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窦建德见到王世充派来的使者,读过王世充的亲笔信,一时间拿不定主意,于是召集自己的谋士商议对策。
这个时候,魏征还在窦建德这里担任起居舍人,也就是夏王窦建德的秘书,为窦建德出谋划策的。
窦建德也知道魏征足智多谋,于是就问他:“玄成,你看这件事怎么办?”
魏征自然是不会给他出什么好主意的,他沉吟了一下说:“大王,岂不闻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道理嘛,这个时候我们袖手旁观最好。”
中书舍人刘斌是真心为窦建德出谋划策的,他对窦建德说:“大王,今唐有关内,郑有河南,夏居河北,此鼎足相持之势也。闻唐兵悉众攻郑,首尾二年,郑势日蹙,而唐兵不解。唐强郑弱,其势必破郑。郑破,则夏有齿寒之忧。为大王计者,莫若救郑。郑拒其内,夏攻其外,破之必矣。若却唐全郑,此常保三分之势也。若唐破后,而郑可图,则因而灭之,总二国之众,乘唐军之败,长驱西入,京师可得而有,此太平之基也。”
窦建德大喜,认为这是“良策”,于是就派人去洛阳,表示愿意援助王世充。
王世充一听窦建德果然答应援助洛阳,大喜过望,立即派遣他哥哥的儿子王琬和内史令长孙安世回访。
窦建德一面派人和王世充联系,内外相应;一面致书李世民,非常蛮横地要求唐军退至潼关,把侵占的地方还给王世充。
看李世民没有响应,于是在武德四年(621年)三月,窦建德亲率十余万大军西援洛阳,进屯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西)东广武山,并在板渚(今河南荥阳高村西北牛口峪附近黄河南岸)筑宫,与王世充相呼应,威胁唐军侧背。
面对洛阳坚城未下、窦军骤至的危急情况,李世民召集众将商议对策。
屈突通、萧瑀、封德彝等多数人认为:“我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王世充凭借坚城固守,不容易很快攻克。窦建德挟胜利之势而来,士气高涨锐不可挡,我军腹背受敌,不是好办法,不如撤退保守新安,以便等待时机。”
这是大部分将领和谋士的意见,他们害怕唐军两面作战,觉得没有战胜的把握。
这个时候唐宋州刺史郭孝恪说:“世充穷蹙,垂将面缚,建德远来助之,此天意欲两亡之也。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伺间而动,破之必矣。”
秦王府的主薄(今秘书)薛收说:“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即日之患,但乏粮食耳。以是之故,为我所持,求战不得,守则难久。建德亲帅大众,远来赴援,亦当极其精锐,致死于我。若纵之至此,两寇合从,转河北之粟以馈洛阳,则战争方始,偃兵无日,混一之期,殊未有涯也。今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垒,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大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厉兵训士,以待其至,以逸待劳,决可克也。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过二旬,两主就缚矣。”
薛收(591—624年),字伯褒,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是当时的才子之一。
他的父亲就是隋朝大名鼎鼎,连隋炀帝杨广也要妒忌的大才子、诗人、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他的《昔昔盐》一诗,辞采绚丽,对仗工整,描写铺排,极为细腻,其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句,成为千古吟诵的名句。
据说薛道衡临刑前,炀帝曾问他:“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
父亲被隋炀帝赐死后,天下称冤。薛收发誓不仕于隋,隐居乡下。
李渊晋阳起兵后,薛收进入首阳山(今甘肃渭源县),聚集人马,准备响应,但事情被蒲州通守尧君素知晓。
尧君素因薛收是孝子,就将薛收生母囚禁起来招安他,薛收被迫回城。不久,尧君素想投靠王世充,薛收不愿随从,就潜逃出来,投奔李渊。
薛收归李渊后,受到房玄龄的赏识,于是就把他推荐给李世民。
李世民召见薛收,询问时政,薛收陈说天下大势,很合李世民的心意,于是李世民授他为秦王府主簿,兼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
当时群雄相争,李世民经常南征北伐,有关军事民政的檄文布告,大多出自薛收的手笔。薛收为文敏速,似有成竹在胸,马上写来,并无改动之处。
武德七年(624年),薛收得病,李世民遣使问候,不绝于道,还命人用轿把他抬来,亲自为他披衣,与他叙谈往事。
不久,薛收病逝,年仅三十三岁。
李世民为之痛哭,遣使吊祭,赠帛300段。(此前薛收因为有功,被李世民赐予黄金四百斤。)
后来,李世民为秦王府十八学士画像时,曾感叹薛收早死,不得列于其间。
李世民即位后,又对房玄龄说:“薛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处之。”
说明在李世民的心目中,薛收也是宰相人选之一。
这件事也说明了李世民对人才是多么重视,不吝封赏,虚位以待。真正有才华的人,在李世民手下,是可以一展宏图的,他手下有一个人才集团,可谓是人才济济,这也是李世民能够取得一个接一个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郭孝恪也是唐初名将,他是李勣最先发现的,推荐给李世民。虎牢之战胜利后,因此迁任上柱国。后历任贝、赵、江、泾四州刺史,又入朝为左骁卫将军。
贞观十六年(642年),郭孝恪出任凉州都督、安西都护、西州刺史。贞观十八年(644年),担任西州道行军总管,擒获叛归突厥的焉耆王。
这是后话。
李世民最后总结说:“目前王世充损兵折将,粮食已经吃尽,上下离心,我们不必花气力攻打,可以坐等他的败亡。窦建德刚刚打败了孟海公,将领骄傲,士卒疲惫,我们占据虎牢,等于扼住了他的咽喉。他如果冒险决战,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打败他;如果他犹豫不决,不来交战,用不了十天半月,王世充自己就会溃败。破城后兵力增强,士气军势自然倍增,一下打败两个敌人,就在这一仗了。如果不迅速进军,窦建德进入虎牢,周围各城新归附,必然不能坚守;两敌合力,势力必然强大,怎么会有机可乘呢?我的计划就这样决定了,大家分头执行吧!”
屈突通等人又请求解除洛阳之围,凭借险要以观敌人变化,李世民不答应。
唐军于是就将军队分为两部分,主力由屈突通等人辅助齐王李元吉围困东都,李世民率领三千五百名骑兵向东赴虎牢。
李世民于正午时分出发,过北邙,至河阳,取道巩县而去。王世充此时登上洛阳城望见唐军行动,不知唐军意图,竟不敢出城交战。
三月二十五日,李世民帅军进入虎牢。
第二天他带领五百骁骑出虎牢,到城东二十多里处观察窦建德的营地。沿路分别留下随行的骑兵,让李勣、程知节、秦叔宝分别统领,埋伏在路旁,只带四名骑兵和他一起前去。
李世民对随行的尉迟敬德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又曰:“贼见我而还,上策也。
离窦建德营地三里处,李世民等与窦建德的游兵相遇,游兵以为他们是侦察敌情的斥候。
李世民大喊:“我秦王也。”拉弓射箭,射死对方一员将领。
窦建德军中大为惊慌,立即出动五六千骑兵追赶过来,李世民的随从此时都吓得变了脸色。
李世民说:“你们只管在前面走,我和敬德殿后。”
于是他们俩就勒住缰绳慢慢走,追兵快赶上了就拉弓放箭,每射一箭都杀死一人。
追兵惧怕便停止了追击,停一会儿又重新追赶,几次三番,每次追赶上必定有人被杀死,李世民先后射杀了几个人,尉迟敬德杀死十几人,追兵不敢再进逼。
李世民有意徘徊或稍稍后退引诱追兵到埋伏圈内,李勣等人就奋力战斗,大败追兵,斩首三百多级,俘获窦建德的将领殷秋、石瓒返回虎牢。
这一仗稍微挫了窦建德的锐气后,李世民致函窦建德说:“赵、魏地区,历来为我大唐所有,现被您侵夺,只因为淮安王被俘受到您的礼遇,又蒙送回同安公主,所以彼此真诚相待放弃旧怨。王世充最近与您修好,但已有多次反复,现在王世充的灭亡就在眼前,却花言巧语引诱您,您于是就率领三军之众来听从调遣,千金的军费白白为别人而消耗,实在不是上策。如今与您的前哨相遇,他们不堪一击,您与王世充还没能相见,能不心中有愧吗?我所以稍挫您的锐气,是希望您能听从善意的劝告,如果您不听,恐怕将会后悔莫及。”
四月,唐益州行台左仆射窦轨率领巴、蜀兵马前来与李世民会师攻打王世充,唐军的兵力已经达到十几万,士气大增。
窦建德在虎牢受阻不能前进,停留了一个多月,打了几仗都未能取胜,将士们人心思归。三十日,李世民派王君廓率领一千多轻骑抢夺窦建德的运粮队,再次打败了他,并俘获窦建德的大将军张青特。
凌敬对窦建德说:“大王您不如出动全部兵力渡过黄河,攻取了怀州、河阳,派重将守卫,又擂响战鼓竖起战旗,翻越太行山,进入上党,略地汾州、晋州,奔赴蒲津,这样做有三点好处:一是进入无人之境,取胜可以说是万无一失;二是开拓了疆土可以招兵买马,国势更加强盛;三是关中的唐受震骇,郑国洛阳之围自然会解除。眼下的计策,没有比这更妥当的了。”
窦建德准备按照凌敬的建议行事,但是王世充连续不断地派人来告急,王琬、长孙安世也日夜哭泣,请求窦建德援救洛阳,又暗地里用金玉收买窦建德手下的将领,阻挠凌敬的计划。
诸将都说:“凌敬是个书生,哪里懂得打仗的事,他的话怎么能听呢?”
于是窦建德向凌敬道歉说:“现在大家士气很高,这是上天在帮助我,趁此机会决战,必定能大胜,不能照您的意见办了。”
凌敬再三争辩,窦建德很不高兴,命人把他架了出去。
窦建德的妻子曹氏对他说:“祭酒凌敬的话不能不遵从。现在大王从滏口趁唐国空虚,连营渐进夺取山北并、代、汾、晋等地,又借助突厥的军队向西抄掠关中,唐军必然回师自救,还用担心郑国的东都之围不解吗?如果在此地停顿不前,磨灭了士气,消耗了财力,要想成功,是没有指望的。”
窦建德一听,很不高兴,就训斥她说:“这不是一个女人能懂的!我来救郑,郑如今处境很危急,就要亡国,我弃他而去,是畏惧敌人而背信弃义,不能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