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固朱允炆皇权的“三板斧”
在干掉了傅友德和冯胜后,朱元璋忽然感觉自己的身体垮了。长久以来,他始终处于精神紧绷的状态,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让他得了严重的焦虑症,他总是感觉自己有做不完的事。如果无事可做了,他就会到处找事做。他必须行动起来,才能排解内心的空虚和不安。
看上去,一切都已经安排妥当:他干掉了所有对朱允炆有威胁的人。现在,他必须再做几件事,来加固朱允炆的皇权。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一些残酷的刑罚,诸如“黥刺”“腓劓”“阉割”等传统刑罚,以及他自创的一些酷刑。中国古代酷刑的名目繁多,早在东周时期就有了“黥刺”“腓劓”“阉割”等。即使是最文明的朝代,这些酷刑也没有被停止使用。施加酷刑的目的有很多,其中一种就是为了折磨人,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朱元璋曾在《大诰》中写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个厨子因为犯罪被关入大牢,眼见生还无望,就想自杀。他绞尽脑汁想着自杀的办法,最后向大牢中的大夫王允坚买了毒药。厨子死后,朱元璋发现了王允坚曾贩卖毒药给厨子,于是把王允坚捉起来审讯。王允坚立即招认,只希望速死。可朱元璋不同意,他要让王允坚慢慢品尝痛苦,不得解脱。他命人把王允坚卖给厨子的毒药喂给王允坚吃,这种毒药是慢性的,要花上几个小时才能死去,而且是有解药的。王允坚服了毒药后,痛苦了几个小时,正要死去时,朱元璋命人给他喂了解药;王允坚被救活后,又被喂毒药,等到马上要死时,又被喂解药。王允坚被折腾了好几轮,最后被折磨得连死的心都没有了,朱元璋这才下令将他腰斩。
酷刑的另一种目的,则是为了让人以最凄惨的方式结束生命。这一点,朱元璋做得非常好。那些功臣没有一个是被好好杀死的,要么被腰斩,要么被活活剥皮,蓝玉算是死得最轻松的——死后才被剥皮。
酷刑的第三种目的,则是让人在痛苦中慢慢死去。最有名的刑罚当数凌迟。不过,朱元璋喜欢“创新”,据说他曾亲自创造了两种刑罚,让人懊悔来到这个世界上。
第一种刑罚,类似于今天的水刑:把受刑人绑在椅子上,在他脸上放一张桑皮纸,之后喷上酒,桑皮纸吸收酒水后会软化,然后紧紧贴在人的脸上,人就无法呼吸。越是无法呼吸,人就越是要大口大口呼吸,可呼吸的幅度越大,脸上的桑皮纸就会贴得越紧,严重时会把人的口鼻统统糊死。如果一张桑皮纸不够,那就再放第二张,再喷上酒水。不断重复这一流程,没有人能撑过七张纸。
朱元璋发明的第二种酷刑,是拉肚子给他带来的灵感。有一次,朱元璋吃坏了肚子,开始腹泻,腹泻了一天,把他折腾得够呛。他对侍卫们说:“我险些把肠子拉出来。”
说完这句话,他好像意识到了什么。不久后,“抽肠”的刑罚就开始运用到死囚犯身上。所谓“抽肠”,是将犯人绑在高空木架上,然后把犯人的肚子划开,用钩子钩住犯人肠子。钩子的另一端则用绳子系上重物,重物下降,犯人的大肠就被重物拉出来,随着受刑人的惨叫,肠子被拉成一条长线,受刑人则在痛苦中慢慢死去。
酷刑是人类中那些变态而又聪明、拿别人的身体和生命不当回事的人发明出的一种摧残肉体的恶劣方式。它针对的是人类最脆弱的肉体,几乎没有人能在酷刑之下幸存,因为任何一种酷刑都超越了人类身体所能忍受的极限。
朱元璋晚年时,酷刑几乎每天都在锦衣卫大牢、刑部大牢以及地方政府的监狱中,持续不断地上演。这是朱元璋黔驴技穷后的唯一招数,可到了1395年,他觉得这些酷刑似乎应该停一停了,他要给皇太孙朱允炆日后的执政增添一抹仁慈。所以,1395年阴历六月廿七,他在奉天门敕谕文武百官:“我自起兵至今四十余年,亲理天下庶务,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其中奸顽刁诈之徒,情犯深重,灼然无疑者,系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然此系权时处置,顿挫奸顽,非守成之君所用长法。以后嗣君,统理天下,并不许用黥刺、腓劓、阉割等刑。盖嗣君宫生内长,人情善恶,未能周知。恐一时所施不当,误伤善良。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及时劾奏,处以重刑。”
这段话简直说得天衣无缝。朱元璋的意思是:我用酷刑是逼不得已,而且我用酷刑从来没有让酷刑不得其正,但新皇帝朱允炆就不一样了,他分不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万一给好人用了这些刑罚,那就是昏君。
这样一来,朱元璋既为自己过去施行酷刑找到了理由,又把之后朱允炆必行仁政的信息透露无遗,而且最后还来了句:“你们这群做大臣的,以后谁敢提出恢复这些刑罚,就要受酷刑!”
这句话简直太逗了!
在做完这件事后,朱元璋又做了件事来巩固朱允炆的皇权。他下令:“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皇帝)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及时劾奏,处以重刑(肯定是那些被他废除的酷刑)。”
朱元璋废丞相一事为何被后人多诟病,主要原因是他打破了传统。皇帝代表国家,丞相代表政府,这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的政体传统。但朱元璋以石破天惊的思维,把政府的首脑给废了,这自然引起了很多人莫名的恐慌。之后的明代内阁制再一次证明:没有政府首脑的帝国,一定玩不转。
但朱元璋却以为自己可以玩得转,他既是六部的领导小组组长,又是五军都督府各军的领导小组组长,还是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部门的领导小组组长。总之,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明朝的皇帝都是通才,而且精力旺盛,能同时胜任各个部门的领导小组组长。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明朝皇帝多出懒人的原因,因为事情的确太多,若要认真做事,就是累死都做不完。
朱元璋废丞相,也是出于对明朝开国后几位丞相的极度失望。但这是丞相本人的问题,和中书省毫无关系。朱元璋自作聪明地把丞相们的擅权看成是中书省的问题,足可见,多读书对一个人而言实在太重要了。
但废掉丞相,不允许以后再设丞相,是朱元璋千方百计集权的必由之路。他把这一招数立为国法和家法,的确终结了相权与君权之间的艰难博弈;而且,对于朱家的所有接班人而言,从此永无丞相的威胁,也算是好事一件。
可此事也有弊端,几年后朱棣造反,朱允炆身边没有丞相,更无有丞相之才的人。他被朱棣干掉,朱元璋难辞其咎。
在取消酷刑后,朱元璋树立了朱允炆的仁慈形象,温暖了众臣的心;又通过废除丞相,把权力分散到了各部门,再集中到皇帝手中。之后,朱元璋又针对自己的家族,颁布了《皇明祖训》。
《皇明祖训》初名《祖训录》,是一本皇帝行为规范大全。《祖训录》于1369年开始编写,六年后成书,之后又有增删。1395年,朱元璋作了篇序,然后此书正式“出版”。朱元璋在序言中明确说道:“凡我朱家接班人和家人,都要以此为戒律,不得删改一字,严格执行。”
全书共十三章,将皇帝至亲王的行为准则一一规定。
以下是十三章的大致内容:第一章重点强调不允许立丞相、禁用酷刑,以及对违法皇亲国戚的处置方式、对四方各国采取的方针,还有关于敬天法祖等问题的解答;第二章则告诉皇家人要有持身之道,强调节俭;第三章谈到祭祀,朱元璋认为祭祀贵在精诚,并阐述了祭祀的准备程序;第四章是告诉后代帝王,动止不可随意;第五章是说,帝王必须广有耳目,同时规定官员、士、庶人等不得妄议大臣;第六章则是一些礼仪,有祭祀的、奉使王府的、进贺表笺的、亲王朝觐的、亲王在国等各种礼仪;第七章是讲法律的,包括对皇太子和亲王的处分办法;第八章严格规定,皇后不得干预外政;第九章则规定了太监们的职责和机构设置;第十章规定了封爵的程序和规格;第十一章谈到了亲王仪仗以及兵卫,王国军队分为守镇兵和防卫兵两种,各地如遇警,都听从各地亲王的调遣;第十三章规定了诸王的宫室格式不得超规格;最后一章规定了亲王们的供用,包括朝觐时沿途人役物料的支给和每岁常用两个部分。
这就是朱元璋为朱允炆设置的三板斧:禁止酷刑、永远不得设置丞相,以及《皇明祖训》的颁布。当然,这些其实都是一回事,全都规定在《皇明祖训》里。
朱元璋认为,这是他高度智慧的结晶,可自从他的接班人上任,他的子孙就开始陆陆续续地违反这些规定:朱元璋让皇帝爱护亲王,可朱允炆却削藩;朱元璋让后代不要攻打安南,朱棣就对安南动手;朱元璋不让太监识字,朱瞻基就请老师为太监授课;朱元璋不让皇帝随意出宫,后来的朱厚照就到处游玩……总之,《皇明祖训》最终成了摆设,它对于朱元璋子孙而言,简直一无是处。
朱元璋最后留下的这些安排,越是自我感觉天衣无缝,其造成的结果就越是“天崩地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