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菜市场枉杀三义士 大宅第卖官擢宋新
西角门会议议政王振没有参加,虽然对正统皇帝没有征求他的意见而决定若干重大问题而恼火了一阵子,但他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他知道,就目前情况而言,他还远远没有慑服朝中的众多大臣,不依附于他、反对他的朝中重臣还比比皆是。在这种形势下,他出面干政,没有多少大臣会拥护他,大臣们只会听杨溥的,而不会听他王振的。再说,他也不懂朝政,他还需要长时间的观察,不到火候,他不敢贸然干政。他知道,满朝文武虽说有数百人之多,但大多不在话下,略施**威便可让他们俯首帖耳,不是有正统皇帝做护身符么?但唯有杨溥、张辅和胡滢三人他不敢小觑。这三人是顾命大臣,当年不是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和胡滢五位顾命大臣将年仅七岁多的正统扶上位,并走到今天的么?就连正统皇帝对杨溥、张辅和胡滢也要谦让三分。这三人也有区别:胡滢喜欢迎合皇帝,不足为虑;张辅一介武夫,不让他涉足兵权,他也无用武之地,不足挂齿。唯有那杨溥,质直廉静,恭谨雅操,德高望重,朝野景仰;又身为首辅,朝政娴熟,系国家安危于一身,天下共知,最是不敢轻慢,也绝不可撼动。王振知道,杨溥在一日,他就一日不敢干预朝政。好在杨溥已经年迈,繁重的国家政务压在他的身上,不久便会油尽灯枯。也不必性急,再熬个一二年,待杨溥走了再权倾朝野又有什么要紧?王振明白,他之所以要费尽心机谋算,并不是想谋逆篡位、自己来做皇帝,只不过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欲像豺狼一样时时在啮噬着他的心,使他一刻也不肯放松,为了将来能一手遮天,跺跺脚也能使北京城摇晃一阵,他还得再忍一忍,让一让,朝政让杨溥去干,先把人收拾好了再说!
想到这里,王振主意定了:两步走,先整人,再干政,不怕做不成没有皇冠的无冕之王!
这段时间日子过得很快,北京、南京、山东、河南、浙江、湖广大水之后救灾赈饥,减免税粮,招收流民复业、扶助农桑等事有序展开,进展顺利,百姓称颂;西北、东北边境也安宁无事,兀良哈三部还特意遣使入朝贡马谢罪;正统九年八月的甲子乡试、正统十年二月的乙丑科会试殿试也如期举行,三月十七日金榜题名,三十二岁的浙江淳安人商辂以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的成绩中了状元,成为有明一代继洪武二十四年南京贵池人黄观之后“三元及第”的第二人。五年后商辂进入内阁,三十年后担任首辅,成为有明一代名臣。
转眼间,时令已是正统十年七月。这一天傍晚,杨溥从内阁当值回来,刚到府第,便见杨沐和杨晟父子二人手拿着一张字纸等在门口。
一见杨溥进门,杨晟连忙迎了上去,将手中那张字纸递了上去,说道:“伯父请看,有人揭发王振四大罪状呢!”
听说有人揭发王振罪状,杨溥不由一喜,接过那张字纸一看,原来是一张揭帖,上面果然列着王振“矫旨擅权、残害忠良、贪贿枉法、僭越违制”四大罪状,说得有根有据,倡议天下军民奋起共诛奸宦。不过,没有署名,是一封匿名揭发状。略略看罢,杨溥感到一阵欣慰:看来这匿名揭帖一定是知情的平凡人等所为,这说明不怕王振滥施**威,总有正直之人敢于讲话,正义总会战胜邪恶,太好了!杨溥向杨晟问道:“晟儿,这揭帖是哪里得来的?”
“今儿上午侄儿和巧儿上街为杨秦买点东西,在街口墙上揭来的。”杨晟回答道,“这揭帖各条巷子都有,到处都是,满街的百姓议论纷纷,都拍手称快呢。看来那揭发之人还不止一个,正气凛然,令人钦佩。倒霉的是那王振,这下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
“揭得好,揭得好!”杨溥不禁拍手称快,“这揭帖一上街,王振罪行不胫而走,天下军民眼睛更亮了。”
“这王振阉宦所作所为,真是令人发指。”一旁的杨沐气愤地说道,“有些事情,比如说驸马都尉石璟、监察御史李铎前不久下狱,我们还以为他们二人真的犯了什么过错受此刑罚,把这揭帖一看,才知道他们完全是因为忤逆了王振,才遭王振陷害的。你说那阉宦可恨不可恨?”
经杨沐这么一说,杨溥立即将揭帖拿到亮处仔细一看,不由怒气横生。原来这帖上将王振近几年来的所作所为揭了个透:矫旨擅权,违规擢拔隆庆卫指挥佥事纪广为都督佥事;矫诏以工部郎中王佑为工部右侍郎;矫制擢升徐晞为兵部尚书。残害忠良,先后将户部尚书刘中敷、刑部尚书魏源、右都御史陈智、大理寺少卿薛瑄等多名大臣下狱;残杀侍讲刘球;荷校国子监祭酒李时勉。贪贿枉法,先后将罪犯余某、桑某、夏某、庆某私自释放,致使其至今逍遥法外。僭越违制,在朝阳门南侧大兴土木,仿照禁宫,建造私宅,富丽堂皇,竟胜内宫。揭帖最后还详细揭发说,前不久驸马都尉石璟因为看不惯王振的所作所为,触景生怒,在家中痛骂了服侍顺德长公主的内宦,那内侍气不过跑到王振那里哭诉了一遍,王振大怒,借口石璟越制乘坐朱幔棕轿,矫旨派锦衣卫指挥马顺将石璟逮捕送进了诏狱;前几天监察御史李铎在乾清门应召奏事出来,恰巧遇见王振从谨身殿回来。见李铎睹面没有下跪行礼,竟睬也不睬扬长而去,王振不禁大怒,立即又命马顺以李铎奏报不实的罪名,将李铎送进了锦衣卫牢房;前日,顺天府霸州知州张需,因在草场牧马的中官敲诈勒索地方百姓,他盛怒之下将害民中官痛打了几十大板。那中官立即回宫向王振告状,王振大怒不已,又派马顺连夜前去捕了张需,罪名是纵容刁民侵占皇家马场。不仅如此,还按照大明《举主连坐法》连带把举荐张需的顺天府丞王铎抓来关进了牢狱。
看罢揭帖,杨溥怒道:“这王振越来越嚣张了,见面不跪便遭诬陷,打骂他的人便被关进诏狱,这还有国法么?石璟驸马是什么人?那是顺德长公主的夫婿,是当今皇上的亲姐夫,对皇亲国戚他王振都肆行无忌,其他人王振还放在眼里么?如此下去,法将不法!不行,明日早朝,一定要当庭为他们辩诬,还石璟等人一个清白!”
“这是哪个人搞的?真是活得不耐烦了!”朝阳门南侧王振宅第中,王振正在堂中咆哮如雷,两旁侍立着他的党羽马顺、郭敬、陈官、唐童、毛丛、王谋、曹吉祥等人,还有王振的两个侄儿王山、王林,刚刚召为锦衣卫卒,他们也站在一旁。王振尖着嗓子对党羽们吼道,“这揭帖说的一些事不是左右知情之人,谁写得出来?你们赶快给我追查,搞清楚是谁写的,把人给我揪出来!”
“锦衣卫卒王永肯定是一个。”马顺嗫嚅着说道,“这家伙平日就对公公的作为颇有非议,经常散布一些诋毁您的言论,再加上揭帖上所说之事他都参与过,只有他才知道详情,这次绝对不会没有他!”
“对,肯定有他。”一旁的王山、王林迫不及待地插话道,“昨儿晚间我们就曾见他独自一人出来,往大明门方向去了,什么时候回的营房谁也不知道,他不是去贴揭帖,干什么去了?”
“我看内侍张环和顾忠也值得怀疑。”少监郭敬想了想道,“他们二人都是原张太皇太后清宁宫的太监,后来又做了乾清宫内侍,一直就对公公抱有成见,他们在宫中时常议论公公的不是,又只有他们最为清楚您和皇上的谈话,最是了解内情,什么‘矫旨、矫诏、矫制’,不是他们谁能知道?依小的看,内鬼一定是他们。”
“我想起来了。”一旁的曹吉祥最有心机,他和马顺是王振最为得力的心腹。他想了想说道,“难怪昨日有个小内侍无意中露出了一个音,说什么最近宫中恐怕要起风波,乾清宫的张环、顾忠正在日夜赶写什么帖。公公您想,宫中内侍上千人,能在内书堂读书识字除了我们在这里的几个外,还有几人?那不就是张环、顾忠二人么?确定无疑,那写揭帖的必是张环、顾忠二人!”
“待我看看,待我看看。”说起写字,站在一边的内侍陈官连忙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说道,“这是小内侍马儿请张环写的一封家书,马儿拿来给我验看验看寄回家的,小的还没来得及看,正好拿来与揭帖比较比较,看字迹是否一样。”
说罢,陈官将书信展开同揭帖一比,众人异口同声地说道:“笔迹一样,这揭帖是张环写的无疑了!”
“好了,不必再查了!”一看事情已经明了,王振立刻咬牙切齿地骂道,“这几个该死的东西,顺我者生,逆我者亡。不服我者,非打即杀!他们吃了豹子胆,竟敢在虎口拔牙,我叫你们今天晚上死,你就活不到明天早晨。马顺、曹吉祥听令!”
马顺、曹吉祥立即应声道:“小的在!”
王振恶狠狠地吩咐道:“你们速带锦衣卫和东厂内侍前去将王永、张环、顾忠三人捕了,就说他们妖言惑众,奉诏论斩,将他们连夜押到菜市场杀了,陈尸于市,不准收尸!”
“这……要不要给皇上报告请道圣旨?”曹吉祥迟疑着说道,“平时刑部处决人犯三法司还要五复奏,至少要三复奏,这连夜同时处斩三人没有圣旨怕是不好交代吧?”
“愚蠢之极!”王振责骂道,“本公公是什么人?是司礼监太监,是专门写圣旨、批红的内臣!这要圣旨还不简单?本公公马上写一道,好在皇帝之宝印玺带在身边,把宝一用,谁知道不是皇上的御旨?杀了王永三人,明日一早本公公自然会去向皇上奏明。放心去办吧!”
“是!”马顺、曹吉祥答应一声,分别带着王山、王林等锦衣卫和内侍走了。
这王振既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又是东厂掌印太监,又兼管着锦衣卫,这锦衣卫中一部分人和东厂特务机关中的贴刑、掌班、领班、司房等内侍宦官都是王振心腹,谁不听他的?王振一声**令,那锦衣卫和东厂内侍如狼似虎扑向王永、张环和顾忠住所,连夜将他们押向菜市场去了。
原来这王永自从永乐年间随锦衣卫镇抚樊忠一道,谋杀狱中杨溥时亲眼见杨溥忠耿贤良大受感动,终于良心发现,自此改恶从善,时时不忘杨溥教诲,正义之感日益强烈。这几年见王振弄奸擅权,残害大臣,十分愤怒,于是同景仰杨溥的内侍张环、顾忠一道,密谋广贴揭贴揭发王振,以期警醒世人,除掉奸宦,不料事情不秘,很快就被王振发觉了。
待马顺和曹吉祥一走,王振又想了想对郭敬、陈官、毛丛、王谋四人说道:“今日街上出现了揭帖,明日那杨溥老头儿必然会去找皇上为石璟、李铎、张需等三人辩白,碍于情面,皇上也必然会答应放人,我们不能让杨溥又得个好处。那石璟是长公主顺德公主的驸马,皇上肯定下不了狠心会放了他,那就算了。可是那李铎和张需太可恨了,不能便宜这两个家伙。你们四人分为两班,去到锦衣卫牢中,连夜将李铎、张需二人押解出境,命人枷到东北铁岭去戍边吧!”
“是,小的们立即去办!”郭敬、陈官、毛丛、王谋四人答应一声,分成两组立即往大明门右侧西江米巷附近的锦衣卫牢狱去了。
三辆槛车被押到宣武门大街南端菜市场的时候,已是拂晓时分了。王永、张环和顾忠三名义士脚镣手铐,被狼虎一般的锦衣卫和东厂太监拖了下来,推向街市中心。这时菜市场街道口已经有了不少早起上街买进卖出的百姓,大家一见这么早便有锦衣卫和内侍来行刑,都觉得好奇,呼啦啦一下子便围了过来,小会儿工夫,街市中心便聚集了数百人。
王永、张环和顾忠三人别看他们平时无声无息,但在这时候却昂首挺胸,义无反顾地走向刑场。那王永一边走一边骂道:“该死的王振阉贼,祸国殃民的奸宦!今日杀了我等,明日阴间也要找你算账!”
张环接着骂道:“王振你个该千刀万剐的奸贼,你犯的那些矫旨擅权、残害忠良、贪贿枉法、僭越违制的罪行,瞒得了别人,瞒得了我们么?你杀了我们,就没人敢揭发你了么?你等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到时候不叫你碎尸万段死无葬身之地才怪!”
见王永和张环说得激昂,顾忠抢前一步站在前面,手里挥动手铐,向周围围观的百姓们喊道:“乡亲们听着!那街上揭发王振四大罪状的帖子就是我们三人写的!请大家互相传看,让天下人都知道那王振是大明朝的第一个奸宦,他凭着自小服侍皇帝的那点子事,利用年轻皇帝的宠信和依赖,在宫中甚至在朝中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蛊惑君王,残害大臣,凡是不依顺他的便赶尽杀绝,这大明江山迟早要毁在他手里!祸国殃民的奸贼,人人得而诛之。大家快快行动起来,叩阙上诉,请皇上明辨忠奸,早诛此贼,以安天……”
“快将他们的嘴堵上!”马顺和曹吉祥气急败坏的对手下喊道,“别让他们妖言惑众,败坏翁父的名誉!”
那些押解王永三人的锦衣卫和内侍,连忙抽刀割下王永等人衣襟塞进三人口里。王永、张环、顾忠三人哪里肯让,拼命挣扎,嘴里呜呜呀呀叫喊。见事不济,那锦衣卫和内侍只好死死将三人按住,好一会才把三人嘴堵上。
一听王永、张环和顾忠的宣讲,周围围观的人们方才明白,原来这三人是因为揭发王振才遭此死罪的,人们被他们的义举所感动,不禁十分同情。一见锦衣卫和内侍按着三人堵嘴,周围的人群情绪立刻激动起来。有的高声骂着:“王振擅权误国该杀!”有的高声呼喊:“他们三人是忠臣不准杀!”
眼看处斩王永三人激起了义愤,马顺和曹吉祥迅速耳语了几句,回过身一齐命令道:“快,将王永、张环、顾忠三人处斩,不得有误!”
站在一旁的几名刀爷手拼命将王永、张环、顾忠三人按倒在地,刽子手手起刀落,三颗不屈的头颅滚了开去,三腔热血激射而出,刚好和那朝霞互相辉映,红了一片!
菜市场枉杀王永、张环和顾忠的时候,杨溥并不知道,他在寅时初刻便上朝了,这时正候在奉天门殿上,和一百多位文武大臣一起焦急地等待着正统皇帝早朝呢。
卯时初刻到了。按照常规,皇上寅时正就应该上朝,可是时间过去了半个时辰还未见皇上影子,这是怎么了?年轻皇帝青春年少贪睡误了时么?
正在杨溥和文武百官疑惑不解的时候,正见大太监兴安从奉天门殿后急匆匆地转了出来,对杨溥说道:“南杨阁老,孙太后忽然染病,皇上一大早便到清宁宫视疾去了。皇上说今日不上朝,请阁老命诸位大臣回衙公干去吧。”
听说孙太后忽然福体欠安,皇上入宫视疾,杨溥吃了一惊。可是他回头一看,只见太医院的胡太医、周太医、赵太医等人都在殿上,并未召入宫中瞧病。杨溥忽然明白了:今日正统皇帝不上早朝,肯定又是王振搞的鬼,目的是不让君臣当面议事,只怕是与石璟、李铎、张需三案有关吧?
果然被杨溥料着了。原来一大早王振便来到清宁宫求见孙太后。孙太后对于王振凌晨求见,心知事情一定紧急,不敢怠慢,连忙起床接见了王振。王振最怕的是正统皇帝与杨溥等大臣会议朝政,当面议政他王振不敢干预政事,太祖皇帝当年立下的“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死”的规矩,虽然宫内那块铁牌被他盗毁了,但这规矩却是天下人人尽知,尤其是杨溥、张辅那些顾命大臣决不会容许自己干政,必定会群起而攻之,并且抬出祖宗规矩,那正统皇帝就是再宠信、再依赖我王振,也是救不了自己,那时我王振就会吃不了兜着走。王振清楚这个道理,所以要阻止某件事情发生,他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让正统皇帝与杨溥等众大臣见面。君臣当面议政,他王振不好从中做鬼;一不当面议政,靠那奏章传来传去,他王振利用批红的权力和机会,便可偷天换日为所欲为了。今日大早前来清宁宫,正是想请孙太后找个借口拖住皇上,使皇上不上朝,不与杨溥等人见面,到明日我王振就有办法了。王振一见孙太后,便开门见山说明了来意。立时,太后病了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坤宁宫,正待洗漱上朝的皇帝朱祈镇和皇后钱氏慌忙赶到了清宁宫。
想到这一层,杨溥知道今日要想见着皇上是不可能了。他忖了忖,对殿上的文武大臣说道:“既然皇上有谕旨今日不上朝,诸位大人就请回衙办事去吧。”
文武大臣们不知就里,互相看了看陆续出殿回衙去了。待众人走完,杨溥对兴安说道:“兴公公,下官有一事相求,不知可否?”
兴安是仁宗、宣宗两朝过来的老太监,与金英同是仁宗、宣宗太子宫中的旧人,为人较为正直,与三杨的关系一向都好。见杨溥有事相求,便拱手说道:“阁老不必客气,有事尽管吩咐。”
“谢公公。”杨溥说道,“听说驸马都尉石璟、御史李铎和霸州知州张需近日下狱,下官有本为其辩诬,本当今日早朝上呈陛下的,不料皇上今日不上朝。事情紧急不能耽搁,下官想请您把本章带进宫去,转呈皇上,不知您愿意么?”
“阁老吩咐,在下敢不从命?”兴安笑道,“请阁老将表章给在下吧。”
杨溥喜之不胜,将表章交给了兴安。兴安接过表章立刻回宫去了。
兴安去后,杨溥回到文渊阁等候消息。可是那表章犹如泥牛入海无声无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一直等到酉时末,才见宫中内侍转来司礼监批红:“正统皇帝已经批阅杨溥奏章,命锦衣卫释放了驸马都尉石璟,但李铎和张需死罪免了,活罪难逃,已经命人押赴东北铁岭戍边去了。”
见罪已定了,人已走了,一时也难救二人,杨溥深感势单力薄,力不从心。他叹了口气,紧锁眉头,无奈地登轿回府了。
立冬已是好几天了,天气渐渐冷了起来。去年北京、南京、山东、河南、浙江、湖广大水,今年二月京师发生地震,春夏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发生旱灾,而近海江浙的苏州、松江、嘉兴、湖州等地又遭海风袭击,十四个府、州暴雨成灾,那些地方的百姓们入冬了,不知过冬的粮食有没有?御寒的衣物差不差?逃民复业安置怎样?流移就食者的粥棚开没开?那些赈灾的粮食、衣被户部运到了哪里?还有免除湖广旱灾秋粮和苏、松、嘉、湖十四府州水灾秋粮的事儿落实没有?还有兀良哈贡马谢罪,请求释放侵犯边境的兀良哈部众,兵部不知放了没有?还有冬至录囚,复核囚徒罪状,有多少人平反?还有那瓦剌去年已入贡,今年至今未来,不知有无异象,兵部有何防备?等等,这一切都牵挂着杨溥的心。这天早朝散罢,回到内阁,杨溥便派马愉到户部督办赈灾安民之事,派曹鼐到兵部商量释放兀良哈部众和西北防备瓦剌的军情,派陈循到刑部讯视录囚。这内阁的三位大臣都奉命去了,文渊阁只剩下杨溥一人,他正要批阅礼部报来的今年入贡的琉球中山、哈密、亦力把里、安南、占城、满剌加、锡兰山、撒马尔罕、乌斯藏等九国的奏章,忽见内宫大太监兴安兴冲冲地来了。
一进内阁大堂,兴安便笑嘻嘻地说道:“南杨阁老,有喜事儿了。”
杨溥笑道:“兴公公说笑了,下官何喜之有?”
兴安笑着说道:“明日是张太皇太后六十五岁诞辰,孙太后和皇上商量着要为太皇太后做个冥寿。这不,孙太后点名要请阁老您画一幅丹青并题诗一首,挂在清宁宫日日瞻仰呢。所以皇上命在下前来传旨,请阁老您的丹青墨宝,这不是天大的殊荣么?”
“原来如此。”杨溥笑了笑,淡然说道,“既然应诏之制,下官只好从命了,那就有劳公公稍等。”
说罢,杨溥只好放下手头公文,命侍从研墨展纸,凝神静思了一会,便画了起来。
那杨溥饱读经书,学富五车,不仅诗文写得好,而且丹青也是有名。前些年他为监利刘魁所赠《古木幽篁图》和为广东左布政、石首刘永清所绘《雪竹图》就曾名动朝野,一时洛阳纸贵,今日奉诏为画,自然不在话下。不一会,一幅《天母游园图》就画就了。
杨溥放下笔,舒了一口气,对兴安说道:“兴公公,你来看看,这画可过得眼么?”
兴安走近一看,只见那画上绘着天上的王母娘娘在祥云缭绕中众多仙女簇拥下,走出紫宫,乘着銮舆,来到仙苑,游览蟠桃园,只见那一颗颗硕大鲜嫩的蟠桃挂满枝头。画图的左上角还题着一首绝句。不过,那图中的王母娘娘,画的却是张太皇太后生前的慈容。
看罢画图,兴安不禁赞道:“南杨阁老真不愧是画坛老手!王母娘娘、张太皇太后,蟠桃盛会,硕果累累,意境优雅,含义隽永,好画,好画,孙太后和皇上看了一定高兴!”
杨溥谦逊地笑道:“让兴公公见笑了,可有什么地方要修改的么?”
兴安连忙摆手道:“没有,没有,此乃上乘之作,弥足珍贵呢!”
“什么好画,兴公公如此称道?”正在这时,阁门外走进两个人来。杨溥一看,原来是经常在一起谈诗论赋,互相切磋的两位翰林:一个是翰林修撰张益,一个是检讨王震。二人一边走一边说道,“南杨阁老莫要吝啬,让下官等人也一饱眼福如何?”
这二人是老朋友了,杨溥笑道:“哪里有什么好画!不过是下官应制之作而已。这不,我正要请二位斧正呢!”
张益和王震二人走上前来一看,见是一幅《天母游园图》。二人欣赏了一会,只听张益说道:“阁老,您这蟠桃怎么全是红色?全是红色的桃子就熟过头了,一定会掉下来不在树上。这蟠桃的颜色应该是有红有白,有深有浅,画得不对,要改一改呢!”
张益一边说一边指指点点,话一说完,杨溥还未来得及答话,只听王震用手指着右上角的那首诗批评道:“阁老,您这首诗也有问题。”
说罢,王震念道:
琼楼披彩紫霄开,圣母娘娘鸾驾来。
今日普天蟠桃果,皆是当年太皇栽。
吟完诗句,王震接着说道:“阁老这诗把张太皇太后比作王母娘娘,把满园葱茏喻为天下承平,以蟠桃示意寿诞,这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意境是不必说了,平仄声调和平水灰韵也无可挑剔。只是——”
说到这里,王震顿了一下,伸出右手食指点着第三句“今日普天蟠桃果”的“果”字,摇头说道:“这果字用得不妥,第四句叶韵用的既是‘栽’字,那第三句的‘果’字就应改为‘树’字。只有树才能栽,果是不能栽的。不妥,不妥!”
张益和王震一来就指手画脚,说长道短批评起来,一旁的兴安不由大吃一惊。心想张益不过是一个从六品的翰林修撰,王震更低,只是一个从七品的检讨,而杨溥却是当朝首辅,从一品的少保公孤,官阶悬殊,地位悬殊,名望悬殊,这二人太不识相,怎么一进门便批评起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来了?这杨溥岂能受得了这种羞辱,肯定是勃然大怒,拂袖而起,将这两个不识好歹的迂阔角色赶出内阁,看来张益和王震有好受的了!
兴安满以为杨溥会变色生怒,却不料杨溥忽然拍着脑袋说道:“你看这年老了就是不中用,不是二位大人指出毛病,我险些贻笑大方了!”
原来杨溥为人最是平易谦和,对待学问是虚怀若谷,常常是不耻下问。还是宣宗皇帝在位的时候,常常把善于诗词的杨溥和陈循召到宫中,吟诗填词书帖作画,杨溥和陈循互相推敲,互改诗词,杨溥虚心坦诚,常为宣德皇帝赞叹。正统初,杨溥主持纂修《宣宗实录》,见时任大理寺评事的张益和中书舍人的王震不错,便举荐他们二人进了翰林院。张益和王震时常出入内阁,二人一来杨溥便将自己新近所作诗词字画拿出来请二人评论,二人的修改意见杨溥乐于听从。日常在内阁的时候,即使现任内阁大臣马愉、曹鼐是他杨溥的门生,又是他三杨举荐,杨溥起草的诏诰、文章也常常拿给马、曹二人斟酌,从不觉得有失身份。相反,杨溥这种虚怀谦和的品德,反而为众人敬重。所以今日见张益和王震为他指出了不足,他从善如流欣喜不已。连忙转身亲自斟了两杯茶敬给张益和王震,诚恳地说道:“清茶一杯,感谢二位了!”
说罢,杨溥提笔立即将画上的蟠桃改了颜色,将“果”字改成了“树”字。见杨溥如此心量,一旁的兴安不禁连声叹道:“杨公雅操!杨公雅操!”
张太皇太后六十五岁冥寿过后的第二天,早朝四方奏事,赈灾、免粮、备边、录囚等事处理完毕,将要散朝的时候,杨溥奏道:“陛下,福建左布政方正**纵一案已经查清,经办此案的巡按御史罗绮和都察院右都御史王文提请定罪,请陛下早朝后到西角门与群臣议事,不知可否?”
见杨溥说早朝后要议事,正统皇帝迟疑了一下,最后还是说道:“好吧,待朕早膳后再议吧。不过,而今天气渐冷,众位爱卿大多高年,还是改在右顺门便殿,命内侍将暖阁预备吧。”
这正统皇帝虽说缺乏主见,但心思还是细密,这天气转凉还不忘惦记着老臣的冷暖,这话让杨溥等人一阵感激。
早膳过后,内阁大臣马愉、曹鼐、陈循回文渊阁办事去了,杨溥同刑部尚书金濂、都察院右都御史王文、大理寺少卿严本和福建巡按御史罗绮早早地候在左顺门,等待着正统皇帝。
过了一会,正统皇帝由王振等内侍簇拥着来到了左顺门。
正统皇帝赐座、赐茶,大家坐定,杨溥躬身拱手奏道:“陛下,自上月接到告发福建左布政方正、按察使谢庄**纵不端,陛下命都察院指派福建巡按罗绮查办。方、谢一案现已查实,三法司会审已经定案。过几天王文大人就要到陕西去替换陈镒当巡抚经理边务,陈镒大人回来担任右都御史对此案又不熟悉,所以必须在王文大人离京之前将这事定下来。这方面大员究竟如何处置,要奏请陛下圣裁。罗巡按,你先将案情向皇上奏明吧。”
原来廷议让王骥替换陈镒的,因王骥另有他任,朝廷又派王文与陈镒互换。
“是,阁老。”坐在最下首的巡按御史罗绮答应一声,便按照礼制“御前侍坐,有官奏事,必起立,奏毕复坐”的规定,站了起来躬身拱手奏道,“陛下,臣于上月接到谕旨,对福建左布政方正和按察使谢庄**纵不端、败坏官德一案进行了查办。现已查明,方正身为方面大员,不思以身作则,维护命官清誉,却好**贪色,作奸使诈,采取卑鄙手段将福建中卫指挥单刚的妻子马氏弄来纳为妾室。方正行为恶劣,影响极坏。军政不睦,几乎闹得单刚动刀动枪,此事不严惩不足以平民愤,不足以诫百官。是以——”
“你把方正如何作奸使诈骗取马氏的事说详细一些。”右都御史王文打断罗绮的话,说道,“还有按察使谢庄的事也一起说说。”
“是,大人。”右都御史王文是罗绮的顶头上司,罗绮连忙应了一声继续说道,“方正和单刚本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饮酒作乐。由于是好朋友,内室也就不再避让。方正一到单刚家中,单刚妻子马氏有时难免出面作陪。这本来是朋友间极为亲密无间的好事,不料那方正却是人面兽心,一见那马氏年轻美貌,便顿生邪念,常常趁着单刚不在的时候有意挑逗。不想那马氏恪守妇道,并不搭理。谁想那方正贼心不死,费尽心机非要将马氏弄到手不可。有一日方正来到单刚家中与单刚对饮,有意将单刚灌得酩酊大醉,乘这机会方正竟丧心病狂施暴,将马氏强奸了。待单刚醒来,方正不但不愧悔自责,反而假意告诉单刚,说马氏乘着酒醉百般勾引于他。那单刚如何忍得?本待将马氏处死,但方正是一方大员岂敢得罪?单刚一怒之下,便将马氏一纸休书休了。那马氏平白受此污辱,丈夫不但不为己出气,反而不明是非将她休了,她一气之下便回了娘家,不料在半路之上被方正派人接走,强行收为小妾。”
“太不像话了!”听罢罗绮的案情介绍,杨溥不禁怒气横生,他气愤地说道,“阴谋诡计诱夺朋友之妻,那还是人么?简直是畜生不如!”
“还有呢。”罗绮继续说道,“福建按察使谢庄与方正沆瀣一气,也一样行为不端遭人不齿。谢庄贪色纵欲,诱取福建左卫指挥张敏之女为妾,坏了那女孩儿一世名声。不仅如此,方正和谢庄二人还经常在百户陈亮家挟娼饮酒,从来不把先皇颁布的严禁朝廷命官挟娼行乐、嫖娼宿妓的禁令放在眼里!”
“真是一伙害群之马!”杨溥又气愤地说道,“难怪这几年福建地方不宁,接二连三出事,你看一省最高长官布、按二司全是败类,福建焉得不乱?那你们三法司会审情况如何,请向陛下说说。”
“我们刑部先说。”刑部尚书金濂说道,“接到谕旨,臣会同都察院对福建方、谢一案进行了查办,侦缉了许多人证物证,证明匿名信告发各条全部属实。刑部将方、谢二犯收押后初讯,方、谢二人也全部供认不讳,现有画押供词为证。刑部认为方、谢二人触犯了两条:一条是《大明律》中严禁朝廷官吏强娶他人之妻、女为妾;另一条是违反了先皇在宣德七年颁布的《官箴》中关于**纵欲、嫖娼宿妓的那条规定。事发后,福建民怨沸腾,群情激愤,应予严惩!”
“臣大理寺已审结此案。”大理寺少卿严本——大理卿一职暂缺,由严本暂署大理寺卿事——接着说道,“臣等会同刑部、都察院三法司审理了此案,认为此案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犯臣供认不讳,依律应当罢官,遣戍北边。”
“臣都察院自始至终参与了此案,确认此案查办、审理合法。”都察院右都御史王文接话道,“臣以为三法司会审所定将方正、谢庄罢官戍边是合适的,请陛下裁定。”
三法司都说完了,正统皇帝望着杨溥说道:“南杨阁老,您以为方正、谢庄一案断为‘罢官戍边’可以么?”
“古人云: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杨溥余怒未息,他为身为朝廷方面大员的方正和谢庄所不齿。他冷静地思考了一下说道,“方正身居高位,不思宣谕教化,竟然伤风败俗,实乃不可救药之败类,不配为一方之父母,谢庄本是风宪重臣,却知法犯法,败坏纲常。这二人都应当从重处罚,清除败类,严肃纲纪。今观三法司所拟‘罢官戍边’的罪处,臣以为依律合法,无畸轻畸重之嫌,可行可行。现在北边大同正在筑长城以防瓦剌,臣建议就将方、谢二人遣送大同戍边筑城吧!”
杨溥说完,正统皇帝点头说道:“方正、谢庄一案已经清楚,业经三法司定谳,那就罢免二人所有官职,遣送大同戍边修城去吧。”
“臣等遵旨。”见正统皇帝准了旨意,杨溥等人一起应了一声,退出右顺门便殿,到内阁取旨办理去了。
待众人一走,王振脸上漾着笑意,对正统皇帝恭维道:“皇上英明果断,此案断得好!”
今日右顺门讨论罪处方正、谢庄,王振虽然碍于“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规定不敢在朝堂上开口,但他对罢免方正、谢庄却感到十分高兴,脸上一直洋溢着笑意。这是为何?原来王振想的并不是什么“清除败类,严肃纲纪”,他想到的是又有一省的方面大员出缺,那可是个地方富裕的肥差,一宗大财来了!
果然不出王振所料,罪处方正和谢庄之后没几天,现任福建参政宋新便找上了门。
这一天王振上朝回到朝阳门外黄华坊大宅第,只见内宫御用监少监阮浪带着一个三四十岁年纪的官员坐在府中等候。一见王振回府,阮浪拉着那个官员“扑通”一声跪下叩头道:“翁父在上,小的阮安给您请安了!”
那阮浪是交阯人,年纪比王振还要大好几岁,比王振进宫还早六七年,按说还是王振的前辈呢。不过,王振却不管这些,见阮浪带着一个陌生官员前来,必定是有事求他。想到这里,王振心里暗喜,他把手抬了一下示意阮浪起来,口里漫不经心地说道:“不必如此大礼,起来起来。”
“谢翁父!”阮浪拉了那人一把站了起来,跟着王振进了中堂。
“坐下说话。”王振居中坐了下来,示意阮浪坐下,随意问道,“这位大人是谁,本公公似乎面生?”
“这是我外甥,姓宋名新,也是交阯人。”阮浪赔笑答道,“托翁父的福,他现在在福建做参政,好歹也是个从三品的官儿。宋新,还不见过翁父!”
“下官拜见翁父!”那宋新连忙起身向王振重新见礼,“下官长期在东南一隅,一直无缘拜见翁父,今日有幸得睹尊容,真是三生有幸!听舅父说,下官多次承蒙翁父眷顾,心里十分感激。今日下官带了些许薄仪,乞望翁父笑纳。”
说罢,宋新对堂外唤了一声:“把礼仪抬上来吧!”
话音一落,只见十个家人从堂外抬进了五抬大盒,齐整整地摆在堂中。宋新揭开前四个盒盖,只见全是白花花的银锭。宋新指着银子说道:“这是四盒银子,每盒二千五百两,共计一万两。”
看了这白光耀眼的银子,王振心里顿时喜了。到现在为止,虽说送钱送物的不少,但一次送万两白银的真还不多。
“这一盒是黄东西。”宋新打开了第五盒盒盖,只见一盒黄灿灿的金锭耀得人眼睛都睁不开,“这是二千五百两黄金,成色绝对上等。福建出产银子和金子,这些算是福建的土特产吧,下官特意孝敬翁父,不成敬意。”
看见那一万两银子,王振就喜之不胜,再瞧着那二千五百两黄金——按照比价那又是一万两银子——王振心里“怦怦”直跳,喜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上茶!上茶!”王振挥了挥手,对站在身后的侍女燕儿、雪儿吩咐道,“宋大人是福建来的,不稀罕铁观音,来点新鲜的,把前两天云南新嗣爵的西平侯沐斌送来的普洱茶打开,给阮少监和宋大人沏上一盅,好好品尝品尝。”
说罢,王振又对一旁的王山、王林、毛丛、王谋等人吩咐道:“宋大人的这番心意本公公领了,你们把这几盒礼仪抬到后堂去吧。”
见王振收下了礼金,阮浪和宋新知道这事情有希望了,心里一阵窃喜。
待王山等人将礼盒抬进了后堂,王振呷了一口茶向阮浪和宋新问道:“宋大人此来一定是有事相告,阮少监和我是多年好友,咱们都是一家人,你有事就直言吧。”
听王振说“咱们都是一家人”,宋新忽然灵机一动,他立刻起身“扑通”一声跪在王振面前,拜倒在地,说道,“小的自幼便没了父母,是舅舅把小的抚养长大。后来得亏了您的关照才有了今日。饮水不忘掘井人,从今日起,您就是我的再生父亲。干爹在上,请受孩儿一拜!”
这宋新突然要认作干爹,连那习惯受人吹捧奉承的王振都弄得措手不及,一时语塞了。一旁的阮浪连忙说道:“翁父,您就收下这干儿子吧。”
那宋新见机接话道:“干爹要是不收下下官这个干儿子,小儿就长跪不起了。”
“好,好,收下,收下。”王振终于反应过来了,有这么个干儿子在福建,经常进贡点金子、银子,又可做东南一方的耳目,何乐而不为?他哈哈笑了起来:“起来起来,你这个干儿子我收下了。”
宋新连忙磕了三个响头,说道:“谢干爹怜爱!”
宋新今年近四十岁了。王振是永乐三年生人,今年四十一岁。宋新比王振也就小个一二岁。二人相处至多是弟兄辈,可是为求荣求富,那些卑鄙无耻之徒什么奴颜婢膝的事做不出来?
待宋新坐下,王振笑嘻嘻地问道:“你有什么事来求干爹,说吧。”
“孩儿倒真的还有一事求干爹关照呢。”宋新眼巴巴地望着王振说道,“您知道,前几日福建左布政方正和按察使谢庄不是犯事被罢官戍边去了,孩儿是想请干爹帮忙,让孩儿补了那左布政的缺,也好让您和舅舅风光风光。”
王振一听,心里不禁暗笑起来。看来这宋新还是挺精明的,一个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左布政没有二万两白银子倒还真的不卖呢!他故意皱了皱眉头,说道:“你现在是个参政,从三品,按理说擢升你一级到正三品,也不过是补个按察使的缺,现在你要的左布政那可是个从二品的方面大员,把你补上去,那是连升二级,是超擢呢。难,难哪!”
这王振真是贪得无厌,得了宋新两万两银子还不知足,还要发难再敲他一杠子!那宋新心里也明白,虽然没有明码市价,可是什么官位得送多少银子,谁的心里都有个数儿。这是王振在要价,出不了高价,就得不到高官,要买官就要舍得花血本!宋新咬了咬牙,连忙说道,“难是肯定难,要不孩儿怎么会来求干爹?孩儿知道,您还得替孩儿打点。我们福建有个珠宝商人在北京开店,他那里有颗拳头大的夜明珠,是从南海里得来的,价值连城。这样吧,孩儿这就回去把那宝贝给您送来,好让干爹去说话。只是那左布政一事,孩儿就全靠干爹了。”
听了宋新的这番言语,王振点了点头,微微笑了笑说道:“既然如此,那就让干爹去试试吧。”
得到这个肯定的答复,宋新和阮浪欢天喜地地回去了。
过了几天,正在杨溥和吏部尚书王直、都御史陈镒商量着举荐谁去担任福建左布政和按察使的时候,突然从宫中司礼监发出了中旨,宣布现任参政宋新清正廉洁,勤勉干练,爱民如子,政绩卓著,特超擢为福建左布政,自即日起治事理政。
看了那份中旨,杨溥和王直、陈镒不禁面面相觑,相顾愕然:内阁不知道,吏部不知道,都察院不知道,正统皇帝竟然直接从内宫发出中旨,擢拔地方大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