,被赏一顿酒饭;尔后,被引向停放大行皇帝梓宫棺椁的乾清宫内,立在案旁啜泣。这时大堂已安设许多小木床,殉葬的宫人,在**立着,放声大哭,声震殿堂。她们被迫把头伸进吊好的绳套里,站在旁边的宦官将床一撤,这些宫人便“升天了”就连最受宠爱的韩氏和崔氏也在其中。韩氏临死前,呼喊着自己的乳母说:“娘,我去了娘,我去了”喊声未绝,床已撤去。殉葬者家属被称为“朝天女户”,受到优恤,父兄升官,辈辈世袭。殉葬者也会得到好听的谥号,并被葬入皇陵,但这无法掩盖殉葬制度对生命的野蛮绞杀。明初宫人殉葬的制度,直到明英宗遗诏中才被废除。
千叟大宴
“千叟宴”的“千”是指千人以上,“叟”是指老叟即老年人,“宴”是宴会,“千叟宴”就是千人以上老叟参加“养老尊贤”的盛大宴会。
敬老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在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没有剩余食物养活多余人口时,养老成为家庭、部族、社会的负担。传说有“六十花甲子”的现象:在远古时候,老人到六十岁,儿子在山里挖个窑洞,把老人送到里面住,隔三岔五,前去送饭。洞里油灯,油尽灯灭,停送饭食,老人饿死。我们不必考据这个传说的真实性,但反映历史上曾出现过因生产力低下而不讲尊老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多,尊敬老人,尊重经验,成为一种社会道德风尚。社会愈发展,就会愈敬老。尊敬长者就是尊重知识、尊重经验、尊重智慧、尊重生命。这是我国优良的历史传统。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千叟宴”,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康熙帝在乾清宫前庭院,举行宫廷空前盛大的千叟宴。因人数太多,宴会分两场举行:
第一场,初二日,八旗满洲、蒙古、汉军文武大臣官员,在职的、离退休的、退斥的,年六十五以上者,共680人,在乾清宫前宴会。还有诸王、贝勒、贝子、公及闲散宗室等持爵劝饮,分赐食品。
第二场,初五日,汉文武大臣官员,在职的、退离休的、退斥的,年六十五以上者,共340人,在乾清宫前宴会。以上两场共有1020人参加这次盛宴。康熙帝赋七言律诗一首,命与宴满汉大臣官员作诗相和,以诗纪盛,题名为千叟宴诗。因此,这次历史盛宴就叫作“千叟宴”。这首御制千叟宴诗是:
百里山川积素妍,古稀白发会琼筵。
还须尚齿勿尊爵,且向长眉拜瑞年。
莫讶君臣同健壮,愿偕亿兆共昌延。
万机惟我无休暇,七十衰龄未歇肩。
上诗中的“积素”,意为积雪;“须尚齿勿尊爵”,意为以年齿而不以官爵为序;“讶”,意为或迎如迎讶或惊如惊讶,这里应为后者。
康熙帝说:“览自秦汉以下,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五十四自秦汉以来,只有康熙帝临朝六十一年。康熙帝是自秦始皇以来的2132年皇朝史上,在位时间最长、中原地区四十年没有战争的中华唯一之君主。这当然值得隆重举行千叟宴来庆贺了。
图为千叟宴养老银牌,根据赏赐对象的年龄,其重量分为不同的等级
乾隆帝仿照其祖父康熙帝的千叟宴,也先后两次举行千叟宴。第一次是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乾隆帝以五十年“国庆”,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有60岁以上者3000余人参加,其中包括大臣、官吏、军士、民人、匠艺等。每人还赐予寿杖、银牌等各种物品。宴会上联句作诗,共得诗3429首。第二次是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在宁寿宫举行的“千叟宴”。
在宁寿宫举行的这次千叟宴,摆列800张宴席:入席者有亲王、郡王,蒙古贝勒、贝子、台吉,大臣、官员等年六十以上,兵、民年七十以上,入宴席者3056人,列名邀赏者未入座5000人,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千叟宴”。
宴会开始,太上皇捧起酒杯一饮而尽。其他人到皇帝宝座前跪献爵,递与进爵大臣,再入座。乾隆帝召与宴王公、一品大臣及众叟中年届九十以上者到御宴前跪,亲自赐酒、普加赏资,并各加赏缎疋、银子等;此时诸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等,为殿内宗室王公一二品大臣敬酒,侍卫等为殿檐下、丹墀上下及甬道左右各席群臣来叟敬酒。他们分别承旨分赐给宴席御膳食品、佳肴珍馐。8000名老叟于座旁行一叩礼后,开始进餐,菜单如下:
一等桌张,摆在殿内和廊下两旁。王公和一二品大臣,以及外国使臣,在一等桌张入宴。一等桌张,每席设摆膳品如下:火锅二个银制和锡制各一,猪肉片一个、煺羊肉片一个,鹿尾烧鹿肉一盘,煺羊肉乌此字原档模糊不清一盘,荤菜四碗,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一盘,螺蛳盒小菜二个,乌木箸二只。另备肉丝烫饭。
次等桌张,摆在丹墀甬路和丹墀以下。三品至九品官员、蒙古台吉、顶戴、领催、兵民等,在次等桌张人宴。次等桌张,每席设摆膳品如下:火锅二个铜制,猪肉片一个、煺羊肉片一个;煺羊肉一盘,烧狍肉一盘,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一盘,螺蛳盒小菜二个,乌木箸二只。另备肉丝烫饭。
宴会时,宫内升平署演戏。宴毕,升平署人退下,各王公以下大臣及群叟再次行一跪三叩礼,谢恩。太上皇和皇帝在中和韶乐中还宫。宴会后,按与宴群臣众叟的品级或年龄,分颁赏赐诗章、如意、寿杖、文绮、貂皮、文玩、银牌等物。这次千叟宴,六十岁以上的“京畿及各旗籍兵民,踊跃偕来,相预盛典,庞眉皓首,矍铄盈廷,实为吉祥盛事”。
乾清三悲上
乾清宫的悲剧很多,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皇帝的“三悲”童年失母之悲、刚愎自用之悲和末日疯狂之悲,是悲剧中的典型。
北京有句民谚说:北京城前三门,东面亡明,西面亡清。什么意思呢北京城的前三门,东面叫崇文门,明朝亡于崇祯帝;西面叫宣武门,清朝亡于宣统帝。当然,这是个巧合,也是后人的附会。大家听了,一笑置之。
崇祯帝即朱由检,明代末帝,年号崇祯。他的父亲是泰昌帝,就是那位登极一个月,八月初一日隆重登极称帝,九月初一日吞下红丸归天,演绎成“红丸案”,39岁就死去的薄命皇帝。泰昌帝有七个儿子,其中五个儿子早殇,只剩下朱由校天启帝和朱由检崇祯帝。天启帝朱由校16岁继位,在位7年,23岁死去。天启帝有三个儿子,都先他而死,所以他死后没有儿子继位。按照明朝朱家皇帝的家法,“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就是说父亲死了儿子继承,没有儿子由弟弟继承。天启帝没有儿子,死后就由皇五弟朱由检继承,这就是崇祯皇帝。
崇祯帝朱由检,天启二年1622年被封为信王。六年1626年搬出皇宫,到信王府。天启七年1627年,天启帝死,崇祯帝立。崇祯帝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做皇帝,因为皇兄天启帝朱由校死的时候才23岁朱由检18岁当皇帝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他失去的母亲。
崇祯帝的生母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泰昌帝的后妃说起。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