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举起一根手指道:“第一,他没有说出英国和沙俄之间不只是有矛盾,而且是仇敌,是那种不把对方消灭不心甘的仇恨。在欧洲的利益是这样,但远东的利益也是这样。沙俄的是就是英国的非,英国的非就是沙俄的是。二个国家在朝鲜都有巨大的利益,他们觊觎该处多年,都不会放弃。既然他们是敌对的双方,就有利用的可能。老夫现在放出了一份大礼,既然沙俄拒绝,老夫就试着送给英国。实在不行,老夫可以把礼包做大一点,他们实在没有拒绝的可能。否则,老夫再转送给沙俄。”
“父亲这是在走钢丝啊,万一他们双方联合起来,那……。我们大清实在没有玩弄他们西方列强的本钱。”
历史上李鸿章玩弄西方列强不成,反被列强玩弄,特别是被沙俄玩弄:每当日本要大举进攻前,沙俄就答应调停,到了战斗最危险的时刻,沙俄就摆手不干了。
几次差点让李大人气得吐血,但他还是锲而不舍地周旋在列强之间,甚至甘愿冒着不遵圣旨、私通敌国的风险命令他的亲信幕僚伍廷芳与日本驻天津领事荒川已次私下谈判以结束战事。
将心比心地说一句,如果不考虑甲午战争的结局,李鸿章大人还是做了不少事的,可谓呕心沥血废寝忘餐,再加忍辱负重。这种性格是他相交曾国藩统领淮军后逐步形成并强化的。这种优良品质成就了李鸿章,也在最后给李鸿章带来了一身的骂名。也许此时的他不是这么坚持,换上一个脾气暴躁的人,甲午战争的结局就会不一样。
李鸿章听了张佩纶的话,说.道:“你的担心不是没道理,也正是老夫说的第二点。那就是那篇文章忽视了个人之间的交情。西方列强国与国之间没有公理可言,讲的只是利益。但私人之间还是有亲情、友情可言的,不少西方人还是讲信誉讲道理的。以前担任我北洋水师总教习的琅威理也算是一个言而有信的汉子。老夫在直隶总督和北洋通商大臣位置上坐了二十四载,也结识了不少洋人朋友。这些人多少能帮老夫一点忙,凭他们的影响力,能影响列强的一些政策走向。……,世上没有十拿十稳的事,什么事都需要努力去做才能成。老夫不能做一个开拓疆土的绝世勇将,就当一个修理破屋子的糊裱匠吧,大清这房子也只能哪里漏风哪里补了。”
张佩纶深深鞠了一躬,说道:“小婿.明白父亲的苦心,一定帮父亲完成这难以完成的事。”
历史上李鸿章说动了英国驻.中国公使欧格讷,欧格讷也积极向国内提建议请求英国政府调停中日之战,还建议英国舰队对日示威。这让疲于奔命的李鸿章李大人于黑暗的黎明中见到了一缕曙光。
很可惜的是,欧格讷的建议最后被当时的英国首.相罗斯伯里否定了。这个坏李大人好事的家伙说道:“这是不合时宜的。我们不能削弱在东亚的海洋上具有能够成为防范俄国屏障的伟大力量的强国,不应该与之不合。”
1894年7月23日,英国政府还照会日本政府:“此后中日两国.开战时,中国之上海为英国利益之中心。故欲日本政府承认不在该港及其附近为战争的运动”。这是直接向日本暗示,未来的战争只要不影响到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英国不会进行干预。
此照会让李鸿章大人的外交努力再告失败。他.转而又去乞求沙俄,接受沙俄的调戏。
弱国无外交在李大人身上诠释得淋漓尽致。
有人说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是投降派,实在是有点冤枉他。但说李鸿章没有错误,那也是高抬他了。而且从后世的眼光看,他的战略思路并不能完全算错,毕竟当时的清朝政府太腐朽了,想让李鸿章一人来力挽狂澜不现实。
但他不应该固执地寄希望于战争之外,寄希望于调停。他既然知道北洋军反正会输而西方列强不会允许日本独占中国,那他就应该两手都要硬:一手让手下的部队放心备战大打出手。既可以打击日本人的嚣张气焰又对列强显示中国人的决心,同时还能堵住朝廷内外的悠悠之口,让自己没有那么多骂名,北洋军奋战之后的失败还能让国人清醒——不变革真的不行了。另一手则不停地斡旋在列强之间,继续发挥他的外交优势。
当然,另一个原因是他矛盾的表现:一方面他看不上自己的部队,另一方面却高估了自己部队的战斗力。将李鸿章内心的想法通俗一点表达出来就是:我知道我的部队不行,但也不至于不行到如此地步吧?
八月一日中日宣战,九月十五日就丢掉了平壤,特别是十月二十六日几乎一夜之间就丢掉整个鸭绿江防线将战火引入中国本土,完全打乱了他的原有计划。
此时的李鸿章问女婿道:“你说那些燃煤我们要不要接收?”
“这事也很难办。他们造势的本事太大了,这么大的手笔。我们收吧,失了朝廷脸面,不收吧,我们又真的缺少优质燃煤。再说,这也是一大笔钱啊。”
“呵呵,你怎么开始婆婆妈妈的了。”李鸿章说道,“作为一方豪杰啊,爽快点,收下!让他们送到天津来,他们既然存有捡桃子的心,肯定不仅仅是造势,他们一定还有后着。大家将朝鲜这塘水搅的越浑越好。”
张佩纶问道:“难道父亲是说他们也可能出兵?”
李鸿章说道:“一块巴掌大的地方竟然养了七八千部队,他们怎么活?老夫是看不透那个小青年到底是疯狂还是目光远大。如果他预测到有今天,那他实在……是妖孽。据朝鲜的情报,在元山北面的高原镇一带有说南方话的华人出现,头上没有辫子,老夫估计是他们。我们接收他们的煤炭也算是帮他们一个忙吧。”
李鸿章虽然情报很准确,但他还是不知道薛兴华还有一支舰队在智利。
远在万里之外的薛兴华自然不知道他的文章并没有改变李鸿章原定的战略思路,《风雨报》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增加了北洋军的一些战斗力而已。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心意被这个老狐狸所洞悉。不过,总体来说薛兴华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只要比原来的历史多消灭几个鬼子,他也感到值了。
历史还是顽强地坚持她原有轨道在前进着。
几天之后,薛兴华收到了从上海转来的北洋水师愿意接收优质燃煤的信息。薛兴华委托陈长荣市长大肆向外公开租用运输船装载燃煤前往天津。当然,租用的运输船所拥有的吨位比运煤所需要的吨位大二倍左右,这些多出的吨位是为薛兴华做其他事的。
想不到陈长荣对此事异常热心,不但不嫌弃这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还感谢薛兴华为他提供了报效母国的机会。他们几个官员一商量,干脆全包了。不但包了煤炭采购,还分摊了租船费用。薛兴华没有掏出一分钱还得到了运输船。
但是,有一点也让薛兴华不安,就是他们太热心了。当陈长荣喜滋滋地向薛兴华报告他们十天之后一次性地用一支大型船队向天津运送六万吨优质燃煤时,薛兴华一下急了:自己想利用这个名目掩护军火和部队运送的计划不泡汤了吗?
薛兴华多次暗示没效果,反而让陈长荣市长以为薛兴华不是真心想帮北洋水师,心里很是失望。被逼无法的薛兴华只好直言相告,这才让陈长荣老头子打消顾虑,按照薛兴华的要求每次运送二万吨,分三次运完。在这三次里,兴华军士兵也顺带运出一大批。
五天之后,装载二万吨燃煤和二千名乔装打扮的士兵出发了,马奎随船前进,担任那里的总指挥。此时,胡长石、徐一凡他们已经在高原镇立稳了脚跟,没有任何官府的人去查询,也没有朝鲜的军队去清剿。海上还有一千多士兵很快就会到达,军火也基本到齐。
租用菲律宾的小岛也已经存放不了不少的燃煤、粮食和炮弹。
就在薛兴华完全按照历史原有轨迹安排自己的远征朝鲜计划时,历史上事情如录像重播似地在《风雨报》上登载:
1894年6月25日清政府驻朝官员连电李鸿章告急,水师提督丁汝昌也电李鸿章请求备战,李鸿章回电:“日虽增军,……,并未与我开衅,何必请战?”
6月27日,日本第二次遣韩部队抵朝鲜,清驻朝官员再次告急。被沙俄拒绝的李鸿章正准备去找英国公使。
6月30日,丁汝昌再电李鸿章请调回在朝鲜的三艘军舰,集中海军的力量配合陆兵集结,然后与日决战。但在此关键时刻,沙俄公使喀西尼连忙派人给李鸿章撒下迷魂汤,道:“日虽不允撤兵,但保证不先挑衅。”
李鸿章就凭沙俄外交人员的一句话安抚丁汝昌:“日外部告俄使,在韩之兵如无他缘故,不先与华兵开仗。”
【感谢订阅,战事即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