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历史 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第六章 防患未然,挑选接班人 太子朱标的父皇和母后

  

  长子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攻打集庆(南京)。他得知了处于后方的妻子马女士生下了朱标后,兴奋万分,在战场上刻石题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1360年,朱元璋将大儒宋濂纳入麾下后,专门指定他为朱标的第一导师,组建起以宋濂为首的强大教师团队,以教授朱标思想文化。

  在朱元璋建国前夕,也就是1367年,他让年仅13岁的朱标回老家祭祖。朱标临行前,朱元璋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古代的英明君主必知小民疾苦,所以在位时可以自我约束,从而成为守成之真主。你出身富贵,习于安乐,这对成为一位出色的守成之君没有帮助。我这次要你回老家,可不是让你耀武扬威去的。你沿途要认真观察老百姓的生业,知其衣食艰难;体察民情的好恶,知其风俗美恶。若你能在这次回老家后,知晓我创业的不易,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朱标不愧是朱元璋的儿子,他在从南京回老家安徽的路上,看到民生凋敝的景象,是一路看一路哭,哭得肝肠寸断,跟随他的人都异口同声地称赞:“真是个宅心仁厚的人啊!”

  回到南京后,朱标跪在朱元璋面前,仍是眼泪直流,险些把朱元璋那颗蛇蝎心肠哭成菩萨心肠。第二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嫡长子朱标顺理成章地被立为太子。从此,他将看到世界上最血腥的场景在他面前上演。

  朱元璋为了巩固朱标的太子地位可谓是煞费苦心。在朱元璋之前的历代皇帝,都允许太子在所居之东宫设立自己的官员,朱元璋对朱标的东宫更是有着最细致的安排。政府中的所有高级官员,理论上都是东宫的官员,比如左丞相李善长,是东宫的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是东宫的太子少傅;军界大佬常遇春,是东宫的太子少保;御史中丞刘伯温,则是东宫的兼善大夫。

  这个安排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朱元璋的臣就是太子的臣,只不过现在暂由朱元璋管理而已,父子一体,父死子继。文武群臣从中看到了朱元璋对朱标地位的高度认可,那些觊觎朱标皇太子位置的人不得不知难而退。同时,这种安排还有个好处:当朱元璋离开首都时,太子朱标监国,其所用的东宫大臣都是政府官员,双方合作,不会产生矛盾。

  朱元璋虽然嗜杀成性,却常对朱标说:“你必须记住以下原则:第一是仁,能做到仁慈,才不会失于疏暴;第二是明,能做到精明,才不会惑于奸佞;第三是勤,能做到勤奋,才不会溺于安逸;第四是断,有决断,且能决断,才不致牵于文法。”

  朱标认真听着,朱元璋又接着说:“我自成为皇帝以来,从未偷过懒,一切事务,唯恐处理得有不当之处,有负上天的托付。我日出而作,日落也不息,你有眼睛,每天也都能看到。你若能以我为榜样,那就能保得住天下。”

  朱元璋说完,仍觉得意犹未尽。朱标已经听得入了迷,他为自己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无比自豪。可惜的是,朱元璋对朱标说的话和他做出来的事严重不一致。作为父亲,如果言行不一,那肯定会让儿子手足无措。更严重的是,一旦儿子看到老爹如此虚伪,可能反而会助长内心的恶,从而走上极端。

  朱标险些走上这条路,但幸运的是,除了老爹虚伪的言传教育外,他还有老娘马皇后的身教。

  马皇后据说名叫马秀英,民间认为她是个“大脚片子”。我们推测,其容颜应该美丽不到哪里去。毕竟,稍有姿色的人根本不可能看上朱元璋。朱元璋前半生过得凄苦,老天爷也许是终于看不过去了,于是把马秀英派到了他身边。自有了马秀英这个贤内助后,朱元璋可谓如虎添翼,他常常乐呵呵地说:“这个娘儿们,旺夫。”

  马秀英从来不像朱元璋那样唾沫横飞地高谈阔论,她的教育只靠身教,而且将朱元璋作为她教学的“道具”。

  朱元璋和陈友谅对战时,曾被陈友谅的将军们打伤,陷入重围。当时朱元璋的战友们自顾不暇,根本没有时间理会他的生死。就在危难关头,马秀英踏着大脚片子冲了出来,背起朱元璋逃出生天。

  朱标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还绘了一幅画,时常放在自己怀中。马秀英救丈夫这件事,对朱标的启发是:亲人在危难时刻必须互相扶助,生死是小,担当是大。

  朱元璋可能也从心底里感受到了马秀英对自己的好,所以对马皇后又爱又敬。朱元璋曾把她比作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对她说:“家有良妻,犹国之良相。”马秀英立即回答说:“陛下没有忘记与我共同度过的那些贫贱日子,但希望陛下也不要忘记与群臣共度的艰难岁月。况且我怎敢与长孙皇后相比呢!”在生活上,马秀英对朱元璋极宽容,对自己却极严苛。母仪天下后,她仍保持着从前那种俭朴的生活作风。朱元璋看不过去,命人叮嘱她不要把自己搞得那么寒碜。马秀英却回答道:“这是因为人容易萌生奢侈之心,却难以胜任崇高的地位,所以,人不可以忘掉勤俭,更不可以太依靠富贵。一旦没有了勤俭之心,那么祸福报应马上就会来到。每每想到这里,我就不敢有非分之想。”

  这段话居然出自一个古代的女人之口,这使我们惊讶。虽然朱标没有从母亲那里学到知识和思想,但是学到了如何做一个人以及如何做一个好皇帝。

  聪明是与生俱来的,但宽厚仁慈,却是人后天的一种选择。马秀英有次召集了女史官,询问:“汉唐以来,哪些皇后最贤,哪朝家法最正?”

  女史官们回答她:“宋王朝的皇后大多贤惠,家法最正,但宋朝的皇帝为政过于仁厚。”马秀英反驳道:“就算是过于仁厚,不也比刻薄来得要好吗?如果我的子孙后代能够以仁厚为本,那么延续三代也不难了。”

  马秀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朱元璋关心的,是官员是否违法乱纪;而她的关注点,则在民间疾苦上。每当遇到灾荒,她就带领宫中的人一起吃素;遇到民间收成不好时,就带领宫中的人一起吃麦子做的饭、野草做的汤。朱元璋每次都告诉她:“政府已经赈过灾了。”马秀英则以一个合格政治家的口吻说:“与其每次都赈济抚恤,不如先储备好粮食,以备不患。”朱元璋认为她说得有道理,于是在丰收的时候设立粮仓,以备灾荒。

  如果不是一个有心人,是不可能想出这些办法的。马秀英处处用心,尤其在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常秉承着“待人以宽,责己以严”的原则,很多矛盾都被她轻易地化解。

  朱标耳濡目染,在处理自己和其他兄弟们的关系上,他也秉承这种“待人以宽,责己以严”的原则。由此,他不但得到了兄弟们的亲情,更得到了兄弟们的拥戴。

  马秀英虽然不参与政治活动,但却在政治外围给了朱元璋很多启发。在朱元璋大肆屠杀时,马秀英就对这个喜欢杀人的老公说:“您对于人才,固然可以根据他的优缺点而处置,但还是应该赦免小的过错来保全他。”有时候,马秀英还能从朱元璋的血盆大口下救出一些人来。宋濂被卷入胡惟庸案后,朱元璋本来要宰掉宋濂,马秀英却说:“宋濂是太子的老师,多年来太子的进步,宋濂功不可没,希望您能饶恕他。”朱元璋拒绝后,马秀英就不吃不喝,一直唉声叹气。最后,朱元璋没有办法,只好赦免了宋濂的死罪。

  还有一个故事,明初的超级富豪沈万三想为朱元璋装修一部分南京城。这让朱元璋大吃一惊,他想不到一个平民居然如此有钱,于是问他:“能否犒赏我麾下的百万军士?”

  有钱任性的沈万三说道:“每人给一两银子,是没有问题的。”

  朱元璋最大的特点就是见不得别人好,听了沈万三的话后,当场暴跳如雷,要把他干掉。马秀英又站出来说:“哪怕沈万三的财富是不义之财,那也已经是前朝的事情了。现在他既没有触犯本朝的法律,也没有图谋造反,怎么能说杀就杀了呢?”

  朱元璋经不住马秀英的大道理,只能咬牙饶了沈万三一命,只是把他的家产充公,发配边疆了事。

  1382年阴历八月,马秀英去世,朱标哭得死去活来。据说,马秀英病得虽然很重,但还有救回的可能。可她担心一旦服药后无效,残暴的朱元璋会诛杀大夫,因此坚持不肯就医,最后活活病死了。

  马秀英临死前立下遗嘱说:“愿子孙后代以百姓为念,珍惜民力,不可为非作歹。”可惜这话没人听,明王朝十几个皇帝,真正以百姓为念的少之又少。

  我们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知道,在残暴的朱元璋背后,有一个宅心仁厚、拥有菩萨心肠的老婆。而朱标的家庭教育,一方面来自朱元璋知行不一的大道理言传,另一方面则来自马秀英的身教。这注定了朱标和朱元璋在许多事情上会产生意见分歧,父子二人的矛盾肯定会爆发。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