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十五年十月份,帝国疆域内所有土地上,包括本土和海外领以及征西大将军府暂时管辖的西域地区,都是社会稳定民生安定;
而与之相对应的,便就是欧洲大陆上,非帝国控制区内土地上,则是充满了硝烟和战争,有百姓农奴与贵族统治阶级发生的战争,
同时还有各个家族为代表的王国或公国之间的战争,而这也让欧洲大陆上文明再次逝去,野蛮和残暴再次占领高地;
如果说前面这些局势发展还是正常的历史走向的话,那么之后的变化,便是因为帝国这边被动和主动造成的影响了;
首先就是西班牙王国的哈布斯堡家族,作为帝国目前最忠诚的藩属国,当然也是暗地里的实际藩属国,率先展开行动;
现任西班牙王国国王腓力四世虽然年老,而且之间的几十年管理国家中有重大失误,比如唐斯之战西班牙海军惨败于荷兰的马顿特罗普,
更是在罗克鲁瓦战役中陆战失败于法兰西王国的大孔代亲王,同一年签订的威斯特法伦合约,也正式标志着西班牙海军作为军事强国的结束,
当然也这也标志着法兰西王国陆军强国的开始;西班牙王国的衰落便是从十多年前开始的,当然了,军事上的失败还不是西班牙王国没落的唯一原因,
西班牙不能合理的利用美洲大陆掠取而来的大量金银在国内建设强大的工业,国家发现的货币贬值,而西班牙王国与欧洲诸国关系普遍不好,
国家借款和贷款都得不到,因此国家大批的军队供养不足且军饷降低和时期下降,这也是西班牙王国在原本历史上彻底没落的根本原因;
但是在这个世界,因为帝国崛起带来的种种因素影响,西班牙王国勉强止住了没落的趋势,反而是凭借东西方的贸易繁荣和欧洲大陆平静下的稳定局势,
勉强保证了自身在欧洲大陆上面还算得上一线军事实力的国家地位;而后面在帝国这边的主动接触和,
西班牙王国腓力四世的儿子卡洛斯,也分封到了西属尼德兰地区,虽然法兰西王国凭借陆军上的绝对优势,已经占据了西属尼德兰地区的阿图瓦州,埃诺,卢森堡和法兰德斯地区;
这也基本是整个西属尼德兰地区五分之三的土地了,这也就是说,不管前仇旧恨,西班牙王国与法兰西王国天然存在各种争端,互相搞动作的也绝少不了;
所以在西班牙王国世子,王储之一的卡洛斯从帝国本土国都北京城的帝国大学留学生涯毕业,回国之后便是主动接下了西属尼德兰总督这个职位;
上万的西班牙陆军通过海路悄没声息的北上西属尼德兰地区,短短几天时间,王储的到来迅速团结了西属尼德兰各个地区的小势力,陆军开始裂变,
因为后方有足够的粮食支持,西班牙王国的大量的船队通过南美航线,为国内带来了大量的粮食,而同时也带回来了帝国售卖的大量的制式军用燧发火枪;
卡洛斯王储也不愧是一位学习认真的帝国留学生,仅仅凭借自己一年多时间在帝国大学陆军学院进修的经历,便是训练出了近五万规模的新式陆军;
这里的新式陆军,就是学习帝国这边的军队架构进行训练编队的陆军军队了;正因为不需要考虑自身粮食和弹药供应,所以卡洛斯在西属尼德兰地区完全是最大可能的组织军队,
整个西属尼德兰地区人口也不过十来万,其中法兰西王国占据的土地上便是有三四万人口,剩余的七八万人口,卡洛斯能直接拉起来四万多的士兵,
足以看出来卡洛斯的个人能力的优秀了,当然这也离不开帝国这边的强力支持,以及西班牙王国国内对于自家王储的强力支持了;
帝国十五年的年底,西班牙王储卡洛斯出兵南下,率先与法兰西王国展开作战,当然了,卡洛斯率领的西班牙新式陆军也没有直接南下法兰西王国的领土,
而是先对法兰西王国在西属尼德兰地区的占领区发动了猛烈进攻;事实上法兰西王国与西班牙王国的矛盾一直存在,从之前的三十年战争,
到近几年来,法兰西王国对于西属尼德兰地区的不断侵略扩张,甚至在南部两国边境地区,小规模冲突也是不断;
所以卡洛斯的反击,并没有引起法兰西王国国内太高的重视,可是随着时间发展,西属尼德兰地区的法兰西王国军队连遭惨败,特别是骑兵队伍惨败于西班牙王国的连发火枪,
这个消息才引起了法兰西王国国内沉溺于凡尔赛宫的法王路易十四的关注,而这个时候在进行反击,似乎是有些晚了;
卡洛斯正式宣布废除《比利牛斯和约》,至于他远嫁于法国的姐姐,前西班牙王国公主玛丽泰蕾莎,卡洛斯表示他并不想理会;
而卡洛斯这种废弃条约的行为,顿时在欧洲大陆诸国之间引起了普遍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国和受益国;
首先法兰西王国这边直接对西班牙王国再次正式宣战,两国战争再次打响,而紧跟着,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萨克森选侯国,勃兰登堡,英格兰和苏格兰,纷纷对西班牙王国指责;
这让风雨飘摇中的欧洲大陆顿时弥漫起了战争的阴影,三十年战争造成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也不可谓不严重,特别是中欧地区的百姓,
所以在战争阴云之下,欧洲诸国,特别是中欧诸国内的农民起义运动更加高涨,这也算是为西班牙王国的前期作战奠定了优势基础;
而与此同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境内也乱了起来,三十年战争的失败,让神圣罗马帝国国内数十上百个中小势力,纷纷成为受到承认的独立政权,
王国公国数十上百个,而这绝对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彻底失败,尤其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国的彻底失利;
而在这个时候,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国近些年来一直与东边不断扩张的奥斯曼帝国争端不止,自然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往神圣罗马帝国西部地区扩张自己的影响力,
而在神圣罗马帝国的西部地区,影响力最大,势力最强的反而成为了三十年战争才崛起的巴伐利亚大公国;
帝国这边也是从南美洲那边的经南大西洋北上,通过西班牙王国控制的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之后,在西班牙王国控制下的撒丁岛建立了长期性军事基地;
而地处中欧核心地区的巴伐利亚大公国,便是从瑞士边境接见了北上的帝国军队,而因为双方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巴伐利亚大公也是心甘情愿的签订了《莱茵条约》;
莱茵条约,或者说莱茵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巴伐利亚家族接受了帝国皇室的赞助和扶持,也代表着巴伐利亚家族为代表的未来德意志王国王室,将会是帝国的藩属国一员;
而帝国付出的,同样有金钱,有粮食,更是有练兵体系和军械火枪的全体系支持,如此一来,巴伐利亚大公国也走上了强国扩张之路,
当然了,往东边扩张也是不现实的,毕竟奥地利王国在兼并了波西米亚,捷克以及匈牙利之后,自身实力的确不俗,这也是能与奥斯曼帝国对抗几十年的原因所在;
巴伐利亚大公国的扩张方向便是往西,北边的萨克森选侯国,暂时也不是巴伐利亚家族能够硬撼的,而西边的大大小小实力极弱的诸多小公国,
巴伐利亚家族完全有能力在一年到两年的时间内扩张到一定程度,最起码能够在莱茵河东岸,联通西属尼德兰地区的卡洛斯军队,一同对法兰西王国施加压力;
帝国十六年的元夕节过后,正月十七日,帝国在基辅总督区内的利沃夫城,也就是帝国目前欧洲控制区最西边的重要堡城,而今天这儿却迎来了一个特别的客人;
普鲁士公国,霍亨索伦家族,准确的说是霍亨索伦家族的旁支,主支在勃兰登堡地区呢;而就是这支旁支家族的所谓代表,竟然南下主动联络了帝国这边;
至于普鲁士公国的霍亨索伦家族主动联系帝国这边的目的也非常简单,那就是约谈一同进攻波兰,甚至于瓜分波兰;
这时候的普鲁士公国,虽然在三十年战争之后取得了独立的地位,但是疆域面积狭小,且被波兰和立陶宛王国针对,这也是后来霍亨索伦家族放弃了波兰地区的领土的原因;
但是如今欧洲大陆上的局势与原本历史上可是有了非常大的不同,如今的波兰立陶宛王国实力大大削弱,南部大片领土的丢失,也让波兰和立陶宛两方贵族矛盾不断,
普鲁士公国自然是看到了机会,如果能联合帝国这边瓜分波兰,普鲁士公国的霍亨索伦旁支的实力便会远远超过主支的勃兰登堡,并且可以在波兰地区立足壮大;
帝国这边其实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思的,不然也不会主动扶持西班牙王国和巴伐利亚公国,但是如今普鲁士王国主动找上门来了,帝国这边动一动也不是不可以;
上报征西大将军府之后,决议通过,军令下发,帝国这边的军事机器迅速运转起来,而兵锋直指的,便就是利沃夫城西北边的克拉科夫城;
克拉科夫城开始波兰王国国王的加冕地,距离华沙城也并不算多远,普鲁士公国虽然说是与帝国联盟瓜分波兰,但是帝国的体量多大,普鲁士公国又是什么体量?
所以双方实力完全不对等的情况下,结盟也不可能存在,帝国这边虽然通过了北上扩张的决议和军令,但是也不可能按照普鲁士公国的意思来;
帝国十六年的四月,克拉科夫城破,数千名波兰士兵主动投降,帝国这边一个甲级陆兵师零伤亡攻占下了这座大城;
紧接着帝国也并没有往华沙地区进军,而是沿着奥特河上游往西北地区进军,奥地利王国的堡城帝国这边没有攻占,但也是在周边设立了驻军点,
五月下旬,帝国军队抵达了波茨南城下,这座几百年前的伟大城池,如今也因为瑞典王国的入侵,波茨南城如今也是彻底衰败了,全城不过一万多人口,
面对帝国这边近两万大军,根本没有反抗能力;帝国攻占下波茨南城之后,周边的几个国家这才反应过来,
但是波兰这边华沙还在应对普鲁士公国的南下,暂时根本没有余力应对帝国这边的北上;而西边的奥地利王国,则是根本没有实力东进,
而将将反应过来的勃兰登堡侯国,却也是无可奈何,维斯瓦河下游西部地区,帝国这边已经开始着手出兵攻占了;
这一次帝国这边突兀的北上扩张,虽然攻占的都是波兰地区的土地,但是却也是引起了奥地利,勃兰登堡以及萨克森等神圣罗马帝国诸侯国的强烈关注;
不过帝国这边早在出兵之前,便是已经制定好了完善的作战计划,完成了制定的作战目标之后,帝国军队这边便是再次沉静了以下,静静等待华沙那边的战况;
说实话,虽然帝国这边并没有主攻华沙城,但是维斯瓦河西部地区大片土地的丢失,也是让波兰这边对于普鲁士公国的南下入侵应对能力大大降低,
也算是回应了普鲁士公国的结盟请求,当然了,普鲁士公国想要自己攻占下华沙,那也是万万不可能的,东北边的立陶宛却也开始组织军队进攻普鲁士公国;
很快,帝国十六年七月底,坚持不住的普鲁士公国终于再次向维斯瓦河西岸地区的帝国军队求援,而帝国这边也拿出了新的协议条约,
华沙条约签订,帝国出兵帮助普鲁士公国击败波兰和立陶宛的联军,维斯瓦河以西,华沙和曼河以及西德维纳河以南地区确定为帝国控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