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浪子小说 历史 光绪二十三年

同治

光绪二十三年 范军 1604 2024-10-20 02:37

  

  历史的吊诡之处,究竟在怎样的时间段或者说细节可以体现出来呢?

  公元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去世。临终前他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同年11月1日,同治皇帝载淳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前后大约100天的日子里,一个王朝的政权交割就出现了这样耐人寻味的变化。而在耐人寻味的变化后面,则是同治皇帝一脸无辜的脸和同治王朝暧昧模糊的开局。

  这一年,慈安皇太后25岁,慈禧皇太后27岁,恭亲王奕訢30岁。他们青春洋溢,对这个世界充满**,志在必得。这一年,赞襄政务八大臣中的载垣、瑞华在宗人府自杀,肃顺处斩,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被夺职,穆荫被发往军台效力。据一份史料记载:“将行刑,肃顺肆口大骂,其悖逆之声,皆为人臣子所不忍闻。又不肯跪,刽子手以大铁柄敲之,乃跪下,盖两胫已折矣。遂斩之。”其情其状不可谓不惨矣——赞襄政务八大臣也曾经对这个世界充满**,志在必得,但北京政变之后,他们什么都没得到。

  唉,历史的细节总是含义丰富的。我们现在来看看咸丰皇帝临终前的那只手,它指向什么了呢?两枚印章而言。一枚是“御赏”印章,另一枚是“同道堂”印章。这是两枚权力之章,它们的指向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最激动人心的悬念——咸丰皇帝在临终前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后由慈禧掌管),同时规定顾命大臣拟旨后要盖“御赏”和“同道堂”印章。这应该说是一种权力安排,或者说是后咸丰时代的权力分配和权力平衡。这样的安排确凿指证了一种权力均沾模式,表达了咸丰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控制企图。

  只是很遗憾,世界不受咸丰控制。在他生前,就无力控制这个世界了,更遑论死后。所以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发生了——在权力分配上,八大臣同两宫太后发生了矛盾。历史在这一刻终于进入吊诡状态,同治王朝的开局变得模糊不清,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8月1日,恭亲王奕訢入局。他获准赶赴承德避暑山庄去参加咸丰皇帝的追悼会。追悼会后,他又获准同两宫太后会面约2个小时。这是影响历史进程的2个小时,正是在这次会面中,恭亲王奕訢同两宫太后密商了发动政变的细节与步骤。同治王朝权力格局的新走向在这一天峥嵘初现,此时距咸丰皇帝驾崩仅仅过了13天。

  随后的一切就水到渠成了,历史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逐渐将一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8月6日,御史董元醇上奏请太后暂理朝政、并选择亲王加以辅弼,从而为两宫太后未来的垂帘听政打下舆论基础;7日,亲太后派的准兵部侍郎胜保赶到避暑山庄,请旨不许各地统兵大臣赴承德祭奠,随后自己率兵经河间、雄县一带兼程北上,为两宫太后未来的垂帘听政保驾护航;9月23日避暑山庄起灵驾。两宫太后和同治皇帝只陪了灵驾一天,就从小道赶回北京,于30日发动政变。年幼的同治皇帝作为这场惊天阴谋的现场目击人,终于看到了一些人的青春洋溢,和另一些人的黯然收局。第一次,这个忧伤的孩子,新王朝名义上的掌门人见识了权力的锋利和无情。

  但他也什么都没得到,除了年号。1861年下半年,当一切尘埃落定,阴谋以一种体面的形式收场后,两宫太后诏改“祺祥”年号为“同治”年号。这实在是一次含义丰富的诏改,因为“同治”含义可做四层理解:一是两宫同治,二是两宫与亲贵同治,三是两宫与载淳同治,四是两宫、载淳与亲贵同治。总之帝国要由两宫主导治理,以共建大同世界。

  当然大同世界不可能来临,相反,在这个神奇的国度,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世事的吊诡既然有了一个难以言说的开头,必然会有令人心惊肉跳的伏笔和征兆。同治朝13年,各种各样的异数开始露头、萌芽甚至欣欣向荣。同样,还有那些作为大清帝国的埋葬者,在同治朝不经意间埋下伏笔,似乎昭示帝国之路不远矣。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简体
评论