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一生勤勉,拼到最后一刻 相信《烧饼歌》
1395年阴历三月,朱元璋又丧一子。这一回去世的,是他和马秀英的第二个儿子——秦王朱樉。
朱樉在朱元璋眼中,绝对不是像朱标那样的好孩子。他在陕西时,常常做些违法的勾当,也经常被人告状。为此,朱元璋还特意让朱标去了一趟陕西,以调查朱樉的情况。幸好朱标重视兄弟感情,不但没有落井下石,反而替二弟说了一堆好话。朱元璋虽然知道朱樉的一些违法乱纪行为是真的,却都碍于朱标的关系而没有去深究。当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朱元璋对家人都很好,很少向家人举起屠刀。
不过,朱元璋对朱樉的印象从此变得极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朱元璋都不再提起朱樉,直到1395年正月。那时,甘肃发生了少数民族叛乱,这时候的朱元璋已无将可用,总算是想起了离甘肃很近的秦王朱樉。于是,朱元璋命令朱樉率领兵马去平叛。朱樉对付这些人的叛乱,简直连热身都算不上,轻而易举就将敌人打趴下了。但回到陕西不久,朱樉就因为在征战途中受到瘴疠之气侵袭,于阴历三月一病不起,很快死去。
对于朱樉的病逝,朱元璋表现得极为冷淡。他叫来礼部尚书任亨泰,与他商议朱樉的谥号。任亨泰是明代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中国历代王朝都注重孝道,统治者常常通过“表彰孝行”来弘扬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直到任亨泰,才把“表彰孝行”这一行为纳入法律范畴。我们要记住这个人物,是他以一人之力,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道,上接了天线,下接了地气。
任亨泰有知识、有见识,当然也是个心理大师,他注意到朱元璋对朱樉的死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平静,于是联想到朱樉在世时的种种表现,所以追封朱樉为“愍”。《谥法》上说:“在国逢难(逢兵寇之事),曰‘愍’;使民折伤(苛政贼害),曰‘愍’;在国连忧(仍多大丧),曰‘愍’;祸乱方作(国无政动多乱),曰‘愍’。”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愍”这个谥号其实很差劲。如他所料,朱元璋居然同意了,并且在给儿子的人生鉴定书中这样写道:“我深感哀痛,此乃父子之常情;我追赐谥号,此乃天下之公理。朕所封诸子,以你年长,首封于秦,希望你能永保禄位,以做帝室之屏。为何你不修养德行,以致殒身,故赐谥号为‘愍’。”
朱樉去世三年后,朱元璋和马秀英的第三子晋王朱棡也去世了。朱棡和老爹朱元璋以及自己的三个兄弟都不一样,他不但是个美男子,而且智慧超群、喜欢学习,曾和朱标一起师从宋濂,成了一个有着文人气质的王爷。不过,他也只是徒有其表罢了,在自己的封地太原,他可谓无恶不作,完全是个浑蛋。朱元璋曾多次训诫他,但他没有任何悔改之心,直到有人告他谋反,惹得朱元璋大动肝火,他这才假装老实起来。
但似乎是因为装的时间太长了,以至于这种“老实”变成了习惯,最后升华为了他的本能。到了1391年,朱标奉命去巡抚陕西,路过山西时,朱棡请求朱标带他去见父亲朱元璋,按照他的说法,他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老爹了,甚是想念。朱标发现三弟居然如此恭顺,大喜过望,擅自做主把他带回了南京。朱元璋严格地审视了一番朱棡,发现他真的改邪归正了,不禁心花怒放。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把老将冯胜和傅友德都送到了朱棡那儿让他接管,这就是对朱棡最大的信任。
所以,朱棡死后,朱元璋给他的谥号是“恭”,意为恭顺、谦恭。
连失朱标、朱樉、朱棡三子以后,朱元璋变得沉默寡言,仿佛从一只凶猛的老虎变成了病猫。他的儿子虽然很多,可与马秀英所生的孩子只有四个,如今只剩下朱棣了。
至此,朱棣不但是藩王中实力最强大的一个,而且还坐上了朱氏家族尊序上的第一把交椅。朱棣能混到这个位置,当然有投胎水平高超的原因,但更多是因为他不停地在事上磨炼。
朱棣于1380年在今天的北京当燕王时,正值蒙古人南下,不停地与大明帝国发生碰撞。朱棣从此开始参加各种军事活动,连续两次以集团军群的规模北征,这让他不但精通如何打仗、如何战胜各种各样的对手,还让他在军队中树立了不可动摇的威望,成了朱元璋子孙中的佼佼者。
朱元璋虽然很看好朱棣,但正如他当年对朱标所说的那样:朱棣再怎么有能力,也只是皇帝的儿子。即是说,朱棣的身份地位永远不可能再上升,他永远只能是个王爷。
这句话在朱标还活着时,是正确的;朱标死后,在朱樉和朱棡还活着时,大概也不会错。可当前三个儿子都死掉,只剩下朱棣一个人时,朱元璋就不敢像从前那样说得过于绝对了。
朱棣有点让朱元璋不安:和长居深宫、文弱的朱允炆相比,朱棣有些太威猛了。朱元璋还清楚地记得当初朱允炆问他的问题:“我的叔叔们会不会对皇权有兴趣?”
他当时的回答是:“这绝不可能发生。”
在朱元璋去世前两个月,朱棡刚去世时,朱允炆又提出了这个问题,不过这一次,他已经把疑问具体到了个人身上:“四叔朱棣如何?”
朱元璋已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了。他好像太老了,老得连呼吸都懒得进行了。那天晚上,他思索着这个问题,失眠到了天明。吃完早饭,他突然对贴身太监下令,使其告诉外官:“让朱棣来南京。”
太监吃了一惊,还未等回过神来,朱元璋又说:“算了,当我没说。”
太监又吃了一惊。朱元璋看到太监的神情,隐隐感觉这件事不能外传,然后下令:“来人,把这个太监拉出去砍了。”
到了中午时分,朱元璋昏昏沉沉地醒来。他梦到朱棣跳进了金水河,从里面举起朱标和朱允炆的尸体,朝着他狞笑。朱元璋晃**了一下脑袋,感觉非常不舒服,于是下令:“来人。”
几个太监快步走上来。朱元璋说:“帮我去书房找点东西。”
太监们问:“什么东西?”
朱元璋回答:“一本书,上面画了个烧饼。”
如你所知,朱元璋要找的那本书,正是刘伯温当年留下的奇书——《烧饼歌》。
谈到《烧饼歌》,就不能不谈到刘伯温。《烧饼歌》是刘伯温留给朱元璋和他的子孙乃至全中国的命运预言书。据说在朱元璋登基后不久的某一天,朱元璋正在内殿吃烧饼,刚咬了一口,内监就来报说刘伯温觐见。朱元璋临时起兴,便把只咬了一口的烧饼放到碗中,然后盖上,再召刘伯温入殿。
一见到刘伯温,朱元璋就问他:“大家都传说你能掐会算,那你可知我这碗里是何物?”
刘伯温认真观察了一会儿,发现朱元璋嘴角残留着几粒芝麻,又观察了那个碗的大小,顿时有了十足的把握。他回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小烧饼也。”
朱元璋叫起来说:“哎哟我去,还真准,你到底有多大本事?”
刘伯温回答:“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
朱元璋说:“前知的就算了,你后知的五百年能说说吗?”
刘伯温慌忙摆手说:“天机不能泄露,否则会损阳寿的。”
朱元璋笑道:“你们这些神棍真搞笑!知道的东西不说给别人听,有什么意思?你给我泄露点天机,毕竟我乃真龙天子,可以向阎王爷替你求情,让你多活几年。”
刘伯温只好说道:“我朝大明一统世界,南方终灭北方终,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
朱元璋听懂了个大概,再问:“朕今都城竹坚守密,何防之有?”
刘伯温说:“臣见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只恐燕子飞来。”
这句话,朱元璋却听不懂了。
中国古代的预测术有个特点,那就是占卜人和被占卜者必须是同谋,占卜者说一句话,被占卜者必须努力让自己靠上这句话,如果靠不上这句话,那就完蛋了。
当年刘伯温说这句话时,朱元璋死活搞不明白;现在,他好像明白了,就是那句“只恐燕子飞来”——燕子,岂不就是燕王?燕王,岂不就是朱棣?!
一想到这里,朱元璋浑身发冷,赶紧让太监拿来几个烧饼,玩命地吃下去。但这无济于事,他吃完烧饼后,感觉更加寒冷。于是他下令:“让朱棣进京!马上,立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