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欧洲大陆这边宗教问题本来就是一地鸡毛,对于奥斯曼帝国这个绿教政权,而且还是阿拉伯世界帝国,根本没有什么好感,要知道,
在欧洲诸国,王公贵族眼中,拜占庭帝国的正统是在俄罗斯帝国的,因为拜占庭帝国的末代公主嫁到了俄罗斯;而奥斯曼帝国在欧洲诸国严重,
那也是东方人的帝国,说到底就是没有认同感,当然更多的还是实力不够,如果奥斯曼帝国能有当初蒙古帝国的强大压迫力,欧洲诸国怎么敢不承认?
所以帝国如今几近灭亡奥斯曼帝国,奥斯曼皇室,也就是哈里发家族,如今已经是多方求援,可惜的是并没有人关注;
如今的欧洲局势,基本上分为了三个阵营,一个是以法兰西王国波旁家族和奥地利王国哈布斯堡家族为代表,再加上瑞士这个永久中立国组成的独立阵营,
然后就是以帝国为主导,组建的欧洲联盟,联盟成员国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国,西德兰王国和威尼斯王国,两西西里王国和巴伐利亚王国,以及普鲁士王国和勃兰登堡大公国;
最后一个阵营就非要有意思了,那就是惧怕于帝国的强大实力,又或者孤悬海外与世无争的,比如挪威和丹麦王国,瑞典王国,以及英格兰联邦;
这其中好像少了一点什么?没错,那就是沙皇俄国,如今在帝国这边主导的欧洲联盟公认下,沙皇俄国已经被除名,仅以莫斯科王国来称呼,
这还是莫斯科城还在其手中,帝国这边短时间还没有继续北上在东欧方向扩张的原因,不然莫斯科这个头衔也保不住;
至于沙皇最后还是自降称号,因为他不作出反应,帝国这边绝对会兵压莫斯科,要知道如今帝国已经接管了喀山城,在萨马拉城以北,
组建了喀山总督区,也就是百多年前的喀山汗国旧土,距离莫斯科城也不过两三百公里;在莫斯科城南边,帝国兵峰也是已经抵达叶列茨城和奥廖尔城一带,
西边更是直接进驻了斯摩棱斯克城,普鲁士王国也是从沙俄手中攻占下了大卢基城,奥斯特洛夫城,普斯科夫城以及伊凡格勒城,
目前的莫斯科王国疆域,也就只剩下了两百多年前莫斯科公国时期的疆域,以及北边到北冰洋的极北地区了,莫斯科王国这个称呼也算是对得起了;
目前欧洲大陆上局势逐渐稳定下来之后,特别是帝国皇家海军成立了地中海舰队,与美洲舰队在撒丁岛会师之后,帝国中枢也不再操心,
奥斯曼帝国的灭亡只能是时间问题,帝国这边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完全可以一边治理一边推进,而且还可以在推进中消灭顽固分子;
东欧这边,莫斯科王国如今人口不过几百万,普鲁士王国人口也就才刚刚过五百万,成长空间都不会太大,
更主要的是因为战乱,东欧平原上的粮食产量极低,帝国这边仅仅依靠粮食售卖便能主导这片地区的格局;
可以说目前帝国中枢需要重视的,那就是从本土往西域地区(也就是西亚中亚和南亚地区)以及欧洲地区大规模进行移民安置就完了;
根据征西大将军府下属部门在帝国欧洲控制区的勘察,整个华沙总督区和第聂伯河总督区,足够安置下五千万的人口,如今这片地区总人口才不过几百万,
更主要的是,摩尔多瓦总督区,克里木总督区,基辅总督区,哥萨克总督区,以及伏尔加总督区,人口都是很少,急需帝国本土人口进行补充和中和;
其实从帝国元年到如今也是十好几年的时间了,帝国本土那边的人口已经出现了爆发性增长,但是毕竟时间太短,新生人口的年龄还上不去,
大规模移民也只能说逐步推进,不过相信再过去五到十年你的时间,帝国本土人口突破五万万之后,大规模往西域和欧洲地区移民将不再是问题;
事实上除了欧洲和西域地区,这十几年来,帝国中枢那边也是一直在往中南半岛地区进行移民,还有新洲岛地区也需要开发,美洲地区更需要人口去开发,
大片大片农田种植园,草场养殖场的开办,也是得益于帝国这十几年来不断投入财政和人口,对新洲岛和美洲进行深度开发,这也是帝国如今粮食越来越多的原因;
而且因为帝国参考借鉴了不少欧洲这边国家的制度,以及治理经验,比如英格兰王国那边,资产阶级革命便是给帝国中枢带来了巨大的思想空间,
财政问题,经济问题上的宏观调控,也第一次被帝国中枢所重视,最后也是制定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调控制度和管理政策,就比如如今这几年来,
帝国治下的粮食产量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按照市场价格的话,粮食价格几乎要比成本还要低,这样的话种地的百姓怎么可以生活下去?
话又说回来,如果帝国中枢不加以宏观调控,任凭粮食价格下降,本土地区大量的自耕农百姓纷纷放弃粮食作物种植选择经济作物种植,这样有没有坏处呢?
毫无意外的,本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本土这边的粮食产量不能保证本土人口所需,那何谈社会稳定;所以帝国中枢紧急制定的宏观调控制度,
以及市场管理政策,也是解决了这个问题,除了粮食,还有钢铁市场,因为帝国官方采购的原因,订单稳定,最后导致价格虚高,民间钢铁冶炼厂想要冒头提高售价,
这种资产阶级冒头可不是什么好事情,帝国中枢在遵循正常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大力扩充国营钢铁产业的产出,利用市场手段平衡市场价格;
可以说这几年来,帝国中枢也是在与欧洲大陆上的几个文明国家的交流和对抗之中,学习到了不少可以借鉴的东西;
但是话说回来,学到了归学到了,帝国这边该插手还是会插手的,就比如大不列颠岛上,护国公克伦威尔去世,他的儿子理查·克伦威尔继承护国公一职,
但是无法控制政府和军队,短短几年下台,英格兰联邦各地陷入混乱;直到五年前,流亡的查理二世才回到了英格兰重张大权,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英格兰联邦灭亡;
针对于大不列颠岛上面的局势,帝国这边也是想着插一插手的,毕竟作为独立于欧洲大陆孤悬海外的岛屿国家,帝国这边也不可能放任其发展强大;
当然插手英格兰联邦事务的申请,并不是帝国这边作为欧洲主导联盟的领袖国主动提出来的,到了这个时候,帝国也是需要保证自身的独特地位的;
最后还是西班牙王国那边主动向联盟内提出入介入大不列颠岛事务的出兵申请,这也是因为十几二十年前,西班牙日不落大帝国的衰落,
还是因为英吉利王国的海军大败西班牙海军为开端的,对于这一点西班牙王国哈布斯堡家族便一直看不上英吉利王国,虽然现在的英吉利王国是斯图亚特王朝;
联盟内其他成员国自然是没有异议的,帝国作为联盟领袖同意这项申请之后,联盟联军也顺理成章的组建;
当然联盟内诸成员国也不是谁都有能力抽调军队组建联盟军的,就比如威尼斯王国,两西西里王国以及普鲁士王国,前两者还在忙着推翻教皇国协同作战,
本身国内军队就不多,帝国这边还有地中海舰队协助两国作战,自然不可能抽调出来陆军和海军参与组建联盟军;
至于普鲁士王国自身周边还在与瑞典王国和莫斯科王国作战,而且本身刚刚立国,国内百姓民族成分复杂,人口众多,也需要较多的军队镇压地方,自然也抽调不出来;
最后西德兰王国的加来城,联盟军以帝国这边一万陆军和五千骑兵为主体,再加上西班牙王国五千陆军和一万海军,以及西德兰王国五千陆军和三千海军,
最后海军以帝国美洲舰队十五艘蒸汽战列舰为中军,联盟军正式组建,其余联盟成员国,像是巴伐利亚王国和勃兰登堡大公国,象征性的派遣了两三千的陆军;
当然联盟这边大张旗鼓的整军备战,明摆着是要从加来城渡海进攻英格兰王国,与斯图亚特家族关系良好的法兰西王国波旁家族自然是不能干看这的,
可惜的是法兰西王国自身难保,南边西班牙王国的进攻还凭借地理条件勉强防守,北边这时候巴黎城的攻防战还没有结束呢,刚刚建成的凡尔赛宫,
还不知道落入谁手呢,这时候的法兰西王国波旁家族旁支已经极不满意主支的一系列作为了,帝国这边也是已经与波旁家族的旁支建立了初步联系;
按照帝国这边对于中欧地区的成员国疆域区划上面,法兰西王国是不可能灭亡的,当然除非帝国直接插手,不然依靠西班牙王国和西德兰王国是不可能灭亡法兰西王国的,
如果法兰西王国波旁家族认清局势做出正确选择,加入欧洲主导联盟的话,那么帝国也还是非常愿意以塞纳河为界,南北分给法兰西王国和西德兰王国的;
对于这种区划安排,西德兰王国这边肯定是愿意的,因为西德兰王国的国王卡洛斯非常清楚他现在的一起都是帝国给他的,没有帝国他什么也不会有,西班牙王储可不是他;
而关于巴黎城,帝国这边也是有些想法的,毕竟作为欧洲大陆上为数不多的大城,而且建筑规模上不亚于帝国本土国都北京城皇宫的凡尔赛宫,
征西大将军府这边是想着直接据为己有的,这种大型宫殿自然只能由帝国皇室才能占有,其他联盟内的附属国王室能有个王宫就可以了;
当然目前法兰西王国这边还没分出胜负,或者说法兰西王国还没有认清局势,相信等到大不列颠岛战役结束之后,法兰西王国波旁家族能够做出正确选择的;
视线来到大不列颠岛上, 英格兰王国这边自然也是收到了联盟军的消息,毕竟人家海军虽然没有原本历史上的规模大但终究还是非常不错的;
当然了,英格兰王国国内连续二十多年的内乱,哪怕护国公克伦威尔的统治期间,让英格兰联邦国内的社会趋于稳定国力也有所上升,但是海军发展的的确确落下来了,
原本历史中这段时间发展壮大的应该是拿到了联省共和国发展成为海上马车夫的,但是这个马车夫遇到了帝国强大不可战胜的皇家海军,
尼德兰联省共和国的海上马车夫海军直接收到了致命性摧毁和阻碍,发展壮大完全没有了机会,尤其是在后面美洲到欧洲商业航线上,西班牙和葡萄牙吃的盆满钵满,
尼德兰联省共和国如今已经是衰落下去,如今勉强抵抗西德兰王国的进攻,但恐怕也是坚持不了多久时间了;
帝国十七年十月十五日,西德兰王国境内海边城池加来城之中,也是目前联盟军的驻地,在按照帝国那边的风俗欢庆了帝国国庆日之后,
便开始分批上船,正式往大不列颠岛进军;其实说起来轻松,真正实施起来也并没有太大的困难,凭借帝国皇家海军美洲舰队,再加上西班牙王国的海军舰队,
葡萄牙王国也派出了部分海军舰船,这使得联盟军海军的规模远比英格兰王国的海军规模强大的多;
帝国十七年的十月底,英吉利海峡爆发海战,两百余艘联盟海军战舰,对战英格兰王国海军不到百艘真正的战舰,一场大战持续了足足半个多月,
最后是以英格兰王国海军大部分投降而宣告结束,不投降没办法啊,这个时候可没有什么善待俘虏,海军战斗中船破人亡可不是说说而已,
特别是这个季节的大西洋海水可是冰冷刺骨,船破就是全军覆没,所以投降才是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