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历史 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追赃:消灭富户

  

  在搞定了中央级别的官员后,朱元璋和吴庸开始把目光瞄准地方,布政使司——全国12个布政使司,在劫难逃。

  郭桓案结束后不久,朱元璋向全国发布《大诰》。在《大诰》中,朱元璋把他的想法说给了天下人听:英明的君主在惩治贪污腐败案时,必然追求除恶务尽,也就是要寻找到贪污腐败的源头。郭桓案是贪污受贿,那就必须追查到赃款的来龙去脉。从中央六部长官到各布政使司的长官(布政使),再到各府的长官(知府),再到各州的长官(知州),再到各县的长官(知县),再到属民,只有这样一路追查下去,才能找到腐败的源头,才能从根子上斩断腐败,让滋生腐败的土壤不再出现。腐败的人固然可恨,但行贿的人更可恨,所以都要一视同仁:杀。

  吴庸担任追赃小组组长,从六部长官开始,一直追查到地方布政使,布政使司只好按照吴庸提供的数字拿出钱来。但不是每个布政使都有钱,所以布政使又去其所管辖的知府那里要钱,知府就去知州那里要钱,知州又去知县那里要钱,知县只好搜刮百姓,可百姓也没有钱,而且该交的税粮都已经交完了,凭什么又让他们交?于是,百姓开始暴动。

  吴庸一看形势马上就要不受控制,急忙改变了策略,不允许知县搜刮百姓,而是去搜刮当地的富户。因为很少有富户不给知县行贿的,所以他们此时也是有口难辩,只好咬着牙砸锅卖铁给上面送钱,希望能渡过这个难关。

  在经过了两个多月的“追赃”后,大明帝国境内大部分富户全部破产。但他们最多只是破产而已,并未失去性命;那些官员可就倒霉了,好不容易把吴庸索要的钱物送上来,却还是被吴庸缉拿归案。

  朱元璋对吴庸下令:“凡是官员,一经查实和郭桓案有关,立即处决。”

  为了震慑官员,朱元璋把凌迟、枭首、族诛、弃市等刑罚用了个遍,甚至还恢复了刖足、斩趾、去膝、阉割等早被废除的酷刑,同时又发明了断手、剁指、挑筋等前所未有的酷刑。

  幸亏郭桓死得早,否则他肯定会被这些遭遇如此残酷刑罚的人痛恨,生吞活剥。吴庸无疑是能力超群的,仅仅通过一个郭桓,在短短的几个月里,让三万余人被牵连进来,悲惨死去。这不禁让我们怀疑:有时候,人的命运真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吴庸一开始在地方上杀官时,朱元璋还很兴奋,觉得吴庸办事效率很高;而且,随着追回的赃款越来越多,朱元璋竟然还有点懊悔,当初自己为什么没有更加重用吴庸?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死的人越来越多,朱元璋就觉得有点不舒服了。

  当然,他不舒服的不是死了多少官——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和官员有仇的皇帝,杀多少官,他都不会介意的。他觉得不舒服的是:怎么会有这么多官员参与了这件贪污案?!

  是制度的问题还是人性的问题?

  朱元璋没办法回答。

  随着人头堆积得越来越多,他烦躁起来,询问吴庸:“这些人临死前都说了什么,有没有对自己所做的事感到懊悔?”

  吴庸是法官,不是心理专家,自然不会关心这些人的心理问题,他痛快地回答朱元璋:“这些人上刑场时全都吓得尿了裤子,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朱元璋感到很遗憾,他告诉吴庸:“要给那些悔过的人机会,至少让他们临死前留下懊悔的遗言。”

  吴庸把下一批处决名单交给朱元璋时,附带了一份文件。文件是这批被处决的官员的悔过书,上面只有三个字:我错了。

  朱元璋很高兴,但很快就又不高兴了,因为据吴庸所说,案子应该已经查到根上,再也没有漏网之鱼了。

  朱元璋追问吴庸:“你确定吗?好像还有很多官员呢!”

  吴庸委婉地告诉他,再追查下去,恐怕整个大明帝国的官员都会死掉。

  其实朝堂已经为之一空了。中央六部的官员加在一起还不到25人,他们集体上书朱元璋:“停止吧,够了,如果再这样下去,那就真变成人人自危的瘟疫了。”

  朱元璋清点了赃款,发现比之前预估的还要多很多,他很满意,于是下令停止郭桓案的追查。整个帝国的官员终于松了一口气。

  为了防止以后类似的事情发生,朱元璋把记账的数字“一二三……”变成了“壹贰叁……”,一直沿用至今。当然,这不是他的发明,而是唐朝时候武则天的发明。郭桓案在短时间内的确起到了对贪污犯的震慑作用,可即使连始作俑者朱元璋都知道,这并不能长久。在他眼中,所有的官员都是隐藏的贪污腐败分子,甚至是谋反分子。

  只有在这种把自己和官员对立起来的时候,他才会想起在郭桓案爆发前去世的徐达。徐达是他最有能力、最忠诚的战友。多年以来,徐达就像是他的影子,永远和他在一起。不过就在1384年初,徐达撒手人寰,空留朱元璋一人。

  长期以来,徐达的死和李文忠的死都是个谜,有人认为是朱元璋导致了二人的死亡。徐达长年为朱元璋征战,功勋盖世,在朱元璋的政治圈中有着超凡的影响力。但是,徐达有自知之明,他很少过问朝堂之事,只专注于对外战争,这也让他规避了不少麻烦。

  可问题是,在朱元璋的政治思维中,不是刻意规避就能证明自己是好人的,你的影响力才是你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关键。徐达的影响力太大,所以他极有可能是个潜伏的坏蛋。

  据野史记载,当时徐达后背长了个疮,医生严正警告他,绝对不能吃蒸鹅。徐达同意了,而且还和朱元璋谈起此事,但朱元璋认为医生在胡说八道,因为蒸鹅和疮没有直接的关系。

  徐达就和朱元璋说:“还是听医生的话吧。我还想多活几年,为皇上您效劳呢。”

  朱元璋拍着徐达的后背说:“没啥事可以让你做的了,云南已被收复,蒙古人又退出了塞外,帝国欣欣向荣,你现在要做的事,就是好好养病。”

  徐达感叹起来:“我常常午夜梦回,想到当初咱们打天下时的那些战友,他们可都是咱们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啊。”

  朱元璋却冷汗直冒:“的确。”

  第二天,朱元璋就派人给徐达送来一只蒸鹅,并且让使者看着徐达亲口吃下。徐达以为朱元璋是神经错乱了,对使者说:“我不能吃蒸鹅,皇上是知道的。”

  使者坚定不移地说:“皇上知道啊,所以才派我来送蒸鹅。”

  徐达说:“这就奇怪了,我不能吃蒸鹅,他却非要送蒸鹅给我吃。”

  使者抽出宝剑,对徐达说:“你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

  徐达只好说:“我是假装糊涂。”说完,他流着眼泪吃下蒸鹅,然后一命呜呼。

  这个故事可能是假的。因为朱元璋杀人,向来是明刀明枪,绝不搞这种小把戏。在郭桓案中,他杀人的思路就是逮住一个杀一个,说你有罪,你就有罪,不搞那些虚的。

  朱元璋对徐达的情感,要远比对其他的战友强烈,所以在徐达死后,朱元璋总会想起徐达,尤其在郭桓案爆发后,他对徐达更加思念,觉得如果所有的官员都能如徐达一样,那他的大明江山将屹立千万年而不倒。

  当中央六部的人集体上书,指控吴庸扩大郭桓案、滥杀无辜时,朱元璋嗅到了官员们的恐惧和逆反心理。他觉得这么多年来,自己应该为这些官员做一点好事了。于是他把吴庸叫来,告诉他:“你把事情搞砸了。”

  吴庸吓得魂不附体,知道自己成了替罪羊,最后稀里糊涂地被朱元璋处决了。

  官员们感动得拥抱在一起,感谢上天赐给他们一个如此伟大的领导人。但回到家中后,他们却对着家人说:“皇上是真王八蛋,居然卸磨杀驴。”第二天,这些官员和平时一样抱着家人痛哭,让家人们烧香拜佛,保佑他们下朝后能平安归来。

  朱元璋喜欢这种官员们战战兢兢的日子,人只有在恐惧下才能变得老实,只有在恐惧下才能催发智慧和良知,为他的朱家江山尽心尽力服务。用仁义对待官员,就是把主动权交给了官员;用残酷对待他们,主动权才会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经常教育他的太子朱标:“你不需要别人敬爱你,只需要别人怕你。别人一旦怕你,他的灵魂就掌控在你手中了。”

  这种奇异的思路,可能正是他喜欢发动“大清洗”的源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